果然,兩天之後,楊吉便帶著阮元寫給張師誠的密信,一路南下去了福建。而阮元這一日也從寧波叫來了王得祿,並約杭州大小官員一道,去了西湖之北的嶽王廟。阮元親自獻上祭品,並率領大小官員焚香祭拜。拜過嶽飛坐像之後,阮元想著海寇久久不能平定,心緒猶是悵然,便即囑托了一邊嶽廟管事,取來紙筆,自己則上前潑墨揮毫,作詩一首,曰:
不戰即當死,君亡臣敢存。
猶憐驢背者,未逐馬蹄魂。
獨洗兩宮辱,莫言三字冤。
投戈相殉耳,餘事總休論。
一時祭拜已畢,杭州府縣大小官員也相繼散去,隻剩下劉鳳誥和王得祿留在阮元身旁。劉鳳誥看著阮元誠敬之狀,也不禁有些好奇,便向阮元問道:“伯元,這嶽王廟香火確是不錯,可若是為海上兵事祈拜,那關帝廟不是更方便嗎?為什麽我們要舍近求遠,跑到這城外的嶽王廟來呢?”
“金門兄,關帝廟就在我撫院左近,若是我隻去關帝廟祭拜,這心意未免有些不誠啊?更何況,關帝廟的香火,我也從未斷過啊?”阮元對劉鳳誥笑道。
“這位……這位大人,其實您或許不知,阮中丞與這嶽廟,還有另一番淵源呢。”王得祿看著劉鳳誥,隻知他是二品大員,卻不清楚他究竟是何人,便隻好對他介紹道:“忠毅公在世之時,曾經和我說過阮中丞的事,八年之前,一場暴風雨將當時進犯浙江的上萬海盜打得七零八落,我軍也大獲全勝,之後中丞繳獲了不少賊人兵器,想著這些镔鐵竟為賊人所有,已是不祥之物,便隻得用來做不祥之事,於是聯係了這裏嶽王廟,把裏麵的秦檜諸人跪像給重修了一遍。所以這裏啊,一直對中丞也是心懷感念呢。中丞已經和這裏相熟,再來這裏祭拜嶽王,或許所謂天數,會更容易應驗呢……對了,這位大人,您的姓名,在下還沒請教呢,這杭州能穿錦雞袍服的官員,除了中丞和藩司,也再沒其他人了啊?”
“王軍門,這是我同科之友,萍鄉劉金門,現在在浙江做學政,不過也難怪,王軍門一直在外省任職,金門卻是在翰林時日多些,你二人之前不識,卻也在情理之中啊。”阮元看二人竟然先前全不相識,也隻好為二人相互做了介紹。
“哦,是劉學使啊,今日匆匆從寧波過來,方才忘了問過學使之名,卻是我的不對了。”王得祿也對劉鳳誥賠禮道:“不過回想起來,我們福建的學政,一般不過四五品,最多也就是三品了,劉學使卻是以二品之身南下督學,真是少見。”
“王軍門,浙江是人文淵藪之地,曆來多是侍郎或者內閣學士前來督學的,要不然啊,這裏的學生可不信服呢。”阮元對王得祿笑道,隻是這時他不經意的一瞥,卻也發現一旁的劉鳳誥麵上,竟忽然多了幾分黯淡之色。
“哈哈,看來還是我見識淺了。不過中丞,我這一次來杭州,也不會隻有祭拜嶽王廟這一件事吧?中丞有什麽海防上的安排,也盡可與我說,我回了寧波,當即去辦。”王得祿卻是不拘小節,言語痛快道。
“嗯……眼下確有一件要事,王軍門,你現在就給邱鎮台發信,快馬送去定海,讓他立刻出兵,迎戰張阿治。前幾日張阿治手下一撥海盜,想著夜襲杭州,十多個人,隻走脫了一個。但我也看得清楚,這些人敢來我杭州作亂,定是張阿治船隊就在附近海上,這場仗,一定要盡快打下來,張阿治眼下船隻並不算多,以定海鎮之力,還是能對付的,可若是蔡牽親率主力北上,再與毫發無損的張阿治會師,那後麵的行動,可就要困難多了。”原來,海盜追擊孔璐華的那一夜,由於阮元預先計議得當,布置穩妥,十餘個海盜除了孫五一人,其餘全部被阮元擒獲,其中也有幾個膽小怕事之人向他供出了張阿治戰船就在浙東遊曳的消息,所以阮元這日見了王得祿,也當即下令,讓邱良功盡快出兵,打張阿治一個措手不及。
“嗯,張阿治什麽實力,我還是清楚的,邱鎮台從來英勇,定海鎮兵力眼下亦自足備,發動搶攻,還是我們贏麵更大。可是……”方才阮元為嶽廟作詩之際,王得祿便在一旁觀看,看著阮元這首詩的後半段,卻也一直疑惑不解,便即問道:“中丞,您這詩作,我看著,實在有些不明白了,您難道是想說……若是嶽王當年能一雪靖康之辱,迎回二帝,便身受三字之冤,也未嚐不可,這……”
“嶽王心中作何感想,我不得而知,但若是今日的我,站在嶽王那個位置,這就是我心中所願。”不想阮元對此竟是異常堅決,道:“王軍門,我嘉慶四年之冬來杭州做了巡撫,嘉慶五年,便正麵與海盜交了幾次手,那時候我們連戰連勝,隻覺再進一步,便是海不揚波,浙江重獲太平!可現在呢?已經八年了!蔡牽依然在海上囂張,可我們呢?忠毅公走了,胡鎮台走了,上個月黃岩鎮羅江太羅鎮台,也不幸在巡海途中,遇風溺亡!王軍門,你說,這仗若是再拖下去,還會有多少朝廷股肱要遭遇不測,還要搭上多少將士百姓性命?久拖不下,軍無戰意,這海上的事,也隻會一日不如一日!所以,眼下我隻有一個心願,便是此番任上,能親眼看著蔡逆覆滅,能親眼看著東海太平!若得如此,便是今日仍有那什麽莫須有的罪名,強加在我身上,我……我也願意承受下來,和浙江兩千萬百姓,五鎮三萬綠營將士相比,我阮元這一條命,一襲官服,又算得了什麽呢?”浙江除了沿海的定海、黃岩、溫州三鎮之外,內地尚有處州、衢州二鎮總兵,五總兵及巡撫直轄額編綠營兵士約有三萬餘人,是以阮元有此言語。
不過說著說著,阮元看著一旁的王得祿和劉鳳誥,二人麵上也漸有詫異之色,亦自清楚自己言語或許有些過於激烈。無奈之下,也隻得向二人陪笑道:“哈哈,方才都說到哪裏去了,這海防之事,仍要實心布置,空有一腔熱血,可如何成事啊?王軍門,之前俘獲的海盜多有聲稱蔡牽即將大舉進犯之人,我這也不放心,不如,今日也帶你前去詢問一二,咱們後麵的準備,也能更妥當一些不是?”
“這……好吧,既然中丞都這樣說了,我先給邱鎮台去信讓他出兵,然後,也在杭州盤桓幾日,待出兵之事商議妥了,我再回去,怎麽樣?”眼看祭拜之事已畢,阮元自也清楚,前來嶽廟朝拜隻為提升士氣,真正在海上相決勝負,還是要靠眼下浙江文武的共同籌劃,便也與嶽廟管事告別,同劉鳳誥、王得祿一道回杭州去了。
隻是聽著這日阮元之言,王得祿和劉鳳誥離別之際,心中卻都多了幾分不祥的預感。而劉鳳誥心裏,更有一種難以言表之情,久久不能散去……
對於阮元而言,七月之末仍是喜訊連連之時。要求邱良功出擊的命令下達之後,僅僅半個月時間,杭州就收到了回信,邱良功果然在檀頭山一帶找到了張阿治戰船,並發起突然進攻,一場激戰下來,張阿治因猝不及防,被官軍打得大敗南逃。阮元聽聞此事,自然大喜,連忙讓撫院發布文告,稱嶽王在天之靈保佑官軍,海盜不過烏合之眾,一戰即潰。漸漸地,沿海官兵士氣也有了起色。不過這次交火之後,邱良功也傳來了最新消息,蔡牽已經在福建海麵整頓船隻,開始北上,至遲八月之初,便可抵達浙江洋麵。
然而,這日京城中的養心殿,嘉慶看著自己桌案上的一封打開的奏疏,卻不禁勃然大怒:
“吳熊光這篇奏折,你們也都看過了吧?真是沒想到啊,吳熊光是朕所見督撫之中,最為得力的一個,可他現在在廣州,是要幹什麽?他上個月的奏折就提到過,英吉利無端侵占澳門炮台,已是有違我大清法度,他當時就應該給英吉利船封倉,斷了他們水糧供給!可這兩個月來,他封倉之事請示了朕兩次,這一次,還說什麽英吉利船就是不肯離開澳門,那朕要他做兩廣總督有何用!英吉利人,攻打澳門炮台在先,拒不撤兵在後,如此桀驁,為何還不調度水師,強行驅逐?!若是他辦事就這個樣子,那他這兩廣總督,也不用再當了!”
“皇上,臣看吳總製之言,這英吉利之事,確實不好辦啊?”這時,慶董托三名軍機大臣,與暫時在軍機處辦事的英和都被嘉慶叫到了養心殿,隻戴衢亨因初春起便南下治河,不在京城。嘉慶左手一邊,還有一名西洋傳教士在旁跪侍。董誥看嘉慶怒氣漸盛,也向嘉慶勸諫道:“以往在兩廣,朝廷與西洋人也曾有過衝突,可每次朝廷嚴令之下,西洋人無不奉令而行,最多也就是封其船艙,斷其水糧。可這次英吉利人卻無禮更甚,封倉斷糧之後,仍然不肯撤出澳門,此後之事,已經……已經沒有先例了。是以吳總製沒了辦法,若是果然調動水師,強行驅逐,這……”
“這怎麽了?沒有先例,你們就不會辦事了嗎?這天下的督撫,也就不會辦事了嗎?!”嘉慶越想越怒,可轉念一想,英吉利人雖然先前也有無禮之事,但這次對澳門的態度,卻似勢在必得一般,不覺有些納悶,便也向一旁那傳教士問道:“湯士選,朝廷準你們大西洋人在澳門定居,本是舊例,這次英吉利進攻澳門炮台,我看也是衝著你們來的,你們那邊究竟發生了什麽事,這英吉利人是要做什麽?你可要為朕說個明白。”
不戰即當死,君亡臣敢存。
猶憐驢背者,未逐馬蹄魂。
獨洗兩宮辱,莫言三字冤。
投戈相殉耳,餘事總休論。
一時祭拜已畢,杭州府縣大小官員也相繼散去,隻剩下劉鳳誥和王得祿留在阮元身旁。劉鳳誥看著阮元誠敬之狀,也不禁有些好奇,便向阮元問道:“伯元,這嶽王廟香火確是不錯,可若是為海上兵事祈拜,那關帝廟不是更方便嗎?為什麽我們要舍近求遠,跑到這城外的嶽王廟來呢?”
“金門兄,關帝廟就在我撫院左近,若是我隻去關帝廟祭拜,這心意未免有些不誠啊?更何況,關帝廟的香火,我也從未斷過啊?”阮元對劉鳳誥笑道。
“這位……這位大人,其實您或許不知,阮中丞與這嶽廟,還有另一番淵源呢。”王得祿看著劉鳳誥,隻知他是二品大員,卻不清楚他究竟是何人,便隻好對他介紹道:“忠毅公在世之時,曾經和我說過阮中丞的事,八年之前,一場暴風雨將當時進犯浙江的上萬海盜打得七零八落,我軍也大獲全勝,之後中丞繳獲了不少賊人兵器,想著這些镔鐵竟為賊人所有,已是不祥之物,便隻得用來做不祥之事,於是聯係了這裏嶽王廟,把裏麵的秦檜諸人跪像給重修了一遍。所以這裏啊,一直對中丞也是心懷感念呢。中丞已經和這裏相熟,再來這裏祭拜嶽王,或許所謂天數,會更容易應驗呢……對了,這位大人,您的姓名,在下還沒請教呢,這杭州能穿錦雞袍服的官員,除了中丞和藩司,也再沒其他人了啊?”
“王軍門,這是我同科之友,萍鄉劉金門,現在在浙江做學政,不過也難怪,王軍門一直在外省任職,金門卻是在翰林時日多些,你二人之前不識,卻也在情理之中啊。”阮元看二人竟然先前全不相識,也隻好為二人相互做了介紹。
“哦,是劉學使啊,今日匆匆從寧波過來,方才忘了問過學使之名,卻是我的不對了。”王得祿也對劉鳳誥賠禮道:“不過回想起來,我們福建的學政,一般不過四五品,最多也就是三品了,劉學使卻是以二品之身南下督學,真是少見。”
“王軍門,浙江是人文淵藪之地,曆來多是侍郎或者內閣學士前來督學的,要不然啊,這裏的學生可不信服呢。”阮元對王得祿笑道,隻是這時他不經意的一瞥,卻也發現一旁的劉鳳誥麵上,竟忽然多了幾分黯淡之色。
“哈哈,看來還是我見識淺了。不過中丞,我這一次來杭州,也不會隻有祭拜嶽王廟這一件事吧?中丞有什麽海防上的安排,也盡可與我說,我回了寧波,當即去辦。”王得祿卻是不拘小節,言語痛快道。
“嗯……眼下確有一件要事,王軍門,你現在就給邱鎮台發信,快馬送去定海,讓他立刻出兵,迎戰張阿治。前幾日張阿治手下一撥海盜,想著夜襲杭州,十多個人,隻走脫了一個。但我也看得清楚,這些人敢來我杭州作亂,定是張阿治船隊就在附近海上,這場仗,一定要盡快打下來,張阿治眼下船隻並不算多,以定海鎮之力,還是能對付的,可若是蔡牽親率主力北上,再與毫發無損的張阿治會師,那後麵的行動,可就要困難多了。”原來,海盜追擊孔璐華的那一夜,由於阮元預先計議得當,布置穩妥,十餘個海盜除了孫五一人,其餘全部被阮元擒獲,其中也有幾個膽小怕事之人向他供出了張阿治戰船就在浙東遊曳的消息,所以阮元這日見了王得祿,也當即下令,讓邱良功盡快出兵,打張阿治一個措手不及。
“嗯,張阿治什麽實力,我還是清楚的,邱鎮台從來英勇,定海鎮兵力眼下亦自足備,發動搶攻,還是我們贏麵更大。可是……”方才阮元為嶽廟作詩之際,王得祿便在一旁觀看,看著阮元這首詩的後半段,卻也一直疑惑不解,便即問道:“中丞,您這詩作,我看著,實在有些不明白了,您難道是想說……若是嶽王當年能一雪靖康之辱,迎回二帝,便身受三字之冤,也未嚐不可,這……”
“嶽王心中作何感想,我不得而知,但若是今日的我,站在嶽王那個位置,這就是我心中所願。”不想阮元對此竟是異常堅決,道:“王軍門,我嘉慶四年之冬來杭州做了巡撫,嘉慶五年,便正麵與海盜交了幾次手,那時候我們連戰連勝,隻覺再進一步,便是海不揚波,浙江重獲太平!可現在呢?已經八年了!蔡牽依然在海上囂張,可我們呢?忠毅公走了,胡鎮台走了,上個月黃岩鎮羅江太羅鎮台,也不幸在巡海途中,遇風溺亡!王軍門,你說,這仗若是再拖下去,還會有多少朝廷股肱要遭遇不測,還要搭上多少將士百姓性命?久拖不下,軍無戰意,這海上的事,也隻會一日不如一日!所以,眼下我隻有一個心願,便是此番任上,能親眼看著蔡逆覆滅,能親眼看著東海太平!若得如此,便是今日仍有那什麽莫須有的罪名,強加在我身上,我……我也願意承受下來,和浙江兩千萬百姓,五鎮三萬綠營將士相比,我阮元這一條命,一襲官服,又算得了什麽呢?”浙江除了沿海的定海、黃岩、溫州三鎮之外,內地尚有處州、衢州二鎮總兵,五總兵及巡撫直轄額編綠營兵士約有三萬餘人,是以阮元有此言語。
不過說著說著,阮元看著一旁的王得祿和劉鳳誥,二人麵上也漸有詫異之色,亦自清楚自己言語或許有些過於激烈。無奈之下,也隻得向二人陪笑道:“哈哈,方才都說到哪裏去了,這海防之事,仍要實心布置,空有一腔熱血,可如何成事啊?王軍門,之前俘獲的海盜多有聲稱蔡牽即將大舉進犯之人,我這也不放心,不如,今日也帶你前去詢問一二,咱們後麵的準備,也能更妥當一些不是?”
“這……好吧,既然中丞都這樣說了,我先給邱鎮台去信讓他出兵,然後,也在杭州盤桓幾日,待出兵之事商議妥了,我再回去,怎麽樣?”眼看祭拜之事已畢,阮元自也清楚,前來嶽廟朝拜隻為提升士氣,真正在海上相決勝負,還是要靠眼下浙江文武的共同籌劃,便也與嶽廟管事告別,同劉鳳誥、王得祿一道回杭州去了。
隻是聽著這日阮元之言,王得祿和劉鳳誥離別之際,心中卻都多了幾分不祥的預感。而劉鳳誥心裏,更有一種難以言表之情,久久不能散去……
對於阮元而言,七月之末仍是喜訊連連之時。要求邱良功出擊的命令下達之後,僅僅半個月時間,杭州就收到了回信,邱良功果然在檀頭山一帶找到了張阿治戰船,並發起突然進攻,一場激戰下來,張阿治因猝不及防,被官軍打得大敗南逃。阮元聽聞此事,自然大喜,連忙讓撫院發布文告,稱嶽王在天之靈保佑官軍,海盜不過烏合之眾,一戰即潰。漸漸地,沿海官兵士氣也有了起色。不過這次交火之後,邱良功也傳來了最新消息,蔡牽已經在福建海麵整頓船隻,開始北上,至遲八月之初,便可抵達浙江洋麵。
然而,這日京城中的養心殿,嘉慶看著自己桌案上的一封打開的奏疏,卻不禁勃然大怒:
“吳熊光這篇奏折,你們也都看過了吧?真是沒想到啊,吳熊光是朕所見督撫之中,最為得力的一個,可他現在在廣州,是要幹什麽?他上個月的奏折就提到過,英吉利無端侵占澳門炮台,已是有違我大清法度,他當時就應該給英吉利船封倉,斷了他們水糧供給!可這兩個月來,他封倉之事請示了朕兩次,這一次,還說什麽英吉利船就是不肯離開澳門,那朕要他做兩廣總督有何用!英吉利人,攻打澳門炮台在先,拒不撤兵在後,如此桀驁,為何還不調度水師,強行驅逐?!若是他辦事就這個樣子,那他這兩廣總督,也不用再當了!”
“皇上,臣看吳總製之言,這英吉利之事,確實不好辦啊?”這時,慶董托三名軍機大臣,與暫時在軍機處辦事的英和都被嘉慶叫到了養心殿,隻戴衢亨因初春起便南下治河,不在京城。嘉慶左手一邊,還有一名西洋傳教士在旁跪侍。董誥看嘉慶怒氣漸盛,也向嘉慶勸諫道:“以往在兩廣,朝廷與西洋人也曾有過衝突,可每次朝廷嚴令之下,西洋人無不奉令而行,最多也就是封其船艙,斷其水糧。可這次英吉利人卻無禮更甚,封倉斷糧之後,仍然不肯撤出澳門,此後之事,已經……已經沒有先例了。是以吳總製沒了辦法,若是果然調動水師,強行驅逐,這……”
“這怎麽了?沒有先例,你們就不會辦事了嗎?這天下的督撫,也就不會辦事了嗎?!”嘉慶越想越怒,可轉念一想,英吉利人雖然先前也有無禮之事,但這次對澳門的態度,卻似勢在必得一般,不覺有些納悶,便也向一旁那傳教士問道:“湯士選,朝廷準你們大西洋人在澳門定居,本是舊例,這次英吉利進攻澳門炮台,我看也是衝著你們來的,你們那邊究竟發生了什麽事,這英吉利人是要做什麽?你可要為朕說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