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將馬隊分成兩部分,楊大人和武大人各帶一路,張逆至今無法建成深溝高壘,隻是一味增兵,足見他黔驢技窮,我等小心應戰,自可萬無一失。還有,你等前軍可曾探得張逆消息?”那彥成和楊遇春在天理教之役時便即相識,自然一拍即合。
“他們應該快回來了。”楊遇春看著眼前風沙漸起,當是騎兵將至之狀,人數又不多,那麽應該是自己派出去的哨騎了。
果然,片刻之後,便有十餘騎出現在了大營之前,都是清軍甲胄,很快,十餘人奔到轅門前下了馬,齊齊向楊遇春下拜。楊遇春也走上前去將各人扶起,對為首之人問道:“向榮,這次我是讓你們二十人出哨,怎麽……怎麽就剩了十八人回來?”
“回楊軍門,我等……我等在對岸巡視之時,突然遭遇百餘賊兵。”這向榮原是楊遇春帳下一名選鋒,雖然不通文字,但是武藝過人,是以楊遇春一直對他頗為倚重,雖然已經將他遷為都司,但哨探之事卻依然讓他前往:“當時我等奮力死戰,好容易殺出重圍,可是……可是賊人實在太多,咱們兩個兄弟也……也送了性命。”
“向榮,這是怎麽回事?”一旁的長齡卻不解問道:“我記得楊軍門遣你出哨之時,我曾經告訴過你,京中另有援軍,可以與你會師,你不應該隻帶你這二十人前去巡哨啊?怎麽,我京中健銳營的兵馬,你都沒看到嗎?”
“回長中堂,卑職……卑職確是得了中堂之令,在前麵等待了健銳營援軍數日,可是……可是他們一直沒到啊?”向榮之言一出,幾名將領都是一驚。
“難道……難道援軍誤了日子不成?”長齡、楊芳等人都相互嘀咕起來。
“長中堂,你那支健銳營人馬,統領之人是誰?”那彥成眼看形勢蹊蹺,也向長齡問道。
“這……不瞞那大人,統領那支兵馬的一等侍衛乃是……”長齡話音未落,隻見大營另一側忽然煙塵四起,很快,幾十名武官走上前來,為首的乃是一名一等侍衛和五名二等侍衛。那一等侍衛也向那彥成拜道:“阿瑪,兒子率健銳營哨騎五十人,現來與大軍會合。隻是,兒子在路上……”
“容安,你可知你該當何罪?!”那彥成看著眼前形勢,當即清楚失期之人就是容安無疑,當即向他大怒道。
眼見容安驚惶,那彥成也向他罵道:“容安,你可知因你失期,楊軍門的部屬遇到了什麽情況?向榮都司率領哨騎,在前麵等了你們好幾日,結果你所部根本沒到,反倒是張逆發現了他們,大舉來攻。楊軍門的選鋒我清楚,都是楊軍門最為倚重的勇士,就這樣戰死了兩個!你臨戰失期,此為一罪,致使友軍遇襲,此為二罪,你……你說按照軍法,你應當如何處置?!”
“阿瑪,這……兒子也沒辦法啊?”容安眼見那彥成聲色俱厲,也向那彥成哭訴道:“我等確是接到了長中堂號令,提前出發西進,準備與楊軍門的哨騎會合,可是……可是兒子這路上的向導,是個悖逆之人,早就與張格爾勾結了!他……他故意給我們指引了偏遠道路,讓我們遲遲見不到友軍,後來弟弟及時發現他悖逆不軌,當即將他斬了,我們才重新尋了路線前來,這……這五日工夫就是這樣耽誤的啊?阿瑪,兒子出兵之際,也一心想著盡快與楊軍門的哨騎會合,並非有意誤了時日啊?”
“容安,這裏不是家裏,這裏是前線,是戰場!你說什麽向導任用非人,這都是借口!戰場赴援失期,致使友軍孤立無援,無論是何緣故,輕則是斬監候,重了,我現在就應該將你在軍前問斬!”一邊說著,那彥成也向身旁侍衛道:“你等無須在意他一等侍衛之職,也無須在意我二人乃是父子,隻將容安拿下,奪了他頂戴花翎!剩下的,我親自向皇上上奏,就算……就算皇上真的下旨將你在軍前處斬,也是你咎由自取!”
兩名侍衛眼看那彥成聲色俱厲,自也不敢違逆其言,隻得相繼上前,果真卸了容安頂戴花翎,將他押下。
“阿瑪,阿瑪!兄長也是無心之失,我們殺了那個從賊向導之後,當時就重新定下路線,這幾日一直在趕路,方才到了大營。這……這件事也不是兄長能夠預料的啊?”這時前來的二等侍衛之內,有一人便是那彥成次子容照,眼看兄長或許果真要被那彥成軍法從事,容照也向那彥成哭著勸道:“阿瑪,額娘走的時候,最舍不得兄長,若是兄長果然因為這無心之過而被問斬,那兒子九泉之下,要如何去見額娘啊?”
“你額娘要是還在,看著這個不肖兒子違背軍法,那才是阿瑪的罪過!今日就算為了你額娘,阿瑪也要嚴懲於他!”那彥成也絲毫不肯讓步。
“那大人,您這又是何苦呢?”一旁的武隆阿也向那彥成勸道:“如今哨騎遭遇的不過是百餘賊兵,損失也隻有兩人,若是因為這樣一場小仗,就殺一個三品侍衛,這不至於啊?”
“是啊,容……容安大人這些情況,也都是難免的啊,更何況,容安大人已經及時殺了那個逆黨呢?”一旁的向榮也擔心事情鬧大,竟真的因為自己兩個下屬兵士再搭上一個三品高官,也向那彥成勸道:“總之……總之卑職的這些下屬,大部分都帶回來了,這……這也算不得多大的損失啊?”
“向榮,你何必為容安求情呢?”那彥成這時卻依然鐵麵無私,對向榮道:“你的名字,滑縣報功的時候我就見過,你是行伍出身,在綠營十幾年勞績,方才升遷到四品都司,容安以前上過戰場嗎?他不過是因為我和我章佳一門恩蔭,才有了這個三品侍衛之職!你等戰場搏命,九死一生,他赴援失期,便即不受懲罰,這哪裏是治軍之道?今日隻有將容安明正典刑,方能整肅軍心!我……我也舍不得啊,可是眼前形勢,別無他法!”
那彥成也清楚,這時喀什噶爾城下,匯聚清軍已有近兩萬之數,其中包括京八旗、駐防八旗,也包括各地綠營,各部之間未必便沒有嫌隙。尤其是京八旗參戰眾人,從來被認為戰鬥力最差,僅僅是憑借距離皇帝更近的優勢,才獲得了更高的地位。如果不能嚴令京旗官兵,其他旗營兵士定然有所不滿,一旦各路兵馬因此不合,之後隻會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是以這一次那彥成雖然眼看犯事之人是自己長子,卻也隻得狠心痛下殺手,以團結前線大軍。
可是這時,侍衛中卻忽然傳來一個聲音:“那大人,今日之事,您還是從寬處斷吧。皇上那邊,不會真的處死容安大哥的。”
那彥成一愣,忙向侍衛之中看去,隻見出言之人是一名二等侍衛,但他腰上卻係著黃帶,那彥成清楚這是宗室之人,也隻好讓他將話說了下去。這侍衛當即走近,對那彥成小聲道:“那大人,下官奕山,這次隨容安大哥一起行軍。下官受皇上重用多年,清楚皇上心意,如今前線眾將,便已是我大清最為能征善戰之人,可是各位大人畢竟年事已高,下麵的武官又很少經曆戰事,皇上為了讓我等知道行軍作戰之事,方才調了我等前來助陣。換言之,皇上是在為下一代做準備啊?容安大哥既然能夠來前線,說明皇上定是信任容安大哥,希望多年以後,容安大哥也能成為一方名將的。您現在真的將他斬了,那日後大清朝廷,不就損失了一員大將嗎?”
“這……”看奕山的神情,他顯然不是在說謊。
而回顧長齡、楊遇春、楊芳、武隆阿四將,這時無不是鬢發斑白,胡須漸稀,那彥成自也清楚,自己樣貌與四將卻也相差不多了。若是張格爾之役發生在十年以後,四將屆時還能否上得戰場,甚至能否健在卻都難說。道光這番心意,還是有道理的。
“那大人,老夫倒是有個折中之法。”這時還是長齡主動站了出來,向那彥成開解道:“不如大人就先讓容安戴罪從征,先給他二十鞭子,暫時奪去頂戴花翎,隻讓他作為前線兵卒在先殺敵,這樣前線將士,自然清楚我大軍令行禁止,容安若是立了戰功,再考慮是否官複原職,也會容易許多。您說這樣的辦法,總是更穩妥一些吧?”
“那……好吧,今日就聽長中堂一言。”那彥成想著長齡之法確實更加穩妥,也向容安斥道:“容安,今日就聽長中堂的,饒你一命,從明日起,你去站在八旗官兵最前麵,身先士卒,若是有功,我自會上報皇上,若是畏戰怯陣,那就休怪軍法無情了!還有,你死罪可免,活罪難饒,今日就先予你二十鞭子,也讓全軍將士看看,將官犯法,與兵卒同罪!”
“謝阿瑪開恩,謝阿瑪開恩!”容安、容照二人當即向那彥成叩頭道。
果然,這日下午那彥成便和長齡召集全軍兵士,公布容安接戰失期之過,並親自在軍前行刑,將二十鞭一一打過。前線將官兵士,眼看容安僅因失期,便被貶為兵卒,自也漸漸對軍法軍紀有了信心,至少在喀什噶爾的戰場,暫時沒有了旗營京外之分。
兩日之後,官軍正式在渾河岸邊列陣,準備與張格爾決戰。可偏偏就在這日,喀什噶爾前線狂風忽起,風沙遍地,長齡、楊遇春等人甚至一時間根本看不到張格爾麾下兵卒。
“楊軍門,眼前這個樣子,你覺得適合決戰嗎?張逆那邊不知如今有多少人,貿然與戰,似乎不妥啊?”長齡一時間卻也謹慎了起來。
“長中堂,下官如今覺得,這場大風,其實正是天賜良機!”不想楊遇春所想竟與長齡截然相反,道:“此役可勝者有三,其一,先前我等已經探查清楚,張逆所部雖眾,可是能戰之人最多萬人,以精兵而論,其實是我們占上風。其二,張逆列陣無法,向榮他們雖然未能窺得賊人列陣全貌,但亦知其中一二實情,張逆前軍大多是從喀什噶爾裹挾而來的老弱婦孺,而張逆卻將自己那不足萬人的能戰士兵,分在了他裹挾百姓之內,那些士兵即便驍勇,也隻能發揮出一二成實力!第三,我們雖不知張逆兵馬人數,但觀其大略,已有計議,相反,張逆卻不知我們來了多少人,若是一會兒我等三路兵馬一起衝殺,聲勢大振,張逆前軍多是裹挾百姓,心中慌亂,可能會自行崩潰,所以如今反而是我們占了先機啊?更何況,我等是遠來作戰,其實巴不得他們和我們決戰呢,要是此戰曠日持久,有何變數,誰能說清楚呢?”
“楊軍門說得有理,那就依軍門之言,全軍列陣,準備出擊!”長齡眼看楊遇春料事縝密,便也放心,當即布置兵馬,準備在風沙未散之前搶攻敵軍。
“砰、砰!”很快,清軍前隊率先開始了炮火轟擊!
這次楊遇春帶來的火炮,大多看起來頗為輕便,但數量眾多,一時之間,炮聲遍布戰場。即便在風沙之中,清軍諸將還是看得清楚,張格爾前軍似有動搖之勢。
“全軍進攻!”很快,長齡正式發出總攻號令!
“衝啊!”
一時之間,長齡和楊遇春統率中路大軍,楊芳在左路,武隆阿在右路,三路兵馬一同衝過渾河,直逼張格爾前軍而來!
而隨後的戰場局勢,其實和楊遇春所料相差無幾。
張格爾前軍之中,大多是喀什噶爾附近被裹挾前來的百姓,眼看清軍炮聲不斷,三路皆有兵馬殺到,還沒有上前作戰,便已經失去了鬥誌,當清軍衝入張格爾大陣之時,前軍百姓早已喊聲連天,四散奔逃。張格爾麾下數千浩罕戰兵也因為分散在戰場各地,被百姓回撤一衝,當即混亂不堪,無力再行列陣。清軍衝在最前麵的又是戰鬥力最強的黑龍江吉林馬隊,剛一接近敵軍,便即從馬上開槍射擊,很快便將張格爾前軍擊潰。
這日黃昏,清軍便已經徹底渡過渾河,占據了喀什噶爾城前方的張格爾陣地。兩日之後,張格爾眼看清軍勢大,自己麾下兵卒大半皆被衝散,隻得放棄了喀什噶爾,向西逃竄而去。
之後的兩個月裏,楊遇春和楊芳分兵東下,英吉沙爾、葉爾羌、和闐都被清軍收複。南疆四城之戰,在道光七年春天到來之際,便可謂塵埃落定,剩下的就隻有抓捕張格爾本人了。
而阮元的雲貴總督之任,也在回疆大戰之時拉開了帷幕。
阮元自大樹行台分別之後一路西進,於九月十八日抵達雲南省城,入冬之際,阮元又南下開化鎮,完成了自己雲貴總督任上的第一次閱兵。此外,阮元看來對於邊防、銅政、鹽政諸事亦多用心,隻是到了道光六年歲末,阮元似乎依然沒有在政事上開始自己的作為。
雲南省城在雲南府昆明縣,即今日昆明市,清代一般以“雲南省城”稱之,自元代消滅大理,建立雲南行省之後,昆明便即取代大理成為雲南行政中心。康熙平定三藩之後,正式將雲貴總督安置於昆明,總製雲貴兩省文武要事。但雲南省城相比於武昌、廣州等中原、東南通都大邑,規模顯然要小許多,依道光年間戶籍統計人口而言,雲南府共計民戶十九萬,屯戶七萬,約一百四十五萬人口,這樣簡略估算,昆明城內外百姓,大概隻有十萬之數。
雲貴總督府在昆明城正中,一說明代黔國公沐英在此建立公爵府,即後世所言沐王府,清代改為總督府。督院之內頗為寬敞,多有百年老樹生長其間,是以阮元也寧願相信這裏就是前朝沐王府。督院之東,亦有小園一座,名為宜園,阮元辦完公務之後,往往便會來到宜園,安享其中寧靜。這時阮福早已帶著謝雪、唐慶雲來到昆明督院,因阮元一時並無充足僚屬,阮福便也臨時承擔起部分公務,與阮元一同計議雲南要事。
“爹爹,五華書院和育才書院那邊,孩兒把書都捐出去了。”阮福也向阮元匯報著自己的文教發展成果:“那邊的山長,都說爹爹方才來到昆明,便即捐出這許多書,很謝謝爹爹。還有,爹爹今年的詩集孩兒已經刻完了,還是叫《萬裏集》嗎?”
“是啊,這個名字很好。”阮元也感歎道:“當年我第一次出任浙江巡撫,南下杭州之前,成哲親王便即與我言道,萬裏之行,今始於此。不想我一生督撫九省,竟已遍曆半個中原了啊?尤其是今年,各處閱兵,西入雲南,前後我看正好是萬裏之路。所以我覺得就定這個名字吧,一年萬裏,或許這也是唯一一次了啊?”
“嗯,爹爹,孩兒這就去準備。”阮福也繼續向阮元問道:“隻是孩兒看爹爹今年到了雲南,銅政鹽政之事問了不少,卻為什麽直到如今,爹爹還沒有動靜呢?”
“無妨,這些事可以來年再辦。”阮元沉思半晌,道:“銅政我看來問題不大,之前辦的也很好,每年銅礦產量其實是超出定額的。邊防今年隻看了開化,以邊境綠營而言還不錯,來年再去滇西看過,再清理營務,一樣不遲。而雲南如今最大的難處,我看在於鹽政,之前趙總製在雲南的時候,留下了不少整治滇鹽的文書,他當總製才一年啊,真是殫精竭慮了。但正因為如此,我才發現滇鹽問題很大,有鹽池的問題,也有人的問題,爹爹先把鹽務賬目整理一番,確定究竟是什麽人在滇鹽之內以權謀私,銷路應該如何重新分置。來年滇鹽整治,需要多管齊下啊,所以,這件事更不能著急。”
“爹爹教訓的是。”阮福也主動向阮元請示道:“到了來年,孩兒也自會盡力幫助爹爹,整頓雲南鹽政。”
“廣東那邊也不錯啊。”阮元又向阮福道:“梅生前日給我來了信,說廣東今年確實有旱災,早稻收成隻有六成,晚稻更是隻有三成,好在李總製和成中丞能夠遵我之法,及時招商南下購米。如今廣東米價還是穩定下來了,這也算是最後幫了兩粵百姓一次吧。”
“爹爹明察,孩兒還要勤學才是。”阮福也是真心羨慕父親施政之才。
“福兒,你有這份心,爹爹很滿意,但你如今也想著編輯《滇南金石錄》是嗎?這公私之別,你也要分清楚啊。”阮福來到雲南之後,也想著仿阮元在山東、浙江編錄金石之法,清點雲南金石遺跡,是以阮元會有此言。
“孩兒知道了。”阮福當即向阮元答道。
“除此之外,我還是希望西北戰事,能夠早些結束啊……”阮元回想著如今大事,第一還是西北的張格爾之役。如果西北之戰真的成為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即便自己能夠有效整治鹽政,戰場開支也不是清王朝可以承受的了。
“他們應該快回來了。”楊遇春看著眼前風沙漸起,當是騎兵將至之狀,人數又不多,那麽應該是自己派出去的哨騎了。
果然,片刻之後,便有十餘騎出現在了大營之前,都是清軍甲胄,很快,十餘人奔到轅門前下了馬,齊齊向楊遇春下拜。楊遇春也走上前去將各人扶起,對為首之人問道:“向榮,這次我是讓你們二十人出哨,怎麽……怎麽就剩了十八人回來?”
“回楊軍門,我等……我等在對岸巡視之時,突然遭遇百餘賊兵。”這向榮原是楊遇春帳下一名選鋒,雖然不通文字,但是武藝過人,是以楊遇春一直對他頗為倚重,雖然已經將他遷為都司,但哨探之事卻依然讓他前往:“當時我等奮力死戰,好容易殺出重圍,可是……可是賊人實在太多,咱們兩個兄弟也……也送了性命。”
“向榮,這是怎麽回事?”一旁的長齡卻不解問道:“我記得楊軍門遣你出哨之時,我曾經告訴過你,京中另有援軍,可以與你會師,你不應該隻帶你這二十人前去巡哨啊?怎麽,我京中健銳營的兵馬,你都沒看到嗎?”
“回長中堂,卑職……卑職確是得了中堂之令,在前麵等待了健銳營援軍數日,可是……可是他們一直沒到啊?”向榮之言一出,幾名將領都是一驚。
“難道……難道援軍誤了日子不成?”長齡、楊芳等人都相互嘀咕起來。
“長中堂,你那支健銳營人馬,統領之人是誰?”那彥成眼看形勢蹊蹺,也向長齡問道。
“這……不瞞那大人,統領那支兵馬的一等侍衛乃是……”長齡話音未落,隻見大營另一側忽然煙塵四起,很快,幾十名武官走上前來,為首的乃是一名一等侍衛和五名二等侍衛。那一等侍衛也向那彥成拜道:“阿瑪,兒子率健銳營哨騎五十人,現來與大軍會合。隻是,兒子在路上……”
“容安,你可知你該當何罪?!”那彥成看著眼前形勢,當即清楚失期之人就是容安無疑,當即向他大怒道。
眼見容安驚惶,那彥成也向他罵道:“容安,你可知因你失期,楊軍門的部屬遇到了什麽情況?向榮都司率領哨騎,在前麵等了你們好幾日,結果你所部根本沒到,反倒是張逆發現了他們,大舉來攻。楊軍門的選鋒我清楚,都是楊軍門最為倚重的勇士,就這樣戰死了兩個!你臨戰失期,此為一罪,致使友軍遇襲,此為二罪,你……你說按照軍法,你應當如何處置?!”
“阿瑪,這……兒子也沒辦法啊?”容安眼見那彥成聲色俱厲,也向那彥成哭訴道:“我等確是接到了長中堂號令,提前出發西進,準備與楊軍門的哨騎會合,可是……可是兒子這路上的向導,是個悖逆之人,早就與張格爾勾結了!他……他故意給我們指引了偏遠道路,讓我們遲遲見不到友軍,後來弟弟及時發現他悖逆不軌,當即將他斬了,我們才重新尋了路線前來,這……這五日工夫就是這樣耽誤的啊?阿瑪,兒子出兵之際,也一心想著盡快與楊軍門的哨騎會合,並非有意誤了時日啊?”
“容安,這裏不是家裏,這裏是前線,是戰場!你說什麽向導任用非人,這都是借口!戰場赴援失期,致使友軍孤立無援,無論是何緣故,輕則是斬監候,重了,我現在就應該將你在軍前問斬!”一邊說著,那彥成也向身旁侍衛道:“你等無須在意他一等侍衛之職,也無須在意我二人乃是父子,隻將容安拿下,奪了他頂戴花翎!剩下的,我親自向皇上上奏,就算……就算皇上真的下旨將你在軍前處斬,也是你咎由自取!”
兩名侍衛眼看那彥成聲色俱厲,自也不敢違逆其言,隻得相繼上前,果真卸了容安頂戴花翎,將他押下。
“阿瑪,阿瑪!兄長也是無心之失,我們殺了那個從賊向導之後,當時就重新定下路線,這幾日一直在趕路,方才到了大營。這……這件事也不是兄長能夠預料的啊?”這時前來的二等侍衛之內,有一人便是那彥成次子容照,眼看兄長或許果真要被那彥成軍法從事,容照也向那彥成哭著勸道:“阿瑪,額娘走的時候,最舍不得兄長,若是兄長果然因為這無心之過而被問斬,那兒子九泉之下,要如何去見額娘啊?”
“你額娘要是還在,看著這個不肖兒子違背軍法,那才是阿瑪的罪過!今日就算為了你額娘,阿瑪也要嚴懲於他!”那彥成也絲毫不肯讓步。
“那大人,您這又是何苦呢?”一旁的武隆阿也向那彥成勸道:“如今哨騎遭遇的不過是百餘賊兵,損失也隻有兩人,若是因為這樣一場小仗,就殺一個三品侍衛,這不至於啊?”
“是啊,容……容安大人這些情況,也都是難免的啊,更何況,容安大人已經及時殺了那個逆黨呢?”一旁的向榮也擔心事情鬧大,竟真的因為自己兩個下屬兵士再搭上一個三品高官,也向那彥成勸道:“總之……總之卑職的這些下屬,大部分都帶回來了,這……這也算不得多大的損失啊?”
“向榮,你何必為容安求情呢?”那彥成這時卻依然鐵麵無私,對向榮道:“你的名字,滑縣報功的時候我就見過,你是行伍出身,在綠營十幾年勞績,方才升遷到四品都司,容安以前上過戰場嗎?他不過是因為我和我章佳一門恩蔭,才有了這個三品侍衛之職!你等戰場搏命,九死一生,他赴援失期,便即不受懲罰,這哪裏是治軍之道?今日隻有將容安明正典刑,方能整肅軍心!我……我也舍不得啊,可是眼前形勢,別無他法!”
那彥成也清楚,這時喀什噶爾城下,匯聚清軍已有近兩萬之數,其中包括京八旗、駐防八旗,也包括各地綠營,各部之間未必便沒有嫌隙。尤其是京八旗參戰眾人,從來被認為戰鬥力最差,僅僅是憑借距離皇帝更近的優勢,才獲得了更高的地位。如果不能嚴令京旗官兵,其他旗營兵士定然有所不滿,一旦各路兵馬因此不合,之後隻會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是以這一次那彥成雖然眼看犯事之人是自己長子,卻也隻得狠心痛下殺手,以團結前線大軍。
可是這時,侍衛中卻忽然傳來一個聲音:“那大人,今日之事,您還是從寬處斷吧。皇上那邊,不會真的處死容安大哥的。”
那彥成一愣,忙向侍衛之中看去,隻見出言之人是一名二等侍衛,但他腰上卻係著黃帶,那彥成清楚這是宗室之人,也隻好讓他將話說了下去。這侍衛當即走近,對那彥成小聲道:“那大人,下官奕山,這次隨容安大哥一起行軍。下官受皇上重用多年,清楚皇上心意,如今前線眾將,便已是我大清最為能征善戰之人,可是各位大人畢竟年事已高,下麵的武官又很少經曆戰事,皇上為了讓我等知道行軍作戰之事,方才調了我等前來助陣。換言之,皇上是在為下一代做準備啊?容安大哥既然能夠來前線,說明皇上定是信任容安大哥,希望多年以後,容安大哥也能成為一方名將的。您現在真的將他斬了,那日後大清朝廷,不就損失了一員大將嗎?”
“這……”看奕山的神情,他顯然不是在說謊。
而回顧長齡、楊遇春、楊芳、武隆阿四將,這時無不是鬢發斑白,胡須漸稀,那彥成自也清楚,自己樣貌與四將卻也相差不多了。若是張格爾之役發生在十年以後,四將屆時還能否上得戰場,甚至能否健在卻都難說。道光這番心意,還是有道理的。
“那大人,老夫倒是有個折中之法。”這時還是長齡主動站了出來,向那彥成開解道:“不如大人就先讓容安戴罪從征,先給他二十鞭子,暫時奪去頂戴花翎,隻讓他作為前線兵卒在先殺敵,這樣前線將士,自然清楚我大軍令行禁止,容安若是立了戰功,再考慮是否官複原職,也會容易許多。您說這樣的辦法,總是更穩妥一些吧?”
“那……好吧,今日就聽長中堂一言。”那彥成想著長齡之法確實更加穩妥,也向容安斥道:“容安,今日就聽長中堂的,饒你一命,從明日起,你去站在八旗官兵最前麵,身先士卒,若是有功,我自會上報皇上,若是畏戰怯陣,那就休怪軍法無情了!還有,你死罪可免,活罪難饒,今日就先予你二十鞭子,也讓全軍將士看看,將官犯法,與兵卒同罪!”
“謝阿瑪開恩,謝阿瑪開恩!”容安、容照二人當即向那彥成叩頭道。
果然,這日下午那彥成便和長齡召集全軍兵士,公布容安接戰失期之過,並親自在軍前行刑,將二十鞭一一打過。前線將官兵士,眼看容安僅因失期,便被貶為兵卒,自也漸漸對軍法軍紀有了信心,至少在喀什噶爾的戰場,暫時沒有了旗營京外之分。
兩日之後,官軍正式在渾河岸邊列陣,準備與張格爾決戰。可偏偏就在這日,喀什噶爾前線狂風忽起,風沙遍地,長齡、楊遇春等人甚至一時間根本看不到張格爾麾下兵卒。
“楊軍門,眼前這個樣子,你覺得適合決戰嗎?張逆那邊不知如今有多少人,貿然與戰,似乎不妥啊?”長齡一時間卻也謹慎了起來。
“長中堂,下官如今覺得,這場大風,其實正是天賜良機!”不想楊遇春所想竟與長齡截然相反,道:“此役可勝者有三,其一,先前我等已經探查清楚,張逆所部雖眾,可是能戰之人最多萬人,以精兵而論,其實是我們占上風。其二,張逆列陣無法,向榮他們雖然未能窺得賊人列陣全貌,但亦知其中一二實情,張逆前軍大多是從喀什噶爾裹挾而來的老弱婦孺,而張逆卻將自己那不足萬人的能戰士兵,分在了他裹挾百姓之內,那些士兵即便驍勇,也隻能發揮出一二成實力!第三,我們雖不知張逆兵馬人數,但觀其大略,已有計議,相反,張逆卻不知我們來了多少人,若是一會兒我等三路兵馬一起衝殺,聲勢大振,張逆前軍多是裹挾百姓,心中慌亂,可能會自行崩潰,所以如今反而是我們占了先機啊?更何況,我等是遠來作戰,其實巴不得他們和我們決戰呢,要是此戰曠日持久,有何變數,誰能說清楚呢?”
“楊軍門說得有理,那就依軍門之言,全軍列陣,準備出擊!”長齡眼看楊遇春料事縝密,便也放心,當即布置兵馬,準備在風沙未散之前搶攻敵軍。
“砰、砰!”很快,清軍前隊率先開始了炮火轟擊!
這次楊遇春帶來的火炮,大多看起來頗為輕便,但數量眾多,一時之間,炮聲遍布戰場。即便在風沙之中,清軍諸將還是看得清楚,張格爾前軍似有動搖之勢。
“全軍進攻!”很快,長齡正式發出總攻號令!
“衝啊!”
一時之間,長齡和楊遇春統率中路大軍,楊芳在左路,武隆阿在右路,三路兵馬一同衝過渾河,直逼張格爾前軍而來!
而隨後的戰場局勢,其實和楊遇春所料相差無幾。
張格爾前軍之中,大多是喀什噶爾附近被裹挾前來的百姓,眼看清軍炮聲不斷,三路皆有兵馬殺到,還沒有上前作戰,便已經失去了鬥誌,當清軍衝入張格爾大陣之時,前軍百姓早已喊聲連天,四散奔逃。張格爾麾下數千浩罕戰兵也因為分散在戰場各地,被百姓回撤一衝,當即混亂不堪,無力再行列陣。清軍衝在最前麵的又是戰鬥力最強的黑龍江吉林馬隊,剛一接近敵軍,便即從馬上開槍射擊,很快便將張格爾前軍擊潰。
這日黃昏,清軍便已經徹底渡過渾河,占據了喀什噶爾城前方的張格爾陣地。兩日之後,張格爾眼看清軍勢大,自己麾下兵卒大半皆被衝散,隻得放棄了喀什噶爾,向西逃竄而去。
之後的兩個月裏,楊遇春和楊芳分兵東下,英吉沙爾、葉爾羌、和闐都被清軍收複。南疆四城之戰,在道光七年春天到來之際,便可謂塵埃落定,剩下的就隻有抓捕張格爾本人了。
而阮元的雲貴總督之任,也在回疆大戰之時拉開了帷幕。
阮元自大樹行台分別之後一路西進,於九月十八日抵達雲南省城,入冬之際,阮元又南下開化鎮,完成了自己雲貴總督任上的第一次閱兵。此外,阮元看來對於邊防、銅政、鹽政諸事亦多用心,隻是到了道光六年歲末,阮元似乎依然沒有在政事上開始自己的作為。
雲南省城在雲南府昆明縣,即今日昆明市,清代一般以“雲南省城”稱之,自元代消滅大理,建立雲南行省之後,昆明便即取代大理成為雲南行政中心。康熙平定三藩之後,正式將雲貴總督安置於昆明,總製雲貴兩省文武要事。但雲南省城相比於武昌、廣州等中原、東南通都大邑,規模顯然要小許多,依道光年間戶籍統計人口而言,雲南府共計民戶十九萬,屯戶七萬,約一百四十五萬人口,這樣簡略估算,昆明城內外百姓,大概隻有十萬之數。
雲貴總督府在昆明城正中,一說明代黔國公沐英在此建立公爵府,即後世所言沐王府,清代改為總督府。督院之內頗為寬敞,多有百年老樹生長其間,是以阮元也寧願相信這裏就是前朝沐王府。督院之東,亦有小園一座,名為宜園,阮元辦完公務之後,往往便會來到宜園,安享其中寧靜。這時阮福早已帶著謝雪、唐慶雲來到昆明督院,因阮元一時並無充足僚屬,阮福便也臨時承擔起部分公務,與阮元一同計議雲南要事。
“爹爹,五華書院和育才書院那邊,孩兒把書都捐出去了。”阮福也向阮元匯報著自己的文教發展成果:“那邊的山長,都說爹爹方才來到昆明,便即捐出這許多書,很謝謝爹爹。還有,爹爹今年的詩集孩兒已經刻完了,還是叫《萬裏集》嗎?”
“是啊,這個名字很好。”阮元也感歎道:“當年我第一次出任浙江巡撫,南下杭州之前,成哲親王便即與我言道,萬裏之行,今始於此。不想我一生督撫九省,竟已遍曆半個中原了啊?尤其是今年,各處閱兵,西入雲南,前後我看正好是萬裏之路。所以我覺得就定這個名字吧,一年萬裏,或許這也是唯一一次了啊?”
“嗯,爹爹,孩兒這就去準備。”阮福也繼續向阮元問道:“隻是孩兒看爹爹今年到了雲南,銅政鹽政之事問了不少,卻為什麽直到如今,爹爹還沒有動靜呢?”
“無妨,這些事可以來年再辦。”阮元沉思半晌,道:“銅政我看來問題不大,之前辦的也很好,每年銅礦產量其實是超出定額的。邊防今年隻看了開化,以邊境綠營而言還不錯,來年再去滇西看過,再清理營務,一樣不遲。而雲南如今最大的難處,我看在於鹽政,之前趙總製在雲南的時候,留下了不少整治滇鹽的文書,他當總製才一年啊,真是殫精竭慮了。但正因為如此,我才發現滇鹽問題很大,有鹽池的問題,也有人的問題,爹爹先把鹽務賬目整理一番,確定究竟是什麽人在滇鹽之內以權謀私,銷路應該如何重新分置。來年滇鹽整治,需要多管齊下啊,所以,這件事更不能著急。”
“爹爹教訓的是。”阮福也主動向阮元請示道:“到了來年,孩兒也自會盡力幫助爹爹,整頓雲南鹽政。”
“廣東那邊也不錯啊。”阮元又向阮福道:“梅生前日給我來了信,說廣東今年確實有旱災,早稻收成隻有六成,晚稻更是隻有三成,好在李總製和成中丞能夠遵我之法,及時招商南下購米。如今廣東米價還是穩定下來了,這也算是最後幫了兩粵百姓一次吧。”
“爹爹明察,孩兒還要勤學才是。”阮福也是真心羨慕父親施政之才。
“福兒,你有這份心,爹爹很滿意,但你如今也想著編輯《滇南金石錄》是嗎?這公私之別,你也要分清楚啊。”阮福來到雲南之後,也想著仿阮元在山東、浙江編錄金石之法,清點雲南金石遺跡,是以阮元會有此言。
“孩兒知道了。”阮福當即向阮元答道。
“除此之外,我還是希望西北戰事,能夠早些結束啊……”阮元回想著如今大事,第一還是西北的張格爾之役。如果西北之戰真的成為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即便自己能夠有效整治鹽政,戰場開支也不是清王朝可以承受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