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三應聲而去,不過片刻,便即和其他仆人一並拿了幾塊大理石上來。隻見這些大理石均是方石,其間紋路縱橫,竟是頗有雲霧繚繞之感。阮元也取過一塊大理石,向孔璐華笑道:“夫人請看,這塊大理石,在我所得諸石之中,可堪為最,此石正麵紋路交錯,下麵條紋,猶如水波,正和一句古詩‘疏影橫斜水清淺’,可背麵呢,條紋竟如花瓣,右上紋路,竟如圓月,這豈不是‘暗香浮動月黃昏’啊?再如這一塊,質白如玉,其中黑色如漆,呈山峰之狀,日光之下,又有青翠之色,可名為‘翠微玉照’。這一塊,下一層有黃紅之色,如朝陽初照,中一層是綠色,有如峰巒起伏,其上為尖,有如寶塔,可謂‘塔嶺朝陽’。怎麽樣,這大理的石畫,還不錯吧?”


    其實賞石之風,自古有之,唐宋之際,賞石之詩便即不絕於世,但進入清中葉,一方麵大理山石大量出產,其中紋路精妙,渾然天成者甚多,文人墨客便即青睞有加,另一方麵,清代書畫發展至清中葉,也有了內部變革的需求,是以阮元以天然之石畫,與人世之山水合而為一,試圖從天然紋路之中尋求詩情畫意,便也順理成章了。孔璐華看著阮元欣賞石畫之狀,也不禁向他笑道:“夫子,你這收集石畫,也不容易吧?不光是要找到這些石頭,還要把上麵的紋路想象成一幅幅山水畫,這也費了夫子不少心力吧?”


    “哈哈,能得夫人一句稱讚,這耗費些心力,竟也覺得值了啊。”阮元也點頭笑道,各人品茶、觀鶴、賞石,這一日倒也是盡興而歸。


    次日,阮元又帶著孔璐華前往督院西邊一處小院之中,這裏雖是一個小院,一時卻還是空洞無物,阮元已經差人將小院中間圍了起來,其中堆上了不少土石,看起來,阮元是想將這裏改作土台之用了。


    是以孔璐華也向阮元問道:“夫子到了雲南,這閑情逸致倒是多了不少啊?這處台子,夫子又想用來做什麽呢?”


    “哈哈,夫人還是一樣聰明啊。這裏若是築成台子,以後不就可以從這裏遠眺城外,看一看外麵的碧雞山了嗎?”阮元也頗為得意地向孔璐華道:“咱們這督院據說以前就是沐王府,位置原本就是上佳,東麵早就修了宜園出來,這西麵小院,之前的總督還不知道該用來做什麽,一直擱置到現在。我想著,若是這裏能築一台,則登臨之後,便可看到碧雞山,這樣我們上可觀山,下可看鶴,每日閑暇之際,也多了不少樂事嘛?這台子我也已經想好了,就叫碧雞台,夫人覺得如何?”


    “夫子,你來了雲南以後,我看著倒是比以前悠閑多了啊?”孔璐華不禁笑道。


    “夫人,這該做的公事,我也沒少做啊?”阮元一邊說著,一邊從懷中取了幾個小木牌出來,向孔璐華問道:“夫人可知這木牌是何物?”


    孔璐華自然不知,阮元便也向她笑道:“夫人且看,這種木牌,上麵多有齒紋,乃是因為這部分隻是木牌一半,這就跟古代的虎符一樣啊?其實這些木牌,都是永昌府那邊的野人送來的,前些年永昌騰越一帶,野人時常襲擾百姓,官民不得安寧,所以我在香柏嶺遷移了幾百戶傈僳人,讓他們駐守要地。這一年下來,聽說野人數次襲擾邊地,都被傈僳人打退了,野人對咱們已經害怕了,去年秋天,他們誤以為雲南大軍將要過去進剿他們,當即找到了附近土司,願意被編入騰越土司、各屬縣之下,成為朝廷的編戶之民。因為他們沒有文字,便即刻木為信,這些木契,就是野人降服朝廷的證物啊?”


    “是嗎,這樣說夫子做得還不錯呢。”


    “那是自然,要不,我怎麽會有多餘的心思,來這裏修這碧雞台啊?”阮元對於野人降服也是頗為自得。


    “不過,夫子,話說回來,若是這些木契不是野人信物,倒是不錯的禮物呢。說起禮物,夫子,古霞那邊……”誰知孔璐華看著幾塊木契,竟忽然聯想到了唐慶雲,阮元聽著她感念之語,心中也是有些忐忑。


    “夫人,古霞她……”


    “夫子,你也不用多說了,古霞的事,之前她生病的時候我一直陪著她,早就清楚了。所以我倒是想著……”


    當然,阮元也沒有因為家事而疏忽於公務,這一年入秋之際,阮元再一次開始閱兵,這一次回到昆明之後,先前阮元依楊國楨所遺《抬炮陣圖》所改製的三百門抬炮也已經鑄造完畢,阮元便即將抬炮發給綠營,便於操演。這一日阮元也親自主持昆明綠營閱兵,便即按楊遇春所用兵法,讓兵士們演練起抬炮來。


    “砰、砰!”連續不斷的炮聲之中,第一輪施放抬炮的士兵成功開火,隨即,兩名士兵作為一組,左右抬起身邊抬炮便即退下,隨後下一撥兵士上前,繼續架上火炮,開始轟擊。如此前後進行了五輪,第一組炮兵早已將火炮裝填好了彈藥,看來按照此法用兵,抬炮便可保證不間斷的對目標進行轟擊。


    “莘農啊,你看這抬炮陣,確是頗具威力啊。”阮元也對一旁前來觀看抬炮陣的伊裏布笑道:“以後若是官兵皆能勤練抬炮戰法,在這雲貴之地作戰,自是無往而不利了啊?”


    “是啊,今日演練,這些官兵頗為熟稔,可見你麾下這練兵之人,也是勤於軍務的良將啊。”伊裏布也向阮元稱讚道,不過,伊裏布似乎也有疑惑,又向阮元問道:“隻是……我聽總製所言,這一門抬炮不過四十斤上下,最多也不過五十斤,所用彈丸也不足一斤之重,這樣的炮,火力似乎有些不足啊?”


    “莘農啊,七千斤的重炮我也用過的。單論一門炮的火力,確實如此,但我們這不是也準備了三百門抬炮嗎?”阮元看著牽拉抬炮的兵士,也向伊裏布解釋道:“咱們的兵要在雲貴作戰,雲貴都是山地,重炮運送不便,正好,雲貴也沒有哪個土司能築堅城,重炮原本用處也不多。若是改重炮為抬炮,綠營官兵機動性自然會遠超往日,這抬炮兩個人抬一門,兩個人看護,共是四人管一炮,再以五炮為一連環,齊頭並進,五炮之力,總也與尋常一門大炮相差不遠了。用兵之道,槍炮之利自然要在意,但也需要因地製宜啊。”


    “阮總製,下官雲南副將曾勝,見過阮總製!”就在這時,一名綠營武官眼看阮元和伊裏布走近,也當即走了過來,向阮元俯身拜過。


    “曾勝?今日炮陣操演,是你在主持,是嗎?”阮元也向這名叫做曾勝的武官問道。


    “正是,下官謹按總製所傳抬炮陣之法,嚴加操練月餘,方有今日兵士演練之狀。”曾勝也向阮元答道。


    “你做得很好!”阮元也當即向曾勝稱讚道:“如今綠營戰事不多,許多副將、參將,平日怠惰無事,俱不能依法演練,今年我檢閱貴州各鎮,這侵冒營私之人,操演未協之人,竟是比比皆是,守備世職,被我一口氣上疏革除了五個!你不僅操演得當,而且用兵有術,方才我看綠營官兵前後進退,皆有章法,無論發炮之人,還是衛護之人,俱皆整肅,隻有如此,一旦出現戰事,官軍列陣出戰,才能有備無患!你練兵勤勉,我自當重賞!”


    “阮總製,這下官可當不得啊?下官不過以軍法演練兵士,盡職而已,哪裏敢求總製恩賞呢?”曾勝也連忙謙虛道。


    “好啦,看你模樣,也少說五十多歲了,如此年紀,才是個副將,其實是我失職,沒能重用你啊?”阮元也向曾勝讚許道:“所以今日就算我補償你的,這賞賜你也該受著。還有,這些抬炮還要分發到各營,這具體的分配之事,也需要你來辦呢,若是辦妥了,你積下如此勳勞,難道還不該賞賜一二嗎?”


    “總製如此期許,下官自當勤於職事,以報總製知遇之恩!”曾勝聽著阮元對自己讚賞有加,也當即向阮元拜謝過了。


    很快,阮元和曾勝便即將二百餘門抬炮分發各鎮綠營,昆明省城則留下六十門以備不測。阮元也進一步重用曾勝,令其兼管督標之事,隻待曾勝勳績足夠,便即上言為他加官進爵。


    而閑暇之際,阮元也和孔璐華再一次前往滇池遊覽,意興闌珊之餘,阮元又帶著孔璐華一同登上了大觀樓,為她展示自己所改對聯。眼見如今大觀樓上,乃是自己新聯懸掛於樓頂正中,阮元自也頗為得意,想著或許自己文教之功,如此便可興於滇南。


    這時正值初秋時節,前來大觀樓賞玩之人不少,阮元也換了便裝,隻做尋常書生模樣,與孔璐華一並遊覽,隨行衛兵也不過便衣打扮,侍立於數十步之外。阮元眼看大觀樓一切太平,便即準備離去。誰知就在這時,幾個樓下遊玩的小孩卻忽然唱起了民謠,仔細聽那民謠之時,卻是:


    “軟煙袋不通,蘿卜韭菜蔥。擅改古人對,笑煞孫髯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督撫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米洛店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米洛店長並收藏督撫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