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曆朝廷遷到昆明的消息很快便傳到各方,此時已經抵達浙江的王化澄,金堡,馬吉翔三人收到這個消息,三人麵麵相覷,都有些傻了,出來的時候好好的,怎麽走半路朝廷離南都越來越遠了,那自己三人怎麽辦,還辦不辦事了?


    三人在商議一番後,還是覺得要先抵達南京,麵見孟浚,再做決定,在福建時王化澄三人還沒有太多的異樣,可自從進入浙江後,三人愈發覺得情況有些不對勁。


    沿途的百姓看見車隊上掛著大明旗幟,臉上露出的不是激動的神情,而是一種稀奇,少見的模樣,而在路上甚至有一老者攔住車隊,驚疑的問道:“大明天子尚在乎?”


    馬吉翔越走越心驚,如今的江南地帶,無論百姓,士紳,隻識孟周,而不識朱明,而且路上的百姓雖身著大明樣式的衣裳,可腦袋卻大不相同,有的人光著腦袋,隻留著短短的寸頭,有的則依然蓄著發,甚至還有人依然留著清廷的辮子。


    就在三人朝著金陵而來的時候,孟浚還在整頓軍伍,武威,武勝二鎮,兵員已經聚集完成,各類軍械也在有條不紊的補充當中,至於克虜軍所下轄的五營火銃兵,在舟山這大半年的鑄造中,僅能再補充兩營,孟浚雖然已經行文各縣,調集工匠,又從舟山調來一半的火器工匠為骨幹,火銃的缺口依然很大。


    總督府內,這時俞安急匆匆的走了進來,對著孟浚說道:“大王,張存仁已經抵達金陵外城上坊門。”隨後俞安又悄悄的說道:“大王,張存仁身邊就一書童,身邊都是咱們的人。”


    “嗯。”


    聽到張存仁抵達的消息,孟浚臉上會心一笑,他知道張存仁壓根不是真是想要投降,歸降隻是無奈之舉,而他不向永曆朝廷效忠,反而對自己這個曾經的敵手投城,他的心思不難猜出,隻是張存仁知道孟浚知道他的意思,而孟浚也知道張存仁知道,但擺在明麵的是,孟浚一定會高高捧起張存仁,畢竟他是第一個滿清封疆大吏對自己投城。


    孟浚聽到俞安的話後,嘴角輕揚,眼中露出一絲笑意他緩緩站起身來,整了整衣襟,語氣中帶著幾分從容,道:“既然如此,便傳我令,召集幕府大小官吏,隨我一同出通濟門,親迎張總督。”


    隨著孟浚的命令下達,幕府內外頓時忙碌起來,官吏們紛紛整理儀容,有的官員竊竊私語,道:“不過一韃虜降官罷了,大王何必如此厚待。”


    “或許是千金買馬骨吧!”


    而通濟門外,旌旗招展,人群簇擁。孟浚站在最前方,麵帶微笑,等待著張存仁的到來。


    不一會兒,張存仁的車隊緩緩駛來,車隊為首之人見城門處的情況,連忙報於張存仁。


    張存仁掀開車簾,探頭一望,心中一歎,隨後臉上撐起誠惶誠恐的模樣,下了馬車,三步並作兩步的跑向城門,而孟浚也臉上露著和睦的笑容,迎了上去。


    張存仁在離孟浚還有十餘步遠,便跪伏於地,大聲道:“罪將不敢當大王親迎,實在誠惶誠恐,愧不敢當啊。”


    孟浚連忙上前扶起張存仁,笑著道:“張總督,深明大義,使閩地免遭戰亂,真是大功一件,豈能說有罪!”


    二人相視而笑,一派其樂融融的場景,若不是俞安雙眼死盯著張存仁,手還緊緊的握住刀把,使得這和諧的一幕有些異樣。


    宣傳司的幾名畫師連忙將這一刻抓緊描繪下來,還有兩名舍人看著這場麵繪聲繪色的記錄下來,用做明日報紙頭條,這等場麵,顧炎武覺得來了也無用,隨意的遣派幾名舍人過來撰寫文稿。


    隨後孟浚親擺宴席,為張存仁接風洗塵,場麵賓主盡歡,宴罷,孟浚親下諭令,加封張存仁為侯爵,同時可參讚政務,明麵上給了張存仁一切,實際上卻無一絲的權利。


    ……:


    就在南方戰局,風起雲湧之時,遼東半島也不平靜,此時的清廷使者已經抵達朝鮮,宣讀了攝政王的旨意,旨意一下達,朝鮮朝堂上就如捅了馬蜂窩一般嗖的炸開。


    自從清兵入關後,定鼎中原。自感“今則大事已定”的攝政王多爾袞將東國儲君朝鮮昭顯世子和鳳林大君這兩個高級人質放歸朝鮮。


    而極為親近清廷的昭顯世子李??,返回漢城僅三個月就突發暴病身亡,多爾袞對其暴斃頗感懷疑,但是朝鮮使臣一口咬定確實是暴病而亡,多爾袞也隻能相信。


    順治二年十一月十四日,清廷隻能冊封鳳林大君李淏為朝鮮世子,而此時李淏剛剛登上朝鮮王位,他本就內心憎恨滿清,更遑論多爾袞居然下了這麽離譜的旨意。


    雖然此時朝鮮與清廷已經確立了宗藩關係,卻隻是徒有其名罷了,在滿腦子夷夏大防的朝鮮士大夫心中,這無疑是極為恥辱的,在他們看來,大明是因為拯救朝鮮,而動天下之兵,費天下之財,以至流賊之變,若非如此,未必亡國,故以為由我而亡,那麽朝鮮為報此大恩,理應首倡義兵,揮師北伐,驅逐滿洲,恢複大明!


    朝鮮名儒宋時烈認為,北伐更為核心的價值是維護春秋大義,他強調,夷狄而不得入於中國,禽獸而不得倫於人為第一義,為明複仇為第二義。深受此思想影響的李淏即位後,反清複明便成為了李朝的國策。


    在接連遭遇壬辰倭亂,丁卯胡亂,丙子虜亂,三場毀滅性戰爭之後,此時的朝鮮隻擁有幾千常備軍,不但數量稀少,其戰技更是令人不敢恭維。


    用這樣的軍力想要挑戰習性悍勇的滿洲鐵騎不亦於夢囈,於是誌在北伐的李淏開始竭盡全力整軍備戰。負責漢城防務的都城禦營廳軍由臨時招募的民兵改為常備軍,並從七千人擴充到兩萬人,作為禦林軍的禁軍由六百名增加到兩千名,並全部改編為騎兵。


    而李淏擴軍備戰的行動剛剛開始,就傳來這等噩耗,李淏連忙召集領議政金堉商討對策,金堉是朝鮮狀元及第,也是最後一任出使過明朝的使者。


    金堉麵對李淏的問詢,咬牙切齒道:“殿下,絕不可同意虜朝之條件,若殿下同意,則大失朝野聲望,恐有易位之危!”


    而李淏垂淚說道:“若不允,虜軍再至,我朝如何能擋?”


    “殿下,便是虜軍至,喪敗失軍,亦非殿下之過,虜軍掠奪錢糧之物後,自會退去,而明日朝會,老臣力主駁之,將來虜朝問罪之時,殿下可將老臣推出,平息虜朝之恨!”金堉抬頭看了一眼李淏,語氣堅定的說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明義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隨筆道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隨筆道人並收藏南明義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