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兒,太守所言甚是。
你素來孝義,但是你單獨帶你母親前往荊州避難,確實太危險了。
若是你母親途中出事,你不是後悔莫及。
你的才華,我早已知曉。
如今正是你一展才華之時,怎能錯過呢?
最近不是流行一句不知誰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嘛?
既然你有這能力,就該為國為民做些實事,這才是你學習的目的啊。”
族老一直在旁,此時也勸說道。
司馬芝見族老也有心讓他出仕,一時更加推脫不過。
隻得道:“既如此,芝就前往薑太守處,盡綿薄之力。”
他其實還是有點猶豫的,雖然薑滔和族老說的都有道理,但是他還不知道薑滔其人,究竟值不值得投效。
隻是事已至此,就先做做看嘛,到時不行的話,找個理由離去就行。
此時還是漢室天下,出仕也不像後期那樣就是認主,大多還是屬於上下級關係。
所以就算後期離任,也還不存在背叛一說。
見司馬芝終於答應自己的招募,薑滔很是高興。
於是薑滔等人又進屋探望了司馬芝的母親,並與司馬芝約定,
其可先前往薑滔那裏任職,其母親暫時留在家中,等到薑滔撤軍回泰山,到時在考慮要不要一起遷往泰山避難。
隨後薑滔便在孝敬裏逗留了半日,好讓司馬芝處理家事。
而薑滔又再次與族老閑聊,想讓其再推薦一些人才。
可是這族老便推說此間還留在這裏的人才已經沒有了,都前往各地避難了。
薑滔見榨不出油水,隻得作罷。
等司馬芝處理妥當,薑滔等人趁著天還未晚,便回孟津渡了。
族老在站村外,看著司馬芝隨著薑滔遠去,
心情複雜。
他之所以熱情向薑滔推薦司馬芝,是因為其從司馬芝還小時就看好於司馬芝,認為司馬芝其實比司馬朗還聰明。
隻是因為司馬朗的祖父司馬俊官至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年輕時擔任地方官員,曆任洛陽令、京兆尹,年老之後轉任為騎都尉。
家世顯赫,接觸的都是達官貴人,所以司馬朗也就很早就出名了。
而司馬芝家境貧寒,靠著族中資助才讀的書。
又隻會在家潛心學習,接觸的人很少,更別說那些名士了。
沒有名人名士的拉抬,司馬芝也就名聲不顯。
這一直是他所惋惜的地方。
這次薑滔來此處招募人才,他覺得這是一個改變司馬芝命運的機會。
隻是不知道,這樣對司馬芝的前途來說,究竟是好還是壞啊?
……
當薑滔帶著司馬芝回到孟津渡後,將司馬芝介紹給了戲誌才等人認識。
並且也暫時給司馬芝安排了一個簿曹書佐的職位,言回泰山後再做安排。
戲誌才等人對河內司馬家族也早有耳聞,便也很樂意與其交流學問。
隻是交流之後,直言河內司馬家族,果然名不虛傳,人才何其多啊。
算是對司馬芝的才華認可了。
而司馬芝對戲誌才郭嘉他們的才華也是相當敬佩,對薑滔手底下能有這麽多才華橫溢之人很是驚訝。
漸漸也就安心和他們交流學問,做起了朋友,也算是融入了薑滔集團。
……
初平二年一月中,有斥候來報。
說在河對岸平陰縣,發現董軍屯軍於此,似有渡河來攻之意。
薑滔、曹操、鮑信立刻匯聚一起,開始商討對策。
“這董軍難道還要故技重施,像上次打敗王太守一樣,在平陰布置疑兵,引我軍分兵,然後從小平津渡河偷襲?”
鮑信立馬想到不久前王匡就是這麽被打敗的,不由想到這會不會是董卓故技重施?
“怕是其,實則虛之虛則實之,以假亂真,真的會從平陰渡河啊?”
曹操倒是想得更多更複雜一點。
而薑滔這些年雖然也找了許多兵書來看,提升自己軍事水平。
但也還是不能猜測出董軍的意圖。
隻能望向身旁的戲誌才、郭嘉兩人,寄希望於他們了。
這些可是真正的戰略家、軍事家啊,有人才不用,是要做袁紹嗎?
戲誌才郭嘉兩人看到薑滔看向他們,沉思一會兒後。
戲誌才先開口道:“無論董軍是要故技重施從小平津渡河偷襲,還是真的打算從平陰渡河,我們都無需在意。
我等隻需在此構建防禦,等他們渡河便可。
當初王太守調兵前往河陽津駐守,無非隻是想若是董軍從平陰渡河,其好半渡而擊。
隻是其分兵把守,中了董軍之計。
河內河南,多處可渡河。
若是我軍分兵防守,反而不智。
不若放棄半渡而擊,防守一處,以逸待勞。
董軍如今需要防守成皋關處的滎陽聯軍;太穀關的袁術孫堅聯軍;
其兵就那麽多,能派遣渡河之兵不會太多,且要盡快回援其他地方,不敢多在河內逗留。
我們隻需堅守,拖住他們,就算不破其軍,也能牽製住他們,讓其他兩處有可乘之機。”
郭嘉聽了,點了點頭,算是認可了戲誌才的方案。
薑滔見自己的兩大軍師都認為該這麽幹,也就不遲疑。
對著曹操鮑信道:“兩位先生之言,我很是讚同。不知兩位將軍,認為如何?”
曹操鮑信這段時間經常與薑滔有交流,當然也認識一直跟隨在薑滔身邊的戲誌才郭嘉這兩位先生。
知道薑滔對他們很是尊敬,凡事都要詢問他們的意見後才做決定。
隻是今日聽了戲誌才的計策,方知其真的是有才之人。
對薑滔不由羨慕起來,我身邊怎麽就沒有這樣的人才呢?
“先生之計,最為穩妥。”
曹操也是有戰略眼光的,一下子也就明白了戲誌才的意思。
眼前董軍三麵防守,不可能讓渡河之軍久留,若是董軍過河,著急的就是董軍。
“那就依先生之計。”
鮑信見兩人都讚同,也就同意道。
於是薑滔聯軍不管董軍會不會過河,在哪裏過河。
開始在孟津渡這裏,構建防禦工事。
由於知道董軍最厲害的就是西涼鐵騎,薑滔他們開始在營寨四麵挖了幾道壕溝。
挖出來的土,又堆積在壕溝兩旁,這樣又加高了溝牆,使其不能輕易騎馬越過。
壕溝的前麵,還挖了大量的陷馬坑。
營寨四周圍欄也加高加固。
幾個營門口處,擺放大量拒馬。
好在薑滔聯軍人數不少,采用輪班的方式,幾日也就打造完備。
隻等董軍攻來。
你素來孝義,但是你單獨帶你母親前往荊州避難,確實太危險了。
若是你母親途中出事,你不是後悔莫及。
你的才華,我早已知曉。
如今正是你一展才華之時,怎能錯過呢?
最近不是流行一句不知誰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嘛?
既然你有這能力,就該為國為民做些實事,這才是你學習的目的啊。”
族老一直在旁,此時也勸說道。
司馬芝見族老也有心讓他出仕,一時更加推脫不過。
隻得道:“既如此,芝就前往薑太守處,盡綿薄之力。”
他其實還是有點猶豫的,雖然薑滔和族老說的都有道理,但是他還不知道薑滔其人,究竟值不值得投效。
隻是事已至此,就先做做看嘛,到時不行的話,找個理由離去就行。
此時還是漢室天下,出仕也不像後期那樣就是認主,大多還是屬於上下級關係。
所以就算後期離任,也還不存在背叛一說。
見司馬芝終於答應自己的招募,薑滔很是高興。
於是薑滔等人又進屋探望了司馬芝的母親,並與司馬芝約定,
其可先前往薑滔那裏任職,其母親暫時留在家中,等到薑滔撤軍回泰山,到時在考慮要不要一起遷往泰山避難。
隨後薑滔便在孝敬裏逗留了半日,好讓司馬芝處理家事。
而薑滔又再次與族老閑聊,想讓其再推薦一些人才。
可是這族老便推說此間還留在這裏的人才已經沒有了,都前往各地避難了。
薑滔見榨不出油水,隻得作罷。
等司馬芝處理妥當,薑滔等人趁著天還未晚,便回孟津渡了。
族老在站村外,看著司馬芝隨著薑滔遠去,
心情複雜。
他之所以熱情向薑滔推薦司馬芝,是因為其從司馬芝還小時就看好於司馬芝,認為司馬芝其實比司馬朗還聰明。
隻是因為司馬朗的祖父司馬俊官至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年輕時擔任地方官員,曆任洛陽令、京兆尹,年老之後轉任為騎都尉。
家世顯赫,接觸的都是達官貴人,所以司馬朗也就很早就出名了。
而司馬芝家境貧寒,靠著族中資助才讀的書。
又隻會在家潛心學習,接觸的人很少,更別說那些名士了。
沒有名人名士的拉抬,司馬芝也就名聲不顯。
這一直是他所惋惜的地方。
這次薑滔來此處招募人才,他覺得這是一個改變司馬芝命運的機會。
隻是不知道,這樣對司馬芝的前途來說,究竟是好還是壞啊?
……
當薑滔帶著司馬芝回到孟津渡後,將司馬芝介紹給了戲誌才等人認識。
並且也暫時給司馬芝安排了一個簿曹書佐的職位,言回泰山後再做安排。
戲誌才等人對河內司馬家族也早有耳聞,便也很樂意與其交流學問。
隻是交流之後,直言河內司馬家族,果然名不虛傳,人才何其多啊。
算是對司馬芝的才華認可了。
而司馬芝對戲誌才郭嘉他們的才華也是相當敬佩,對薑滔手底下能有這麽多才華橫溢之人很是驚訝。
漸漸也就安心和他們交流學問,做起了朋友,也算是融入了薑滔集團。
……
初平二年一月中,有斥候來報。
說在河對岸平陰縣,發現董軍屯軍於此,似有渡河來攻之意。
薑滔、曹操、鮑信立刻匯聚一起,開始商討對策。
“這董軍難道還要故技重施,像上次打敗王太守一樣,在平陰布置疑兵,引我軍分兵,然後從小平津渡河偷襲?”
鮑信立馬想到不久前王匡就是這麽被打敗的,不由想到這會不會是董卓故技重施?
“怕是其,實則虛之虛則實之,以假亂真,真的會從平陰渡河啊?”
曹操倒是想得更多更複雜一點。
而薑滔這些年雖然也找了許多兵書來看,提升自己軍事水平。
但也還是不能猜測出董軍的意圖。
隻能望向身旁的戲誌才、郭嘉兩人,寄希望於他們了。
這些可是真正的戰略家、軍事家啊,有人才不用,是要做袁紹嗎?
戲誌才郭嘉兩人看到薑滔看向他們,沉思一會兒後。
戲誌才先開口道:“無論董軍是要故技重施從小平津渡河偷襲,還是真的打算從平陰渡河,我們都無需在意。
我等隻需在此構建防禦,等他們渡河便可。
當初王太守調兵前往河陽津駐守,無非隻是想若是董軍從平陰渡河,其好半渡而擊。
隻是其分兵把守,中了董軍之計。
河內河南,多處可渡河。
若是我軍分兵防守,反而不智。
不若放棄半渡而擊,防守一處,以逸待勞。
董軍如今需要防守成皋關處的滎陽聯軍;太穀關的袁術孫堅聯軍;
其兵就那麽多,能派遣渡河之兵不會太多,且要盡快回援其他地方,不敢多在河內逗留。
我們隻需堅守,拖住他們,就算不破其軍,也能牽製住他們,讓其他兩處有可乘之機。”
郭嘉聽了,點了點頭,算是認可了戲誌才的方案。
薑滔見自己的兩大軍師都認為該這麽幹,也就不遲疑。
對著曹操鮑信道:“兩位先生之言,我很是讚同。不知兩位將軍,認為如何?”
曹操鮑信這段時間經常與薑滔有交流,當然也認識一直跟隨在薑滔身邊的戲誌才郭嘉這兩位先生。
知道薑滔對他們很是尊敬,凡事都要詢問他們的意見後才做決定。
隻是今日聽了戲誌才的計策,方知其真的是有才之人。
對薑滔不由羨慕起來,我身邊怎麽就沒有這樣的人才呢?
“先生之計,最為穩妥。”
曹操也是有戰略眼光的,一下子也就明白了戲誌才的意思。
眼前董軍三麵防守,不可能讓渡河之軍久留,若是董軍過河,著急的就是董軍。
“那就依先生之計。”
鮑信見兩人都讚同,也就同意道。
於是薑滔聯軍不管董軍會不會過河,在哪裏過河。
開始在孟津渡這裏,構建防禦工事。
由於知道董軍最厲害的就是西涼鐵騎,薑滔他們開始在營寨四麵挖了幾道壕溝。
挖出來的土,又堆積在壕溝兩旁,這樣又加高了溝牆,使其不能輕易騎馬越過。
壕溝的前麵,還挖了大量的陷馬坑。
營寨四周圍欄也加高加固。
幾個營門口處,擺放大量拒馬。
好在薑滔聯軍人數不少,采用輪班的方式,幾日也就打造完備。
隻等董軍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