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日這出戲,很好。”嘉慶看著一旁宮苑中的花木,不覺心中更添愜意,對孔慶鎔道:“楊四郎之名,朕是知道的,宋時名將楊延昭、楊延朗,其實本是一人,後世話本之中,不知為何將他一分為二,才有了楊四郎。可即便如此,朕依然以為這劇甚好,楊四郎是宋臣,便應牢記忠義二字,身在遼營,心懷故主,此忠臣也。”隻是說到這裏,嘉慶卻也頓了一頓,又對孔慶鎔笑道:“哈哈,若是尋常大臣,朕自然要這樣說。可今日這場戲,朕之所見,又有不同之處,他們演的好啊,尤其是那楊四郎回歸宋營,和母親妻子相見一段,二十年啊,竟然還有那樣的一天……朕就不一樣了,朕十六歲那年,就沒了額娘,即位兩年,孝淑她也……也過世了,綿寧那個時候,也就十四歲。朕空閑之際,想要和她們共享天倫,卻也不能了。所以這樣說來,朕還挺羨慕你的。還有,你方才說起家中之人,有個姐姐,衍聖公之裔,朕記得……你姐姐嫁的是何人?”
“回皇上,這……是臣失職,臣向皇上請罪!”孔慶鎔忙對嘉慶拜道。
“你有什麽好請罪的,難道你說個名字出來,還能違了朝廷規製不成?你……盡管說下去,朕聽你把話說完,如何?”嘉慶看著孔慶鎔樣子,其實心中也有了盤算。
“回皇上,臣長姐所嫁之人,乃是……乃是前任浙江巡撫阮元。隻是臣也聽聞,阮元先前因失察之故,眼下已然停職,如此看來,臣身為阮元妻弟,阮元有過,臣不能及時指出讓他改正,也是臣的責任。”孔慶鎔也對嘉慶答道。
“你有何過錯?若是僅僅因為你是阮元姻親,朕就要一並問責於你,那朕豈不成了肆意株連無辜之人?”嘉慶想著先前也曾賜封孔璐華一品夫人,孔慶鎔出言之前,自己也想到了阮元,但看著孔慶鎔如此恭敬,自己方才安心。又向孔慶鎔問道:“那,你可知你姐姐嫁了阮元之後,在杭州日子過得怎樣?可有不快之事?”
“回皇上,家姐她……家姐長臣十歲,所以眼下,已經有了一兒一女,阮元家中,尚有三位側室,家姐與她們,平日也是親密無間,形同姐妹。家姐從來雅善詩文,前些日子,還給臣看了幾篇自己詩作,臣正好帶著一首,也想請皇上示下。”孔慶鎔一邊說著,也一邊從衣袋中取了一封信箋在手,恭敬地呈給嘉慶。
這首詩正是孔璐華在揚州觀蠶之時所作那首詩,嘉慶看了,一時也是連連點頭,對孔慶鎔道:“令姐文才上佳,這關心民事之心,卻更讓朕讚歎啊。你等詩禮之家出身的女子,吟詩作對的,朕也知道不少,可大半皆是遊戲之作,獨你姐姐這一篇,綾羅之下,猶思桑蠶之不易,為語兒女輩,物力當知艱。貧女一月工,織成綺與紈,農桑之事,辛勞不易,若非親眼所見,如何能知百姓艱苦,有如何能使一家之中,度支有節?這樣說來……”嘉慶聽著孔慶鎔之言,想著孔璐華之作,自然已經清楚,如果阮元不是居家重情,夫妻恩愛之人,孔璐華這些詩句,如何典雅醇正?阮家兒女妻妾,又如何能夠一家和樂?其中阮元之功,自然也不少了,想到這裏,也輕輕點了點頭。
“回皇上,家中從來讀書是第一要事,讀先祖之書,第一便要知‘仁’之一字,心中有仁心仁念,無論所在何處,所遇何事,自然可以心懷仁恕而去應對。家姐自幼聰明,深解前賢之意,出嫁至今,也有十四年了,這片仁心,自是一如既往,從不敢有半分驕矜之念的。”這時,孔慶鎔也對嘉慶補充道。
“十四年如一日,是嗎?如此,也是……也是難得啊。”嘉慶聽著孔慶鎔之語,自然想到,孔璐華若是十四年來,一直以仁心為本,那也足以看出,阮元絕非品行低劣之人。
“你姐夫在浙江,朕記得前後待了八年吧?朕看他平日辦事,確實實心任事之人,你對你姐夫在浙江的事,可有聽聞,若是有,也與朕說一些,朕不會因如今阮元停職之故,對你有任何責難。”嘉慶想到這裏,也主動與孔慶鎔問道。
“皇上,這……恕臣冒昧了。”孔慶鎔聽著嘉慶這樣相問,便也將阮元賑災之時,種種辦事細節,一一向嘉慶言及。阮元救災頗有成效,所以張鑒早在數年之前,就特別將阮元救災之法集成一書,名《兩浙賑災記》。這部書雖然暫時沒有刻版,但通過孔璐華的幫助,孔慶鎔也得到了一份,這時講起阮元之事,亦是對答如流,竟無半分錯漏。
聽著孔慶鎔講起各種救災立約細節,嘉慶也不覺讚歎,道:“嘉慶十年……朕記得,那時候浙江兩年報了大雨,可連續兩年,最後災情都隻是二成,朕還不相信,以為是他們瞞報,現在想想,阮元救災如此,也難怪百姓安穩了。”孔慶鎔看著嘉慶神色,即便是言及阮元之時,也隻是平靜如常,自然清楚,這時嘉慶對於阮元的反感和猜疑,已經消去大半了。
“皇上,皇上!捷報,捷報啊!”正在嘉慶和孔慶鎔談天之時,張進忠的聲音忽然從外麵傳了進來,不過片刻之間,隻見張進忠小步輕趨,進了花園之中,手中捧著一份奏章。張進忠見了嘉慶,當即跪倒,將奏疏捧了上前,道:“皇上,這是浙江邱良功提督、福建王得祿提督的聯名奏報,軍報今日方到,是以奴才不敢怠慢,這就送了過來。聽送信的將士說,閩浙沿海剿捕蔡逆,已經取得大捷!蔡逆現在已經死於海中,屍骨無存,閩浙兩省海寇,也徹底清剿幹淨了!”
“臣恭喜皇上!”孔慶鎔見了軍報,也當即跪倒,對嘉慶道:“皇上,閩浙兩省,可以一同上奏大捷之事,足見兩省配合得力,前線將士,隻有朝廷天下之念,卻無閩浙南北之分。蔡逆為禍海疆,已近十年,此事臣亦有耳聞,如今閩浙匪患已除,千裏東海重獲太平,實國朝一大盛事,皇上知人善任,決事明斷,蔡逆跳梁小醜,自然望風授首,臣對皇上,不勝欽佩之至!”
“好了,都起來吧。”嘉慶當然清楚,能夠讓閩浙兩路水師配合無間,這件事無論王得祿還是邱良功,都不足以獨立完成,能夠讓二將相互配合的,也就是阮元一人了。看著這封奏疏,其中也將用計之事一一言明,何時分船隔攻,何時軍務傳單發出集結水師,嘉慶自也看得清清楚楚。奏折最後,二人也言明此次作戰,乃是閩浙兩省將士合力剿賊,文武相濟之結果,福建巡撫張師誠以下,許多岸上參與辦理剿滅蔡牽一事的文官,奏折中亦詳加記述,隻是阮元的名字,並未出現在奏折之中。
“軍務傳單,前後調度兵力,分船隔攻,使蔡逆前後不能相濟,兩省文武,兵士吏員,亦皆盡力……”嘉慶一邊看著奏折上的文字,一邊也暗自念道,他自然清楚,這封奏折之內,雖然沒有阮元名字,可若是沒有阮元居中主持,這些折內之事,根本不可能被前線有效實行。這樣看來,阮元雖然不能記功,卻也實在是此次海戰的大功之人。
“好,很好啊。衍聖公,今日天色也不早了,避暑山莊今日的晚宴,你就和朕一起來吧。這前線將士,朕明日自然會依據功績多少,為他們加以封賞。東海此次得以太平,朕心中也是高興啊。”說著,便叫上了孔慶鎔,準備先回清音閣。看著嘉慶喜悅的神情,孔慶鎔也漸漸安心,看來阮元之事,或許也會有緩和的餘地了。
孔慶鎔自然也清楚,這日他與嘉慶所言,雖句句為真,卻也並非臨時應對之作。前來承德之前,他便已經熟讀朱珪之言,加上自己又有徽班可以演出《四郎探母》,那這一切,也就可以順理成章的做下來了。
朱珪的遺信之中,對嘉慶為人品性,所重之事,都一一為孔慶鎔言及,也正因嘉慶為人,素來重視“仁孝”二字,朱珪便也寫得清楚,孔慶鎔若與嘉慶言事,必定要從“情”之一字入手,言及自家父母子女恩愛之情,進而借助孔璐華進入阮家,如果能將阮元家中情況向嘉慶言明,嘉慶清楚阮元亦是重情之人,心中便會開解。接下來,孔慶鎔則要將言語引入“仁”之一字,以孔家相傳之仁為本,逐漸進入阮元為政之“仁”,這樣嘉慶即便對阮元有所誤解,也自然可以緩和許多。如果還有機會,則要對嘉慶言“功”,隻因這時朝廷之內,阮元早已是督撫中以實幹聞名之人,能言阮元之功,則嘉慶必然清楚,阮元乃是不可或缺的地方重臣,這樣處斷之際,自然也就會從輕發落了。正好孔慶鎔請了徽班,便也借《四郎探母》之由,將阮元之事一一告訴了嘉慶。
對於“情”、“仁”二事,孔慶鎔可以依計而行,但“功”之一事,若是阮元正好一時無功可稱,卻也不易出言稟明嘉慶。正好阮元遇難之時,也是海上決戰之際,所以孔璐華看過書信之後,便有了打算,阮元歸杭之前,那封寫給王邱二將的書信中,將如何搭救阮元之法盡數言明。一方麵,向嘉慶送達軍報之人,需要先與孔慶鎔碰頭,待孔慶鎔麵聖之際,再將軍報上呈。而軍報之內,則隻需言及海戰戰術得當,文武上下合力抗敵,這樣嘉慶隻要熟悉海戰之事,自然便會想到阮元,而這封奏疏,不要,也不需要再提阮元的名字。
雖然這些營救阮元之法都可以依計而行,但想要讓嘉慶對阮元從寬處理,卻絕非僅靠這些辦法可以奏效。朱珪也在書信中明言,若是阮元果然為人不端,失了為官本心,則這些事一件也不用去做。而嘉慶若非果然不知阮元功績為人,隻這樣聽孔慶鎔相言,自然也不會輕信。正是因為阮元為人數十年始終端正無暇,加上嘉慶清楚浙江之事,原本就對阮元功績頗多認可,孔慶鎔這番“求情”之舉,才最後打動了嘉慶。過得數日,嘉慶便即宣旨秋獮結束,一行君臣相繼出發,南下歸京而來。
就在嘉慶回到京城之後數日,阮元所乘之船,也抵達了東便門的碼頭。
“伯元,看果然是伯元啊!”不想阮元方一下船,岸上便走來了兩名官員,走得近前,阮元方才看清,二人中一個是汪庭珍,另一人則是錢楷,汪庭珍一直在京中為官,所以阮元見了倒是並不驚奇,但錢楷先前乃是外任,這時出現在京中,卻讓人有些詫異。
“瑟庵、裴山,太好了,終於又見到你們了!”阮元見了兩人,心中也是歡喜,忙主動走了上前,向錢楷問道:“裴山,你不是年初才放了河南布政使嗎?怎麽……”
“伯元,我現在已經是廣西巡撫啦!就在今日,我見過皇上之後,皇上便授了我廣西之任,再過兩日,我也就要去上任了!”聽著錢楷這樣一說,阮元心中也是驚奇,但隨即一想,卻漸漸會意,錢楷作為自己同學,原本也是可能被嘉慶遷怒之人,但這時卻升了巡撫,這樣說來,嘉慶因師生同學之誼對自己的惱怒與懷疑,多半已經有所緩解,自己這日去見嘉慶,或許也不再會遇到那麽多難處了。
“那……真是恭喜裴山兄了。”阮元也對錢楷道賀道。
“伯元,你的事,我們也都清楚,今日入京,若是需要去見皇上,那……那你就去吧。”汪庭珍自然清楚其中內情,擔心阮元為此憂心,便也對他寬慰道:“我們在京城裏也幫你尋了衍聖公,據說這一次啊,衍聖公是親自去了承德麵見皇上,說不定他這一去,皇上對你的意見,就少了七八分了。後麵的事,你對皇上老實說清楚,我相信你不會有大礙的。”
“瑟庵,我……”阮元見先前舊友竭力相助於他,心中也自是感激。
“老爺,老爺!”這時,碼頭之上又有一個身影向著阮元等人奔來,待他近前,阮元也看得仔細,這人正是家中長年隨侍孔璐華的一名家仆。那仆人見了阮元,也上前送上一封書信道:“老爺,夫人打聽到您今日要入京,特意讓我送了這封信給您,說是老爺若要入宮麵聖,就先看上一看,後麵的事,老爺就不用太擔心了。”
“夫人……夫人已經到了京城嗎?”阮元聽著孔璐華已經入京,一時也是又驚又喜,若是孔璐華願意在京城陪自己,那多半說明,自己絕不至於淪落到遣戍之境了。便也取過書信,拆了開來,隻見書信之中,幾行清泉般娟秀的字跡寫著:
浙洋蔡逆忽成擒,山左遙遙聽捷音。
七載瀛舟今使慰,報恩方不愧於心。
“‘報恩方不愧於心’……”阮元心中默念著妻子詩句,自也有了盤算。
“伯元,這一次,也是難為你了。”錢楷看阮元心緒雖然漸漸安穩,卻猶是有些低沉,便上前道:“其實金門的事,我也聽說了,你說這……這畢竟是同學一場,就算換了我,我又怎麽忍心對金門下手呢?這件事,本也不是你的錯。至少我們幾個同學啊,對你的態度,可是一點沒變呢。這次蔡逆就戮,閩浙重獲太平,你在其中做了多少,我們也知道,咱們以後啊,也會一直信任你!還有,祜兒和我家德容的婚事,我可還沒忘呢,你好好等著,千萬不要把祜兒的婚事先定了啊?”
阮元聽著錢楷這般安慰,心中也是無限感激,他自然知道,這次麵見嘉慶,即便不至於遣戍,罷官奪職的結果,也是難免的了。自己吉凶未卜,錢楷卻做了巡撫,二人地位頓時反轉。可錢楷卻依然堅守舊約,願意成二人婚事,這般友誼,又怎是尋常之人可及呢?
“多謝裴山兄,小弟……小弟自當謹記,到了那一日,也讓德容風風光光的過門。”阮元也答應錢楷道。
“哈哈,伯元,你就好好等著吧。話說回來,自從你做了巡撫,能真正在一省之內,為百姓做些實事了,我……我也真是羨慕你啊。以前我升遷慢了些,可這一次……這一次我也……也終於可以實現我的抱負啦!伯元,你看著吧,我可不會比你差呢。”錢楷見阮元神色漸霽,也主動對他笑道。
“好,那我也等著裴山兄,能在巡撫任上好好為百姓做些實事!”
眼看二人對自己依舊信任有加,阮元也漸漸安心,便在東便門辭別了汪庭珍和錢楷。衍聖公府那家仆早已備好車馬,阮元便即上車,直奔皇城而來。
“回皇上,這……是臣失職,臣向皇上請罪!”孔慶鎔忙對嘉慶拜道。
“你有什麽好請罪的,難道你說個名字出來,還能違了朝廷規製不成?你……盡管說下去,朕聽你把話說完,如何?”嘉慶看著孔慶鎔樣子,其實心中也有了盤算。
“回皇上,臣長姐所嫁之人,乃是……乃是前任浙江巡撫阮元。隻是臣也聽聞,阮元先前因失察之故,眼下已然停職,如此看來,臣身為阮元妻弟,阮元有過,臣不能及時指出讓他改正,也是臣的責任。”孔慶鎔也對嘉慶答道。
“你有何過錯?若是僅僅因為你是阮元姻親,朕就要一並問責於你,那朕豈不成了肆意株連無辜之人?”嘉慶想著先前也曾賜封孔璐華一品夫人,孔慶鎔出言之前,自己也想到了阮元,但看著孔慶鎔如此恭敬,自己方才安心。又向孔慶鎔問道:“那,你可知你姐姐嫁了阮元之後,在杭州日子過得怎樣?可有不快之事?”
“回皇上,家姐她……家姐長臣十歲,所以眼下,已經有了一兒一女,阮元家中,尚有三位側室,家姐與她們,平日也是親密無間,形同姐妹。家姐從來雅善詩文,前些日子,還給臣看了幾篇自己詩作,臣正好帶著一首,也想請皇上示下。”孔慶鎔一邊說著,也一邊從衣袋中取了一封信箋在手,恭敬地呈給嘉慶。
這首詩正是孔璐華在揚州觀蠶之時所作那首詩,嘉慶看了,一時也是連連點頭,對孔慶鎔道:“令姐文才上佳,這關心民事之心,卻更讓朕讚歎啊。你等詩禮之家出身的女子,吟詩作對的,朕也知道不少,可大半皆是遊戲之作,獨你姐姐這一篇,綾羅之下,猶思桑蠶之不易,為語兒女輩,物力當知艱。貧女一月工,織成綺與紈,農桑之事,辛勞不易,若非親眼所見,如何能知百姓艱苦,有如何能使一家之中,度支有節?這樣說來……”嘉慶聽著孔慶鎔之言,想著孔璐華之作,自然已經清楚,如果阮元不是居家重情,夫妻恩愛之人,孔璐華這些詩句,如何典雅醇正?阮家兒女妻妾,又如何能夠一家和樂?其中阮元之功,自然也不少了,想到這裏,也輕輕點了點頭。
“回皇上,家中從來讀書是第一要事,讀先祖之書,第一便要知‘仁’之一字,心中有仁心仁念,無論所在何處,所遇何事,自然可以心懷仁恕而去應對。家姐自幼聰明,深解前賢之意,出嫁至今,也有十四年了,這片仁心,自是一如既往,從不敢有半分驕矜之念的。”這時,孔慶鎔也對嘉慶補充道。
“十四年如一日,是嗎?如此,也是……也是難得啊。”嘉慶聽著孔慶鎔之語,自然想到,孔璐華若是十四年來,一直以仁心為本,那也足以看出,阮元絕非品行低劣之人。
“你姐夫在浙江,朕記得前後待了八年吧?朕看他平日辦事,確實實心任事之人,你對你姐夫在浙江的事,可有聽聞,若是有,也與朕說一些,朕不會因如今阮元停職之故,對你有任何責難。”嘉慶想到這裏,也主動與孔慶鎔問道。
“皇上,這……恕臣冒昧了。”孔慶鎔聽著嘉慶這樣相問,便也將阮元賑災之時,種種辦事細節,一一向嘉慶言及。阮元救災頗有成效,所以張鑒早在數年之前,就特別將阮元救災之法集成一書,名《兩浙賑災記》。這部書雖然暫時沒有刻版,但通過孔璐華的幫助,孔慶鎔也得到了一份,這時講起阮元之事,亦是對答如流,竟無半分錯漏。
聽著孔慶鎔講起各種救災立約細節,嘉慶也不覺讚歎,道:“嘉慶十年……朕記得,那時候浙江兩年報了大雨,可連續兩年,最後災情都隻是二成,朕還不相信,以為是他們瞞報,現在想想,阮元救災如此,也難怪百姓安穩了。”孔慶鎔看著嘉慶神色,即便是言及阮元之時,也隻是平靜如常,自然清楚,這時嘉慶對於阮元的反感和猜疑,已經消去大半了。
“皇上,皇上!捷報,捷報啊!”正在嘉慶和孔慶鎔談天之時,張進忠的聲音忽然從外麵傳了進來,不過片刻之間,隻見張進忠小步輕趨,進了花園之中,手中捧著一份奏章。張進忠見了嘉慶,當即跪倒,將奏疏捧了上前,道:“皇上,這是浙江邱良功提督、福建王得祿提督的聯名奏報,軍報今日方到,是以奴才不敢怠慢,這就送了過來。聽送信的將士說,閩浙沿海剿捕蔡逆,已經取得大捷!蔡逆現在已經死於海中,屍骨無存,閩浙兩省海寇,也徹底清剿幹淨了!”
“臣恭喜皇上!”孔慶鎔見了軍報,也當即跪倒,對嘉慶道:“皇上,閩浙兩省,可以一同上奏大捷之事,足見兩省配合得力,前線將士,隻有朝廷天下之念,卻無閩浙南北之分。蔡逆為禍海疆,已近十年,此事臣亦有耳聞,如今閩浙匪患已除,千裏東海重獲太平,實國朝一大盛事,皇上知人善任,決事明斷,蔡逆跳梁小醜,自然望風授首,臣對皇上,不勝欽佩之至!”
“好了,都起來吧。”嘉慶當然清楚,能夠讓閩浙兩路水師配合無間,這件事無論王得祿還是邱良功,都不足以獨立完成,能夠讓二將相互配合的,也就是阮元一人了。看著這封奏疏,其中也將用計之事一一言明,何時分船隔攻,何時軍務傳單發出集結水師,嘉慶自也看得清清楚楚。奏折最後,二人也言明此次作戰,乃是閩浙兩省將士合力剿賊,文武相濟之結果,福建巡撫張師誠以下,許多岸上參與辦理剿滅蔡牽一事的文官,奏折中亦詳加記述,隻是阮元的名字,並未出現在奏折之中。
“軍務傳單,前後調度兵力,分船隔攻,使蔡逆前後不能相濟,兩省文武,兵士吏員,亦皆盡力……”嘉慶一邊看著奏折上的文字,一邊也暗自念道,他自然清楚,這封奏折之內,雖然沒有阮元名字,可若是沒有阮元居中主持,這些折內之事,根本不可能被前線有效實行。這樣看來,阮元雖然不能記功,卻也實在是此次海戰的大功之人。
“好,很好啊。衍聖公,今日天色也不早了,避暑山莊今日的晚宴,你就和朕一起來吧。這前線將士,朕明日自然會依據功績多少,為他們加以封賞。東海此次得以太平,朕心中也是高興啊。”說著,便叫上了孔慶鎔,準備先回清音閣。看著嘉慶喜悅的神情,孔慶鎔也漸漸安心,看來阮元之事,或許也會有緩和的餘地了。
孔慶鎔自然也清楚,這日他與嘉慶所言,雖句句為真,卻也並非臨時應對之作。前來承德之前,他便已經熟讀朱珪之言,加上自己又有徽班可以演出《四郎探母》,那這一切,也就可以順理成章的做下來了。
朱珪的遺信之中,對嘉慶為人品性,所重之事,都一一為孔慶鎔言及,也正因嘉慶為人,素來重視“仁孝”二字,朱珪便也寫得清楚,孔慶鎔若與嘉慶言事,必定要從“情”之一字入手,言及自家父母子女恩愛之情,進而借助孔璐華進入阮家,如果能將阮元家中情況向嘉慶言明,嘉慶清楚阮元亦是重情之人,心中便會開解。接下來,孔慶鎔則要將言語引入“仁”之一字,以孔家相傳之仁為本,逐漸進入阮元為政之“仁”,這樣嘉慶即便對阮元有所誤解,也自然可以緩和許多。如果還有機會,則要對嘉慶言“功”,隻因這時朝廷之內,阮元早已是督撫中以實幹聞名之人,能言阮元之功,則嘉慶必然清楚,阮元乃是不可或缺的地方重臣,這樣處斷之際,自然也就會從輕發落了。正好孔慶鎔請了徽班,便也借《四郎探母》之由,將阮元之事一一告訴了嘉慶。
對於“情”、“仁”二事,孔慶鎔可以依計而行,但“功”之一事,若是阮元正好一時無功可稱,卻也不易出言稟明嘉慶。正好阮元遇難之時,也是海上決戰之際,所以孔璐華看過書信之後,便有了打算,阮元歸杭之前,那封寫給王邱二將的書信中,將如何搭救阮元之法盡數言明。一方麵,向嘉慶送達軍報之人,需要先與孔慶鎔碰頭,待孔慶鎔麵聖之際,再將軍報上呈。而軍報之內,則隻需言及海戰戰術得當,文武上下合力抗敵,這樣嘉慶隻要熟悉海戰之事,自然便會想到阮元,而這封奏疏,不要,也不需要再提阮元的名字。
雖然這些營救阮元之法都可以依計而行,但想要讓嘉慶對阮元從寬處理,卻絕非僅靠這些辦法可以奏效。朱珪也在書信中明言,若是阮元果然為人不端,失了為官本心,則這些事一件也不用去做。而嘉慶若非果然不知阮元功績為人,隻這樣聽孔慶鎔相言,自然也不會輕信。正是因為阮元為人數十年始終端正無暇,加上嘉慶清楚浙江之事,原本就對阮元功績頗多認可,孔慶鎔這番“求情”之舉,才最後打動了嘉慶。過得數日,嘉慶便即宣旨秋獮結束,一行君臣相繼出發,南下歸京而來。
就在嘉慶回到京城之後數日,阮元所乘之船,也抵達了東便門的碼頭。
“伯元,看果然是伯元啊!”不想阮元方一下船,岸上便走來了兩名官員,走得近前,阮元方才看清,二人中一個是汪庭珍,另一人則是錢楷,汪庭珍一直在京中為官,所以阮元見了倒是並不驚奇,但錢楷先前乃是外任,這時出現在京中,卻讓人有些詫異。
“瑟庵、裴山,太好了,終於又見到你們了!”阮元見了兩人,心中也是歡喜,忙主動走了上前,向錢楷問道:“裴山,你不是年初才放了河南布政使嗎?怎麽……”
“伯元,我現在已經是廣西巡撫啦!就在今日,我見過皇上之後,皇上便授了我廣西之任,再過兩日,我也就要去上任了!”聽著錢楷這樣一說,阮元心中也是驚奇,但隨即一想,卻漸漸會意,錢楷作為自己同學,原本也是可能被嘉慶遷怒之人,但這時卻升了巡撫,這樣說來,嘉慶因師生同學之誼對自己的惱怒與懷疑,多半已經有所緩解,自己這日去見嘉慶,或許也不再會遇到那麽多難處了。
“那……真是恭喜裴山兄了。”阮元也對錢楷道賀道。
“伯元,你的事,我們也都清楚,今日入京,若是需要去見皇上,那……那你就去吧。”汪庭珍自然清楚其中內情,擔心阮元為此憂心,便也對他寬慰道:“我們在京城裏也幫你尋了衍聖公,據說這一次啊,衍聖公是親自去了承德麵見皇上,說不定他這一去,皇上對你的意見,就少了七八分了。後麵的事,你對皇上老實說清楚,我相信你不會有大礙的。”
“瑟庵,我……”阮元見先前舊友竭力相助於他,心中也自是感激。
“老爺,老爺!”這時,碼頭之上又有一個身影向著阮元等人奔來,待他近前,阮元也看得仔細,這人正是家中長年隨侍孔璐華的一名家仆。那仆人見了阮元,也上前送上一封書信道:“老爺,夫人打聽到您今日要入京,特意讓我送了這封信給您,說是老爺若要入宮麵聖,就先看上一看,後麵的事,老爺就不用太擔心了。”
“夫人……夫人已經到了京城嗎?”阮元聽著孔璐華已經入京,一時也是又驚又喜,若是孔璐華願意在京城陪自己,那多半說明,自己絕不至於淪落到遣戍之境了。便也取過書信,拆了開來,隻見書信之中,幾行清泉般娟秀的字跡寫著:
浙洋蔡逆忽成擒,山左遙遙聽捷音。
七載瀛舟今使慰,報恩方不愧於心。
“‘報恩方不愧於心’……”阮元心中默念著妻子詩句,自也有了盤算。
“伯元,這一次,也是難為你了。”錢楷看阮元心緒雖然漸漸安穩,卻猶是有些低沉,便上前道:“其實金門的事,我也聽說了,你說這……這畢竟是同學一場,就算換了我,我又怎麽忍心對金門下手呢?這件事,本也不是你的錯。至少我們幾個同學啊,對你的態度,可是一點沒變呢。這次蔡逆就戮,閩浙重獲太平,你在其中做了多少,我們也知道,咱們以後啊,也會一直信任你!還有,祜兒和我家德容的婚事,我可還沒忘呢,你好好等著,千萬不要把祜兒的婚事先定了啊?”
阮元聽著錢楷這般安慰,心中也是無限感激,他自然知道,這次麵見嘉慶,即便不至於遣戍,罷官奪職的結果,也是難免的了。自己吉凶未卜,錢楷卻做了巡撫,二人地位頓時反轉。可錢楷卻依然堅守舊約,願意成二人婚事,這般友誼,又怎是尋常之人可及呢?
“多謝裴山兄,小弟……小弟自當謹記,到了那一日,也讓德容風風光光的過門。”阮元也答應錢楷道。
“哈哈,伯元,你就好好等著吧。話說回來,自從你做了巡撫,能真正在一省之內,為百姓做些實事了,我……我也真是羨慕你啊。以前我升遷慢了些,可這一次……這一次我也……也終於可以實現我的抱負啦!伯元,你看著吧,我可不會比你差呢。”錢楷見阮元神色漸霽,也主動對他笑道。
“好,那我也等著裴山兄,能在巡撫任上好好為百姓做些實事!”
眼看二人對自己依舊信任有加,阮元也漸漸安心,便在東便門辭別了汪庭珍和錢楷。衍聖公府那家仆早已備好車馬,阮元便即上車,直奔皇城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