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三次約會:首次約會
但聞人語響:四大非空 作者:飄風振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二人到在文廟,門房見是李克定,便熱絡地打著招呼,又說普雲先生這會兒正會客,是北京來的一個叫約翰的領事。
李克定便對門房說:“不用急,我先去裏麵轉轉,順便等師父會客結束。”說著帶陸宛走進門來。
向前約20米,一尊孔聖人的石像,高高的矗立。
石像後麵是兩層屋簷的大殿,簷間一塊豎匾,寫著“大成殿”,門頭上一塊橫匾寫著“萬世師表”。
陸宛第一次來這裏,百事新鮮,興致勃勃。
跟著李克定進殿裏來看,見孔子居中,四配在旁,十二哲的龕位分列在東西兩側。
陸宛小時候背過四書,後來學校裏也開設五經的課程,尤其是父親經常督著她,不可荒廢了對經典的學習。今天到了文廟,看裏麵各種禮器,還是覺得所知甚少。
轉了一圈之後,陸宛對李克定說:“我考你個問題吧。”
李克定心想,我自小在這裏學習,她還能問出什麽高深的問題,隨口說:“你盡管考。”
陸宛便問李克定:“你告訴我,為什麽孔夫子是聖人呢?”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直指要害,很難回答。
李克定思考了一陣兒,才緩緩地說:“首先咱們得明白,什麽是聖人?孟子說“大而化之之謂聖”,是說內心充滿善,並能夠用善來化育眾生,這樣的人才能稱為聖人。孔子內心充滿了善,且用善教化眾人,所以才說孔子是聖人的嘛。”
說完,李克定頗為自己的回答感到滿意,便得意地看著陸宛。
陸宛想了想,又問李克定說:“耶-穌充滿大愛,並用大愛感化教化眾人,按孟子的說法耶穌也該是聖人了?”
神愛世人,李克定略有所知,但說耶-穌是聖人,心裏一時還接受不了,於是對陸宛說:“起碼有一點不同,孔子從不談怪力亂神,不談有沒有靈魂,不談死後上天堂還是下地獄;不談神,不談宇宙是誰創造的,他隻談做好自己的事。”
陸宛聽了,笑笑說:“好吧,其實我覺得一個人,如果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李克定一直是個不談神的人,也從沒想過這世界是怎麽來的,覺得那些都是虛無縹緲的事情。
天地既然已經存在,我們知道他存在的狀況,順應這一狀況也就是了;至於天地是誰創造的,又何必去思考呢?
再說即便思考,也不過是猜測或是假說。
盡管中國有很多神話,比如盤古開天,女媧造人,誇父逐日等,但李克定一個也不信,認為那隻是上古人編的故事。
想到這裏,看著陸宛說:“你講的對,做好自己,我就很想做好自己呢!如果遇到的每件事情,我們都能做好,咱們這輩子也不白活了。”
“那你覺得,最首要的是做好什麽呢?”陸宛問。
李克定依然注視著陸宛說:“我父親常說,他有兩個夙願,一個是舉案齊眉,另一個是報國。我想我的夙願也是這兩個吧。”
每個人都會深受父母的影響,在童年和少年時期,往往覺得父親無所不能,便會不知不覺的產生崇拜。
子女常常在心裏以父母榜樣,日久天長,潛移默化中形成的思想和行為模式,就是把父母的影子注入了潛意識。
這也是很多人活著活著,一朝回首時,才猛然發現,不知不覺中就活成了父母的樣子。
人也隻有到了這個時候,才會明白,青春時對父母的叛逆,反叛的不過是自己的潛意識,說白了就是自己對自己不滿。
因為特質早在潛意識中形成了,烙著父母的印記,決定了我們的性格,設定了我們的人生軌跡。
聽李克定說完兩個夙願之後,陸宛忍不住笑出聲來:“舉案齊眉,你想的倒挺美,你要和誰舉案齊眉呢?”
李克定見她也看向了自己,一雙眼睛純潔無瑕,就說:“當然是和你了,還能是別人嗎?”
陸宛不由心如鹿撞,羞的轉過頭去,嬌嗔的說:“你老是胡說,不理你了。”
李克定覺得自己這樣行事,雖然有些唐突,但說了之後,心中卻很暢快。
盡管陸宛沒有什麽表示,但他看得出來,起碼陸宛是喜歡的。
為了避免尷尬,暫時轉移她的注意力,李克定說:“咱們快找我師父去吧。”
陸宛也意識到必須抓緊時間,因為中午以前,還得趕回去陪奶奶吃飯。
就在她想著事情,注意力被分散時,手已經被李克定牽住,趕忙抽回去,兀自一股暖流在心頭蕩漾開來。
兩人穿過大殿,到在第三進的院子,這裏東西兩側各列著三間廂房,普雲先生就住在東廂房內。
冬天的上午,太陽從東南照向西北,從東廂房向西看,因為正有陽光灑在院中,景物分外清楚。
普雲先生剛送走了北京來的客人,對著窗戶抽著水煙。
看李克定帶來一個女孩,身材修長,婷婷的立在院中,大聲說:“克定來了,進來吧。”
說著掐了煙,把煙杆放在一邊。
陸宛進的門來,普雲看了笑著說:“不想今天還有貴客登門,快請坐。”
李克定給師父介紹了陸宛,又扶過旁邊的椅子,讓她坐下,轉身說:“我去端茶。”
普雲臉現滿意之色,用手捋著胡須說:“不必了,你也坐下吧。”
隨後指著身邊的一個徒弟:“還是讓他去吧。”
那徒弟應聲退出,輕輕關上了房門。
李克定依師父的吩咐,坐在了陸宛身邊。
先跟師父大概講了這次去天津的事情,又講了怎麽在明仁認識的陸宛,還介紹說陸宛以前一直在天津教會學校上學。
普雲看他們的神情,略沉吟了一下,而後說:“今天你們既然來了,總得有點收獲,我給你們講兩件舊事。”此時那徒弟敲門而入,端了茶來,給各人放好,又悄聲退了出去。
普雲先慢慢呷了一口,回味著點了點頭。
然後對二人說:“第一件事情發生在五十年前,那時正鬧太平天國,撚軍趁亂打到天津一帶。
當時朝廷缺少餉銀,無力平定叛亂。
此時有兩個人挺身而出,把大半家財捐做軍餉。
這兩個人,一個姓陸,一個姓李。”
李克定便對門房說:“不用急,我先去裏麵轉轉,順便等師父會客結束。”說著帶陸宛走進門來。
向前約20米,一尊孔聖人的石像,高高的矗立。
石像後麵是兩層屋簷的大殿,簷間一塊豎匾,寫著“大成殿”,門頭上一塊橫匾寫著“萬世師表”。
陸宛第一次來這裏,百事新鮮,興致勃勃。
跟著李克定進殿裏來看,見孔子居中,四配在旁,十二哲的龕位分列在東西兩側。
陸宛小時候背過四書,後來學校裏也開設五經的課程,尤其是父親經常督著她,不可荒廢了對經典的學習。今天到了文廟,看裏麵各種禮器,還是覺得所知甚少。
轉了一圈之後,陸宛對李克定說:“我考你個問題吧。”
李克定心想,我自小在這裏學習,她還能問出什麽高深的問題,隨口說:“你盡管考。”
陸宛便問李克定:“你告訴我,為什麽孔夫子是聖人呢?”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直指要害,很難回答。
李克定思考了一陣兒,才緩緩地說:“首先咱們得明白,什麽是聖人?孟子說“大而化之之謂聖”,是說內心充滿善,並能夠用善來化育眾生,這樣的人才能稱為聖人。孔子內心充滿了善,且用善教化眾人,所以才說孔子是聖人的嘛。”
說完,李克定頗為自己的回答感到滿意,便得意地看著陸宛。
陸宛想了想,又問李克定說:“耶-穌充滿大愛,並用大愛感化教化眾人,按孟子的說法耶穌也該是聖人了?”
神愛世人,李克定略有所知,但說耶-穌是聖人,心裏一時還接受不了,於是對陸宛說:“起碼有一點不同,孔子從不談怪力亂神,不談有沒有靈魂,不談死後上天堂還是下地獄;不談神,不談宇宙是誰創造的,他隻談做好自己的事。”
陸宛聽了,笑笑說:“好吧,其實我覺得一個人,如果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李克定一直是個不談神的人,也從沒想過這世界是怎麽來的,覺得那些都是虛無縹緲的事情。
天地既然已經存在,我們知道他存在的狀況,順應這一狀況也就是了;至於天地是誰創造的,又何必去思考呢?
再說即便思考,也不過是猜測或是假說。
盡管中國有很多神話,比如盤古開天,女媧造人,誇父逐日等,但李克定一個也不信,認為那隻是上古人編的故事。
想到這裏,看著陸宛說:“你講的對,做好自己,我就很想做好自己呢!如果遇到的每件事情,我們都能做好,咱們這輩子也不白活了。”
“那你覺得,最首要的是做好什麽呢?”陸宛問。
李克定依然注視著陸宛說:“我父親常說,他有兩個夙願,一個是舉案齊眉,另一個是報國。我想我的夙願也是這兩個吧。”
每個人都會深受父母的影響,在童年和少年時期,往往覺得父親無所不能,便會不知不覺的產生崇拜。
子女常常在心裏以父母榜樣,日久天長,潛移默化中形成的思想和行為模式,就是把父母的影子注入了潛意識。
這也是很多人活著活著,一朝回首時,才猛然發現,不知不覺中就活成了父母的樣子。
人也隻有到了這個時候,才會明白,青春時對父母的叛逆,反叛的不過是自己的潛意識,說白了就是自己對自己不滿。
因為特質早在潛意識中形成了,烙著父母的印記,決定了我們的性格,設定了我們的人生軌跡。
聽李克定說完兩個夙願之後,陸宛忍不住笑出聲來:“舉案齊眉,你想的倒挺美,你要和誰舉案齊眉呢?”
李克定見她也看向了自己,一雙眼睛純潔無瑕,就說:“當然是和你了,還能是別人嗎?”
陸宛不由心如鹿撞,羞的轉過頭去,嬌嗔的說:“你老是胡說,不理你了。”
李克定覺得自己這樣行事,雖然有些唐突,但說了之後,心中卻很暢快。
盡管陸宛沒有什麽表示,但他看得出來,起碼陸宛是喜歡的。
為了避免尷尬,暫時轉移她的注意力,李克定說:“咱們快找我師父去吧。”
陸宛也意識到必須抓緊時間,因為中午以前,還得趕回去陪奶奶吃飯。
就在她想著事情,注意力被分散時,手已經被李克定牽住,趕忙抽回去,兀自一股暖流在心頭蕩漾開來。
兩人穿過大殿,到在第三進的院子,這裏東西兩側各列著三間廂房,普雲先生就住在東廂房內。
冬天的上午,太陽從東南照向西北,從東廂房向西看,因為正有陽光灑在院中,景物分外清楚。
普雲先生剛送走了北京來的客人,對著窗戶抽著水煙。
看李克定帶來一個女孩,身材修長,婷婷的立在院中,大聲說:“克定來了,進來吧。”
說著掐了煙,把煙杆放在一邊。
陸宛進的門來,普雲看了笑著說:“不想今天還有貴客登門,快請坐。”
李克定給師父介紹了陸宛,又扶過旁邊的椅子,讓她坐下,轉身說:“我去端茶。”
普雲臉現滿意之色,用手捋著胡須說:“不必了,你也坐下吧。”
隨後指著身邊的一個徒弟:“還是讓他去吧。”
那徒弟應聲退出,輕輕關上了房門。
李克定依師父的吩咐,坐在了陸宛身邊。
先跟師父大概講了這次去天津的事情,又講了怎麽在明仁認識的陸宛,還介紹說陸宛以前一直在天津教會學校上學。
普雲看他們的神情,略沉吟了一下,而後說:“今天你們既然來了,總得有點收獲,我給你們講兩件舊事。”此時那徒弟敲門而入,端了茶來,給各人放好,又悄聲退了出去。
普雲先慢慢呷了一口,回味著點了點頭。
然後對二人說:“第一件事情發生在五十年前,那時正鬧太平天國,撚軍趁亂打到天津一帶。
當時朝廷缺少餉銀,無力平定叛亂。
此時有兩個人挺身而出,把大半家財捐做軍餉。
這兩個人,一個姓陸,一個姓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