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吳之番同意合軍,那自然有主次之分,而孟浚大包大攬的對著嘉定義軍打包票,什麽盔甲不夠以後一定補全,糧草都不用擔心,大家拋頭顱,撒熱血驅逐韃虜,肯定是餉銀不缺,總之一句話,要啥給啥,這些話聽的底下眾義軍心情激蕩,歡呼雀躍聲不絕於耳。
而吳之番也甘願屈居下位,願暫奉孟浚為主帥,待拿下鬆江城後,再聽從朝廷的安排,這些孟浚也大度的表示理解。
孟浚在嘉定城逗留了三日,重新整頓了一下義軍,一些老弱不堪戰者留著嘉定城,餘者盡數調往大營,新組建了一鎮,至於鎮名孟浚要和吳之番商量,不過這畢竟不是明朝軍製,吳之番連連搖頭,表示這種臨時編製孟都督決定就行,他就不摻和了,孟浚無奈,想起自己現在就在嘉定城內,索性便以定武鎮為名,統製自然是吳之番,這些事吳之番一概不參與其中,當然他也不反對。
次日一大早,嘉定縣城門洞開,城內吳之番的義軍次第開出,除了留守嘉定城的少量義軍外,其餘一萬八千人紛紛開出城外。
城外鼓聲陣陣,大軍浩浩蕩蕩的朝著鬆江府方向行進,枯燥無味的行軍之行又開始了,孟浚行軍途中又翻出了自己已經看了數遍的孫子兵法,越看越感覺其中的深奧。
孫子兵法:兵之勝在於篡卒,其勇在於製,其巧在於勢,其利在於信,其德在於道,其富在於亟歸;其強在於休民,其傷在於數戰。
孟浚騎在馬上,慢慢思考著孫子兵法中的意思,為何一些將門出來的子弟帶兵很容易,不是說將門出身就一定會打勝仗,而是說這些人會帶兵,換一個普通人來,管理一百個人都是一件挺費勁的事,更不用說幾千上萬人的軍隊。
將門子弟就是讀的兵書都有前人詳細的注釋,理解起來事半功倍,而孟浚手上現有的兵書典籍,都是白板,一切都得靠自己理解,還有在戰場上和實際帶兵中慢慢領悟。
孫子兵法中的八點,第一點選卒,孟軍三鎮士卒可以算是合格的士兵,就算技藝不夠嫻熟,但是在國仇家恨的加持下,士氣可以彌補技巧上的缺失。
第二點士卒勇猛在於軍紀嚴明,軍餉不缺,孟浚自問還已經做到,軍律上的事,製定之後自己從來沒有違背過,軍中的餉銀也未曾拖欠,自己既沒有購置家宅,眷養美妾,身上可以說是身無餘財,和士卒同吃同住。
第三點巧在於勢,按孟浚自己的理解是用兵得靈活多變,將帥得審時度勢,指揮得當,這孟浚覺得自己還是有些欠缺,打呆仗自己還行,如果戰場環境複雜,那自我感覺壓力甚大,沒有係統的軍事學習,光靠自己讀兵書,以及在戰爭中慢慢成長,不知道要多久的時間,而在戰爭中成長,以如今的局勢,孟浚是一次都不能敗。
而第四點,利在於信,為將者言而有信,這孟浚還是很有信心,自問自己做到這一點還是可以做到的。
第五點其德在道,孟浚有些不得其解,隻好在下方做了一些注釋,這應該不是讓自己做什麽道德君子類的,應該是指軍隊訓練,或者是要將領熟讀兵法,知識麵廣泛,可以更好的管理軍隊,孟浚隻得把這兩個想法都注釋在下方,期望以後能遇上個人可以好好請教一番。
第六點第七點,其富在於亟歸;其強在於休民,這應該就是國家層麵的描述,這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軍事儲備在於速戰速決,國家強大在於民眾可以休養生息,這些暫時和孟浚關係不大,要不是條件不允許,他擴軍的步伐邁的更大了。
而第八點就是字麵上的意思了,傷在於數戰,頻繁的征戰會讓軍隊的實力削弱,戰爭損耗的物資,打的多了,士卒的傷亡,這些都是現實的問題,孟軍成軍以來,也確實是連連征戰,不過這些都是無法逃避的,孟浚可以感覺到,韓雄的克武鎮雖然士氣還算不錯,但是士兵的精神狀態卻有一些疲憊的感覺,這不是身體上的累,而是精神上的。
孟浚雖然知道,大戰剛剛結束,就要長途跋涉進攻李成棟,克武鎮的士卒是有些過於勞累,但是這個時候正是清軍無暇顧及之時,拿下鬆江,自己就相當於有了一個小後方,而這一切都是戰略上的考量。
孫子兵法其實大體上是站在國家大略上來闡述的,但是孟浚覺得對自己還是很有幫助,具體帶兵更詳細的書籍那就是戚繼光的紀效新書,這書在江南地區流傳甚廣,很多人都有收藏,不過南明的將領沒人真按上麵練,如果有就不會出現清軍入江南,如入無人之境,各地望風而降,不降的也擋不住。
就在孟浚行軍途中鑽研兵法時,鬆江府內已經是風聲鶴唳,陽澄湖一戰的後果慢慢的顯露出來,特別是李成棟的部下,各個都有些驚慌失措,眾士卒都在議論紛紛,說什麽的都有,如“這李大帥在蘇州城下被那個孟浚敗了一回,這回人家打上門了,這看著懸啊”
“陽澄湖那一戰,十幾萬人呢,聽著都唬人,這孟浚都能打贏,現在來我們鬆江了,依我看啊這大明氣數未盡,又要出個嶽爺爺的人物啦”
這些人在鬆江城內廣為流傳,閻可義連斬數人,都未能止住流言,這和清軍在江南不得人心有密切的關係。
此時鬆江城內,李宅內,李成棟此刻正在長籲短歎,連日來和身邊的親信商討了許久,還是一籌莫展,部將什麽建議都有,有人說死守城池,以待援軍,也有人建議棄守城池,撤往杭州,也有人偷偷的來找李成棟,說有門路可以再次投明,就是沒人有信心可以正麵擊潰孟浚。
李成棟派出了一波又一波的信使,一南一北南京和杭州,李成棟那是既不想退,又不想打,數日時光,原本烏黑的頭發,都開始變的有些發白。
而吳之番也甘願屈居下位,願暫奉孟浚為主帥,待拿下鬆江城後,再聽從朝廷的安排,這些孟浚也大度的表示理解。
孟浚在嘉定城逗留了三日,重新整頓了一下義軍,一些老弱不堪戰者留著嘉定城,餘者盡數調往大營,新組建了一鎮,至於鎮名孟浚要和吳之番商量,不過這畢竟不是明朝軍製,吳之番連連搖頭,表示這種臨時編製孟都督決定就行,他就不摻和了,孟浚無奈,想起自己現在就在嘉定城內,索性便以定武鎮為名,統製自然是吳之番,這些事吳之番一概不參與其中,當然他也不反對。
次日一大早,嘉定縣城門洞開,城內吳之番的義軍次第開出,除了留守嘉定城的少量義軍外,其餘一萬八千人紛紛開出城外。
城外鼓聲陣陣,大軍浩浩蕩蕩的朝著鬆江府方向行進,枯燥無味的行軍之行又開始了,孟浚行軍途中又翻出了自己已經看了數遍的孫子兵法,越看越感覺其中的深奧。
孫子兵法:兵之勝在於篡卒,其勇在於製,其巧在於勢,其利在於信,其德在於道,其富在於亟歸;其強在於休民,其傷在於數戰。
孟浚騎在馬上,慢慢思考著孫子兵法中的意思,為何一些將門出來的子弟帶兵很容易,不是說將門出身就一定會打勝仗,而是說這些人會帶兵,換一個普通人來,管理一百個人都是一件挺費勁的事,更不用說幾千上萬人的軍隊。
將門子弟就是讀的兵書都有前人詳細的注釋,理解起來事半功倍,而孟浚手上現有的兵書典籍,都是白板,一切都得靠自己理解,還有在戰場上和實際帶兵中慢慢領悟。
孫子兵法中的八點,第一點選卒,孟軍三鎮士卒可以算是合格的士兵,就算技藝不夠嫻熟,但是在國仇家恨的加持下,士氣可以彌補技巧上的缺失。
第二點士卒勇猛在於軍紀嚴明,軍餉不缺,孟浚自問還已經做到,軍律上的事,製定之後自己從來沒有違背過,軍中的餉銀也未曾拖欠,自己既沒有購置家宅,眷養美妾,身上可以說是身無餘財,和士卒同吃同住。
第三點巧在於勢,按孟浚自己的理解是用兵得靈活多變,將帥得審時度勢,指揮得當,這孟浚覺得自己還是有些欠缺,打呆仗自己還行,如果戰場環境複雜,那自我感覺壓力甚大,沒有係統的軍事學習,光靠自己讀兵書,以及在戰爭中慢慢成長,不知道要多久的時間,而在戰爭中成長,以如今的局勢,孟浚是一次都不能敗。
而第四點,利在於信,為將者言而有信,這孟浚還是很有信心,自問自己做到這一點還是可以做到的。
第五點其德在道,孟浚有些不得其解,隻好在下方做了一些注釋,這應該不是讓自己做什麽道德君子類的,應該是指軍隊訓練,或者是要將領熟讀兵法,知識麵廣泛,可以更好的管理軍隊,孟浚隻得把這兩個想法都注釋在下方,期望以後能遇上個人可以好好請教一番。
第六點第七點,其富在於亟歸;其強在於休民,這應該就是國家層麵的描述,這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軍事儲備在於速戰速決,國家強大在於民眾可以休養生息,這些暫時和孟浚關係不大,要不是條件不允許,他擴軍的步伐邁的更大了。
而第八點就是字麵上的意思了,傷在於數戰,頻繁的征戰會讓軍隊的實力削弱,戰爭損耗的物資,打的多了,士卒的傷亡,這些都是現實的問題,孟軍成軍以來,也確實是連連征戰,不過這些都是無法逃避的,孟浚可以感覺到,韓雄的克武鎮雖然士氣還算不錯,但是士兵的精神狀態卻有一些疲憊的感覺,這不是身體上的累,而是精神上的。
孟浚雖然知道,大戰剛剛結束,就要長途跋涉進攻李成棟,克武鎮的士卒是有些過於勞累,但是這個時候正是清軍無暇顧及之時,拿下鬆江,自己就相當於有了一個小後方,而這一切都是戰略上的考量。
孫子兵法其實大體上是站在國家大略上來闡述的,但是孟浚覺得對自己還是很有幫助,具體帶兵更詳細的書籍那就是戚繼光的紀效新書,這書在江南地區流傳甚廣,很多人都有收藏,不過南明的將領沒人真按上麵練,如果有就不會出現清軍入江南,如入無人之境,各地望風而降,不降的也擋不住。
就在孟浚行軍途中鑽研兵法時,鬆江府內已經是風聲鶴唳,陽澄湖一戰的後果慢慢的顯露出來,特別是李成棟的部下,各個都有些驚慌失措,眾士卒都在議論紛紛,說什麽的都有,如“這李大帥在蘇州城下被那個孟浚敗了一回,這回人家打上門了,這看著懸啊”
“陽澄湖那一戰,十幾萬人呢,聽著都唬人,這孟浚都能打贏,現在來我們鬆江了,依我看啊這大明氣數未盡,又要出個嶽爺爺的人物啦”
這些人在鬆江城內廣為流傳,閻可義連斬數人,都未能止住流言,這和清軍在江南不得人心有密切的關係。
此時鬆江城內,李宅內,李成棟此刻正在長籲短歎,連日來和身邊的親信商討了許久,還是一籌莫展,部將什麽建議都有,有人說死守城池,以待援軍,也有人建議棄守城池,撤往杭州,也有人偷偷的來找李成棟,說有門路可以再次投明,就是沒人有信心可以正麵擊潰孟浚。
李成棟派出了一波又一波的信使,一南一北南京和杭州,李成棟那是既不想退,又不想打,數日時光,原本烏黑的頭發,都開始變的有些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