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各方統計戰果。
“此戰,我軍傷亡共四千餘人,殺敵六千餘人,俘虜董軍八千餘人,戰馬4千多匹,糧草萬餘石……”
負責統計戰果的左宗,向著薑滔、曹操、鮑信等人說道。
“此乃大勝。”
曹操很是意氣風發的說道。
三麵聯軍,如今隻有自己這方取得了大勝,能不高興嘛。
“是啊,從未想過能有如此大勝。”
鮑信也是十分興奮道。
“不隻於此,鄧中尉也送來戰報,其斬殺河陽津守軍八百餘人,俘虜董軍一千餘人,船工民壯三千餘人,俘獲河陽津數十艘大船。”
左宗繼續補充道。
原來當日,薑滔派遣鄧愈帶領唐龍唐虎三千兵馬,以及曹操派出的曹洪帶領一千多兵馬,鮑信派出的其弟鮑忠帶領二千多兵馬。
合兵一處,趁著董軍奔襲孟津時,繞道前去攻打孟津,以斷董軍歸路。
結果確實達到了戰略目標,將渡河的董軍,都留在了河北。
此外,薑滔還派了薑磊帶領1000兵馬,和曹操派遣的夏侯惇帶領的1000兵馬,偷偷繞道進入河陽縣城,等待董軍敗退河陽縣城時,好阻擊他們。
隻是沒有想到,董軍沒有退往河陽縣城,所有他們也就隻抓獲了千餘亂竄到此的董軍散兵。
“如今河內還有數千董軍散兵,我們是不是要分派部曲,四處抓捕?”
鮑信向薑滔曹操等人,詢問下一步計劃。
曹操聽後,開始沉思起來。
而薑滔則是習慣性的望向戲誌才和郭嘉。
兩人見薑滔看來,也知道薑滔是詢問他們之意。
其實昨晚,戲誌才和郭嘉兩人,就仔細對著輿圖推演,思考計劃。
於是戲誌才對著薑滔等人說道:“如今河內董軍已敗,雖數千董軍散兵潰散四處,但也無關緊要。
若派兵抓捕,費時費力,也無關大局。
眼下應該趁著河南董軍還不知胡軫已敗,迅速渡河南下,詐奪平陰縣,速下洛陽。”
薑滔、曹操等人聽了戲誌才的話,眼前一亮。
對啊,此時是渡河南下最好的時機。
“隻是我等兵少,若是過河,孤軍深入,怕被董軍圍剿啊。”
曹操雖然很是意動,畢竟攻下洛陽,一直是他的目標。
隻是此時其他兩處聯軍,還被擋在關外,隻他一路,攻入洛陽,怕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董軍兵力本來就沒有我關東聯軍多,其如今還要陳重兵把守其他兩處關卡,
其又撤往長安一部分兵馬,又在河內被我軍殲滅兩萬多兵馬。
此時洛陽必然空虛,我軍若迅速渡河南下,其不知我軍多少,很有可能直接棄守洛陽,逃往長安。”
戲誌才說著理由,這是他和郭嘉兩人昨晚推演的結果。
薑滔聽了戲誌才的話後,也就想起,確實在孫堅打敗胡軫之後,迅速趁勝攻下太穀關,然後攻向洛陽。
董卓親自率軍前去阻攔,被孫堅打敗後,董卓就讓呂布留守洛陽,自己直接逃往長安了。
想到這,薑滔道:“兵貴神速,若我等還在此猶猶豫豫,那等董軍得知河內消息,我等就更難渡河成功了。
我等起兵討董,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何懼危險。
再說隻要我們成功渡河南下,董軍必然懼怕我們從關內攻打成皋關太穀關兩麵,放其他兩軍進來。
必不敢在洛陽久留。
我這就領兵渡河。
孟德兄,允誠兄,不如你們領兵繼續駐紮河內,我引兵渡河南下,與董賊一決生死。”
曹操鮑信兩人,看到薑滔這“赤子之心”,敬佩不已,而後自己也就上頭了。
“我等既然一起前來河內,哪有讓你一人渡河南下的道理,此不是讓天下人笑話我等。我這就點兵,與你一同渡河南下。”
曹操也是豪情道。
鮑信隨著也說道:“我等若能攻入河南,便是被董賊圍殺,那也是給天下人信心。此等名垂千古之事,你們怎能將我拋開。”
鮑信這樣說,也就代表三路首領都同意渡河南下。
“哈哈哈……”
既然主意一定,大家也就不再畏懼河南董軍,皆相視大笑之。
似乎真的都已生死看淡。
……
隨後,經過商議,留下薑磊、曹洪、鮑忠三部兵馬留守河內溫縣縣城,照看傷員,看管俘虜,以及繼續搜捕河內董軍散兵。
薑滔曹操鮑信三人率領兩萬餘兵馬,韓浩也帶領千餘兵馬隨同。
乘坐來時之船和從董軍繳獲的船隻,從河陽津,渡過黃河,南下河南平陰。
之所以從河陽津渡河,而不是自己這邊的孟津渡河。
是因為胡軫就是從河陽津對麵的平陰渡河而來的,此時的平陰縣絕對想不到胡軫大軍已全軍覆沒,更想不到薑滔他們會從這邊攻入河南。
而河南其他關口都有不少守軍把守,不好突襲。
鄧愈、夏侯惇等人帶領5000聯軍為先鋒,率先渡河。
其穿上董軍服飾,打著董軍旗號,直撲平陰縣城。
此時的平陰縣城隻有三千餘人的守軍,見到渡河而來的董軍兵馬,立馬緊閉關門,找來守城將領。
不久,鄧愈他們就跑到了平陰城下。
那平陰守將立馬高聲問道:“城外是何人部曲?”
鄧愈則是裝做惱怒狀,道:“瞎了你的狗眼,沒看到是胡大都督的旗號。我乃華都督帳下校尉李誌。
如今大都督已經攻下孟津,那關東聯軍逃入溫縣。
胡大都督派我等回洛陽運糧,還不快快放我等入城。”
那守將得知是胡軫部下,也知道惹不起這些西涼兵。
但還是緊守軍令,說道:“煩請送上印信,我等需按軍令核查一番。”
說完,讓人放下吊籃。
鄧愈裝作不情願的樣子,憤憤不平的把準備好印信放入吊籃。
李進殺死華雄之後,其士卒就繳獲了華雄等不少董軍將領的印信。
那守將將送上來的印信仔細核驗了一番,確實是董軍將領的印信,還有印有步兵都督華雄印信的調令。
那守將見確實無誤,鄧愈又一直在城外催促,隻得下令:“放他們入城。”
就這樣,鄧愈夏侯惇等人順利帶領兵馬入了平陰城。
“此戰,我軍傷亡共四千餘人,殺敵六千餘人,俘虜董軍八千餘人,戰馬4千多匹,糧草萬餘石……”
負責統計戰果的左宗,向著薑滔、曹操、鮑信等人說道。
“此乃大勝。”
曹操很是意氣風發的說道。
三麵聯軍,如今隻有自己這方取得了大勝,能不高興嘛。
“是啊,從未想過能有如此大勝。”
鮑信也是十分興奮道。
“不隻於此,鄧中尉也送來戰報,其斬殺河陽津守軍八百餘人,俘虜董軍一千餘人,船工民壯三千餘人,俘獲河陽津數十艘大船。”
左宗繼續補充道。
原來當日,薑滔派遣鄧愈帶領唐龍唐虎三千兵馬,以及曹操派出的曹洪帶領一千多兵馬,鮑信派出的其弟鮑忠帶領二千多兵馬。
合兵一處,趁著董軍奔襲孟津時,繞道前去攻打孟津,以斷董軍歸路。
結果確實達到了戰略目標,將渡河的董軍,都留在了河北。
此外,薑滔還派了薑磊帶領1000兵馬,和曹操派遣的夏侯惇帶領的1000兵馬,偷偷繞道進入河陽縣城,等待董軍敗退河陽縣城時,好阻擊他們。
隻是沒有想到,董軍沒有退往河陽縣城,所有他們也就隻抓獲了千餘亂竄到此的董軍散兵。
“如今河內還有數千董軍散兵,我們是不是要分派部曲,四處抓捕?”
鮑信向薑滔曹操等人,詢問下一步計劃。
曹操聽後,開始沉思起來。
而薑滔則是習慣性的望向戲誌才和郭嘉。
兩人見薑滔看來,也知道薑滔是詢問他們之意。
其實昨晚,戲誌才和郭嘉兩人,就仔細對著輿圖推演,思考計劃。
於是戲誌才對著薑滔等人說道:“如今河內董軍已敗,雖數千董軍散兵潰散四處,但也無關緊要。
若派兵抓捕,費時費力,也無關大局。
眼下應該趁著河南董軍還不知胡軫已敗,迅速渡河南下,詐奪平陰縣,速下洛陽。”
薑滔、曹操等人聽了戲誌才的話,眼前一亮。
對啊,此時是渡河南下最好的時機。
“隻是我等兵少,若是過河,孤軍深入,怕被董軍圍剿啊。”
曹操雖然很是意動,畢竟攻下洛陽,一直是他的目標。
隻是此時其他兩處聯軍,還被擋在關外,隻他一路,攻入洛陽,怕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董軍兵力本來就沒有我關東聯軍多,其如今還要陳重兵把守其他兩處關卡,
其又撤往長安一部分兵馬,又在河內被我軍殲滅兩萬多兵馬。
此時洛陽必然空虛,我軍若迅速渡河南下,其不知我軍多少,很有可能直接棄守洛陽,逃往長安。”
戲誌才說著理由,這是他和郭嘉兩人昨晚推演的結果。
薑滔聽了戲誌才的話後,也就想起,確實在孫堅打敗胡軫之後,迅速趁勝攻下太穀關,然後攻向洛陽。
董卓親自率軍前去阻攔,被孫堅打敗後,董卓就讓呂布留守洛陽,自己直接逃往長安了。
想到這,薑滔道:“兵貴神速,若我等還在此猶猶豫豫,那等董軍得知河內消息,我等就更難渡河成功了。
我等起兵討董,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何懼危險。
再說隻要我們成功渡河南下,董軍必然懼怕我們從關內攻打成皋關太穀關兩麵,放其他兩軍進來。
必不敢在洛陽久留。
我這就領兵渡河。
孟德兄,允誠兄,不如你們領兵繼續駐紮河內,我引兵渡河南下,與董賊一決生死。”
曹操鮑信兩人,看到薑滔這“赤子之心”,敬佩不已,而後自己也就上頭了。
“我等既然一起前來河內,哪有讓你一人渡河南下的道理,此不是讓天下人笑話我等。我這就點兵,與你一同渡河南下。”
曹操也是豪情道。
鮑信隨著也說道:“我等若能攻入河南,便是被董賊圍殺,那也是給天下人信心。此等名垂千古之事,你們怎能將我拋開。”
鮑信這樣說,也就代表三路首領都同意渡河南下。
“哈哈哈……”
既然主意一定,大家也就不再畏懼河南董軍,皆相視大笑之。
似乎真的都已生死看淡。
……
隨後,經過商議,留下薑磊、曹洪、鮑忠三部兵馬留守河內溫縣縣城,照看傷員,看管俘虜,以及繼續搜捕河內董軍散兵。
薑滔曹操鮑信三人率領兩萬餘兵馬,韓浩也帶領千餘兵馬隨同。
乘坐來時之船和從董軍繳獲的船隻,從河陽津,渡過黃河,南下河南平陰。
之所以從河陽津渡河,而不是自己這邊的孟津渡河。
是因為胡軫就是從河陽津對麵的平陰渡河而來的,此時的平陰縣絕對想不到胡軫大軍已全軍覆沒,更想不到薑滔他們會從這邊攻入河南。
而河南其他關口都有不少守軍把守,不好突襲。
鄧愈、夏侯惇等人帶領5000聯軍為先鋒,率先渡河。
其穿上董軍服飾,打著董軍旗號,直撲平陰縣城。
此時的平陰縣城隻有三千餘人的守軍,見到渡河而來的董軍兵馬,立馬緊閉關門,找來守城將領。
不久,鄧愈他們就跑到了平陰城下。
那平陰守將立馬高聲問道:“城外是何人部曲?”
鄧愈則是裝做惱怒狀,道:“瞎了你的狗眼,沒看到是胡大都督的旗號。我乃華都督帳下校尉李誌。
如今大都督已經攻下孟津,那關東聯軍逃入溫縣。
胡大都督派我等回洛陽運糧,還不快快放我等入城。”
那守將得知是胡軫部下,也知道惹不起這些西涼兵。
但還是緊守軍令,說道:“煩請送上印信,我等需按軍令核查一番。”
說完,讓人放下吊籃。
鄧愈裝作不情願的樣子,憤憤不平的把準備好印信放入吊籃。
李進殺死華雄之後,其士卒就繳獲了華雄等不少董軍將領的印信。
那守將將送上來的印信仔細核驗了一番,確實是董軍將領的印信,還有印有步兵都督華雄印信的調令。
那守將見確實無誤,鄧愈又一直在城外催促,隻得下令:“放他們入城。”
就這樣,鄧愈夏侯惇等人順利帶領兵馬入了平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