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複兒子的信:永遠追趕壞的
親愛的安德烈:
我對你的世界沒有興趣?什麽跟什麽呀!你不記得,為了理解為什麽你們聽hip-hop音樂,我仔細聽了hip-hop,而且是找到歌詞,對著歌詞細聽的。不但聽了正在流行的,還把1980年代前的也找出來聽,為的是了解這個樂種的發展過程。理解之後,才知道,原來hip-hop來自一種抗議和批判精神,而且,好的詞,根本就進入了詩的境界。中年父母的挫折,安德烈,可能多半來自於,他們正在成長的孩子不願意把門打開,讓他們進入自己的世界,而不是父母不願意進入。你不就嫌惡我“母愛”太多,電話太多嗎?今天抵達台北。在開往陽明山回家的路上,買了一瓶兩公升的鮮奶。回到家,打開冰箱,發現麗沙阿姨知道我要回來,早一步填滿了冰箱,裏頭已經有一瓶兩公升的鮮奶。現在我有兩瓶兩公升的鮮奶。仔細看了一下保鮮日期,一瓶是今天到期,已經接近不新鮮了;另一瓶則是三天後。你會從哪一瓶開始喝,安德烈?一個青島的朋友跟我說過這個故事。人家送了他們一箱蘋果。打開一看,大部分新鮮青翠,有幾個卻已經開始變色。我的青島朋友不經思索,伸手就去拿那快要腐壞的;她17歲的兒子也不經思索就抓了一個最青翠的開始喀嚓喀嚓啃起來。他母親急急說,“唉呀,先吃壞的呀。壞的不吃,明天怕就不能吃了。”兒子覺得母親很奇怪,說,“你從壞的吃起,到明天,那好的也逐漸變壞了,結果你就一路在追趕那壞的,你永遠在吃那不新鮮的蘋果。你為什麽就不能直接享受那最好的呢?”朋友說,她聽了兒子的話,半壞的蘋果拿在手裏,站在那兒,一時說不出話來。好吧,安德烈。現在我站在那打開的冰箱前麵。請問,你會先喝哪一瓶牛奶?
翩翩少年時
我在陽台上坐下來。眺望台北盆地一片空蒙。一隻老鷹,孤孤單單,在風裏忽上忽下,像一個少年獨自在玩滑板。我想,咦,何以聽不見他拍打翅膀的聲音?側耳細聽,知道是被滿山滿穀的蟬聲覆蓋了。夏天,陽明山被蟬的部隊占領。想到你的信把我描述得如此“不堪”,我低頭檢視一下自己:今天穿的是什麽?一件青煙色的棉布薄衫裙。直筒形的,假如你拿一個大塑膠袋,在上麵剪出一個半圓,兩翼剪出兩個袖洞,就是了。赤足。指甲沒有顏色,臉上沒有脂粉。身上沒有首飾;今天是個獨處的日子。我出門的時候,是會“打扮”的,安德烈。不過衣服總是白色或黑色,看起來像是一個“極簡主義者”的行動宣示,但真正的原因是,一、我哪有可能把時間投擲在衣著和打扮的琢磨思考上?二、我可能在用所謂“極簡”美學來掩飾自己其實對“美”和“品味”缺乏心得,沒有成就。大概在你進入14歲左右的時候,我就發現,你穿衣服已經有了自己的風格和品味。你弟弟也是在他14歲的時候,開始不再像“孩子”,而不經意間流露出一種翩翩少年的矜持。我不說破,但是在一旁默默地欣賞。我驚訝,“成長”這東西多麽纖細、多麽複雜啊。誰都可以看見一個男孩子長高了,細細的胡子冒出來了,聲音突然改變了,鼓鼓的孩兒臉頰被棱角線條取代,但是人們不會注意到他眼裏的稚氣消失,一股英氣開始逼人;人們也不會發現,他的穿著、他的顧盼、他的自我,敏感得像女高音最高的一個音符旋繞在水晶玻璃上。他的領子豎起或翻下,他的牛仔褲皮帶係在腰間的哪一個高度,他穿恤衫還是襯衫,襯衫尾紮進或露出……所有的細節都牽引著他的心的跳動。而你我之間,安德烈,是有差距的;那個差距既是世代之差,也是文化之異,甚至是階級的分野。
我是“台妹”
你的母親,安德烈,是一個在“第三世界”長大的少女。我出生的1952年,台灣的人均所得不到200美元。集體匱乏之外,這少女還來自一個難民家庭,從中國流離遷徙,一貧如洗。一直到 1970年,我才在家裏看見冰箱和電視機——因此阿姆斯壯1969年的登陸月球,這個17歲的台灣少女是沒看見的。台灣到1965年都是“美援”的救濟對象。“美援”,在這個台灣少女的記憶裏有三件東西:一是灑了金粉的聖誕卡,鄉村天主教堂裏的美國神父會給你,上麵有馬槽、嬰兒,還有肥胖可咬、長著翅膀的天使。二是鐵罐脫脂奶粉。三是麵粉麻布袋。機智的媽媽們把麻布袋裁剪成孩子們的上衣和短褲。於是你看見大大小小的孩子們“穿著麵粉袋恤衫”,胸前還印著兩隻大手緊握,寫著:“中美合作,20公斤”。不是“馬鈴薯麻布袋”,安德烈,你的母親是“麵粉麻布袋”的一代。除了麵粉袋恤衫,18歲以前我基本上隻穿過學校製服。別以為是英國學校那種表達身份和地位的校服,有領帶和皮鞋。我們穿著白衣黑裙(你可知道我的“極簡美學”的原始來處了吧?)。裙長超過膝蓋,要受罰;發長超過耳根,要受罰。我的兄弟們穿的是卡其褲和白上衣,頭上頂著軍警的大盤帽,帽子裏是剃得發青的頭。外國人來台灣,嚇一跳,以為台灣滿街都是士兵和警察,是個警察國家;他們不知道,那是學生。你會說,可是這些和“貧窮”沒什麽關係。是的,這種美學的單調和品味的統一,和貧窮的關係少,和威權政治的關係大。但是我想告訴你的是,當威權政治和貧窮一起灑下天羅大網把你罩住的時候,品味,很難有空間。因為,請問品味是什麽?它不就是細致的分辨、性格的突出,以及獨立個體的呈現嗎?每一件,都正好是貧窮所吝嗇給你的,也是威權政治所剝奪於你的。
另一種貧窮
安德烈,你是否開始覺得這樣成長的母親挺“可憐”的?那你就錯啦。貧窮使得我缺少對於物質的敏感和賞玩能力,但是卻加深了我對於弱者的理解和同情。威權統治也許減低了我的個人創造力,但是卻磨細了我對權力本質的認識而使我對於自由的信仰更加堅定,可能也使我更加勇敢,因為我知道失去自由意味著什麽。過去,是我們必須概括承受的。那麽你必須“概括承受”的過去,是什麽?你所成長的國家,人均收入是30579美金。培育你的是一個民主開放、文化多元的社會;你的父母都有博士學位(盡管“博士”可能是100分的笨蛋或流氓);你屬於那種還不到15歲就已經走過半個地球的“國際人”;你簡直就是一個被太好的環境寵壞的現代王子。品味,太容易了吧?但是,你能回答這個問題嗎:如果這太好的環境賦予了你美感和品味,那麽它剝奪了你一些什麽?你的一代,是否其實有另一種的 “貧窮”?
mm
2006-08-20
親愛的安德烈:
我對你的世界沒有興趣?什麽跟什麽呀!你不記得,為了理解為什麽你們聽hip-hop音樂,我仔細聽了hip-hop,而且是找到歌詞,對著歌詞細聽的。不但聽了正在流行的,還把1980年代前的也找出來聽,為的是了解這個樂種的發展過程。理解之後,才知道,原來hip-hop來自一種抗議和批判精神,而且,好的詞,根本就進入了詩的境界。中年父母的挫折,安德烈,可能多半來自於,他們正在成長的孩子不願意把門打開,讓他們進入自己的世界,而不是父母不願意進入。你不就嫌惡我“母愛”太多,電話太多嗎?今天抵達台北。在開往陽明山回家的路上,買了一瓶兩公升的鮮奶。回到家,打開冰箱,發現麗沙阿姨知道我要回來,早一步填滿了冰箱,裏頭已經有一瓶兩公升的鮮奶。現在我有兩瓶兩公升的鮮奶。仔細看了一下保鮮日期,一瓶是今天到期,已經接近不新鮮了;另一瓶則是三天後。你會從哪一瓶開始喝,安德烈?一個青島的朋友跟我說過這個故事。人家送了他們一箱蘋果。打開一看,大部分新鮮青翠,有幾個卻已經開始變色。我的青島朋友不經思索,伸手就去拿那快要腐壞的;她17歲的兒子也不經思索就抓了一個最青翠的開始喀嚓喀嚓啃起來。他母親急急說,“唉呀,先吃壞的呀。壞的不吃,明天怕就不能吃了。”兒子覺得母親很奇怪,說,“你從壞的吃起,到明天,那好的也逐漸變壞了,結果你就一路在追趕那壞的,你永遠在吃那不新鮮的蘋果。你為什麽就不能直接享受那最好的呢?”朋友說,她聽了兒子的話,半壞的蘋果拿在手裏,站在那兒,一時說不出話來。好吧,安德烈。現在我站在那打開的冰箱前麵。請問,你會先喝哪一瓶牛奶?
翩翩少年時
我在陽台上坐下來。眺望台北盆地一片空蒙。一隻老鷹,孤孤單單,在風裏忽上忽下,像一個少年獨自在玩滑板。我想,咦,何以聽不見他拍打翅膀的聲音?側耳細聽,知道是被滿山滿穀的蟬聲覆蓋了。夏天,陽明山被蟬的部隊占領。想到你的信把我描述得如此“不堪”,我低頭檢視一下自己:今天穿的是什麽?一件青煙色的棉布薄衫裙。直筒形的,假如你拿一個大塑膠袋,在上麵剪出一個半圓,兩翼剪出兩個袖洞,就是了。赤足。指甲沒有顏色,臉上沒有脂粉。身上沒有首飾;今天是個獨處的日子。我出門的時候,是會“打扮”的,安德烈。不過衣服總是白色或黑色,看起來像是一個“極簡主義者”的行動宣示,但真正的原因是,一、我哪有可能把時間投擲在衣著和打扮的琢磨思考上?二、我可能在用所謂“極簡”美學來掩飾自己其實對“美”和“品味”缺乏心得,沒有成就。大概在你進入14歲左右的時候,我就發現,你穿衣服已經有了自己的風格和品味。你弟弟也是在他14歲的時候,開始不再像“孩子”,而不經意間流露出一種翩翩少年的矜持。我不說破,但是在一旁默默地欣賞。我驚訝,“成長”這東西多麽纖細、多麽複雜啊。誰都可以看見一個男孩子長高了,細細的胡子冒出來了,聲音突然改變了,鼓鼓的孩兒臉頰被棱角線條取代,但是人們不會注意到他眼裏的稚氣消失,一股英氣開始逼人;人們也不會發現,他的穿著、他的顧盼、他的自我,敏感得像女高音最高的一個音符旋繞在水晶玻璃上。他的領子豎起或翻下,他的牛仔褲皮帶係在腰間的哪一個高度,他穿恤衫還是襯衫,襯衫尾紮進或露出……所有的細節都牽引著他的心的跳動。而你我之間,安德烈,是有差距的;那個差距既是世代之差,也是文化之異,甚至是階級的分野。
我是“台妹”
你的母親,安德烈,是一個在“第三世界”長大的少女。我出生的1952年,台灣的人均所得不到200美元。集體匱乏之外,這少女還來自一個難民家庭,從中國流離遷徙,一貧如洗。一直到 1970年,我才在家裏看見冰箱和電視機——因此阿姆斯壯1969年的登陸月球,這個17歲的台灣少女是沒看見的。台灣到1965年都是“美援”的救濟對象。“美援”,在這個台灣少女的記憶裏有三件東西:一是灑了金粉的聖誕卡,鄉村天主教堂裏的美國神父會給你,上麵有馬槽、嬰兒,還有肥胖可咬、長著翅膀的天使。二是鐵罐脫脂奶粉。三是麵粉麻布袋。機智的媽媽們把麻布袋裁剪成孩子們的上衣和短褲。於是你看見大大小小的孩子們“穿著麵粉袋恤衫”,胸前還印著兩隻大手緊握,寫著:“中美合作,20公斤”。不是“馬鈴薯麻布袋”,安德烈,你的母親是“麵粉麻布袋”的一代。除了麵粉袋恤衫,18歲以前我基本上隻穿過學校製服。別以為是英國學校那種表達身份和地位的校服,有領帶和皮鞋。我們穿著白衣黑裙(你可知道我的“極簡美學”的原始來處了吧?)。裙長超過膝蓋,要受罰;發長超過耳根,要受罰。我的兄弟們穿的是卡其褲和白上衣,頭上頂著軍警的大盤帽,帽子裏是剃得發青的頭。外國人來台灣,嚇一跳,以為台灣滿街都是士兵和警察,是個警察國家;他們不知道,那是學生。你會說,可是這些和“貧窮”沒什麽關係。是的,這種美學的單調和品味的統一,和貧窮的關係少,和威權政治的關係大。但是我想告訴你的是,當威權政治和貧窮一起灑下天羅大網把你罩住的時候,品味,很難有空間。因為,請問品味是什麽?它不就是細致的分辨、性格的突出,以及獨立個體的呈現嗎?每一件,都正好是貧窮所吝嗇給你的,也是威權政治所剝奪於你的。
另一種貧窮
安德烈,你是否開始覺得這樣成長的母親挺“可憐”的?那你就錯啦。貧窮使得我缺少對於物質的敏感和賞玩能力,但是卻加深了我對於弱者的理解和同情。威權統治也許減低了我的個人創造力,但是卻磨細了我對權力本質的認識而使我對於自由的信仰更加堅定,可能也使我更加勇敢,因為我知道失去自由意味著什麽。過去,是我們必須概括承受的。那麽你必須“概括承受”的過去,是什麽?你所成長的國家,人均收入是30579美金。培育你的是一個民主開放、文化多元的社會;你的父母都有博士學位(盡管“博士”可能是100分的笨蛋或流氓);你屬於那種還不到15歲就已經走過半個地球的“國際人”;你簡直就是一個被太好的環境寵壞的現代王子。品味,太容易了吧?但是,你能回答這個問題嗎:如果這太好的環境賦予了你美感和品味,那麽它剝奪了你一些什麽?你的一代,是否其實有另一種的 “貧窮”?
mm
2006-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