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賊眾一日不平,這天下百姓就一日不得安寧。”
薑滔將天下動亂的罪責歸咎於黃巾軍,盡管他深知大漢已經病入膏肓,但他無法在此時表現出對朝廷的不滿,畢竟他現在已經是朝廷官員了。
“李兄,我觀你也是文武雙全,不如跟我一起,報國平叛,還百姓一世安寧,如此可好?”
李岩這兩天一直與薑濤在一起,他看出薑滔對他的重視,也猜到了薑滔有招安他的意圖。
李岩有拒絕的理由嗎?
他沒有。
他們李家現在仍然是戴罪之身。
在這個亂世中,沒有一個強大的靠山,他們李家這樣的地方豪強,想要在亂世中自保,恐怕也是很難的。
因此,李岩早已考慮清楚,當他聽到薑濤挑明時,便毫不猶豫地跪在薑滔麵前:“固所願也。今後我李岩必跟在薑縣尉身邊效犬馬之力,萬死不辭。”
“好,好,好。哈哈哈……”
薑滔聽到李岩同意歸附自己,也非常高興。
雖然他不知道李岩在“三國”中的名聲,但這幾天的相處讓他知道,李岩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文武雙全,是一個能夠獨當一麵的帥才。
雖然不知道為什麽他在“三國”中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但曆史中埋沒的人才何止千萬。
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這是一個千古辯題。
……
薑滔用了三天時間,將台縣鄉亭全部巡查完畢。
加上鄧愈率部清剿匪患,現在台縣境內,除了一些深山老匪還沒有剿滅,城外的鄉亭都已恢複了平靜。
城內的治安在薑磊的整頓下也穩定了下來。荀彧的重建安民工作,也使得台縣的民心也安定了下來。
這天薑滔再次將自己麾下主要將領齊聚一堂,看著廳內興高采烈的眾人,自己也有了一絲成就感。
對著眾人講起了他思考多日的計劃:“這次將你們叫來,是想重新規劃一下我們接下來的計劃。
如今500縣兵也差不多招募齊了,又有李岩等人的加入。我們有必要調整一下兵製。
我計劃,由我親領那500縣兵,也算是名正言順。
唐龍和薑峻也到縣兵裏做一個屯長,負責協助我管理縣兵。我原來親領的 300 騎兵,擴充到 500 騎,交由鄧愈統領。
鄧愈原統領的 300 步兵,則擴充到 500 人,交由薑磊統領。劉鑫統領的 300 人也擴充到 500 人。
鄧愈、薑磊、劉鑫,你們三曲 1500 兵馬算做我的私兵部曲;
另外,李岩原 800 部眾,裁汰老弱,也隻留 500 人,編練成曲。
薑浩的輜重營業也擴充到 500 民壯。再由唐虎組建 100 人斥候屯,負責行軍探路和收集情報。
你們 1100 人,歸屬為台縣義軍,李岩為首領,薑浩為副首領。
我一個縣尉,私兵 1500 人已是不少,太多的話就太惹人注目了。
你們以台縣義軍名義行事,聽我號令,將士待遇,也和在我私兵一樣。”
眾人聽了薑滔的計劃,有些人十分吃驚。
他們沒想到薑滔此次的擴兵計劃,可是比他們預想的要多得多啊。
他們原本以為薑濤隻是重建 500 縣兵,以及已經知道李岩歸附,那李岩的那 800 部曲也就加入了進來。
他們沒想到其他部曲也都擴建了,還搞出了一個台縣義軍這個編製。
有些人高興自己帶的人多了,有些人則是疑惑不解。
李岩聽了後,就很奇怪,薑滔一個縣尉需要為什麽擴充這麽多兵馬嗎?
隨後再仔細一想,發現這個自己剛歸附的大人野心不小啊,怕是不滿足一個區區的縣尉啊。
隻是這樣也好,薑滔強大了,他們李家也就有了強大的靠山。
所有李岩並沒有出聲,而是計劃著以後該怎麽配合薑濤做大做強。
鄧愈則是代表很多人問出疑惑:“薑兄,有必要擴充這麽多兵馬嗎?雖然我們現在有能力養活這麽多人,但台縣有這麽多兵馬,若是被有心之人利用,會說我們存心不良的啊。”
薑滔當然知道鄧愈隻是關心自己,怕自己窮兵黷武,落人口實。
但他有不得不這麽做的理由。
他知道後麵的曆史大事,這天下隻會越來越亂,自己一介庶民出身,沒有什麽背景。
在這浩浩潮流中,不進則退。隻有現在自身強大了,才有機會在後麵的大事中為自己謀一些好處。
否則,隻是做一個縣尉的話,他以後應該也會和劉備一樣,成為被裁大軍裏的一人。
“諸位兄弟,如今黃巾亂起,我等隻有自身強大,才不會葬身洪流之中。
若是他日去往冀州的青州黃巾主力回來青州,路過台縣,我們能擋住那數萬黃巾賊眾嗎?
至於落人口實,一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弱小,那永遠隻能任人拿捏。
而隻要我們強大,那些世家官員才會真正接納我們。
我們現在行事,都是有理有據,諸位隻要負責編好兵馬,那我們就會成功。”
眾人聽了薑滔的話,紛紛點頭,深以為然。
有一個台縣義軍的名義,確實能夠方便他們行事。
這些將領大多出身平凡,薑滔早就展現出的卓越才華,使他們對他的能力深信不疑。
他們相信薑濤在處理事情時會考慮得更加長遠,因此都愉快地接受了薑滔的計劃。
就這樣,眾將士各自領命,前去招募和編練他們分管的兵馬。
薑浩看著原本充裕的物資迅速減少,心中不禁有些痛惜。
然而,想到自己的輜重營也已擴編至500人,他也不好再說什麽。
薑滔找到了荀彧,向他講述了台縣組建台縣義軍的事宜,但並未表明台縣義軍與他的關聯,隻說讓李岩擔任首領。
由於台縣目前沒有縣令,他希望荀彧能給他父親寫信,征得他父親的同意,給予印信,以方便行事。
荀彧雖然猜測到李岩和薑滔的關係過密,但考慮到台縣地處要衝,多一分兵馬就能多一份防守的力量,便同意了。
薑滔將天下動亂的罪責歸咎於黃巾軍,盡管他深知大漢已經病入膏肓,但他無法在此時表現出對朝廷的不滿,畢竟他現在已經是朝廷官員了。
“李兄,我觀你也是文武雙全,不如跟我一起,報國平叛,還百姓一世安寧,如此可好?”
李岩這兩天一直與薑濤在一起,他看出薑滔對他的重視,也猜到了薑滔有招安他的意圖。
李岩有拒絕的理由嗎?
他沒有。
他們李家現在仍然是戴罪之身。
在這個亂世中,沒有一個強大的靠山,他們李家這樣的地方豪強,想要在亂世中自保,恐怕也是很難的。
因此,李岩早已考慮清楚,當他聽到薑濤挑明時,便毫不猶豫地跪在薑滔麵前:“固所願也。今後我李岩必跟在薑縣尉身邊效犬馬之力,萬死不辭。”
“好,好,好。哈哈哈……”
薑滔聽到李岩同意歸附自己,也非常高興。
雖然他不知道李岩在“三國”中的名聲,但這幾天的相處讓他知道,李岩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文武雙全,是一個能夠獨當一麵的帥才。
雖然不知道為什麽他在“三國”中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但曆史中埋沒的人才何止千萬。
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這是一個千古辯題。
……
薑滔用了三天時間,將台縣鄉亭全部巡查完畢。
加上鄧愈率部清剿匪患,現在台縣境內,除了一些深山老匪還沒有剿滅,城外的鄉亭都已恢複了平靜。
城內的治安在薑磊的整頓下也穩定了下來。荀彧的重建安民工作,也使得台縣的民心也安定了下來。
這天薑滔再次將自己麾下主要將領齊聚一堂,看著廳內興高采烈的眾人,自己也有了一絲成就感。
對著眾人講起了他思考多日的計劃:“這次將你們叫來,是想重新規劃一下我們接下來的計劃。
如今500縣兵也差不多招募齊了,又有李岩等人的加入。我們有必要調整一下兵製。
我計劃,由我親領那500縣兵,也算是名正言順。
唐龍和薑峻也到縣兵裏做一個屯長,負責協助我管理縣兵。我原來親領的 300 騎兵,擴充到 500 騎,交由鄧愈統領。
鄧愈原統領的 300 步兵,則擴充到 500 人,交由薑磊統領。劉鑫統領的 300 人也擴充到 500 人。
鄧愈、薑磊、劉鑫,你們三曲 1500 兵馬算做我的私兵部曲;
另外,李岩原 800 部眾,裁汰老弱,也隻留 500 人,編練成曲。
薑浩的輜重營業也擴充到 500 民壯。再由唐虎組建 100 人斥候屯,負責行軍探路和收集情報。
你們 1100 人,歸屬為台縣義軍,李岩為首領,薑浩為副首領。
我一個縣尉,私兵 1500 人已是不少,太多的話就太惹人注目了。
你們以台縣義軍名義行事,聽我號令,將士待遇,也和在我私兵一樣。”
眾人聽了薑滔的計劃,有些人十分吃驚。
他們沒想到薑滔此次的擴兵計劃,可是比他們預想的要多得多啊。
他們原本以為薑濤隻是重建 500 縣兵,以及已經知道李岩歸附,那李岩的那 800 部曲也就加入了進來。
他們沒想到其他部曲也都擴建了,還搞出了一個台縣義軍這個編製。
有些人高興自己帶的人多了,有些人則是疑惑不解。
李岩聽了後,就很奇怪,薑滔一個縣尉需要為什麽擴充這麽多兵馬嗎?
隨後再仔細一想,發現這個自己剛歸附的大人野心不小啊,怕是不滿足一個區區的縣尉啊。
隻是這樣也好,薑滔強大了,他們李家也就有了強大的靠山。
所有李岩並沒有出聲,而是計劃著以後該怎麽配合薑濤做大做強。
鄧愈則是代表很多人問出疑惑:“薑兄,有必要擴充這麽多兵馬嗎?雖然我們現在有能力養活這麽多人,但台縣有這麽多兵馬,若是被有心之人利用,會說我們存心不良的啊。”
薑滔當然知道鄧愈隻是關心自己,怕自己窮兵黷武,落人口實。
但他有不得不這麽做的理由。
他知道後麵的曆史大事,這天下隻會越來越亂,自己一介庶民出身,沒有什麽背景。
在這浩浩潮流中,不進則退。隻有現在自身強大了,才有機會在後麵的大事中為自己謀一些好處。
否則,隻是做一個縣尉的話,他以後應該也會和劉備一樣,成為被裁大軍裏的一人。
“諸位兄弟,如今黃巾亂起,我等隻有自身強大,才不會葬身洪流之中。
若是他日去往冀州的青州黃巾主力回來青州,路過台縣,我們能擋住那數萬黃巾賊眾嗎?
至於落人口實,一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弱小,那永遠隻能任人拿捏。
而隻要我們強大,那些世家官員才會真正接納我們。
我們現在行事,都是有理有據,諸位隻要負責編好兵馬,那我們就會成功。”
眾人聽了薑滔的話,紛紛點頭,深以為然。
有一個台縣義軍的名義,確實能夠方便他們行事。
這些將領大多出身平凡,薑滔早就展現出的卓越才華,使他們對他的能力深信不疑。
他們相信薑濤在處理事情時會考慮得更加長遠,因此都愉快地接受了薑滔的計劃。
就這樣,眾將士各自領命,前去招募和編練他們分管的兵馬。
薑浩看著原本充裕的物資迅速減少,心中不禁有些痛惜。
然而,想到自己的輜重營也已擴編至500人,他也不好再說什麽。
薑滔找到了荀彧,向他講述了台縣組建台縣義軍的事宜,但並未表明台縣義軍與他的關聯,隻說讓李岩擔任首領。
由於台縣目前沒有縣令,他希望荀彧能給他父親寫信,征得他父親的同意,給予印信,以方便行事。
荀彧雖然猜測到李岩和薑滔的關係過密,但考慮到台縣地處要衝,多一分兵馬就能多一份防守的力量,便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