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砰!”不出所料,虎門海域在一個月之後,便即被一片炮聲籠罩。
自阮元時代,英國兵船退出伶仃洋之後,南海之上“海不揚波”已有整整十二年。英國方麵認為律勞卑的船隻並非海軍提供,是以並不將此次衝突視為向南海派遣軍艦,但律勞卑的船隻上都安裝了大炮,屬於武裝艦船,在中方看來與海軍軍艦並無區別。換言之,阮元維係了十二年的南海和平,在這一刻被正式打破,“海不揚波”的局麵,在這時正式成為了曆史。
然而,這場衝突的發展,卻遠遠超出了盧坤的想象。
“你說什麽,洋人的兵船還在向廣州開進?!”這一日盧坤聽了前線兵士匯報之後,一時間也不敢相信那兵士之言。
“部堂大人,小的所言句句屬實啊?”盧坤麵前那名前來報信的虎門炮台兵士又向盧坤說道:“我們已經向洋人的船開了炮,沒想到洋船不但沒有撤退,居然還向我們的炮台還擊,我們的炮台,也被洋船炸壞了不少炮位……部堂大人,要是您再不增兵,洋人的船,炮台肯定是頂不住了!”
“哈將軍、曾軍門,若真是如此,那……咱們也快增兵吧?”盧坤聽著虎門炮台居然擋不住律勞卑的船隻,也隻好開始了下一階段的準備。
“盧部堂,下官這就去準備兵馬,前往虎門協防。隻是既然洋船已經進了獅子洋,那若是水路之上全無封堵,下官擔心仍然無用。”曾勝思忖前線局勢,也向盧坤進言道:“當今之計,莫過於部堂先收購一些大船,填石塞江,此後再調廣州附近的水師,封鎖珠江要道,若是還不夠,再從碣石、陽江調兵,如此方能萬無一失。”
“曾軍門說得有理,盧部堂,我這就讓旗營兵士前去虎門協防。”哈豐阿也補充道。
“既然如此,那……就依曾軍門之議吧。我……我這就去給水師李軍門寫信,請他出兵封鎖水道!”盧坤眼看律勞卑船隻已經逼近廣州,別無辦法,便即同意了曾勝的建議。
十日之後,廣東水師完成了對珠江口的封鎖。
麵對律勞卑帶來的兩艘驅逐艦,盧坤先用大船十二隻,塞滿大石,沉入江口水道。此後從水師提督處調船二隻,總兵處調船六隻,加上新會、順德等地內河巡船二十餘隻,前後將律勞卑的兩艘洋船包夾在珠江水道之內。此外碣石、陽江出動兵船十二隻,另備下小船近百隻,在外海準備出動。哈豐阿出動三百五十人,盧坤、祁貢各出動標營三百人,會同曾勝下屬兵士七百人,在陸上各處要道巡防。對於律勞卑的兩艘武裝船而言,盧坤等人的布置堪稱天羅地網。
律勞卑帶來的武裝驅逐艦,火力遠超清軍任何一艘戰船,但英船既然被封堵在珠江之內,活動空間便已受限,更兼清軍出動船隻,這時僅珠江之上,便已十倍於律勞卑兵船。眼看船隊整體實力相差懸殊,律勞卑清楚繼續憑武力相抗,自己很難取勝,隻得同意與盧坤妥協,不再向廣州投遞公函,而是請求撤退。盧坤倒是也沒有為難律勞卑,重新打開江麵,讓兩艘英國船撤到了澳門。“律勞卑事件”就在清朝方麵十倍兵力船隻的壓製之下,以清朝的勝利告終。
當然,參與了這次衝突的盧坤、曾勝等人,心中各自清楚,這樣的一場“勝利”究竟意味著什麽。
“關軍門,先前虎門的事,曾軍門應該已經跟你說清楚了,李增階在的時候,為人昏聵,不能號令水師,炮台迎敵也是全不用心。你務要以他為鑒,認真操演水師,炮台練兵,更要勤勉,切莫重蹈覆轍,再給洋人可乘之機啊?”原來,由於律勞卑事件之中,廣東水師提督李增階未能成功阻擋律勞卑兵船,道光認定李增階怠惰失職,便即將他罷免,任命蘇鬆太鎮的總兵關天培前來廣東擔任水師提督,關天培先前在江蘇時,也曾同陶澍一並辦過海運漕糧之事,是以逐漸得到升遷。這日關天培來與盧坤商議修整炮台一事,盧坤想到李增階庸碌無能,竟致洋船入口,便再三向關天培勸諭道。
“謝過盧部堂,我回水師那邊以後,一定認真操演,對炮台勤加視察。可是……”不想關天培聽了盧坤之言,竟向盧坤答道:“我來廣州之前,去虎門各處炮台都問過了,他們說,先前李軍門在的時候,並沒有因循怠惰之舉啊?洋船進入虎門的時候,李軍門也依照部堂諭令,在炮台示警之後,就向洋船開炮了啊?”
“你……你說什麽?!”盧坤先前眼看炮台無法阻攔英國船隻,便即認定是李增階糊塗所致,接下來道光將其罷免,似乎也證明了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可如今關天培之言,卻與盧坤所知截然相反,疑惑之間,盧坤也向關天培問道:“這……這不可能啊?若是炮台及時向洋船開了炮,那洋船怎麽可能越過炮台,進入珠江口呢?難道我們的炮都沒有擊中洋船嗎?這絕無可能啊?虎門最後一重炮台,叫大虎山炮台,不知你去沒去過,那裏是我恩師雲南阮中堂督粵時所建,恩師從來精於數算,清楚那裏開炮,必然可以擊中洋船,既然如此,那洋船怎麽可能越過炮台,繼續前進呢?”
“盧部堂,大虎山的炮台,我也去過的。那裏的官兵都告訴我,洋船逼近大虎山的時候,炮台確實開了炮,也確實擊中了洋船,其實鎮遠、橫檔那幾座炮台也不是沒有擊中洋船,隻是……”關天培沉思半晌,還是說出了一個盧坤難以相信的事實:“有兵士看到了洋船中炮的樣子,他們說,洋船甲板甚是堅硬,我們的炮彈擊中洋船之後,大半都彈了出去,隻有少數幾發炮彈可以打壞洋船甲板,但那幾炮對於洋船而言,根本就不夠用啊?”
“這……這不可能啊?為什麽……為什麽會發生這樣的事呢?”盧坤聽著關天培匯報海戰情況,一時間也不覺冷汗淋漓。他自然清楚,若是李增階果然昏庸無能,那換上一個敢於任事的提督,就可以解決水師問題,但若是炮台果然已經開炮迎擊,卻還是無法阻擋英國船艦,那就說明背後的問題,已經遠遠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關軍門,虎門炮台上麵,最重的大炮是什麽樣子的?”哈豐阿忽然向關天培問道。
“回稟將軍,虎門主炮台上有八千斤的重炮,大虎山那邊也有七千斤的大炮,隻是這樣的重炮並不多,前後加起來,也就是十幾門的樣子。”關天培倒是對虎門炮台做了詳細考察,當即向哈豐阿言道。
“這便是了,盧部堂、關軍門,這火炮之事,我還是懂一些的,如此說來,能擊傷洋船的,都是那些重炮的炮彈。”哈豐阿也向各人說道:“尋常木料往往脆弱,炮彈一擊便容易抵受不住,所以會被炮彈擊穿,但若是木料本身結實,甲板足夠堅硬的話,一般的炮彈就會因為重量不足,無法形成穿透。如果是這樣,那就隻能用更大、更重的炮彈。若是關軍門所見不差,我想那擊中洋船的炮彈,都是這種炮發射的,二十斤上下的重炮彈了。盧部堂、曾軍門、關軍門,按這個結果推算下來,隻怕虎門六千斤以下的火炮,麵對洋人的兵船,是派不上什麽用場的了。”
“這……這可如何是好啊?那大虎山炮台,本是恩師督粵之時所建,原本想著一旦洋船接近,便可以直接擊中,誰知這其中……這其中還有這許多難處啊?”盧坤聽著哈豐阿之言,心中一時也沒了主意。其實阮元修建大虎山炮台,僅就戰略位置而言並無不妥,但阮元時代,炮台與英國艦船完全沒有發生武力衝突,阮元自然也不清楚英國船隻火力究竟如何,需要用多少火炮才能有效重創洋船,隻是按照自己推想的英國火力,布置了三十餘門火炮,其中超過六千斤的重炮,亦僅為三分之一。以客觀現實而言,大虎山炮台的火力,還真就不能阻擋律勞卑那兩艘驅逐艦。
當然,律勞卑事件也是嘉慶十三年澳門炮台事件之後,中方炮台第一次向英國船隻開炮,彼時吳熊光也隻是為了開炮示警,並無擊沉英船之念,根本不能有效判斷英艦承受能力。而英國船隻用火炮還擊炮台,更是先前數十年所未有之事。可這種數十年不見的“巨變”,這時卻降臨到了盧坤和關天培等人頭上。
“盧部堂,如今之勢,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加鑄重炮,洋人這次走了,以後隻怕也不會善罷甘休,虎門炮台那邊,以後也少不了跟洋人打交道。如今這些火炮是不夠用的了,那咱們就再添一部分,這一次,我們隻鑄六千斤以上的重炮,若是這些重炮都能有效施放,洋人兵船將要遭遇的火力,就是今日的數倍以上!到那個時候,難道咱們還擊穿不了洋船嗎?”曾勝想著此時別無他法,便即向盧坤建議道。
“沒錯,我也同意曾軍門的意見。”哈豐阿也向盧坤言道。
“這……你們……這也確實是個辦法。可是……”盧坤沉吟半晌,想著自己也沒有更好的應對之策,便即同意了二人之見,又向關天培問道:“咱們的炮台被洋人破壞了多少,修複起來,可有難處?”
“破損的炮位有十幾處,我看過了,情況都不算嚴重,若是能撥出幾千兩銀子重修一遍,炮台自可恢複如初。”關天培也向盧坤答道。
“那就好,那就好啊,鑄造重炮,或許還要新增炮台,這些都要花去不少銀子啊?”盧坤想著修複炮台似乎不需要過多投入,便也放下了心,向關天培道:“這樣吧,我這就和哈將軍、曾軍門聯名上奏,你也過來連署一下,咱們就先……增鑄六千斤以上重炮四十門,再修一處炮台出來,如何?這樣下來,經費也要幾萬兩銀子了,還得讓商人出捐,不容易啊?以後的事,你先回水師那邊看看,若是還需要補充火炮軍械,再來告知於我,怎麽樣?”
“那就多謝盧部堂了!”關天培也向盧坤答道。很快,一封請求增鑄重炮的聯名上奏,便即送到了京城之中。盧坤也將律勞卑之事寫在書信之內,托人送到了雲南,向阮元告知此事。
盧坤在學海堂完善了專課製度,推動學海堂進一步發展,讓學海堂進入了一個全盛時期,是以對於這個弟子,阮元一直頗為滿意。可是這一次看到盧坤的來信,阮元也是頗為驚異,不想自己長期斟酌修建出來的炮台,建構的“四重門戶”體係,到了實戰之中,效果竟遠不如預期所想。阮元也不清楚廣東的具體情況,隻是想著增鑄火炮,加設炮台,總是增強虎門火力之舉,便也認同了盧坤的辦法,並囑托盧坤定要認真閱兵,對水師和炮台勤加操演,切莫因為洋船遁去,便即心生怠惰之念。
隻是這時南海之上的形勢,卻要比阮元、盧坤等人所想嚴峻得多。
鴉片走私貿易問題,進入道光中期已然日漸嚴峻,先前阮元、李鴻賓督粵之時,便已有越來越多的走私商人前來南海販售鴉片,彼時東印度公司麵對鴉片走私,也是表麵禁止,實則放任,隻要鴉片不進入廣州城,便與自己無關。但即便如此,東印度公司作為長年以來與清朝進行商業往來的英國機構,也需要考量長遠利益,道光十二年之前,東印度公司倒是確實保留了底線,不讓下屬商人直接將鴉片帶入廣州。可是東印度公司退出中國之後,新興商人則對於其舊製不屑一顧,逐漸地,商人便開始直接帶著鴉片進入商館之內,而鴉片走私數量在道光十二年以後,也再一次出現激增之勢,僅僅三年時間,鴉片走私之數便已逼近三萬箱。道光十四、五年之間,鴉片問題在中國已經完全顯性化。無論官場上敢於直言的言官禦史,還是民間許多關心國事的舉人生員,對於鴉片問題的憂思,在各人言談之間已是屢見不鮮。
道光中葉,一般被認為是英國基本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時段。但這個時段英國方麵的進步,尚且限於生產模式、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等幾個領域,出口的主要產品卻依然還是棉布。對於中國商民而言,棉布本就是可以自給自足的產品,是以英國棉布在中國之內,始終影響有限。(即便如此,根據後世統計,道光十年以後,英國對華貿易也已經可以在棉布領域逐漸盈利。)而英國議會進行大規模改革之後,不少新興工業資產階級代表掌握了政治權力,商品傾銷的問題,也在英國國內被擺在了台麵之上,很多人無視中國客觀情況,堅持認為棉布之所以在中國滯銷,就是因為中國隻對英國開放了廣州一個港口。認為隻要中國擴大開放規模,英國就可以在中國市場盈利,在利益的驅動下,甚至出現了以武力迫使中國開放港口的言論。而隨著中英外交問題的僵化,動用武力的言論,在英國國內也開始甚囂塵上,漸漸形成了氣候。
道光十二年,一艘英國船隻突然無視清王朝禁令,從廣東一路北上,在江浙閩各省均有停留,盡管該船聲稱僅需要清朝各省提供水糧,可這艘船在東海滯留數月,卻詳細勘察了江浙閩各省的沿海海防情況。英國人開始認定,除了廣州的虎門炮台,中國東南各省其他海防炮台簡直不堪一擊,武力強迫中國開關完全具有可行性。但即便如此,這時的英國內閣之中,主流觀點依然是對華采取謹慎態度,律勞卑前來中國之前,英國方麵也曾告誡他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和中國產生衝突。但對於律勞卑試圖改稟帖為公函一事,英方則聽之任之。這種複雜的外交態度,最終導致了衝突再次爆發,而英國方麵在外交領域也沒有獲得任何成果。
道光十四年九月,因外交之事失利,律勞卑在澳門憂鬱成疾,竟而病逝。繼任的義律暫時遵從通商舊例,方才留在了廣州。這件事傳回到英國,更是助長了激進派的“武力開關”言論,此後數年,穩健派逐漸失勢,激進派開始在輿論上占據上風,中英關係也從此開始,迅速向著最為不利的方向發展了起來。
自阮元時代,英國兵船退出伶仃洋之後,南海之上“海不揚波”已有整整十二年。英國方麵認為律勞卑的船隻並非海軍提供,是以並不將此次衝突視為向南海派遣軍艦,但律勞卑的船隻上都安裝了大炮,屬於武裝艦船,在中方看來與海軍軍艦並無區別。換言之,阮元維係了十二年的南海和平,在這一刻被正式打破,“海不揚波”的局麵,在這時正式成為了曆史。
然而,這場衝突的發展,卻遠遠超出了盧坤的想象。
“你說什麽,洋人的兵船還在向廣州開進?!”這一日盧坤聽了前線兵士匯報之後,一時間也不敢相信那兵士之言。
“部堂大人,小的所言句句屬實啊?”盧坤麵前那名前來報信的虎門炮台兵士又向盧坤說道:“我們已經向洋人的船開了炮,沒想到洋船不但沒有撤退,居然還向我們的炮台還擊,我們的炮台,也被洋船炸壞了不少炮位……部堂大人,要是您再不增兵,洋人的船,炮台肯定是頂不住了!”
“哈將軍、曾軍門,若真是如此,那……咱們也快增兵吧?”盧坤聽著虎門炮台居然擋不住律勞卑的船隻,也隻好開始了下一階段的準備。
“盧部堂,下官這就去準備兵馬,前往虎門協防。隻是既然洋船已經進了獅子洋,那若是水路之上全無封堵,下官擔心仍然無用。”曾勝思忖前線局勢,也向盧坤進言道:“當今之計,莫過於部堂先收購一些大船,填石塞江,此後再調廣州附近的水師,封鎖珠江要道,若是還不夠,再從碣石、陽江調兵,如此方能萬無一失。”
“曾軍門說得有理,盧部堂,我這就讓旗營兵士前去虎門協防。”哈豐阿也補充道。
“既然如此,那……就依曾軍門之議吧。我……我這就去給水師李軍門寫信,請他出兵封鎖水道!”盧坤眼看律勞卑船隻已經逼近廣州,別無辦法,便即同意了曾勝的建議。
十日之後,廣東水師完成了對珠江口的封鎖。
麵對律勞卑帶來的兩艘驅逐艦,盧坤先用大船十二隻,塞滿大石,沉入江口水道。此後從水師提督處調船二隻,總兵處調船六隻,加上新會、順德等地內河巡船二十餘隻,前後將律勞卑的兩艘洋船包夾在珠江水道之內。此外碣石、陽江出動兵船十二隻,另備下小船近百隻,在外海準備出動。哈豐阿出動三百五十人,盧坤、祁貢各出動標營三百人,會同曾勝下屬兵士七百人,在陸上各處要道巡防。對於律勞卑的兩艘武裝船而言,盧坤等人的布置堪稱天羅地網。
律勞卑帶來的武裝驅逐艦,火力遠超清軍任何一艘戰船,但英船既然被封堵在珠江之內,活動空間便已受限,更兼清軍出動船隻,這時僅珠江之上,便已十倍於律勞卑兵船。眼看船隊整體實力相差懸殊,律勞卑清楚繼續憑武力相抗,自己很難取勝,隻得同意與盧坤妥協,不再向廣州投遞公函,而是請求撤退。盧坤倒是也沒有為難律勞卑,重新打開江麵,讓兩艘英國船撤到了澳門。“律勞卑事件”就在清朝方麵十倍兵力船隻的壓製之下,以清朝的勝利告終。
當然,參與了這次衝突的盧坤、曾勝等人,心中各自清楚,這樣的一場“勝利”究竟意味著什麽。
“關軍門,先前虎門的事,曾軍門應該已經跟你說清楚了,李增階在的時候,為人昏聵,不能號令水師,炮台迎敵也是全不用心。你務要以他為鑒,認真操演水師,炮台練兵,更要勤勉,切莫重蹈覆轍,再給洋人可乘之機啊?”原來,由於律勞卑事件之中,廣東水師提督李增階未能成功阻擋律勞卑兵船,道光認定李增階怠惰失職,便即將他罷免,任命蘇鬆太鎮的總兵關天培前來廣東擔任水師提督,關天培先前在江蘇時,也曾同陶澍一並辦過海運漕糧之事,是以逐漸得到升遷。這日關天培來與盧坤商議修整炮台一事,盧坤想到李增階庸碌無能,竟致洋船入口,便再三向關天培勸諭道。
“謝過盧部堂,我回水師那邊以後,一定認真操演,對炮台勤加視察。可是……”不想關天培聽了盧坤之言,竟向盧坤答道:“我來廣州之前,去虎門各處炮台都問過了,他們說,先前李軍門在的時候,並沒有因循怠惰之舉啊?洋船進入虎門的時候,李軍門也依照部堂諭令,在炮台示警之後,就向洋船開炮了啊?”
“你……你說什麽?!”盧坤先前眼看炮台無法阻攔英國船隻,便即認定是李增階糊塗所致,接下來道光將其罷免,似乎也證明了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可如今關天培之言,卻與盧坤所知截然相反,疑惑之間,盧坤也向關天培問道:“這……這不可能啊?若是炮台及時向洋船開了炮,那洋船怎麽可能越過炮台,進入珠江口呢?難道我們的炮都沒有擊中洋船嗎?這絕無可能啊?虎門最後一重炮台,叫大虎山炮台,不知你去沒去過,那裏是我恩師雲南阮中堂督粵時所建,恩師從來精於數算,清楚那裏開炮,必然可以擊中洋船,既然如此,那洋船怎麽可能越過炮台,繼續前進呢?”
“盧部堂,大虎山的炮台,我也去過的。那裏的官兵都告訴我,洋船逼近大虎山的時候,炮台確實開了炮,也確實擊中了洋船,其實鎮遠、橫檔那幾座炮台也不是沒有擊中洋船,隻是……”關天培沉思半晌,還是說出了一個盧坤難以相信的事實:“有兵士看到了洋船中炮的樣子,他們說,洋船甲板甚是堅硬,我們的炮彈擊中洋船之後,大半都彈了出去,隻有少數幾發炮彈可以打壞洋船甲板,但那幾炮對於洋船而言,根本就不夠用啊?”
“這……這不可能啊?為什麽……為什麽會發生這樣的事呢?”盧坤聽著關天培匯報海戰情況,一時間也不覺冷汗淋漓。他自然清楚,若是李增階果然昏庸無能,那換上一個敢於任事的提督,就可以解決水師問題,但若是炮台果然已經開炮迎擊,卻還是無法阻擋英國船艦,那就說明背後的問題,已經遠遠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關軍門,虎門炮台上麵,最重的大炮是什麽樣子的?”哈豐阿忽然向關天培問道。
“回稟將軍,虎門主炮台上有八千斤的重炮,大虎山那邊也有七千斤的大炮,隻是這樣的重炮並不多,前後加起來,也就是十幾門的樣子。”關天培倒是對虎門炮台做了詳細考察,當即向哈豐阿言道。
“這便是了,盧部堂、關軍門,這火炮之事,我還是懂一些的,如此說來,能擊傷洋船的,都是那些重炮的炮彈。”哈豐阿也向各人說道:“尋常木料往往脆弱,炮彈一擊便容易抵受不住,所以會被炮彈擊穿,但若是木料本身結實,甲板足夠堅硬的話,一般的炮彈就會因為重量不足,無法形成穿透。如果是這樣,那就隻能用更大、更重的炮彈。若是關軍門所見不差,我想那擊中洋船的炮彈,都是這種炮發射的,二十斤上下的重炮彈了。盧部堂、曾軍門、關軍門,按這個結果推算下來,隻怕虎門六千斤以下的火炮,麵對洋人的兵船,是派不上什麽用場的了。”
“這……這可如何是好啊?那大虎山炮台,本是恩師督粵之時所建,原本想著一旦洋船接近,便可以直接擊中,誰知這其中……這其中還有這許多難處啊?”盧坤聽著哈豐阿之言,心中一時也沒了主意。其實阮元修建大虎山炮台,僅就戰略位置而言並無不妥,但阮元時代,炮台與英國艦船完全沒有發生武力衝突,阮元自然也不清楚英國船隻火力究竟如何,需要用多少火炮才能有效重創洋船,隻是按照自己推想的英國火力,布置了三十餘門火炮,其中超過六千斤的重炮,亦僅為三分之一。以客觀現實而言,大虎山炮台的火力,還真就不能阻擋律勞卑那兩艘驅逐艦。
當然,律勞卑事件也是嘉慶十三年澳門炮台事件之後,中方炮台第一次向英國船隻開炮,彼時吳熊光也隻是為了開炮示警,並無擊沉英船之念,根本不能有效判斷英艦承受能力。而英國船隻用火炮還擊炮台,更是先前數十年所未有之事。可這種數十年不見的“巨變”,這時卻降臨到了盧坤和關天培等人頭上。
“盧部堂,如今之勢,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加鑄重炮,洋人這次走了,以後隻怕也不會善罷甘休,虎門炮台那邊,以後也少不了跟洋人打交道。如今這些火炮是不夠用的了,那咱們就再添一部分,這一次,我們隻鑄六千斤以上的重炮,若是這些重炮都能有效施放,洋人兵船將要遭遇的火力,就是今日的數倍以上!到那個時候,難道咱們還擊穿不了洋船嗎?”曾勝想著此時別無他法,便即向盧坤建議道。
“沒錯,我也同意曾軍門的意見。”哈豐阿也向盧坤言道。
“這……你們……這也確實是個辦法。可是……”盧坤沉吟半晌,想著自己也沒有更好的應對之策,便即同意了二人之見,又向關天培問道:“咱們的炮台被洋人破壞了多少,修複起來,可有難處?”
“破損的炮位有十幾處,我看過了,情況都不算嚴重,若是能撥出幾千兩銀子重修一遍,炮台自可恢複如初。”關天培也向盧坤答道。
“那就好,那就好啊,鑄造重炮,或許還要新增炮台,這些都要花去不少銀子啊?”盧坤想著修複炮台似乎不需要過多投入,便也放下了心,向關天培道:“這樣吧,我這就和哈將軍、曾軍門聯名上奏,你也過來連署一下,咱們就先……增鑄六千斤以上重炮四十門,再修一處炮台出來,如何?這樣下來,經費也要幾萬兩銀子了,還得讓商人出捐,不容易啊?以後的事,你先回水師那邊看看,若是還需要補充火炮軍械,再來告知於我,怎麽樣?”
“那就多謝盧部堂了!”關天培也向盧坤答道。很快,一封請求增鑄重炮的聯名上奏,便即送到了京城之中。盧坤也將律勞卑之事寫在書信之內,托人送到了雲南,向阮元告知此事。
盧坤在學海堂完善了專課製度,推動學海堂進一步發展,讓學海堂進入了一個全盛時期,是以對於這個弟子,阮元一直頗為滿意。可是這一次看到盧坤的來信,阮元也是頗為驚異,不想自己長期斟酌修建出來的炮台,建構的“四重門戶”體係,到了實戰之中,效果竟遠不如預期所想。阮元也不清楚廣東的具體情況,隻是想著增鑄火炮,加設炮台,總是增強虎門火力之舉,便也認同了盧坤的辦法,並囑托盧坤定要認真閱兵,對水師和炮台勤加操演,切莫因為洋船遁去,便即心生怠惰之念。
隻是這時南海之上的形勢,卻要比阮元、盧坤等人所想嚴峻得多。
鴉片走私貿易問題,進入道光中期已然日漸嚴峻,先前阮元、李鴻賓督粵之時,便已有越來越多的走私商人前來南海販售鴉片,彼時東印度公司麵對鴉片走私,也是表麵禁止,實則放任,隻要鴉片不進入廣州城,便與自己無關。但即便如此,東印度公司作為長年以來與清朝進行商業往來的英國機構,也需要考量長遠利益,道光十二年之前,東印度公司倒是確實保留了底線,不讓下屬商人直接將鴉片帶入廣州。可是東印度公司退出中國之後,新興商人則對於其舊製不屑一顧,逐漸地,商人便開始直接帶著鴉片進入商館之內,而鴉片走私數量在道光十二年以後,也再一次出現激增之勢,僅僅三年時間,鴉片走私之數便已逼近三萬箱。道光十四、五年之間,鴉片問題在中國已經完全顯性化。無論官場上敢於直言的言官禦史,還是民間許多關心國事的舉人生員,對於鴉片問題的憂思,在各人言談之間已是屢見不鮮。
道光中葉,一般被認為是英國基本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時段。但這個時段英國方麵的進步,尚且限於生產模式、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等幾個領域,出口的主要產品卻依然還是棉布。對於中國商民而言,棉布本就是可以自給自足的產品,是以英國棉布在中國之內,始終影響有限。(即便如此,根據後世統計,道光十年以後,英國對華貿易也已經可以在棉布領域逐漸盈利。)而英國議會進行大規模改革之後,不少新興工業資產階級代表掌握了政治權力,商品傾銷的問題,也在英國國內被擺在了台麵之上,很多人無視中國客觀情況,堅持認為棉布之所以在中國滯銷,就是因為中國隻對英國開放了廣州一個港口。認為隻要中國擴大開放規模,英國就可以在中國市場盈利,在利益的驅動下,甚至出現了以武力迫使中國開放港口的言論。而隨著中英外交問題的僵化,動用武力的言論,在英國國內也開始甚囂塵上,漸漸形成了氣候。
道光十二年,一艘英國船隻突然無視清王朝禁令,從廣東一路北上,在江浙閩各省均有停留,盡管該船聲稱僅需要清朝各省提供水糧,可這艘船在東海滯留數月,卻詳細勘察了江浙閩各省的沿海海防情況。英國人開始認定,除了廣州的虎門炮台,中國東南各省其他海防炮台簡直不堪一擊,武力強迫中國開關完全具有可行性。但即便如此,這時的英國內閣之中,主流觀點依然是對華采取謹慎態度,律勞卑前來中國之前,英國方麵也曾告誡他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和中國產生衝突。但對於律勞卑試圖改稟帖為公函一事,英方則聽之任之。這種複雜的外交態度,最終導致了衝突再次爆發,而英國方麵在外交領域也沒有獲得任何成果。
道光十四年九月,因外交之事失利,律勞卑在澳門憂鬱成疾,竟而病逝。繼任的義律暫時遵從通商舊例,方才留在了廣州。這件事傳回到英國,更是助長了激進派的“武力開關”言論,此後數年,穩健派逐漸失勢,激進派開始在輿論上占據上風,中英關係也從此開始,迅速向著最為不利的方向發展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