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周軍地處東南,戰略位置十分被動,雖有長江之險,但湖廣之地若為清軍所據,其順流而下,周軍無險可守,稍有不慎,就會慘遭挫敗,以至於難以翻身。
局勢緊張下,清廷虎視眈眈,周軍一直處於危險之中,因此孟浚雖有心革新時弊,但還未站穩腳跟,因此一直不敢有太大的動作,孟浚隻能將心中的意圖隱藏起來。
縱然孟浚擊敗了勒克德渾,又收取了江西,外部的戰略環境略有好轉,和昔日僅有蘇杭之地相比,周軍現在有了些容錯的空間,吃一兩次敗仗,或是有什麽政策失誤,孟浚都還有機會翻盤。
雖說就麵積而言,孟浚比不上清廷,但周軍所據之地,都是精華之域,在林士奇傳檄而定江西後,孟浚為盡快安穩地方,曾發諭令,安撫江西之官場,以便平穩快速的接收江西。
直到孟浚來到九江,贛州北部的諸多州縣官員,紛紛前往九江拜見孟浚,而孟浚對前來拜見的官員,皆是好言撫慰,讓眾多官員放下心來。
江西乃魚米之鄉,雖說被金聲桓謔謔了一番,但底子還算好。
隻是隨著多鐸南下,清廷聚大兵於湖廣,孟浚同樣聯絡各方,匯集大軍,雙方都試圖畢其功於一役,孟浚立於九江城外的大營中,那種如履薄冰之感,再次湧上了心頭。
在宴會結束次日,孟浚與李定國,鄭三功三方齊聚,商討三軍聯合軍議。
軍帳中,一張巨大的地圖懸掛於上,上麵標注了已知清軍各部的兵力分布,駐紮之地形地貌。
李定國之意則是如今多鐸剛至,立足不穩,三方大軍齊攻武昌,一舉將多鐸趕下長江。
鄭成功也支持先發製人,不過其又建議用水師運送步軍,跨過大江,謀求切斷清軍之糧道。
二人之意,孟浚已經明了,他深知,這一次的決策,將影響到戰場的勝負,天下的歸屬,數十萬將士的性命。
孟浚看著地圖上武昌的位置,久久無言,但最終,他還是同意了李定國和鄭成功的建言,先發製人,出兵武昌。
孟浚最終決定出兵,不是因為李定國與鄭成功二人是南明史中堅持到最後的人,而是多方麵的原因,正如李定國所言,多鐸大軍從北方剛剛南下,對南方氣候還不能完全的適應,而且從這支軍隊從北京城千裏迢迢的走到湖廣,清軍必然十分疲憊。
而更重要的是,將近五十萬人不事生產,僅靠幕府支撐,楊恩已經不再是隱晦的提示孟浚,而是切實的闡述幕府的艱難,幕府,僅能支持大軍在湖廣征戰四月,再拖下去,不隻是軍糧難已為繼,就連幕府也將崩潰。
而且孟必安又向孟浚說了一件事,那就是江北之地,許多難民,試圖渡過大江,湧入江南之地。
這些難民的產生,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明朝的崩潰,清軍周軍在江南之地的廝殺,拉鋸的緣故。
再加上清廷占據北方,東南則被孟浚所控製,天下分崩離析,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社會的各行各業都受到了巨大的衝擊。
特別是沿大運河兩側的城市,孟浚如今控製江南,自然不可能運輸物資前往北方,因此,昔日繁忙不堪的大運河,此時在運河上行船者,寥寥無幾。
而這對漕運行業打擊最大,幾乎已經陷入了全麵癱瘓,原本依靠漕運為生的百姓,也紛紛失業。
幾十上百萬的漕工,纖夫,碼頭搬運,紛紛失業,艱難度日,據孟必安所探查之情報,已經有漕工聚眾反清,揭竿而起的現象,雖說這些亂象,皆在清廷治下,但樹挪死,人挪活,許多人聽說江南富庶,紛紛逃離又開始混亂的北方,朝著孟浚治下而來。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難民湧入金陵,這已經成了幕府中的一大隱患。
如果孟浚有足夠的土地,或者是有些殖民地,那還可以供難民開荒,但是現在孟浚手中也沒那麽多土地,更沒有哪個行業可以給數十萬的難民提供工作。
對此,孟浚隻能發文楊恩,令其將一部分身體合格的漕工,民夫苦力等,收編為軍,以防這些人淪為流民。
當時孟必安對孟浚言:“大王,清廷已經極其困難,諸多密報,皆言多爾袞強征各地糧餉,為供給湖廣的清軍,多爾袞在繼續征收遼餉的情況下,又加征了平賊餉,若是再拖個一年半載的,多鐸恐怕就要不敗而敗了,因為清廷已經拖不下去了。”
對孟必安之言,孟浚報以苦笑,他如何不知清廷拖不下去,若是靠拖來拖垮多鐸,那自己最終的結果恐怕也得垮。
不論孟浚心中是何想法,在這個除夕夜中,孟浚於九江大營之中,與眾將士共度新年,孟浚看著那些笑臉盈盈,或嬉笑怒罵的臉龐,心中不由自主的想到,他們,能活著撐過這一仗嗎?
次日,清晨。
孟浚望著有些發白的東方,不禁的怔了神,這一夜終於過去了,這又是新的一年,這是自己在這個時代的第四個年頭,在軍議結束後,李定國馬不停蹄的趕回長沙,欲揮師北上,夾擊武昌。
而就在孟浚有些愣神之際,俞安走到了孟浚身邊,說道:“大王,天冷,再加件衣裳吧。”
孟浚聞言回過神來,搖了搖頭,然後似乎是感到某種感應一般,望向了右側方,卻見李聞道從帳篷處拐了出來。
孟浚看著李聞道,笑著說:“道長,今日為何不去九江城中算卦?”
“算卦不過是貧道的愛好罷了,幾日不去,倒也無妨。”李聞道作了個揖,語氣平和的回道。
孟浚聞言,隻是笑笑,並未做答,隻是李聞道反而走上前來,端詳了一番孟浚,說道:“大王可是已經做了決定?”
孟浚聞言眉頭一皺,道:“什麽?”
“大王麵色愈發堅毅,此必是心中大事已決之相,故貧道方有此問。”
孟浚聽完心中一動:“哦,那道長可能算出,吾之決定,可是正確?”
李聞道哈哈一笑,道:“大王戲耍貧道爾,大王非凡人也,所思所想自然是正確的。”
孟浚一樂,心情大暢,又道:“那我若是又改變了主意呢?那又是否是正確的?”
“天命加身,所行所為,皆為正義,所思所想,必天意也!”李聞道昂著頭,自信滿滿的說道。
此話一出,孟浚仰天長笑,大步而走,邊走邊說:“道長,真乃妙人啊!”
走在後麵的俞安回頭瞪了一眼李聞道,虧自己還一直那麽相信李聞道,當然現在也相信他的卦,但是對李聞道的為人,俞安心中已經有所懷疑,什麽仙風道骨,呸,就是一馬屁精,什麽所思所想,還皆是天意,這話說的,聽的俞安都有些想把耳朵捂住了。
……………………
武昌,臨時肅親王府。
此時豪格麵無表情的看著自己的叔叔多鐸,站立在多鐸身旁的則何洛會,豪格轉向何洛會,陰鷙的眼神,恨不得生吞了此人,而何洛會則視若無睹,毫不在意。
為何豪格會如此憎恨何洛會,那是數年前的事了。
那是順治元年時,有一次豪格對何洛會,羅碩,楊善說:“固山額真譚泰,護軍統領圖賴、啟心郎索尼,向皆附我,今伊等乃率兩旗附睿親王。”
此言乃是說這些人以前支持他,如今卻轉而依附於多爾袞,言外之意,便是說這些人趨炎附勢,誰有權就投靠誰!
在何洛會等人麵前發泄心中不滿後,豪格又把矛頭指向多爾袞,道:“睿親王素善病,豈能終攝致之事!能者彼收用,則無能者我當收之。”
豪格又說:“爾等受我之恩,當為我效力,可善伺其動靜。”
楊善馬上表達他的忠心,說:“我等務政之死,以一身抵之,王豈不晏然處乎!”羅碩也說了同樣的話。
豪格對和自己爭奪皇位的多爾袞,恨之入骨,時常口出怨言,但豪格之言,隻在楊善,何洛會,羅碩三人說。
又有一次,豪格又對何洛會三人說出了這麽一番話:“睿親王,非有福人,乃有疾人也,其壽幾何而能終其事乎?”
特別是飲酒之後,豪格甚至怒罵道:“我豈似彼病夫!恨不能手裂若輩之頸而殺之乎!”
但這些私下裏的話,隻有何洛會,羅碩,楊善三人所知。
但何洛會認為豪格言詞悖妄,且極其易怒,非人主之相,因此,何洛會於順治元年,向多爾袞舉報豪格的狂悖之言。
多爾袞因此召集諸王,貝勒,貝子,及內大臣,共同會審豪格,而對此言,豪格並不諱言,自己說過這些話。
但豪格畢竟是先帝長子,身份與地位重要,多爾袞輔政不久,地位不固,還不敢將豪格幽禁或者監押,隻作出如下處罰:奪所屬十牛錄兵員,罰銀五千兩。
而對有牽連的人處理,則毫無輕處之意,那是充滿了血腥味,楊善,的罪名是(附王為亂,不行出首),即沒有揭發舉報,被處死。
羅碩的罪名是(以亂法諂諛,曾禁止不許近王,後複往來王所,私相計議),也處死。
同時將楊善羅碩的家產籍沒,給予為國效力的圖賴,固山額真何洛會能矢忠義,舉發伊主悖亂,因而受到多爾袞的青睞。
因此,豪格對何洛會這個背叛自己的人,深恨之,見何洛會佇立在多鐸麵前,豪格冷笑道:“背主之賊,猶為可恨,豫親王,當慎之又慎!”
多鐸則神色自若,不以為意,淡然言道:“若欲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肅親王不亂謗睿親王,如何能受昔日之苦。”
豪格聞言,怒罵道:“滿州兒郎怎會出何洛會這等奸賊,汝恐有南人之血,卑鄙無恥!”
多鐸聽罷,淡然一笑,不以為忤,徐徐言道:“稍安勿躁,都過去這麽久了,有什麽放不下的。”
二人之間的對話,如同兩軍交戰,劍拔弩張一般,一旁的博洛見狀,不敢多發一言,隻是拿眼死死的盯著自己的腳。
聽到這話,豪格怒氣更甚,正要開口怒罵時,一個戈什哈急匆匆的走進來,道:“啟稟二位王爺,孟賊出兵了!”
豪格,多鐸二人顧不及爭吵,噌的一聲,相繼站起。
豪格急問道:“孟賊出兵多少人?”
“據斥候所報,孟浚在九江城誓師出征,全師而出,大軍號稱五十萬!”
“五十萬,怎麽可能!”多鐸聞言一愣,但很快反應過來,嗤笑著說道。
但大軍來襲,豪格與多鐸相繼下令,命大軍做好迎敵之備,在下完令後,多鐸有些惱怒,對著身旁的博洛,罵道:“孟賊視本王為無物,不安坐而死,竟敢效奮臂螳螂!”
…………
九江城外,大軍雲集,旌旗飄揚,戰鼓隆隆,一片肅穆而壯闊的景象,孟浚立於高台之上,身披黑甲,披紅袍,腰挎長刀,站立高台處,威風凜凜。
諸軍士氣高昂,無需多言。
“卒退斬卒,將退斬將,帥退斬帥!此番出征,不破多鐸,誓不回返!”
無數的傳令兵將孟浚的話,傳遞四方。
不一會,眾將士齊聲高呼:“卒退斬卒,將退斬將,帥退斬帥!不破多鐸,誓不回返!”聲勢之大,如同山崩地裂,一浪一浪的吼聲,氣勢如虹,數十裏內外,清澈可聞。
隨著孟浚一聲令下,大軍啟程。
從高處所望,隻見九江城外,大軍鋪天蓋地,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人頭在那攢動,用人山人海,都不足以形容周軍人馬之眾。
偶有路過起伏之路,那如同一片黑色的死神的陰影一般,令人可怖,大軍沿江而上,而長江之上,鄭家的水師,浩浩蕩蕩,戰船破開江水,濺起層層濁浪。
孟浚佇立於馬上,看著蜂蛹而動的大軍,心中若有所思。
原來以為黎明就要來到了,黑夜也就會過去,但在這個亂世中,黑夜卻有些長,孟浚又抬頭看了一眼天空,戰爭即將開始了,這次,他能渡過嗎!
(此章,又是二合一章節^o^)
局勢緊張下,清廷虎視眈眈,周軍一直處於危險之中,因此孟浚雖有心革新時弊,但還未站穩腳跟,因此一直不敢有太大的動作,孟浚隻能將心中的意圖隱藏起來。
縱然孟浚擊敗了勒克德渾,又收取了江西,外部的戰略環境略有好轉,和昔日僅有蘇杭之地相比,周軍現在有了些容錯的空間,吃一兩次敗仗,或是有什麽政策失誤,孟浚都還有機會翻盤。
雖說就麵積而言,孟浚比不上清廷,但周軍所據之地,都是精華之域,在林士奇傳檄而定江西後,孟浚為盡快安穩地方,曾發諭令,安撫江西之官場,以便平穩快速的接收江西。
直到孟浚來到九江,贛州北部的諸多州縣官員,紛紛前往九江拜見孟浚,而孟浚對前來拜見的官員,皆是好言撫慰,讓眾多官員放下心來。
江西乃魚米之鄉,雖說被金聲桓謔謔了一番,但底子還算好。
隻是隨著多鐸南下,清廷聚大兵於湖廣,孟浚同樣聯絡各方,匯集大軍,雙方都試圖畢其功於一役,孟浚立於九江城外的大營中,那種如履薄冰之感,再次湧上了心頭。
在宴會結束次日,孟浚與李定國,鄭三功三方齊聚,商討三軍聯合軍議。
軍帳中,一張巨大的地圖懸掛於上,上麵標注了已知清軍各部的兵力分布,駐紮之地形地貌。
李定國之意則是如今多鐸剛至,立足不穩,三方大軍齊攻武昌,一舉將多鐸趕下長江。
鄭成功也支持先發製人,不過其又建議用水師運送步軍,跨過大江,謀求切斷清軍之糧道。
二人之意,孟浚已經明了,他深知,這一次的決策,將影響到戰場的勝負,天下的歸屬,數十萬將士的性命。
孟浚看著地圖上武昌的位置,久久無言,但最終,他還是同意了李定國和鄭成功的建言,先發製人,出兵武昌。
孟浚最終決定出兵,不是因為李定國與鄭成功二人是南明史中堅持到最後的人,而是多方麵的原因,正如李定國所言,多鐸大軍從北方剛剛南下,對南方氣候還不能完全的適應,而且從這支軍隊從北京城千裏迢迢的走到湖廣,清軍必然十分疲憊。
而更重要的是,將近五十萬人不事生產,僅靠幕府支撐,楊恩已經不再是隱晦的提示孟浚,而是切實的闡述幕府的艱難,幕府,僅能支持大軍在湖廣征戰四月,再拖下去,不隻是軍糧難已為繼,就連幕府也將崩潰。
而且孟必安又向孟浚說了一件事,那就是江北之地,許多難民,試圖渡過大江,湧入江南之地。
這些難民的產生,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明朝的崩潰,清軍周軍在江南之地的廝殺,拉鋸的緣故。
再加上清廷占據北方,東南則被孟浚所控製,天下分崩離析,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社會的各行各業都受到了巨大的衝擊。
特別是沿大運河兩側的城市,孟浚如今控製江南,自然不可能運輸物資前往北方,因此,昔日繁忙不堪的大運河,此時在運河上行船者,寥寥無幾。
而這對漕運行業打擊最大,幾乎已經陷入了全麵癱瘓,原本依靠漕運為生的百姓,也紛紛失業。
幾十上百萬的漕工,纖夫,碼頭搬運,紛紛失業,艱難度日,據孟必安所探查之情報,已經有漕工聚眾反清,揭竿而起的現象,雖說這些亂象,皆在清廷治下,但樹挪死,人挪活,許多人聽說江南富庶,紛紛逃離又開始混亂的北方,朝著孟浚治下而來。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難民湧入金陵,這已經成了幕府中的一大隱患。
如果孟浚有足夠的土地,或者是有些殖民地,那還可以供難民開荒,但是現在孟浚手中也沒那麽多土地,更沒有哪個行業可以給數十萬的難民提供工作。
對此,孟浚隻能發文楊恩,令其將一部分身體合格的漕工,民夫苦力等,收編為軍,以防這些人淪為流民。
當時孟必安對孟浚言:“大王,清廷已經極其困難,諸多密報,皆言多爾袞強征各地糧餉,為供給湖廣的清軍,多爾袞在繼續征收遼餉的情況下,又加征了平賊餉,若是再拖個一年半載的,多鐸恐怕就要不敗而敗了,因為清廷已經拖不下去了。”
對孟必安之言,孟浚報以苦笑,他如何不知清廷拖不下去,若是靠拖來拖垮多鐸,那自己最終的結果恐怕也得垮。
不論孟浚心中是何想法,在這個除夕夜中,孟浚於九江大營之中,與眾將士共度新年,孟浚看著那些笑臉盈盈,或嬉笑怒罵的臉龐,心中不由自主的想到,他們,能活著撐過這一仗嗎?
次日,清晨。
孟浚望著有些發白的東方,不禁的怔了神,這一夜終於過去了,這又是新的一年,這是自己在這個時代的第四個年頭,在軍議結束後,李定國馬不停蹄的趕回長沙,欲揮師北上,夾擊武昌。
而就在孟浚有些愣神之際,俞安走到了孟浚身邊,說道:“大王,天冷,再加件衣裳吧。”
孟浚聞言回過神來,搖了搖頭,然後似乎是感到某種感應一般,望向了右側方,卻見李聞道從帳篷處拐了出來。
孟浚看著李聞道,笑著說:“道長,今日為何不去九江城中算卦?”
“算卦不過是貧道的愛好罷了,幾日不去,倒也無妨。”李聞道作了個揖,語氣平和的回道。
孟浚聞言,隻是笑笑,並未做答,隻是李聞道反而走上前來,端詳了一番孟浚,說道:“大王可是已經做了決定?”
孟浚聞言眉頭一皺,道:“什麽?”
“大王麵色愈發堅毅,此必是心中大事已決之相,故貧道方有此問。”
孟浚聽完心中一動:“哦,那道長可能算出,吾之決定,可是正確?”
李聞道哈哈一笑,道:“大王戲耍貧道爾,大王非凡人也,所思所想自然是正確的。”
孟浚一樂,心情大暢,又道:“那我若是又改變了主意呢?那又是否是正確的?”
“天命加身,所行所為,皆為正義,所思所想,必天意也!”李聞道昂著頭,自信滿滿的說道。
此話一出,孟浚仰天長笑,大步而走,邊走邊說:“道長,真乃妙人啊!”
走在後麵的俞安回頭瞪了一眼李聞道,虧自己還一直那麽相信李聞道,當然現在也相信他的卦,但是對李聞道的為人,俞安心中已經有所懷疑,什麽仙風道骨,呸,就是一馬屁精,什麽所思所想,還皆是天意,這話說的,聽的俞安都有些想把耳朵捂住了。
……………………
武昌,臨時肅親王府。
此時豪格麵無表情的看著自己的叔叔多鐸,站立在多鐸身旁的則何洛會,豪格轉向何洛會,陰鷙的眼神,恨不得生吞了此人,而何洛會則視若無睹,毫不在意。
為何豪格會如此憎恨何洛會,那是數年前的事了。
那是順治元年時,有一次豪格對何洛會,羅碩,楊善說:“固山額真譚泰,護軍統領圖賴、啟心郎索尼,向皆附我,今伊等乃率兩旗附睿親王。”
此言乃是說這些人以前支持他,如今卻轉而依附於多爾袞,言外之意,便是說這些人趨炎附勢,誰有權就投靠誰!
在何洛會等人麵前發泄心中不滿後,豪格又把矛頭指向多爾袞,道:“睿親王素善病,豈能終攝致之事!能者彼收用,則無能者我當收之。”
豪格又說:“爾等受我之恩,當為我效力,可善伺其動靜。”
楊善馬上表達他的忠心,說:“我等務政之死,以一身抵之,王豈不晏然處乎!”羅碩也說了同樣的話。
豪格對和自己爭奪皇位的多爾袞,恨之入骨,時常口出怨言,但豪格之言,隻在楊善,何洛會,羅碩三人說。
又有一次,豪格又對何洛會三人說出了這麽一番話:“睿親王,非有福人,乃有疾人也,其壽幾何而能終其事乎?”
特別是飲酒之後,豪格甚至怒罵道:“我豈似彼病夫!恨不能手裂若輩之頸而殺之乎!”
但這些私下裏的話,隻有何洛會,羅碩,楊善三人所知。
但何洛會認為豪格言詞悖妄,且極其易怒,非人主之相,因此,何洛會於順治元年,向多爾袞舉報豪格的狂悖之言。
多爾袞因此召集諸王,貝勒,貝子,及內大臣,共同會審豪格,而對此言,豪格並不諱言,自己說過這些話。
但豪格畢竟是先帝長子,身份與地位重要,多爾袞輔政不久,地位不固,還不敢將豪格幽禁或者監押,隻作出如下處罰:奪所屬十牛錄兵員,罰銀五千兩。
而對有牽連的人處理,則毫無輕處之意,那是充滿了血腥味,楊善,的罪名是(附王為亂,不行出首),即沒有揭發舉報,被處死。
羅碩的罪名是(以亂法諂諛,曾禁止不許近王,後複往來王所,私相計議),也處死。
同時將楊善羅碩的家產籍沒,給予為國效力的圖賴,固山額真何洛會能矢忠義,舉發伊主悖亂,因而受到多爾袞的青睞。
因此,豪格對何洛會這個背叛自己的人,深恨之,見何洛會佇立在多鐸麵前,豪格冷笑道:“背主之賊,猶為可恨,豫親王,當慎之又慎!”
多鐸則神色自若,不以為意,淡然言道:“若欲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肅親王不亂謗睿親王,如何能受昔日之苦。”
豪格聞言,怒罵道:“滿州兒郎怎會出何洛會這等奸賊,汝恐有南人之血,卑鄙無恥!”
多鐸聽罷,淡然一笑,不以為忤,徐徐言道:“稍安勿躁,都過去這麽久了,有什麽放不下的。”
二人之間的對話,如同兩軍交戰,劍拔弩張一般,一旁的博洛見狀,不敢多發一言,隻是拿眼死死的盯著自己的腳。
聽到這話,豪格怒氣更甚,正要開口怒罵時,一個戈什哈急匆匆的走進來,道:“啟稟二位王爺,孟賊出兵了!”
豪格,多鐸二人顧不及爭吵,噌的一聲,相繼站起。
豪格急問道:“孟賊出兵多少人?”
“據斥候所報,孟浚在九江城誓師出征,全師而出,大軍號稱五十萬!”
“五十萬,怎麽可能!”多鐸聞言一愣,但很快反應過來,嗤笑著說道。
但大軍來襲,豪格與多鐸相繼下令,命大軍做好迎敵之備,在下完令後,多鐸有些惱怒,對著身旁的博洛,罵道:“孟賊視本王為無物,不安坐而死,竟敢效奮臂螳螂!”
…………
九江城外,大軍雲集,旌旗飄揚,戰鼓隆隆,一片肅穆而壯闊的景象,孟浚立於高台之上,身披黑甲,披紅袍,腰挎長刀,站立高台處,威風凜凜。
諸軍士氣高昂,無需多言。
“卒退斬卒,將退斬將,帥退斬帥!此番出征,不破多鐸,誓不回返!”
無數的傳令兵將孟浚的話,傳遞四方。
不一會,眾將士齊聲高呼:“卒退斬卒,將退斬將,帥退斬帥!不破多鐸,誓不回返!”聲勢之大,如同山崩地裂,一浪一浪的吼聲,氣勢如虹,數十裏內外,清澈可聞。
隨著孟浚一聲令下,大軍啟程。
從高處所望,隻見九江城外,大軍鋪天蓋地,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人頭在那攢動,用人山人海,都不足以形容周軍人馬之眾。
偶有路過起伏之路,那如同一片黑色的死神的陰影一般,令人可怖,大軍沿江而上,而長江之上,鄭家的水師,浩浩蕩蕩,戰船破開江水,濺起層層濁浪。
孟浚佇立於馬上,看著蜂蛹而動的大軍,心中若有所思。
原來以為黎明就要來到了,黑夜也就會過去,但在這個亂世中,黑夜卻有些長,孟浚又抬頭看了一眼天空,戰爭即將開始了,這次,他能渡過嗎!
(此章,又是二合一章節^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