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戎央離開林家堡,並不代表他離開了蘇州。
他在蘇州多待了幾日,繼續進行監視林家堡的任務。沒有什麽異狀,隻不過曾有支鴿子朝南去、君棄劍從一間店子中提著個大包袱走進一家當鋪,而後空手出來,如此而已。
又過數日,時序進入七月,接替李戎央進行監視的人來了。兩人作了簡單的情況確認與交代,李戎央準備離開的時候,發現了一個人走進林家堡。
這人身穿深藍偏黑、領口、袖口都有繡花的窄袖衣裳,明明是個男人,卻束發成辮,還有,身上纏著一條蛇,一條豔紅奪目的蛇。
兩人對視一眼,從對方的眼神中確認自己的想法無誤,同時點了點頭。
蛇使藍嬌桃。
李戎央決定再多待一會子。
過不多時,君棄劍在林家堡後門出現,行至百步外的邗溝碼頭,上了一條小船,逕望北駛去。
李戎央看完這一幕,當即啟程趕回衡山。
...
聚雲堂廳上,於仁在一邊聽著李戎央的回報、一邊在牆上那一張長、寬皆近丈的大紙上振筆疾書。
這一張大紙已經密密麻麻的寫了近萬字,都是列條據項寫來,已經有百五十條。細看之後,可以發現每一條都與林家堡有關、都是寫著林家堡可能采取的行動。
是,世上能有幾個天才?每一個在史冊中鑄下自己大名的人物,都是『有備而來』。
當李戎央說到君棄劍自行提出『放棄唐朝廷』的問題,於仁在立即在紙上寫下『第百五十二條:激怒阿央』,後麵則接著『第一項:各個擊破』、『第二項:逼我入蘇州』。
寫完之後,立即在第二項下頭打了個叉。
略一思索後,再寫下第叁項:試探本堂氣量。
跟著回頭問道:「你發怒了嗎?說重點。」
「當時沒有,不過他又自己說了第叁個問題。」李戎央眼中閃出一絲怒氣,將君棄劍說過的話照說了一次。
「那麽,你發怒了嗎?」於仁在又問了一次。
「我很想!」李戎央悶聲悶氣應著。
很想,那就是忍住了。於仁在返身在『各個擊破』下頭打了個勾。
李戎央雙手抱胸,直盯著那個勾,半晌後道:「師父,不合理……」
「哪邊?」於仁在很快將紙上的百五十二條掃過一眼。
李戎央道:「如果他想各個擊破,他不應該離開林家堡。這樣不是把他僅剩的地利也給丟了?」
「他離開林家堡了?」於仁在瞪大了眼,的確,這不合理。
天時,如今河北大亂,是站在聚雲堂這一邊的;地利,隻要不主動出擊,雙方各占其半;人和,君棄劍將林家堡眾一概送走,可說自斷四肢……
放棄人和,還可以說是降低自己對聚雲堂的威脅性、增加聚雲堂對自己的信任度;但放棄地利則太愚蠢,一旦君棄劍不在蘇州,聚雲堂隨時都有機會暗中取他性命!
這是引誘李戎央、還是在尋求『完全取信』?
一直靜靜坐在一旁的屈戎玉這才出聲:「他往哪個方向走?」
「他找回了那苗人藍嬌桃,才自己從後門離開。在邗溝駛了小舟往北去。」
屈戎玉聽完,立即說道:「既是駛船,即非誘敵。若要誘敵,原也不需多花時日等著藍嬌桃回去。也不會是取信。」
李戎央一時聽不懂,為什麽在船上就不是誘敵?又為什麽不是取信?
於仁在和屈戎玉都沒有打算和他解釋,於仁在思索著 ̄往北去,最有可能是去找北方的徐乞、尋求北武林盟的協助。但他明知我們連蘇州都不可能去,找河北的幫手又有何用?
屈戎玉也在思索,但思路與於仁在不一樣。她用的不是兵家的想法,是屈兵專教給她的那一套。
「或許……他想中止河北的戰事。」屈戎玉喃喃說道。
聽到這句,於仁在不可思議的盯著她 ̄你知道你在說什麽嗎?
去破壞聚雲堂眼下所得的天時,這與宣戰有什麽兩樣?就算要宣戰,他又隻找回藍嬌桃,瑞思那一行還在襄州、王道等人仍然不明所蹤,他自己卻離開林家堡,人力分散如此,豈不是找死來了?
前麵李戎央聽不懂,這句可懂了,他瞪著眼道:「若要找死,又何必特意惹怒我?不合理!這太荒謬!」
「如果……是真心話呢?」屈戎玉細聲說著,像是隻說給自己聽。
於仁在聽見了、李戎央也聽見了,沒有應聲,但心裏都嗤之以鼻。
這時,一名弟子匆匆奔進中堂嚷著:「師父!有人找你!」
於仁在見這弟子慌慌張張的模樣,便想開口罵人,但再想一想卻又忍住 ̄聚雲堂外有本派曆代高人擺下的擎天巨木林、玄甲亂石陣兩大陣勢擋門,常人是不可能進得來的。如今卻有人找上門來,可見來者不善。
於仁在立即走出中堂,李戎央、屈戎玉都跟上了。
一見來人,李戎央傻眼、屈戎玉也愣住。
於仁在並沒發覺身後兩名高徒的不尋常反應,隻知麵前這年輕人已不是第一次打上照麵,他忽然很想將這年未滿二十的年輕人招入門下,要治理天下,人才絕不嫌多。
這個念頭隻有一瞬,他清楚得很,普天之下,年不過二十便能獨身進入聚雲堂的人,也隻有一個,自然就是麵前這一個。但這一個卻不大可能投靠聚雲堂。
「於堂主,君棄劍特來請您指教。」年輕人拱手說道。
於仁在聽到他自報名號,回神了,一時不禁非常懷疑。
他的腦袋是不是有問題?
這怎可能?怎麽可能?!我可以相信這小子還未放棄玉兒,但他怎敢找上門來討人?這太也荒謬!即使眼下景師叔也親自出馬去找元仁右而不在堂內,但我還在!我這未來的天下第一人於仁在還在!他哪可能從我手下要了人去?他究竟是發瘋犯傻、還是極度自信?
即使是於仁在,此時神色也露出了些許的不自在、些許的不明白。
當然,這些個不自在、不明白都是極為細微的,旁人絕不能看得出來。
君棄劍等了半晌,等不到對方回話,便又說道:「後生有件事,特地來與於堂主參詳。」
於仁在立即回神,連道:「說,盡管說!」心裏則想:你就這麽單刀直入?
君棄劍道:「後生希望於堂主出麵,中止河北眼下的亂事。」
這一句可好,於仁在尚且定得住神,卻又再一次把他身後的李戎央擊傻了。
李戎央已是滿腦子的不可置信,到底君棄劍是白癡、還是我是白癡?怎麽他作的事全不按牌理出牌、或者他有牌理,隻是我看不出來?
於仁在沈吟了一陣,道:「向朝廷宣示忠誠,之後則可趁其不備,是嗎?」
「不是的。雖然朝廷眼下正乏可用之兵、有能之將,但後生也不會要求於堂主屈居人下。這一著要收買的不是唐朝廷,是百姓。於堂主必然知曉,有能者未必能得天下,否則如那魏之曹操,英雄一世、莫可匹敵,何故終究望江長歎?又有秦之苻堅,橫掃河北、勢如破竹,怎會落得為臣下囚?」
於仁在自然知道,曹操不能統一天下,敗在徐州屠殺,使他將當時未在治下、且已有所主的荊、益、揚民心全輸掉了,於是有日後的赤壁、漢水二大敗仗;而苻堅之失,則在連年興兵,使糧不足糊口、戶隻留一丁,把百姓最重要的溫飽與傳宗接代的路子都斷了,怎可能取得天下?
君棄劍這小子,說這話的確有道理,若能先得民心,一旦起兵,那非止勢如破竹,簡直是天下響應、易如反掌了!
反正唐朝廷已走了二十年的歧嶇路,早成風中殘燭,就算止了這次的田承嗣之叛,唐朝廷也不可能因此恢複元氣……此著可謂有利而無害啊!
於仁在露出一抹微笑,道:「君公子既提此議,細節方麵必有腹案,不妨入堂略述一二。」
李戎央聞言一怔,忙道:「師父!堂中有……」
「有什麽關係!」於仁在正色盯了李戎央一眼,便將君棄劍引入中堂。
君棄劍跟上了,屈戎玉也跟上了,連一個眼神交會都沒有,卻又並肩走著,不即不離、也若即若離。
原先在前庭旁觀的幾名弟子則圍住了呆若木雞的李戎央,七嘴八舌的問著同一句話 ̄那真的是君棄劍嗎?
...
進入中堂,最先吸引到君棄劍目光的,自然是左側壁上的那一大張紙。
他飛快掃過一眼,而後讚歎道:「貴堂果真是有備而來!」
「好說,你這一著,本堂主便算不到。在談正題之前,本堂主還有些個問題。央兒說你是望北行,怎麽卻到了我聚雲堂來?」兩人分別坐下後,於仁在問。
「望北行是沒錯的,但隻是沿邗溝北行,再溯長江、湘江來到衡陽地界。但後生並未來過聚雲堂,故多花了些時日探明貴堂所在。」
「那木、石二陣的通過法,是誰教你的?」
「自是河伯所教。或者該說,河伯他老人家早已料見,後生免不了須得步入聚雲堂……」
「嘿!」於仁在失聲一笑,道:「這麽說來,屈師叔倒是早就算到本堂將會與回夢堂反目了?」說這話時,他瞄了剛剛就坐的屈戎玉一眼,但屈戎玉微微垂首,沒有任何反應。
「這是臆測,但並不過份。以河伯不世之才,或許真的料見,隻是未及作出應對措施,即撒手歸天而已。」
「以此算來,令屈師叔無法進行應對措施的人,更勝過了身負不世之才的屈師叔,你還想與他為敵?」於仁在又問,指的自然是仲參。
策使河伯歸天的幕後主使,在二十一水幫聯盟改弦易張之後,就已經不再是秘密了。
隻不過……還是沒人知道,這仲參究竟是誰?
在聚雲堂中,君棄劍的神情在聽到這個問題後第一次有了轉變,他斷然應道:「對於打上門來的敵人,我從來也不會有所疑慮!」
「是嗎?那神宮寺流風呢?」於仁在又問。
這問題使得屈戎玉心裏暗暗叫絕。
旁人或許不知道,但雲夢劍派門人一定知道,君棄劍曾在『回夢汲元陣』的陣眼中過了二十天。回夢汲元陣乃是回夢堂最重要的寶貝,隻要吸入此陣勢所拮取出的天地精華,可使『遊夢功』的功力大幅精進,在陣中過上一夜,即有平日苦練數月之功。但其中陣眼蘊含的水氣精純太過,隻要吸入一口,任誰的身體都無法負荷,在來不及運功讓身體氣脈流轉,消化、適應這股水氣的情況下,便會導致氣脈堵塞、功力盡廢,甚或氣絕而亡的下場。故回夢汲元陣的陣眼,是派中上下皆知的『死地』。
君棄劍曾藉著這個『死地』複活過一次。他複活後的同一天,屈兵專便曾向元仁右說過:此子怕已不在你我之下。
但問題是,那死而複生的二十天、『回夢汲元陣』陣眼中的二十天,究竟讓君棄劍有多大的進境?
君棄劍在複生後,從來不曾全力出手過,這個問題尚無人可解。
於仁在這一問,並非是問『你為何不殺神宮寺流風』,而是問『你真的打不過神宮寺流風嗎』?他想從君棄劍的回答中,試著探清其功力深淺。
屈戎玉念頭在轉,君棄劍卻是隨問隨答:「後生從未曾將流風當成敵人。」
「……是嗎?是這樣啊!嘿,答得好!哈哈哈!答得真好!」於仁在笑了。
這笑不虛偽,打心底笑出來,但不是快樂的笑,是胸有成竹的笑。
君棄劍即問道:「於堂主如此笑法,是否有對付他的方法?」
於仁在的笑容忽然住、屈戎玉也露出不可思議的目光。
他們入堂就坐之後,談到的人隻有叁個,君棄劍所說的『他』,指的不會是屈兵專或神宮寺流風,死人不需要去『對付』。既非此二人,餘下的即是仲參。
於仁在之笑,當然不是因君棄劍的回答而笑。君棄劍曾經與流風是朋友,對於流風理應有一定的了解程度,在這種知己知彼的條件下,卻無法達成『和解』或『不戰而勝』,他一時認為已經探清了君棄劍的底限。他覺得以這樣的君棄劍來說,想要對付仲參是完全不可能的。
君棄劍無法對付仲參,但於仁在自覺可以,至少在他的設想中是可以的。他忽然覺得林家堡不可懼了,不需要花太多心思去注意了,要專心對付的該是目前躲到了川中的仲參。而對付仲參的方法,早在當初『合作』時即有腹案,他覺得勝利在望,這才發笑。
不料君棄劍卻看出了這一笑的內涵,這讓於仁在認清了:林家堡還是必須要去對付的!
屈戎玉則想:你真的是來找死的嗎?
屈戎玉知道,師父這一笑其實是試探,正從發笑而眯起的雙眼中發出犀利的目光,要從君棄劍的神情變化中徹底看清他的底限。
這種時候,君棄劍表現得愈是無能,則於仁在就愈不會將他放在心上,林家堡自然也就愈安全。最好的情況是壓根兒完全不知道於仁在因何而笑,即使知道了,也該裝作不知道。
但君棄劍知道,不僅知道,甚至點破,這是最爛的一步。
說最爛又非最爛,屈戎玉覺得是最爛,但於仁在不這麽想。
他感到更疑惑了,這小子既然有本事查覺我因何而笑,焉能不知我是在試探他?明知我在試探他,卻又刻意點破,這到底是非常聰明、還是極端愚蠢?
於仁在愈來愈覺得荒謬了 ̄這兩個極端的詞兒,為何會在同一人身上出現?
他在蘇州多待了幾日,繼續進行監視林家堡的任務。沒有什麽異狀,隻不過曾有支鴿子朝南去、君棄劍從一間店子中提著個大包袱走進一家當鋪,而後空手出來,如此而已。
又過數日,時序進入七月,接替李戎央進行監視的人來了。兩人作了簡單的情況確認與交代,李戎央準備離開的時候,發現了一個人走進林家堡。
這人身穿深藍偏黑、領口、袖口都有繡花的窄袖衣裳,明明是個男人,卻束發成辮,還有,身上纏著一條蛇,一條豔紅奪目的蛇。
兩人對視一眼,從對方的眼神中確認自己的想法無誤,同時點了點頭。
蛇使藍嬌桃。
李戎央決定再多待一會子。
過不多時,君棄劍在林家堡後門出現,行至百步外的邗溝碼頭,上了一條小船,逕望北駛去。
李戎央看完這一幕,當即啟程趕回衡山。
...
聚雲堂廳上,於仁在一邊聽著李戎央的回報、一邊在牆上那一張長、寬皆近丈的大紙上振筆疾書。
這一張大紙已經密密麻麻的寫了近萬字,都是列條據項寫來,已經有百五十條。細看之後,可以發現每一條都與林家堡有關、都是寫著林家堡可能采取的行動。
是,世上能有幾個天才?每一個在史冊中鑄下自己大名的人物,都是『有備而來』。
當李戎央說到君棄劍自行提出『放棄唐朝廷』的問題,於仁在立即在紙上寫下『第百五十二條:激怒阿央』,後麵則接著『第一項:各個擊破』、『第二項:逼我入蘇州』。
寫完之後,立即在第二項下頭打了個叉。
略一思索後,再寫下第叁項:試探本堂氣量。
跟著回頭問道:「你發怒了嗎?說重點。」
「當時沒有,不過他又自己說了第叁個問題。」李戎央眼中閃出一絲怒氣,將君棄劍說過的話照說了一次。
「那麽,你發怒了嗎?」於仁在又問了一次。
「我很想!」李戎央悶聲悶氣應著。
很想,那就是忍住了。於仁在返身在『各個擊破』下頭打了個勾。
李戎央雙手抱胸,直盯著那個勾,半晌後道:「師父,不合理……」
「哪邊?」於仁在很快將紙上的百五十二條掃過一眼。
李戎央道:「如果他想各個擊破,他不應該離開林家堡。這樣不是把他僅剩的地利也給丟了?」
「他離開林家堡了?」於仁在瞪大了眼,的確,這不合理。
天時,如今河北大亂,是站在聚雲堂這一邊的;地利,隻要不主動出擊,雙方各占其半;人和,君棄劍將林家堡眾一概送走,可說自斷四肢……
放棄人和,還可以說是降低自己對聚雲堂的威脅性、增加聚雲堂對自己的信任度;但放棄地利則太愚蠢,一旦君棄劍不在蘇州,聚雲堂隨時都有機會暗中取他性命!
這是引誘李戎央、還是在尋求『完全取信』?
一直靜靜坐在一旁的屈戎玉這才出聲:「他往哪個方向走?」
「他找回了那苗人藍嬌桃,才自己從後門離開。在邗溝駛了小舟往北去。」
屈戎玉聽完,立即說道:「既是駛船,即非誘敵。若要誘敵,原也不需多花時日等著藍嬌桃回去。也不會是取信。」
李戎央一時聽不懂,為什麽在船上就不是誘敵?又為什麽不是取信?
於仁在和屈戎玉都沒有打算和他解釋,於仁在思索著 ̄往北去,最有可能是去找北方的徐乞、尋求北武林盟的協助。但他明知我們連蘇州都不可能去,找河北的幫手又有何用?
屈戎玉也在思索,但思路與於仁在不一樣。她用的不是兵家的想法,是屈兵專教給她的那一套。
「或許……他想中止河北的戰事。」屈戎玉喃喃說道。
聽到這句,於仁在不可思議的盯著她 ̄你知道你在說什麽嗎?
去破壞聚雲堂眼下所得的天時,這與宣戰有什麽兩樣?就算要宣戰,他又隻找回藍嬌桃,瑞思那一行還在襄州、王道等人仍然不明所蹤,他自己卻離開林家堡,人力分散如此,豈不是找死來了?
前麵李戎央聽不懂,這句可懂了,他瞪著眼道:「若要找死,又何必特意惹怒我?不合理!這太荒謬!」
「如果……是真心話呢?」屈戎玉細聲說著,像是隻說給自己聽。
於仁在聽見了、李戎央也聽見了,沒有應聲,但心裏都嗤之以鼻。
這時,一名弟子匆匆奔進中堂嚷著:「師父!有人找你!」
於仁在見這弟子慌慌張張的模樣,便想開口罵人,但再想一想卻又忍住 ̄聚雲堂外有本派曆代高人擺下的擎天巨木林、玄甲亂石陣兩大陣勢擋門,常人是不可能進得來的。如今卻有人找上門來,可見來者不善。
於仁在立即走出中堂,李戎央、屈戎玉都跟上了。
一見來人,李戎央傻眼、屈戎玉也愣住。
於仁在並沒發覺身後兩名高徒的不尋常反應,隻知麵前這年輕人已不是第一次打上照麵,他忽然很想將這年未滿二十的年輕人招入門下,要治理天下,人才絕不嫌多。
這個念頭隻有一瞬,他清楚得很,普天之下,年不過二十便能獨身進入聚雲堂的人,也隻有一個,自然就是麵前這一個。但這一個卻不大可能投靠聚雲堂。
「於堂主,君棄劍特來請您指教。」年輕人拱手說道。
於仁在聽到他自報名號,回神了,一時不禁非常懷疑。
他的腦袋是不是有問題?
這怎可能?怎麽可能?!我可以相信這小子還未放棄玉兒,但他怎敢找上門來討人?這太也荒謬!即使眼下景師叔也親自出馬去找元仁右而不在堂內,但我還在!我這未來的天下第一人於仁在還在!他哪可能從我手下要了人去?他究竟是發瘋犯傻、還是極度自信?
即使是於仁在,此時神色也露出了些許的不自在、些許的不明白。
當然,這些個不自在、不明白都是極為細微的,旁人絕不能看得出來。
君棄劍等了半晌,等不到對方回話,便又說道:「後生有件事,特地來與於堂主參詳。」
於仁在立即回神,連道:「說,盡管說!」心裏則想:你就這麽單刀直入?
君棄劍道:「後生希望於堂主出麵,中止河北眼下的亂事。」
這一句可好,於仁在尚且定得住神,卻又再一次把他身後的李戎央擊傻了。
李戎央已是滿腦子的不可置信,到底君棄劍是白癡、還是我是白癡?怎麽他作的事全不按牌理出牌、或者他有牌理,隻是我看不出來?
於仁在沈吟了一陣,道:「向朝廷宣示忠誠,之後則可趁其不備,是嗎?」
「不是的。雖然朝廷眼下正乏可用之兵、有能之將,但後生也不會要求於堂主屈居人下。這一著要收買的不是唐朝廷,是百姓。於堂主必然知曉,有能者未必能得天下,否則如那魏之曹操,英雄一世、莫可匹敵,何故終究望江長歎?又有秦之苻堅,橫掃河北、勢如破竹,怎會落得為臣下囚?」
於仁在自然知道,曹操不能統一天下,敗在徐州屠殺,使他將當時未在治下、且已有所主的荊、益、揚民心全輸掉了,於是有日後的赤壁、漢水二大敗仗;而苻堅之失,則在連年興兵,使糧不足糊口、戶隻留一丁,把百姓最重要的溫飽與傳宗接代的路子都斷了,怎可能取得天下?
君棄劍這小子,說這話的確有道理,若能先得民心,一旦起兵,那非止勢如破竹,簡直是天下響應、易如反掌了!
反正唐朝廷已走了二十年的歧嶇路,早成風中殘燭,就算止了這次的田承嗣之叛,唐朝廷也不可能因此恢複元氣……此著可謂有利而無害啊!
於仁在露出一抹微笑,道:「君公子既提此議,細節方麵必有腹案,不妨入堂略述一二。」
李戎央聞言一怔,忙道:「師父!堂中有……」
「有什麽關係!」於仁在正色盯了李戎央一眼,便將君棄劍引入中堂。
君棄劍跟上了,屈戎玉也跟上了,連一個眼神交會都沒有,卻又並肩走著,不即不離、也若即若離。
原先在前庭旁觀的幾名弟子則圍住了呆若木雞的李戎央,七嘴八舌的問著同一句話 ̄那真的是君棄劍嗎?
...
進入中堂,最先吸引到君棄劍目光的,自然是左側壁上的那一大張紙。
他飛快掃過一眼,而後讚歎道:「貴堂果真是有備而來!」
「好說,你這一著,本堂主便算不到。在談正題之前,本堂主還有些個問題。央兒說你是望北行,怎麽卻到了我聚雲堂來?」兩人分別坐下後,於仁在問。
「望北行是沒錯的,但隻是沿邗溝北行,再溯長江、湘江來到衡陽地界。但後生並未來過聚雲堂,故多花了些時日探明貴堂所在。」
「那木、石二陣的通過法,是誰教你的?」
「自是河伯所教。或者該說,河伯他老人家早已料見,後生免不了須得步入聚雲堂……」
「嘿!」於仁在失聲一笑,道:「這麽說來,屈師叔倒是早就算到本堂將會與回夢堂反目了?」說這話時,他瞄了剛剛就坐的屈戎玉一眼,但屈戎玉微微垂首,沒有任何反應。
「這是臆測,但並不過份。以河伯不世之才,或許真的料見,隻是未及作出應對措施,即撒手歸天而已。」
「以此算來,令屈師叔無法進行應對措施的人,更勝過了身負不世之才的屈師叔,你還想與他為敵?」於仁在又問,指的自然是仲參。
策使河伯歸天的幕後主使,在二十一水幫聯盟改弦易張之後,就已經不再是秘密了。
隻不過……還是沒人知道,這仲參究竟是誰?
在聚雲堂中,君棄劍的神情在聽到這個問題後第一次有了轉變,他斷然應道:「對於打上門來的敵人,我從來也不會有所疑慮!」
「是嗎?那神宮寺流風呢?」於仁在又問。
這問題使得屈戎玉心裏暗暗叫絕。
旁人或許不知道,但雲夢劍派門人一定知道,君棄劍曾在『回夢汲元陣』的陣眼中過了二十天。回夢汲元陣乃是回夢堂最重要的寶貝,隻要吸入此陣勢所拮取出的天地精華,可使『遊夢功』的功力大幅精進,在陣中過上一夜,即有平日苦練數月之功。但其中陣眼蘊含的水氣精純太過,隻要吸入一口,任誰的身體都無法負荷,在來不及運功讓身體氣脈流轉,消化、適應這股水氣的情況下,便會導致氣脈堵塞、功力盡廢,甚或氣絕而亡的下場。故回夢汲元陣的陣眼,是派中上下皆知的『死地』。
君棄劍曾藉著這個『死地』複活過一次。他複活後的同一天,屈兵專便曾向元仁右說過:此子怕已不在你我之下。
但問題是,那死而複生的二十天、『回夢汲元陣』陣眼中的二十天,究竟讓君棄劍有多大的進境?
君棄劍在複生後,從來不曾全力出手過,這個問題尚無人可解。
於仁在這一問,並非是問『你為何不殺神宮寺流風』,而是問『你真的打不過神宮寺流風嗎』?他想從君棄劍的回答中,試著探清其功力深淺。
屈戎玉念頭在轉,君棄劍卻是隨問隨答:「後生從未曾將流風當成敵人。」
「……是嗎?是這樣啊!嘿,答得好!哈哈哈!答得真好!」於仁在笑了。
這笑不虛偽,打心底笑出來,但不是快樂的笑,是胸有成竹的笑。
君棄劍即問道:「於堂主如此笑法,是否有對付他的方法?」
於仁在的笑容忽然住、屈戎玉也露出不可思議的目光。
他們入堂就坐之後,談到的人隻有叁個,君棄劍所說的『他』,指的不會是屈兵專或神宮寺流風,死人不需要去『對付』。既非此二人,餘下的即是仲參。
於仁在之笑,當然不是因君棄劍的回答而笑。君棄劍曾經與流風是朋友,對於流風理應有一定的了解程度,在這種知己知彼的條件下,卻無法達成『和解』或『不戰而勝』,他一時認為已經探清了君棄劍的底限。他覺得以這樣的君棄劍來說,想要對付仲參是完全不可能的。
君棄劍無法對付仲參,但於仁在自覺可以,至少在他的設想中是可以的。他忽然覺得林家堡不可懼了,不需要花太多心思去注意了,要專心對付的該是目前躲到了川中的仲參。而對付仲參的方法,早在當初『合作』時即有腹案,他覺得勝利在望,這才發笑。
不料君棄劍卻看出了這一笑的內涵,這讓於仁在認清了:林家堡還是必須要去對付的!
屈戎玉則想:你真的是來找死的嗎?
屈戎玉知道,師父這一笑其實是試探,正從發笑而眯起的雙眼中發出犀利的目光,要從君棄劍的神情變化中徹底看清他的底限。
這種時候,君棄劍表現得愈是無能,則於仁在就愈不會將他放在心上,林家堡自然也就愈安全。最好的情況是壓根兒完全不知道於仁在因何而笑,即使知道了,也該裝作不知道。
但君棄劍知道,不僅知道,甚至點破,這是最爛的一步。
說最爛又非最爛,屈戎玉覺得是最爛,但於仁在不這麽想。
他感到更疑惑了,這小子既然有本事查覺我因何而笑,焉能不知我是在試探他?明知我在試探他,卻又刻意點破,這到底是非常聰明、還是極端愚蠢?
於仁在愈來愈覺得荒謬了 ̄這兩個極端的詞兒,為何會在同一人身上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