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孟浚調兵遣將,聯絡各方,斥候四出之時,清軍也非木頭般一動不動,早在孟浚率親衛,重甲軍和破虜軍即將抵達九江時,清廷便已經開始調吳三桂所部,出漢中,增援湖廣戰場。
襄陽城外,吳三桂所部紮營處。
中軍大帳內,僅有吳三桂與心腹謀士方光琛二人。
正如大多數有心人一樣,對於如彗星般崛起的周王孟浚,吳三桂也沒少花心思琢磨,在吳三桂看來,孟浚的崛起著實令他有些側目。
而有關孟浚的傳聞,五花八門,稀奇古怪什麽都有,但是吳三桂還是從中理出一些脈絡,三年前,那個身為常熟城中一個普通的士紳子第,在多鐸南下時,以千總職歸降大清,很顯然,這個如今高舉驅逐韃虜,恢複河山的口號孟浚,也和吳三桂一樣,是同道中人,一樣有著降清的汙點。
隻是在那年七月從常熟運輸輜重到蘇州境內時,突然便舉義抗清,無論是一舉襲破蘇州城,還是擊敗李成棟,在當時的清廷看來,不過是細枝末節的地方小事,直到在錢塘江打敗博洛,憑此役,孟浚聲名鵲起,迅速攻克浙江,再之後就是攻下江寧,滅金聲桓,奪取贛地,重整東南秩序,儼然已經成了天下不可忽視的一方勢力。
帳中,方光琛對著吳三桂說道:“王爺,此番南下,真可謂是大軍雲集,朝廷多少勇將,悍將,皆聚於湖廣,以王爺所見,勝負幾何?”
吳三桂回道:“嗯,話雖如此,隻是孟浚所部也非弱旅,其有鄭家水師相助,西賊也已屯兵長沙,三方合力,不弱於朝廷啊,此戰,不易啊,至於勝負,五五之數吧。”
聽其言,觀其行,方光琛感受到了吳三桂的信心已經不足,不再像兩年前那般對清廷奪取天下信心十足的模樣。
見此,方光琛又湊近了些,壓低聲音說道:“當今天下,猶如賭局一般,大多數人壓的是大清的“大,而像那些明廷遺老遺少壓的是明廷的“小”,而像孟浚,孫可望這些人他們壓的是自己,王爺,您是想押哪邊?亦或是押自己?”
吳三桂麵色不變,緩緩搖頭,說道:“局勢詭譎,難以抉擇,我等如今猶如無根之木,一介棋子罷了,豈有資格坐立棋局之中。”
熱衷於名利的人,往往都是識時務的,老生常談的一句話,識時務者為俊傑成了無數變節者的遮羞布,吳三桂在開關迎清軍時,或許想不到清軍會如此迅速的消滅大順朝廷,攻占北方,也想不到南方的明廷是如此的腐朽不堪。
弘光元年,朱由崧於南京稱帝,遣使封吳三桂為薊國公,又遣沈廷揚自海道運糧萬擔,十萬兩白銀犒賞吳三桂,吳三桂推辭不受,但仍表示不會與明廷相鬥,其言“不忍一矢相加”。
而到了多鐸南下時,摧枯拉朽般覆滅弘光朝廷,吳三桂回鎮錦州後,再也不提立太子為帝,轉而向多爾袞效忠,反複上書言“矢忠大清”,但是此時吳三桂的心似乎又有了些變化,而這微妙的變化,立刻讓心腹謀士方光琛所察覺。
方光琛聽吳三桂說完,當即應道:“王爺,昔年漢末昭烈帝,其生平,可謂顛沛流離,如浮萍之於江湖,隨波逐流,先後追隨過公孫瓚,袁紹,陶謙,曹操,呂布,劉表,其猶如秋風之落葉,真可謂是流離失所,飽經風霜,縱如此,卻始終不改其誌,所持者,唯堅韌也。”
用劉備比擬吳三桂,這令吳三桂不禁心花怒放,但口中還是謙虛道:“廷獻戲言爾,漢昭烈帝天煌貴胄,吾不過一以武舉承父蔭之輩,焉敢與其相提,這豈不是燭火比明月。”
方光琛聞言一臉正色的說道:“王爺何須自謙,昔日安重榮曾言,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大爭之世,豈是用血脈而決天下之屬。”
說完方光琛仔細的看了一眼吳三桂的神色,輕語道:“王爺,此戰,朝廷已經用盡了全力,盡調北地之卒,若勝,王爺自當竭誠盡節,矢忠新朝,可……萬一,有所差池,北方數省,猶如無主之地,任人宰割。”
吳三桂深深的看了一眼方光琛,良久,才緩緩開口:“吾如今貴為王爵,人臣之貴已極,縱如廷獻所言之局勢,朝廷據北方之雄兵,尚且不能勝,我若如此而行,豈不是為周軍做嫁衣?”
方光琛雖然說到了吳三桂的心底,但是吳三桂的顧慮並非無的放矢,清廷以占據整個北方,不僅有八旗勁旅,還有蒙古騎兵相助,如果這般還不能勝,那麽自己就算趁水摸魚,也達不到清廷的實力,那麽自己怎麽可能打的贏孟浚,再者說現在已經是王爵,富貴已到了極點,萬一抉擇有失,到時別說王爵了,恐怕身首異處也不是不可能。
方光琛搖搖頭,駁道:“王爺多慮了,若是朝廷有變,孟浚其勢雖大,但亦有隱憂,其一,此人無後,若有變,其眾四散,其二,朝廷大兵壓境,周,西,鄭,明四方尚能勉強和睦,但我斷言,若是朝廷兵退,其內戰必起,其三,孟浚起勢太快,根基必然不穩。”
吳三桂聽出方光琛話外之言,是讓自己不盡全力,把水攪渾,好渾水摸魚,隻是在如今各方中,吳三桂自己的實力在各方中除了明廷以外最為弱小。
想到這,吳三桂有些遲疑的說道:“吾苦思久矣,欲取一地,以做棲身之所,攝政王曾言,滅永曆,雲南之地,為吾之藩地,廷獻之言,莫非朝廷無此意,隻是聊以慰藉敷衍於我?”
方光琛又搖了搖頭,說道:“且不論朝廷是否有此心意,縱然兌現,也需等天下平定,王爺才能藩鎮於雲南。”
“吾並無太大的野心,若能世鎮雲南,此生足矣。”
“王爺,可若是天下太平,再無外患,曆朝曆代豈有化外之地,屆時,天子必將削藩!”方光琛斬釘截鐵的說道。
身逢亂世,手握雄兵者,皆是心懷野心,圖謀一己之私,這些人野心勃勃,或欲以武力稱霸,或以權術玩弄,各自為謀,各有所圖。
正所謂,人心不足,得隴望蜀,方光琛清楚的意識到,若是大清此戰不勝,北方必將是野心家跌出,猶如群狼環伺,亂世並未遠去!
襄陽城外,吳三桂所部紮營處。
中軍大帳內,僅有吳三桂與心腹謀士方光琛二人。
正如大多數有心人一樣,對於如彗星般崛起的周王孟浚,吳三桂也沒少花心思琢磨,在吳三桂看來,孟浚的崛起著實令他有些側目。
而有關孟浚的傳聞,五花八門,稀奇古怪什麽都有,但是吳三桂還是從中理出一些脈絡,三年前,那個身為常熟城中一個普通的士紳子第,在多鐸南下時,以千總職歸降大清,很顯然,這個如今高舉驅逐韃虜,恢複河山的口號孟浚,也和吳三桂一樣,是同道中人,一樣有著降清的汙點。
隻是在那年七月從常熟運輸輜重到蘇州境內時,突然便舉義抗清,無論是一舉襲破蘇州城,還是擊敗李成棟,在當時的清廷看來,不過是細枝末節的地方小事,直到在錢塘江打敗博洛,憑此役,孟浚聲名鵲起,迅速攻克浙江,再之後就是攻下江寧,滅金聲桓,奪取贛地,重整東南秩序,儼然已經成了天下不可忽視的一方勢力。
帳中,方光琛對著吳三桂說道:“王爺,此番南下,真可謂是大軍雲集,朝廷多少勇將,悍將,皆聚於湖廣,以王爺所見,勝負幾何?”
吳三桂回道:“嗯,話雖如此,隻是孟浚所部也非弱旅,其有鄭家水師相助,西賊也已屯兵長沙,三方合力,不弱於朝廷啊,此戰,不易啊,至於勝負,五五之數吧。”
聽其言,觀其行,方光琛感受到了吳三桂的信心已經不足,不再像兩年前那般對清廷奪取天下信心十足的模樣。
見此,方光琛又湊近了些,壓低聲音說道:“當今天下,猶如賭局一般,大多數人壓的是大清的“大,而像那些明廷遺老遺少壓的是明廷的“小”,而像孟浚,孫可望這些人他們壓的是自己,王爺,您是想押哪邊?亦或是押自己?”
吳三桂麵色不變,緩緩搖頭,說道:“局勢詭譎,難以抉擇,我等如今猶如無根之木,一介棋子罷了,豈有資格坐立棋局之中。”
熱衷於名利的人,往往都是識時務的,老生常談的一句話,識時務者為俊傑成了無數變節者的遮羞布,吳三桂在開關迎清軍時,或許想不到清軍會如此迅速的消滅大順朝廷,攻占北方,也想不到南方的明廷是如此的腐朽不堪。
弘光元年,朱由崧於南京稱帝,遣使封吳三桂為薊國公,又遣沈廷揚自海道運糧萬擔,十萬兩白銀犒賞吳三桂,吳三桂推辭不受,但仍表示不會與明廷相鬥,其言“不忍一矢相加”。
而到了多鐸南下時,摧枯拉朽般覆滅弘光朝廷,吳三桂回鎮錦州後,再也不提立太子為帝,轉而向多爾袞效忠,反複上書言“矢忠大清”,但是此時吳三桂的心似乎又有了些變化,而這微妙的變化,立刻讓心腹謀士方光琛所察覺。
方光琛聽吳三桂說完,當即應道:“王爺,昔年漢末昭烈帝,其生平,可謂顛沛流離,如浮萍之於江湖,隨波逐流,先後追隨過公孫瓚,袁紹,陶謙,曹操,呂布,劉表,其猶如秋風之落葉,真可謂是流離失所,飽經風霜,縱如此,卻始終不改其誌,所持者,唯堅韌也。”
用劉備比擬吳三桂,這令吳三桂不禁心花怒放,但口中還是謙虛道:“廷獻戲言爾,漢昭烈帝天煌貴胄,吾不過一以武舉承父蔭之輩,焉敢與其相提,這豈不是燭火比明月。”
方光琛聞言一臉正色的說道:“王爺何須自謙,昔日安重榮曾言,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大爭之世,豈是用血脈而決天下之屬。”
說完方光琛仔細的看了一眼吳三桂的神色,輕語道:“王爺,此戰,朝廷已經用盡了全力,盡調北地之卒,若勝,王爺自當竭誠盡節,矢忠新朝,可……萬一,有所差池,北方數省,猶如無主之地,任人宰割。”
吳三桂深深的看了一眼方光琛,良久,才緩緩開口:“吾如今貴為王爵,人臣之貴已極,縱如廷獻所言之局勢,朝廷據北方之雄兵,尚且不能勝,我若如此而行,豈不是為周軍做嫁衣?”
方光琛雖然說到了吳三桂的心底,但是吳三桂的顧慮並非無的放矢,清廷以占據整個北方,不僅有八旗勁旅,還有蒙古騎兵相助,如果這般還不能勝,那麽自己就算趁水摸魚,也達不到清廷的實力,那麽自己怎麽可能打的贏孟浚,再者說現在已經是王爵,富貴已到了極點,萬一抉擇有失,到時別說王爵了,恐怕身首異處也不是不可能。
方光琛搖搖頭,駁道:“王爺多慮了,若是朝廷有變,孟浚其勢雖大,但亦有隱憂,其一,此人無後,若有變,其眾四散,其二,朝廷大兵壓境,周,西,鄭,明四方尚能勉強和睦,但我斷言,若是朝廷兵退,其內戰必起,其三,孟浚起勢太快,根基必然不穩。”
吳三桂聽出方光琛話外之言,是讓自己不盡全力,把水攪渾,好渾水摸魚,隻是在如今各方中,吳三桂自己的實力在各方中除了明廷以外最為弱小。
想到這,吳三桂有些遲疑的說道:“吾苦思久矣,欲取一地,以做棲身之所,攝政王曾言,滅永曆,雲南之地,為吾之藩地,廷獻之言,莫非朝廷無此意,隻是聊以慰藉敷衍於我?”
方光琛又搖了搖頭,說道:“且不論朝廷是否有此心意,縱然兌現,也需等天下平定,王爺才能藩鎮於雲南。”
“吾並無太大的野心,若能世鎮雲南,此生足矣。”
“王爺,可若是天下太平,再無外患,曆朝曆代豈有化外之地,屆時,天子必將削藩!”方光琛斬釘截鐵的說道。
身逢亂世,手握雄兵者,皆是心懷野心,圖謀一己之私,這些人野心勃勃,或欲以武力稱霸,或以權術玩弄,各自為謀,各有所圖。
正所謂,人心不足,得隴望蜀,方光琛清楚的意識到,若是大清此戰不勝,北方必將是野心家跌出,猶如群狼環伺,亂世並未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