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拆除文廟:河間文廟
但聞人語響:四大非空 作者:飄風振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柳之思這次在天津車站看到的那人正是李克定。
原來寒假一到,李克定便按照父親的吩咐,來到天津,在舅父唐賢家裏住了些時日,跟著學習生意上的事情。
鄰近春節,正好小姨唐潔從日本歸來要去北京,李克定便來此送她們一家從天津乘火車,恰在車站被柳之思匆匆看見。
送走小姨唐潔,李克定拜別舅父唐賢,這才回到河間。
預期之中的事情來臨,人往往隻是滿意,但超過預期的事情突然降臨,人便會有驚喜。
李克定的突然歸家就是這樣,給母親唐貞著實帶來一番驚喜。
她原以為兒子還有兩天才能回來,現在突然出現在眼前,真是大快人心。
唐貞便抱怨丈夫和兒子合夥瞞著她,拉著兒子看了又看說:“又結實了些。”
李克定就問,父親怎麽還沒回來?
唐貞告訴他:“你父親剛剛去了文廟,申州那邊有人過來。父親過去,順便也想問問你師父,關於年後你是否要回北京上學。”
李克定想起陸宛年後肯定要回北京,自己上學豈能耽誤,就說:“母親不必顧慮,上學是大事,我一定要按時回去。”
唐貞怕兒子年輕,不知輕重,給他解釋:“我聽說各地都在計劃倒袁,北京恐怕會亂的。
你上學何必急於一時,來日方長,你和克靜還很年輕,以後想讀書,還不是有大把時間。”
李克定知道母親不願他和克靜犯險,但他認為,事態不至於發展到那麽嚴重的程度。
因想知道師父普雲的看法,便對母親唐貞說:“幹脆我也去文廟吧,親耳聽聽師父怎麽說,也跟著長長見識。”
說完,李克定向母親告辭,來在文廟。
普雲的住處在河間文廟的居仁堂,李克定剛走到堂前,正傳來師父誦詩的聲音,於是停住腳步,站在堂前聆聽:
勞勞車馬未離鞍,
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
八千裏外吊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
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
諸君莫作等閑看。
普雲吟誦的是李鴻章的《臨終詩》。
那聲音忽而高昂,忽而低沉,忽而激蕩,忽而似泉水嗚咽,忽而如長刀劈風,忽而似大河奔流,引動李克定的情緒也隨之起伏。
連誦三遍之後,一聲熟悉的長長歎息傳來,李克定知道師父已經吟誦完畢,向著裏麵說:“師父,弟子回來了。”
“克定來了,快進來吧。”
普雲已年近六旬,麵貌清臒,長須飄飄,著一身黑色長衫,正手拿毛筆,站在書案旁,自有一副穩如泰山的氣勢。
李克定先向師父和父親行了禮,望了望案幾,見上麵一幅字還未撤去,笑著問:”師父好有雅興,這是在臨誰的帖?”
“哪裏是在臨帖,方才突然想起了李中堂的<臨終詩>,有些感慨,胡亂塗上幾筆,無非是消遣而已。”普雲笑對李伯南和李克定父子說。
“先生謙虛了。”李伯南叫李克定也過來看那幅字,又說,“我素來仰慕先生的書法,於當今之世,可謂出類拔萃。”
李克定走到近前,聞墨香猶在,見墨跡未幹,顯然是普雲剛剛寫完,就說:“我看師父這字,依稀有悲憤之情。”
普雲高聲誦了一句:“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裏外吊民殘。”
此時,屋外風聲呼嘯,對麵房頂的雪被風吹落,或灑落在窗台,或飄零在地上,日影偏西,照進東廂來,天色竟比剛才明亮了。
李伯南看天色有變,遂生感慨:“眼下的局勢,和這雪後的晴天,正好大相徑庭,沒有一點清新景色,更象是烏雲堆集,大雪將落的前兆。”
普雲輕輕搖了搖頭,讓他父子落座,自己也坐下來,讓茶後說:“即便烏雲堆集,再來一場大雪,也不可怕。”
說完,目光從窗外移了過來,“至於局勢,你們大可放心,當初清廷遜位,開了和平“改朝換代”的先例,想來袁世凱也會象清庭一樣,不會大打出手,而是在一片討伐聲中選擇退位。”
二十多年來,普雲先生臨事總能站的高,看的遠。
李伯南最是信服,遂心中石頭落地,輕鬆的說:“如此最好,人禍大於天災,我算是怕了。依先生看,若袁世凱退位,結局會有其他變化嗎?”
提到結局,普雲又想起了諸多往事。
自從來到文廟,遠離旋渦中心,本該清靜恬淡,可這十幾年來,總是心有不甘,思潮從未真正平複過。
麵臨當下的時局,他再次念起了戊戌變法之時,光緒的帝黨和慈禧的後黨相爭,最後康梁遠遁,六君子喋血,帝黨以徹底的失敗而匆匆收場。
從此大清朝廷猶如一葉孤舟,行駛在茫茫碧海之上,一任風雨飄搖。
駕船的和乘船的都毫無方向和目標,不知道要往哪裏去,隻能得過且過,享受船上的最後時光,再無人為前途謀劃,或者說根本無法謀劃。
及至後來,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也寥寥無幾。
大清朝的船,在航行了兩百六十八年後,終於沒有逃過滅亡的結局,沉沒在曆史的浩渺煙波之中。
繼而民國建立,共-和開啟,袁世凱做了大總統,雖然各方勢力交錯,但毫無疑問的是,帝製被人們從心裏拋棄了。
但一個月前,袁世凱卻貿然稱帝,於是朝野嘩然,反對者遍布四方。蔡鍔早已通電全國,起兵討袁,護國戰爭在雲南四川相繼爆發。
想到此處,普雲又回到現實的談話之中。
很平靜地對李伯南父子說,依我看來,結局必是恢複過表麵的共-和,其他變化卻難有。
自戊戌以來,起初大清立-憲隻聞其聲,不見行動,老佛爺的“拖”字訣,生生把大清拖進了海底,亡國之罪,罪在一人!
而今袁世凱稱帝,要世代做君主,利益太大,必然引起眾人的蜂擁反對。
李克定知道師父普雲的理想,便是君主立-憲。
如今形式鬥轉,袁世凱將成孤家寡人,正可趁勢而為。
他在天津的時候,聽聞恭親王在那裏欲謀大事,正四處尋求支持,就沉思著說:“國難思良將,所以師父又念起李鴻章來,是否有意於一番做為呢?”
普雲擺了一下手,指著牆上的一幅〈能臣圖〉說:“時至今日,就算曾公、左公、李公複生,也難有作為。
自古“天聽自我民聽”,權力來自於民眾的擁護,並不單單是背後的武力。
眼下袁世凱雖然麵臨牆倒眾人推的局勢,但不是無可收拾。
而恭親王若想成事,卻好比登天而沒有階梯可以攀援。
當初大清耗盡了所有人的耐性,民心盡喪,再要重拾,幾無可能。
大清成為曆史,誰也休想挽回啦。”
現下風雲跌宕,變幻莫測,李伯南心想各路勢力爭鋒,將來誰勝出、誰失敗?
因實難預料,不由疑竇叢生,鄭重的問普雲:“先生以為,自民國建立以來,誰才是勝方?明年誰又會勝出呢?”
原來寒假一到,李克定便按照父親的吩咐,來到天津,在舅父唐賢家裏住了些時日,跟著學習生意上的事情。
鄰近春節,正好小姨唐潔從日本歸來要去北京,李克定便來此送她們一家從天津乘火車,恰在車站被柳之思匆匆看見。
送走小姨唐潔,李克定拜別舅父唐賢,這才回到河間。
預期之中的事情來臨,人往往隻是滿意,但超過預期的事情突然降臨,人便會有驚喜。
李克定的突然歸家就是這樣,給母親唐貞著實帶來一番驚喜。
她原以為兒子還有兩天才能回來,現在突然出現在眼前,真是大快人心。
唐貞便抱怨丈夫和兒子合夥瞞著她,拉著兒子看了又看說:“又結實了些。”
李克定就問,父親怎麽還沒回來?
唐貞告訴他:“你父親剛剛去了文廟,申州那邊有人過來。父親過去,順便也想問問你師父,關於年後你是否要回北京上學。”
李克定想起陸宛年後肯定要回北京,自己上學豈能耽誤,就說:“母親不必顧慮,上學是大事,我一定要按時回去。”
唐貞怕兒子年輕,不知輕重,給他解釋:“我聽說各地都在計劃倒袁,北京恐怕會亂的。
你上學何必急於一時,來日方長,你和克靜還很年輕,以後想讀書,還不是有大把時間。”
李克定知道母親不願他和克靜犯險,但他認為,事態不至於發展到那麽嚴重的程度。
因想知道師父普雲的看法,便對母親唐貞說:“幹脆我也去文廟吧,親耳聽聽師父怎麽說,也跟著長長見識。”
說完,李克定向母親告辭,來在文廟。
普雲的住處在河間文廟的居仁堂,李克定剛走到堂前,正傳來師父誦詩的聲音,於是停住腳步,站在堂前聆聽:
勞勞車馬未離鞍,
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
八千裏外吊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
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
諸君莫作等閑看。
普雲吟誦的是李鴻章的《臨終詩》。
那聲音忽而高昂,忽而低沉,忽而激蕩,忽而似泉水嗚咽,忽而如長刀劈風,忽而似大河奔流,引動李克定的情緒也隨之起伏。
連誦三遍之後,一聲熟悉的長長歎息傳來,李克定知道師父已經吟誦完畢,向著裏麵說:“師父,弟子回來了。”
“克定來了,快進來吧。”
普雲已年近六旬,麵貌清臒,長須飄飄,著一身黑色長衫,正手拿毛筆,站在書案旁,自有一副穩如泰山的氣勢。
李克定先向師父和父親行了禮,望了望案幾,見上麵一幅字還未撤去,笑著問:”師父好有雅興,這是在臨誰的帖?”
“哪裏是在臨帖,方才突然想起了李中堂的<臨終詩>,有些感慨,胡亂塗上幾筆,無非是消遣而已。”普雲笑對李伯南和李克定父子說。
“先生謙虛了。”李伯南叫李克定也過來看那幅字,又說,“我素來仰慕先生的書法,於當今之世,可謂出類拔萃。”
李克定走到近前,聞墨香猶在,見墨跡未幹,顯然是普雲剛剛寫完,就說:“我看師父這字,依稀有悲憤之情。”
普雲高聲誦了一句:“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裏外吊民殘。”
此時,屋外風聲呼嘯,對麵房頂的雪被風吹落,或灑落在窗台,或飄零在地上,日影偏西,照進東廂來,天色竟比剛才明亮了。
李伯南看天色有變,遂生感慨:“眼下的局勢,和這雪後的晴天,正好大相徑庭,沒有一點清新景色,更象是烏雲堆集,大雪將落的前兆。”
普雲輕輕搖了搖頭,讓他父子落座,自己也坐下來,讓茶後說:“即便烏雲堆集,再來一場大雪,也不可怕。”
說完,目光從窗外移了過來,“至於局勢,你們大可放心,當初清廷遜位,開了和平“改朝換代”的先例,想來袁世凱也會象清庭一樣,不會大打出手,而是在一片討伐聲中選擇退位。”
二十多年來,普雲先生臨事總能站的高,看的遠。
李伯南最是信服,遂心中石頭落地,輕鬆的說:“如此最好,人禍大於天災,我算是怕了。依先生看,若袁世凱退位,結局會有其他變化嗎?”
提到結局,普雲又想起了諸多往事。
自從來到文廟,遠離旋渦中心,本該清靜恬淡,可這十幾年來,總是心有不甘,思潮從未真正平複過。
麵臨當下的時局,他再次念起了戊戌變法之時,光緒的帝黨和慈禧的後黨相爭,最後康梁遠遁,六君子喋血,帝黨以徹底的失敗而匆匆收場。
從此大清朝廷猶如一葉孤舟,行駛在茫茫碧海之上,一任風雨飄搖。
駕船的和乘船的都毫無方向和目標,不知道要往哪裏去,隻能得過且過,享受船上的最後時光,再無人為前途謀劃,或者說根本無法謀劃。
及至後來,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也寥寥無幾。
大清朝的船,在航行了兩百六十八年後,終於沒有逃過滅亡的結局,沉沒在曆史的浩渺煙波之中。
繼而民國建立,共-和開啟,袁世凱做了大總統,雖然各方勢力交錯,但毫無疑問的是,帝製被人們從心裏拋棄了。
但一個月前,袁世凱卻貿然稱帝,於是朝野嘩然,反對者遍布四方。蔡鍔早已通電全國,起兵討袁,護國戰爭在雲南四川相繼爆發。
想到此處,普雲又回到現實的談話之中。
很平靜地對李伯南父子說,依我看來,結局必是恢複過表麵的共-和,其他變化卻難有。
自戊戌以來,起初大清立-憲隻聞其聲,不見行動,老佛爺的“拖”字訣,生生把大清拖進了海底,亡國之罪,罪在一人!
而今袁世凱稱帝,要世代做君主,利益太大,必然引起眾人的蜂擁反對。
李克定知道師父普雲的理想,便是君主立-憲。
如今形式鬥轉,袁世凱將成孤家寡人,正可趁勢而為。
他在天津的時候,聽聞恭親王在那裏欲謀大事,正四處尋求支持,就沉思著說:“國難思良將,所以師父又念起李鴻章來,是否有意於一番做為呢?”
普雲擺了一下手,指著牆上的一幅〈能臣圖〉說:“時至今日,就算曾公、左公、李公複生,也難有作為。
自古“天聽自我民聽”,權力來自於民眾的擁護,並不單單是背後的武力。
眼下袁世凱雖然麵臨牆倒眾人推的局勢,但不是無可收拾。
而恭親王若想成事,卻好比登天而沒有階梯可以攀援。
當初大清耗盡了所有人的耐性,民心盡喪,再要重拾,幾無可能。
大清成為曆史,誰也休想挽回啦。”
現下風雲跌宕,變幻莫測,李伯南心想各路勢力爭鋒,將來誰勝出、誰失敗?
因實難預料,不由疑竇叢生,鄭重的問普雲:“先生以為,自民國建立以來,誰才是勝方?明年誰又會勝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