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國子監中,筵席齊備,一眾新科舉人聽聞當朝太傅阮元前來赴宴,也一早便趕到了國子監內,準備一睹阮太傅風采。京師鄉試與直省不同,全國各省考生隻要在京居住,便可以參加京師鄉試,是以京師之地,無論中舉人數,還是新科舉人才學,俱在各省之上。阮元眼見鹿鳴宴盛況,清楚江南鄉試絕無此等人眾,心中自也滿意。
京師鹿鳴宴素為朝廷要事,是以這一日潘世恩也以宰輔之名,一並前來主持大宴,見了阮元,自然少不了上前道賀一番。隻是這一日陪同潘世恩前來的,尚有一位十餘歲的少年,少年腰係黃帶,身上補服卻是團龍。阮元為官數十載,自然清楚能使用如此服飾之人,即便在宗室之中,也是屈指可數,當即勉力站起,準備向那宗室少年行禮拜過。
“阮太傅,四阿哥出宮之前,便即與我言明,四阿哥聽聞太傅身體不便,這行禮之事,就免了吧。”潘世恩當即向阮元道,見阮元神色中似有陌生之感,顯然並不認識麵前少年,潘世恩便對二人互相介紹道:“阮太傅,這位便是皇上的四阿哥奕詝,四阿哥在皇上幾位皇子之中年紀最長,是以今日皇上請四阿哥與我前來,一並主持鹿鳴筵宴之事。四阿哥,這位便是阮元阮太傅了。”
“臣見過四阿哥,臣雙足疲廢已久,難以成禮,請四阿哥見諒。”阮元也向奕詝作揖道,端詳這位四皇子奕詝時,隻覺他樣貌清秀,氣度亦屬沉穩,隻是麵色略顯蒼白,似乎並非身強體健之人。阮元也還記得各位皇子年紀,這位四皇子奕詝出生於道光十一年,這一年才隻有十六歲,而道光卻已是六十五歲的老者,父子年齡相差如此懸殊,卻也並不多見。
“阮太傅,您的事情我都聽皇阿瑪說過了,在我麵前您就無需多禮了。”奕詝也向阮元回拜道:“皇阿瑪之前就一直跟我說起,阮太傅學行兼備,堪為後世楷模,這次鹿鳴宴便請太傅坐主位吧。”
“這……四阿哥,這怎麽使得呢?四阿哥是天潢貴胄,還是您來坐這個主位才是。”阮元也謙辭道。
“阮太傅,這您就不用客氣了,皇阿瑪也是這個意思。而且,皇阿瑪還說,既然太傅難得入京一次,那麽這次鹿鳴宴,還要勞煩太傅,向下麵新科舉人指點一番才是。所以隻有太傅今日坐了這個主位,接下來太傅賜教之語,才是名正而言順啊?”眼見奕詝言語謙和,道光又確有讓自己指點新科舉人之需,阮元便也向奕詝再次拜過,坐了主位,奕詝和潘世恩則分立阮元兩旁。
一時間國子監內,百餘名舉人紛紛落座,樂部便即奏過宴饗之樂,奕詝率先向眾舉人敬酒,眾舉人當即還禮。奕詝也向眾舉人道:“各位新科舉子,今日我奉父皇之命,前來主持鹿鳴筵宴,眼見各位俱是風華正茂,滿腹經綸,我心甚慰。各位日後,自是朝廷之棟梁,國家之股肱,隻是各位眼下尚不得入仕登科,或許對於朝廷之事,對於修身治學之行,各位如今尚有疑惑。但今日朝廷有幸,請來了阮元阮太傅,阮太傅也是丙午科舉人,隻不過卻是六十年前的丙午科了。六十年間,阮太傅登科入仕,受兩代先皇恩遇,父皇亦知阮太傅才行卓絕,故而拜任宰輔,加賜三公。我也相信,今日各位在此,若能聽阮太傅一語,或許對於各位日後登科中式、為官治學,皆能有所裨益。既然如此,那麽我們也請阮太傅為大家講一講這為官治學之道,如何?”
“學生恭請太傅賜教!”一眾新科舉人見奕詝請阮元發言,自然不敢違逆。當然,其中不少中舉之人,論師承便是阮元數代之後的再傳弟子,能親眼見到師祖垂訓,心中亦自欣喜。
“是啊,今日國子監能請到阮太傅,真是為這裏增色不少啊?”潘世恩也在一旁向眾舉人道:“阮太傅治學之名,眾所周知,大家應該也都清楚,阮太傅無論為官治學,其根本便在於‘實事求是’這四個字。隻是如今治學之人日增,也有許多後學不知前輩興學典故,竟不知這‘實事求是’竟是何種蘊意。今日能得阮太傅指教,或許各位心中的疑惑,便可以解開了。阮太傅,我也知道您一生言行之根本,便在於實事求是,那今日咱們就從這四個字開始,為大家傳道解惑吧?”
“潘中堂所言,確實有道理啊。既然四阿哥和潘中堂今日盛情相邀,那我就為大家講一講這‘實事求是’四字,竟是何意吧。”阮元這時卻也漸漸清楚,隻有把自己為官、治學的根本之道悉數傳授於後學,才能在後輩心中留下重振國家,再興盛世的希望。潘世恩提到“實事求是”四字,正是一個最好的開端,便即言道:“其實潘中堂方才所言不錯,在我遇到的後學之中,也確實有些人對這‘實事求是’四字頗有疑惑。是啊,如今治學之人,人人都在講這四個字,可這四個字究竟是什麽含意,口中不離‘實事求是’四字之人,其實踐實行,便果然是‘實事求是’嗎?或許不然。所謂實事求是,還是要從治經之法說起。”
“‘實事求是’這四個字,原本出自《漢書》,是班孟堅對河間獻王治學之道的評價,這個詞語並非國朝之人獨創,那為何到了國朝,卻突然再度興起,以至於如今天下之人,皆言‘實事求是’呢?其實在於前朝士人,往往束書不讀,講論經典,唯憑己見,不通訓詁,不能明聖賢之本意,漢儒治經之語,一概棄如敝屣,最後的結果,便是世風日下,終致不可匡救。是以國朝諸儒懲前朝衰亡之弊,凡所言及經典,俱要言而有據,上溯前賢經典之源,下啟國朝新知,這便是最初的‘實事求是’。所以實事求是的根本,在於如實詳解先賢之聖道,若隻是滿口盛言實事求是四個字,所做所為卻不過是瑣碎的考證,甚至一味堆砌經典,隻為自炫其技,那便是舍本逐末,反而失了‘實事求是’之道了。”
“或許各位還有個疑問,所謂前賢聖道,竟是何物?所謂訓詁考據,能否將前賢隱晦之道,一一重現於世呢?其實這‘實事求是’隻是治學之道,治學另有其法,便是‘博學而算’。何為博學?凡一言一語,前朝宿儒各有見解,那麽就要將這些見解盡數查探清楚,何為‘算’?便是要從中擇選,要有自己的分辨能力,有才能之人,自然可以從中看出正確的解釋,才學不足之輩,或許便會惑於眾見,不能抉擇,甚至自立險怪新說,誑惑眾人,那便是入了歧途。對於治學而言,這‘博學’與‘算’,其實是一樣重要的。”
“所以說,治學之難,其實不僅僅在於博學,更在於才能,那麽所謂‘才能’,又是從何而來呢?那便是實踐實行了,聖賢嚐言格物致知,何為格物,所謂物,便是指天下萬事,聖賢有言‘一以貫之’,又是何意,便是持之以恒的實踐,切莫惑於‘頓悟’之道,竟而荒廢了實行。那麽各位或許也會問我,各位隻是舉人,還沒有做官,這實踐從何而來呢?所謂實踐,原本皆是日用之事,人生而有父母,便當以尊親為念,此為孝,入學讀書,便有師友,相與而盡忠恕之道,此為仁,所謂仁孝,並非隻是人心中的善念,若是不能使父母尊榮,不能與師友相互友愛,那是算不得仁孝的。”
“實踐實行,本於仁孝,若是各位日後有幸為官,入朝為卿貳,直省做督撫,那麽世間萬事,便俱是實踐。如今後學之間,多有言及‘經世致用’之人,經世致用,自然是沒有錯的,可是讀書人要如何經世致用呢?隻讀幾部農田水利、漕運鹽政之書,便可以了解現實中稼穡之艱難,漕鹽之利弊了嗎?其實不是,許多舊日奏疏,所言之事,與今日已是天壤之別,刻舟求劍,豈可得乎?所以若是各位果然有為官治民的那一日,便要勤於錢穀刑名之事,相詢直省府縣風俗之善惡,廣交士人,以知政事之利弊,其善者擇而從之,其不善者更革以新製,如此方才是真正的經世致用啊。為官治事,自也要以學問為基礎,不知算學,如何觀一省之錢糧?如何不被下吏所蒙蔽?不通地理,又如何興修水利?是以我曾修《疇人傳》一部,成《廣東通誌》一部,隻因這天算水地,同樣是實事求是之學啊?到了那個時候,學問可以興政事,政事則有裨益於學問,學行政事,相與而成,方是國家興盛之根本啊?”
“如今之世,和我入仕之時卻又不同了,各位自也清楚,六年之前,英吉利入寇,如今雖已成萬年之和議,可防患於未然之道,大家還是應該清楚的。有許多年輕的讀書人,在收集西洋地理、兵製、風俗之作,也有人感到困惑,說我堂堂天朝,還需要去學洋人的東西嗎?我年紀大了,未來的大清是什麽樣子,我看不到,也猜不到了,隻能憑著已往的經驗,為大家指點一二。聖賢昔日亦曾有言,禮失而求之於野,天算之學,自古有之,亦曾中衰,是以西洋之人以西洋算學曆法上呈於世祖、聖祖二位先帝,二位先帝清楚西法自有其長處,便即兼采而用之。由此可見,若是西洋之物確有所長,則我等取而用之,並無不妥。或者說,其中關鍵,並不在於中法西法之辨,而是在於我們能否真正做到實事求是,真正做到博學而算,若是各位後學,能將中法西法盡數兼通,在此基礎之上,即便兼采西法,那也是本於中法,又何必再拘執於中西呢?可若是不學無術,對於西法尚不能言其本末,便一概棄而不顧,又或者不求甚解,唯知以西法自炫,那便是荒謬之事了。其中道理,仍然在於這‘實事求是’四個字啊。”
“太傅今日之言,確是至論啊。”奕詝也在一旁向阮元稱讚道:“隻是我確有一事不明,或許是我冒昧了。太傅方才言及治經之法,當循‘實事求是’之道,可我也聽聞,太傅治經,亦多有一家之言。那若是後人以為,太傅所言是實事求是,可具體的治經治事之言,卻和他們所見並不相同,又當如何呢?外人多有奸險之輩,若是以此刁難太傅,甚至百年之後,竟而尋章摘句,稱太傅並非實事求是之人,這……又當如何呢?”
“哈哈,四阿哥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啊。其實不光是那些外人,就是我自己,平時也經常反思昔日之言,是否確有思慮不周之處,這樣的言語,或許也不算少了。”阮元也不禁笑道:“譬如那日心地動之說,我早年以為其乖謬不可信,之前數年觀摩天象,卻又覺得其中或許自有道理,那可能是我早年之言錯了。但即便如此,我並不認為,這和‘實事求是’有什麽矛盾之處。”
“所謂‘實事求是’所求,乃是身外之物,但所求之人,卻有才能、心智、見聞之別,所以同樣是實事求是,或許不同的士人,得出的結論就會大不相同。可是實事求是這條路,本身並沒有錯。不能實事求是,凡事自以為是,那這天下的謬誤之處,不是隻會變得更多嗎?所以我治經之時,方有博學而算之語,若是後人學識、依據俱皆足夠,看出了前人不足之處,那為什麽不指出來呢?我少年時自撰《車製圖解》,許鄭之言盡覽無遺,可我卻以為許鄭之外,另有天地,便以許鄭之言為本,自立了一派新說。在我看來,如此指出前人的不足,並非為了否定前人,相反,人力皆有限,前人行路,皆有盡頭,後人隻有在前人之上不斷推陳出新,才能把前人的路繼續走下去啊?在我看來,這才是‘實事求是’真正的模樣!”
“所以若是各位後學舉子,日後果然能憑借實事求是之道,發現我言語之中確有不妥之處,那各位自可在我的基礎之上更進一步,以正確的新知替代我那些不足。因為隻有這樣,在座的各位年輕人,還有幾十年、上百年之後你們的後輩,才會代代相傳,將這實事求是之路,一直延續下去。到了那個時候,我在九泉之下,亦自欣慰!”
“學生謹記太傅垂訓之言!”一眾舉子眼見阮元論學,竟然在最後時刻,給了後人反駁自己的權利,心中自然對阮元更加敬佩。阮元之言方畢,舉人們便即齊齊站起,一並向阮元回拜。
此後丁未會試,亦是有清一朝難得之響榜,阮元孫女婿許彭壽便是此榜傳臚,而這一榜也在未來的數十年間能臣輩出,張之萬、沈桂芬、李鴻章、沈葆楨、郭嵩燾、馬新貽等一眾新科進士,都將在未來的清史之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京師鹿鳴宴素為朝廷要事,是以這一日潘世恩也以宰輔之名,一並前來主持大宴,見了阮元,自然少不了上前道賀一番。隻是這一日陪同潘世恩前來的,尚有一位十餘歲的少年,少年腰係黃帶,身上補服卻是團龍。阮元為官數十載,自然清楚能使用如此服飾之人,即便在宗室之中,也是屈指可數,當即勉力站起,準備向那宗室少年行禮拜過。
“阮太傅,四阿哥出宮之前,便即與我言明,四阿哥聽聞太傅身體不便,這行禮之事,就免了吧。”潘世恩當即向阮元道,見阮元神色中似有陌生之感,顯然並不認識麵前少年,潘世恩便對二人互相介紹道:“阮太傅,這位便是皇上的四阿哥奕詝,四阿哥在皇上幾位皇子之中年紀最長,是以今日皇上請四阿哥與我前來,一並主持鹿鳴筵宴之事。四阿哥,這位便是阮元阮太傅了。”
“臣見過四阿哥,臣雙足疲廢已久,難以成禮,請四阿哥見諒。”阮元也向奕詝作揖道,端詳這位四皇子奕詝時,隻覺他樣貌清秀,氣度亦屬沉穩,隻是麵色略顯蒼白,似乎並非身強體健之人。阮元也還記得各位皇子年紀,這位四皇子奕詝出生於道光十一年,這一年才隻有十六歲,而道光卻已是六十五歲的老者,父子年齡相差如此懸殊,卻也並不多見。
“阮太傅,您的事情我都聽皇阿瑪說過了,在我麵前您就無需多禮了。”奕詝也向阮元回拜道:“皇阿瑪之前就一直跟我說起,阮太傅學行兼備,堪為後世楷模,這次鹿鳴宴便請太傅坐主位吧。”
“這……四阿哥,這怎麽使得呢?四阿哥是天潢貴胄,還是您來坐這個主位才是。”阮元也謙辭道。
“阮太傅,這您就不用客氣了,皇阿瑪也是這個意思。而且,皇阿瑪還說,既然太傅難得入京一次,那麽這次鹿鳴宴,還要勞煩太傅,向下麵新科舉人指點一番才是。所以隻有太傅今日坐了這個主位,接下來太傅賜教之語,才是名正而言順啊?”眼見奕詝言語謙和,道光又確有讓自己指點新科舉人之需,阮元便也向奕詝再次拜過,坐了主位,奕詝和潘世恩則分立阮元兩旁。
一時間國子監內,百餘名舉人紛紛落座,樂部便即奏過宴饗之樂,奕詝率先向眾舉人敬酒,眾舉人當即還禮。奕詝也向眾舉人道:“各位新科舉子,今日我奉父皇之命,前來主持鹿鳴筵宴,眼見各位俱是風華正茂,滿腹經綸,我心甚慰。各位日後,自是朝廷之棟梁,國家之股肱,隻是各位眼下尚不得入仕登科,或許對於朝廷之事,對於修身治學之行,各位如今尚有疑惑。但今日朝廷有幸,請來了阮元阮太傅,阮太傅也是丙午科舉人,隻不過卻是六十年前的丙午科了。六十年間,阮太傅登科入仕,受兩代先皇恩遇,父皇亦知阮太傅才行卓絕,故而拜任宰輔,加賜三公。我也相信,今日各位在此,若能聽阮太傅一語,或許對於各位日後登科中式、為官治學,皆能有所裨益。既然如此,那麽我們也請阮太傅為大家講一講這為官治學之道,如何?”
“學生恭請太傅賜教!”一眾新科舉人見奕詝請阮元發言,自然不敢違逆。當然,其中不少中舉之人,論師承便是阮元數代之後的再傳弟子,能親眼見到師祖垂訓,心中亦自欣喜。
“是啊,今日國子監能請到阮太傅,真是為這裏增色不少啊?”潘世恩也在一旁向眾舉人道:“阮太傅治學之名,眾所周知,大家應該也都清楚,阮太傅無論為官治學,其根本便在於‘實事求是’這四個字。隻是如今治學之人日增,也有許多後學不知前輩興學典故,竟不知這‘實事求是’竟是何種蘊意。今日能得阮太傅指教,或許各位心中的疑惑,便可以解開了。阮太傅,我也知道您一生言行之根本,便在於實事求是,那今日咱們就從這四個字開始,為大家傳道解惑吧?”
“潘中堂所言,確實有道理啊。既然四阿哥和潘中堂今日盛情相邀,那我就為大家講一講這‘實事求是’四字,竟是何意吧。”阮元這時卻也漸漸清楚,隻有把自己為官、治學的根本之道悉數傳授於後學,才能在後輩心中留下重振國家,再興盛世的希望。潘世恩提到“實事求是”四字,正是一個最好的開端,便即言道:“其實潘中堂方才所言不錯,在我遇到的後學之中,也確實有些人對這‘實事求是’四字頗有疑惑。是啊,如今治學之人,人人都在講這四個字,可這四個字究竟是什麽含意,口中不離‘實事求是’四字之人,其實踐實行,便果然是‘實事求是’嗎?或許不然。所謂實事求是,還是要從治經之法說起。”
“‘實事求是’這四個字,原本出自《漢書》,是班孟堅對河間獻王治學之道的評價,這個詞語並非國朝之人獨創,那為何到了國朝,卻突然再度興起,以至於如今天下之人,皆言‘實事求是’呢?其實在於前朝士人,往往束書不讀,講論經典,唯憑己見,不通訓詁,不能明聖賢之本意,漢儒治經之語,一概棄如敝屣,最後的結果,便是世風日下,終致不可匡救。是以國朝諸儒懲前朝衰亡之弊,凡所言及經典,俱要言而有據,上溯前賢經典之源,下啟國朝新知,這便是最初的‘實事求是’。所以實事求是的根本,在於如實詳解先賢之聖道,若隻是滿口盛言實事求是四個字,所做所為卻不過是瑣碎的考證,甚至一味堆砌經典,隻為自炫其技,那便是舍本逐末,反而失了‘實事求是’之道了。”
“或許各位還有個疑問,所謂前賢聖道,竟是何物?所謂訓詁考據,能否將前賢隱晦之道,一一重現於世呢?其實這‘實事求是’隻是治學之道,治學另有其法,便是‘博學而算’。何為博學?凡一言一語,前朝宿儒各有見解,那麽就要將這些見解盡數查探清楚,何為‘算’?便是要從中擇選,要有自己的分辨能力,有才能之人,自然可以從中看出正確的解釋,才學不足之輩,或許便會惑於眾見,不能抉擇,甚至自立險怪新說,誑惑眾人,那便是入了歧途。對於治學而言,這‘博學’與‘算’,其實是一樣重要的。”
“所以說,治學之難,其實不僅僅在於博學,更在於才能,那麽所謂‘才能’,又是從何而來呢?那便是實踐實行了,聖賢嚐言格物致知,何為格物,所謂物,便是指天下萬事,聖賢有言‘一以貫之’,又是何意,便是持之以恒的實踐,切莫惑於‘頓悟’之道,竟而荒廢了實行。那麽各位或許也會問我,各位隻是舉人,還沒有做官,這實踐從何而來呢?所謂實踐,原本皆是日用之事,人生而有父母,便當以尊親為念,此為孝,入學讀書,便有師友,相與而盡忠恕之道,此為仁,所謂仁孝,並非隻是人心中的善念,若是不能使父母尊榮,不能與師友相互友愛,那是算不得仁孝的。”
“實踐實行,本於仁孝,若是各位日後有幸為官,入朝為卿貳,直省做督撫,那麽世間萬事,便俱是實踐。如今後學之間,多有言及‘經世致用’之人,經世致用,自然是沒有錯的,可是讀書人要如何經世致用呢?隻讀幾部農田水利、漕運鹽政之書,便可以了解現實中稼穡之艱難,漕鹽之利弊了嗎?其實不是,許多舊日奏疏,所言之事,與今日已是天壤之別,刻舟求劍,豈可得乎?所以若是各位果然有為官治民的那一日,便要勤於錢穀刑名之事,相詢直省府縣風俗之善惡,廣交士人,以知政事之利弊,其善者擇而從之,其不善者更革以新製,如此方才是真正的經世致用啊。為官治事,自也要以學問為基礎,不知算學,如何觀一省之錢糧?如何不被下吏所蒙蔽?不通地理,又如何興修水利?是以我曾修《疇人傳》一部,成《廣東通誌》一部,隻因這天算水地,同樣是實事求是之學啊?到了那個時候,學問可以興政事,政事則有裨益於學問,學行政事,相與而成,方是國家興盛之根本啊?”
“如今之世,和我入仕之時卻又不同了,各位自也清楚,六年之前,英吉利入寇,如今雖已成萬年之和議,可防患於未然之道,大家還是應該清楚的。有許多年輕的讀書人,在收集西洋地理、兵製、風俗之作,也有人感到困惑,說我堂堂天朝,還需要去學洋人的東西嗎?我年紀大了,未來的大清是什麽樣子,我看不到,也猜不到了,隻能憑著已往的經驗,為大家指點一二。聖賢昔日亦曾有言,禮失而求之於野,天算之學,自古有之,亦曾中衰,是以西洋之人以西洋算學曆法上呈於世祖、聖祖二位先帝,二位先帝清楚西法自有其長處,便即兼采而用之。由此可見,若是西洋之物確有所長,則我等取而用之,並無不妥。或者說,其中關鍵,並不在於中法西法之辨,而是在於我們能否真正做到實事求是,真正做到博學而算,若是各位後學,能將中法西法盡數兼通,在此基礎之上,即便兼采西法,那也是本於中法,又何必再拘執於中西呢?可若是不學無術,對於西法尚不能言其本末,便一概棄而不顧,又或者不求甚解,唯知以西法自炫,那便是荒謬之事了。其中道理,仍然在於這‘實事求是’四個字啊。”
“太傅今日之言,確是至論啊。”奕詝也在一旁向阮元稱讚道:“隻是我確有一事不明,或許是我冒昧了。太傅方才言及治經之法,當循‘實事求是’之道,可我也聽聞,太傅治經,亦多有一家之言。那若是後人以為,太傅所言是實事求是,可具體的治經治事之言,卻和他們所見並不相同,又當如何呢?外人多有奸險之輩,若是以此刁難太傅,甚至百年之後,竟而尋章摘句,稱太傅並非實事求是之人,這……又當如何呢?”
“哈哈,四阿哥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啊。其實不光是那些外人,就是我自己,平時也經常反思昔日之言,是否確有思慮不周之處,這樣的言語,或許也不算少了。”阮元也不禁笑道:“譬如那日心地動之說,我早年以為其乖謬不可信,之前數年觀摩天象,卻又覺得其中或許自有道理,那可能是我早年之言錯了。但即便如此,我並不認為,這和‘實事求是’有什麽矛盾之處。”
“所謂‘實事求是’所求,乃是身外之物,但所求之人,卻有才能、心智、見聞之別,所以同樣是實事求是,或許不同的士人,得出的結論就會大不相同。可是實事求是這條路,本身並沒有錯。不能實事求是,凡事自以為是,那這天下的謬誤之處,不是隻會變得更多嗎?所以我治經之時,方有博學而算之語,若是後人學識、依據俱皆足夠,看出了前人不足之處,那為什麽不指出來呢?我少年時自撰《車製圖解》,許鄭之言盡覽無遺,可我卻以為許鄭之外,另有天地,便以許鄭之言為本,自立了一派新說。在我看來,如此指出前人的不足,並非為了否定前人,相反,人力皆有限,前人行路,皆有盡頭,後人隻有在前人之上不斷推陳出新,才能把前人的路繼續走下去啊?在我看來,這才是‘實事求是’真正的模樣!”
“所以若是各位後學舉子,日後果然能憑借實事求是之道,發現我言語之中確有不妥之處,那各位自可在我的基礎之上更進一步,以正確的新知替代我那些不足。因為隻有這樣,在座的各位年輕人,還有幾十年、上百年之後你們的後輩,才會代代相傳,將這實事求是之路,一直延續下去。到了那個時候,我在九泉之下,亦自欣慰!”
“學生謹記太傅垂訓之言!”一眾舉子眼見阮元論學,竟然在最後時刻,給了後人反駁自己的權利,心中自然對阮元更加敬佩。阮元之言方畢,舉人們便即齊齊站起,一並向阮元回拜。
此後丁未會試,亦是有清一朝難得之響榜,阮元孫女婿許彭壽便是此榜傳臚,而這一榜也在未來的數十年間能臣輩出,張之萬、沈桂芬、李鴻章、沈葆楨、郭嵩燾、馬新貽等一眾新科進士,都將在未來的清史之中,留下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