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耿府。
耿繼業大驚失色看著將自己捆綁起來的父親,問道:“父親,為何如此?”
耿繼業父親,耿複埔語重心長的說:“天下紛亂,至今已近二十載,本以為清廷奪湖廣,據南京,天命已定,不曾想,孟周敗博洛,斬勒克德渾,複奪南京,改名金陵,可見天命未定,宣城與金陵近在咫尺,必不可敵。”
“父親,既然咱們守不住,上次那林士奇遣人勸降時,又為何當麵拒絕?”耿繼業扭動著身體,不解的問道。
耿複埔,雖已垂垂老矣,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深邃的智慧和對世事的洞察力,他緩緩開口,對耿繼業說:“若是數個斥候輕騎,攜一封勸降信,便能將我等招降,豈不是如塵埃一般。”
耿繼業瞪大了雙眼,難道就為了這要把自己兒子當投名狀砍了?想到這耿繼業撲通一聲,雙膝跪在地上,猛的一砸,疼的耿繼業齜牙咧嘴,眼淚當即流了出來,他哭訴道:“父親,我是您兒子,便是投名狀也不該讓兒子去啊,父親!”
耿複埔一愣,隨即反應過來,怒罵道:“朽木不可雕也,老夫豈是要擒拿子孫圖謀富貴之人!”
見其還是一臉無知的模樣,耿複埔歎息一聲,接著說道:“天下紛亂,局勢波濤洶湧,誰也無法預料明日之事,如今孟周雖據金陵,大軍四出,無可敵也,然而,世間如棋,執黑先行,天下三分,清廷獨占其二,孟周之勢,雖勃勃待興,但世事難料,若是吾死守宣城,城破之時,耿家必然家業盡毀,人丁覆亡,可若是不戰而降,若有朝一日,清軍卷土重來,吾家亦難逃厄運!”
耿繼業聽聞此言,心中五味雜陳。他知道父親的話意味著什麽,這是家族生存的智慧,可還是有些不解的問道:“父親思慮萬全,可為何將我綁縛?”
耿複埔點了點頭,眼中流露出一絲期許:“綁縛你,不過是做給林統鎮看的,讓他知道我耿家有所付出,一會,我就將你拖至城外,讓宣城百姓都看到,到了城外,我就將你放離,而你,繼業,記住,無論走到哪裏,都要記著家族。至於我們將留在此地,向林統鎮投降。這樣,無論時局如何變化,耿家的血脈總有一支能夠延續下去,若是將來清軍再至,我便是叛亂之主謀,殺我一人既可!”
……
隨著耿複埔站在城門口,手中緊握著一根粗大的麻繩,繩子的另一端緊緊束縛著他的兒子耿繼業。
百姓們聚在一處,交頭接耳,他們望著耿繼業被縛的模樣,滿是狐疑和不解。耿複埔深吸口氣,高聲說道:“諸位鄉鄰,我耿複埔今日所為,實乃迫不得已。南都已重複大明衣冠,天下中興在望,我兒耿繼業,執意追隨韃虜,有違大義。身為其父,我痛心疾首。”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因此,我將這不孝之子,驅趕出城,以示我耿家對大明的忠誠。”
說完,耿複埔用力一推,將耿繼業推出了城門。他閉上眼睛,不忍再看兒子離去的背影。
就這樣,耿繼業帶著家族的期望,獨自一人踏上了北方的旅程。而耿家則準備在宣城向林士奇歸順。
林士奇,作為曾經的遼東老兵,當初孟浚在蘇州城外舉義時,若不是林士奇下定決心,恐怕孟浚根本無法集結起義軍。
如今的林士奇,算是軍中除了孟浚外二號人物,獨自領軍數萬之眾,這在當初的林士奇看來,是根本無法想象的事。
大軍浩浩蕩蕩抵達宣城城下,出征以來,基本上都是在行軍,軍隊一箭未發,一炮未鳴,這次碰上耿繼業這個硬骨頭,林士奇已經決定,讓這效命軍在這宣城城下大放異彩。
剛剛紮下營寨,林士奇一刻不停,命輔兵開始打造攻城器械,在安排好部將處理之後,林士奇驅馬前往高處查探宣城城防,看著城牆上稀稀落落的人影,林士奇皺起眉頭,不知這耿繼業是做何打算。
他想了想,轉頭看向站在一旁的楚章寅,開口說道:“老楚啊,你寫一封勸降信吧,咱們再給這個姓耿的一次機會。”
楚章寅聽到這話,點頭應是,隨後轉身準備筆墨,然而,就在這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宣城的城門突然大開,數十個人從城裏走了出來。這些人手無寸鐵,隻有一個騎士手裏握著一封書信,騎著馬快速地朝著林士奇的大營奔來。
沒過多久,那封信就被送到了林士奇的手中。他接過信後,拆開一看,林士奇的臉色變得有些複雜,他遲疑片刻後,開口說道:“先回營吧!”
回到營地裏的林士奇命令輔兵停止打造攻城器械。接著,他轉過頭來對著楚章寅說:“老楚啊,你那勸降信已經不需要再寫了。”
宣城,一箭未發!
………………
孟浚來到這個世界已經三年了,當初在蘇州舉義時,他滿腔熱血,無時無刻的鼓舞著身邊人的意誌,從蘇州城外起步,從無到有,從一介籍籍無名之人,到如今締造了一個龐大的軍事集團,據地千裏,人丁千萬的軍鎮勢力。
可隨著勢力越來越大,孟浚身為領頭人的威望自然是越來越高,但孟浚覺得自己心中的熱血卻在慢慢的冷卻。
一個人能時常保持著熱血的狀態那是幸福的,但是當孟浚身居高位,權利越重,掌握的力量越強大的時候,各方的妥協和顧慮也就越多。
事實上,金陵城內的異動原因孟浚早已知曉,隻是曾道唯,曾櫻,徐允爵這些官紳之間,關係盤根錯節,孟浚需要尋找一個可以突破的點。
有人的地方必然就有江湖,或者稱呼為關係網,孟浚進入金陵城後,多少人心懷不甘,想要恢複曾經的優待,隻是很多人對孟浚大軍強攻進城心懷畏懼,徐允爵等人不過是第一批冒出頭的。
孟浚看著桌案上督察司和律政司的聯合記錄及定刑,拿起筆,在文書上,寫下了一字——“準”
耿繼業大驚失色看著將自己捆綁起來的父親,問道:“父親,為何如此?”
耿繼業父親,耿複埔語重心長的說:“天下紛亂,至今已近二十載,本以為清廷奪湖廣,據南京,天命已定,不曾想,孟周敗博洛,斬勒克德渾,複奪南京,改名金陵,可見天命未定,宣城與金陵近在咫尺,必不可敵。”
“父親,既然咱們守不住,上次那林士奇遣人勸降時,又為何當麵拒絕?”耿繼業扭動著身體,不解的問道。
耿複埔,雖已垂垂老矣,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深邃的智慧和對世事的洞察力,他緩緩開口,對耿繼業說:“若是數個斥候輕騎,攜一封勸降信,便能將我等招降,豈不是如塵埃一般。”
耿繼業瞪大了雙眼,難道就為了這要把自己兒子當投名狀砍了?想到這耿繼業撲通一聲,雙膝跪在地上,猛的一砸,疼的耿繼業齜牙咧嘴,眼淚當即流了出來,他哭訴道:“父親,我是您兒子,便是投名狀也不該讓兒子去啊,父親!”
耿複埔一愣,隨即反應過來,怒罵道:“朽木不可雕也,老夫豈是要擒拿子孫圖謀富貴之人!”
見其還是一臉無知的模樣,耿複埔歎息一聲,接著說道:“天下紛亂,局勢波濤洶湧,誰也無法預料明日之事,如今孟周雖據金陵,大軍四出,無可敵也,然而,世間如棋,執黑先行,天下三分,清廷獨占其二,孟周之勢,雖勃勃待興,但世事難料,若是吾死守宣城,城破之時,耿家必然家業盡毀,人丁覆亡,可若是不戰而降,若有朝一日,清軍卷土重來,吾家亦難逃厄運!”
耿繼業聽聞此言,心中五味雜陳。他知道父親的話意味著什麽,這是家族生存的智慧,可還是有些不解的問道:“父親思慮萬全,可為何將我綁縛?”
耿複埔點了點頭,眼中流露出一絲期許:“綁縛你,不過是做給林統鎮看的,讓他知道我耿家有所付出,一會,我就將你拖至城外,讓宣城百姓都看到,到了城外,我就將你放離,而你,繼業,記住,無論走到哪裏,都要記著家族。至於我們將留在此地,向林統鎮投降。這樣,無論時局如何變化,耿家的血脈總有一支能夠延續下去,若是將來清軍再至,我便是叛亂之主謀,殺我一人既可!”
……
隨著耿複埔站在城門口,手中緊握著一根粗大的麻繩,繩子的另一端緊緊束縛著他的兒子耿繼業。
百姓們聚在一處,交頭接耳,他們望著耿繼業被縛的模樣,滿是狐疑和不解。耿複埔深吸口氣,高聲說道:“諸位鄉鄰,我耿複埔今日所為,實乃迫不得已。南都已重複大明衣冠,天下中興在望,我兒耿繼業,執意追隨韃虜,有違大義。身為其父,我痛心疾首。”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因此,我將這不孝之子,驅趕出城,以示我耿家對大明的忠誠。”
說完,耿複埔用力一推,將耿繼業推出了城門。他閉上眼睛,不忍再看兒子離去的背影。
就這樣,耿繼業帶著家族的期望,獨自一人踏上了北方的旅程。而耿家則準備在宣城向林士奇歸順。
林士奇,作為曾經的遼東老兵,當初孟浚在蘇州城外舉義時,若不是林士奇下定決心,恐怕孟浚根本無法集結起義軍。
如今的林士奇,算是軍中除了孟浚外二號人物,獨自領軍數萬之眾,這在當初的林士奇看來,是根本無法想象的事。
大軍浩浩蕩蕩抵達宣城城下,出征以來,基本上都是在行軍,軍隊一箭未發,一炮未鳴,這次碰上耿繼業這個硬骨頭,林士奇已經決定,讓這效命軍在這宣城城下大放異彩。
剛剛紮下營寨,林士奇一刻不停,命輔兵開始打造攻城器械,在安排好部將處理之後,林士奇驅馬前往高處查探宣城城防,看著城牆上稀稀落落的人影,林士奇皺起眉頭,不知這耿繼業是做何打算。
他想了想,轉頭看向站在一旁的楚章寅,開口說道:“老楚啊,你寫一封勸降信吧,咱們再給這個姓耿的一次機會。”
楚章寅聽到這話,點頭應是,隨後轉身準備筆墨,然而,就在這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宣城的城門突然大開,數十個人從城裏走了出來。這些人手無寸鐵,隻有一個騎士手裏握著一封書信,騎著馬快速地朝著林士奇的大營奔來。
沒過多久,那封信就被送到了林士奇的手中。他接過信後,拆開一看,林士奇的臉色變得有些複雜,他遲疑片刻後,開口說道:“先回營吧!”
回到營地裏的林士奇命令輔兵停止打造攻城器械。接著,他轉過頭來對著楚章寅說:“老楚啊,你那勸降信已經不需要再寫了。”
宣城,一箭未發!
………………
孟浚來到這個世界已經三年了,當初在蘇州舉義時,他滿腔熱血,無時無刻的鼓舞著身邊人的意誌,從蘇州城外起步,從無到有,從一介籍籍無名之人,到如今締造了一個龐大的軍事集團,據地千裏,人丁千萬的軍鎮勢力。
可隨著勢力越來越大,孟浚身為領頭人的威望自然是越來越高,但孟浚覺得自己心中的熱血卻在慢慢的冷卻。
一個人能時常保持著熱血的狀態那是幸福的,但是當孟浚身居高位,權利越重,掌握的力量越強大的時候,各方的妥協和顧慮也就越多。
事實上,金陵城內的異動原因孟浚早已知曉,隻是曾道唯,曾櫻,徐允爵這些官紳之間,關係盤根錯節,孟浚需要尋找一個可以突破的點。
有人的地方必然就有江湖,或者稱呼為關係網,孟浚進入金陵城後,多少人心懷不甘,想要恢複曾經的優待,隻是很多人對孟浚大軍強攻進城心懷畏懼,徐允爵等人不過是第一批冒出頭的。
孟浚看著桌案上督察司和律政司的聯合記錄及定刑,拿起筆,在文書上,寫下了一字——“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