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致mm
悶死人
親愛的mm:
經過一個辛苦的學期,我總算回到德國的家,度過3個禮拜的寒假。所謂家嘛,就是一個能讓你懶惰、暈眩、瘋狂放鬆的地方。在回香港之前,我跟朋友開車去了一趟慕尼黑。路卡斯在那裏上學,他去上課,我無聊,就自己逛到了現代美術館。館裏剛好有一個個人特展,展出藝術家叫dan vin。
事實上,路卡斯是要我根本不要去美術館的,他說那些展覽都“悶死人”。我實在沒事可幹,所以還是進去了,逛了足足兩個小時,隻不過證實了他的話:悶死了。
這個個展占據大概10個房間,每一個房間都塞滿了各形各色的霓虹燈管。剛進去時,你以為這燈不過是個有意思的背景吧,結果不是,裏麵還真的什麽都沒有。這些霓虹燈,就是展品本身。紅燈、白燈、綠燈,亮到不行,亮到你眼睛睜不開,簡直走不進房間裏去。我從一個展示間摸到另一個展示間,每個房間就展示著牆上這些長長短短的霓虹燈!連走廊上都是紅燈綠燈。
我在強光中走到最中間一個房間,發現它跟其他房間隔絕,所以我好奇了。走進去,哇,你說裏麵有什麽?整個房間罩著暗暗的“黑燈”——也就是任何一個蘭桂坊的酒吧會用的那種照明方式,幽黑幽黑的。其他就什麽都沒有了。
離開美術館的時候,我一點也沒覺得自己受到藝術的什麽啟發或是“震蕩”。俗語說,藝術因人的“眼光”而異。好吧,我的眼睛可真的是被這一個藝術展覽的強光射得七葷八素,現在一閉眼就看見光,真的產生“眼光”了!
你問我,莫斯塔的李小龍雕像是藝術還是kitsch,那我倒過來問你:李小龍雕像跟慕尼黑現代美術館那個個展比較,哪個是藝術?那堆霓虹燈,放在最高級的美術館裏正式展出,該是“藝術”了吧?可是它給了我的隻有頭暈跟眼睛發疼。李小龍的雕像,還鍍了金,是kitsch嗎?可是它很可能感動了人,使本來伸出手想打架的人反而握了手,這豈不是藝術的力量?
膩死了
你說的sound of music那場演出,天哪,我當然記得。我對音樂劇本來就沒什麽興趣,這個什麽“仙樂飄飄”或“真善美”我在德國時連聽都沒聽說過。我們3個人中場就堅決要走,實在是因為受不了了。先是奧地利的“傳統服裝”,然後是奧地利“山歌”,然後是“小白花”所謂“民謠”,到後來連納粹都上戲了,實在是到了忍受底線。我也記得你問我們“為什麽”,我也記得我們的回答:一個人能夠吞下kitsch的量是有限的!這個百老匯劇把德國和奧地利的刻板印象發揮到極致,加“糖”到極致,我們快“膩”死了。
我們的反應其實不難理解。你想想看,把扮演中國人的演員放到舞台上,讓他們戴上鬥笠,畫上兩撇山羊胡子,褲管卷起來,站在水稻田裏,然後讓他們站在那裏唱美國人聽起來貌似中國歌的ching-chang-chong,請問你能不能連看兩個小時這樣的表演?你保證中場不離席?
kitsch排名前十大
藝術和kitsch之間的界線確實是模糊的,我其實沒有資格判斷,算了,不跟你和稀泥。他媽的妥協。我就清楚給你一個我心目中的“kitsch排名前10大”清單吧!
一、the sound of music音樂劇,我此生絕不再看此劇。
二、磁器小雕像——尤其是帶翅膀的天使。
三、(自從我來到亞洲之後)毛產品——包括帶紅星的軍帽、寫“為人民服務”的書包,尤其是以毛主席的一隻手臂作為指針的各類鍾表。
四、任何展示“愛國”的東西——尤其是美式的,含老鷹、星條、著製服的士兵等。
五、任何展示“宗教”的東西(你記得常常來按門鈴向我們宣教的那些什麽什麽“見證”的女人嗎?對,我指的就是她們拿出來的文宣品,永遠印著一個耶穌被一群膚色有黑有白的“多元文化族群”的小孩所圍繞。)
六、受不了的“搞笑”恤衫——smile if you are horny,fill beer in here,我很煩,群眾總是蠢的……如果還要我看見一個人穿著警察的恤衫而他其實不是一個警察,我就想逃跑。
七、勵誌大海報及卡片——這種海報,一定有美麗的風景,寧靜的海啦,山啦,森林小徑啦,一定框個黑邊,然後寫著大大的主題:智慧,誠實,毅力,有恒,愛心……
八、電視裏頭的肥皂劇,還有電視外麵真實的人,可是他以為自己的人生是電視裏頭的肥皂劇——包括譬如你一定沒聽過的“oc←”。這是全世界最流行的青少年肥皂劇之一,演一群有錢到不知道自己流油的加州少男少女。
九、美國鄉村歌曲——甜到不行。
十、你對我和菲利普的愛——母愛絕對是kitsch……唉(歎)
你的安德烈
悶死人
親愛的mm:
經過一個辛苦的學期,我總算回到德國的家,度過3個禮拜的寒假。所謂家嘛,就是一個能讓你懶惰、暈眩、瘋狂放鬆的地方。在回香港之前,我跟朋友開車去了一趟慕尼黑。路卡斯在那裏上學,他去上課,我無聊,就自己逛到了現代美術館。館裏剛好有一個個人特展,展出藝術家叫dan vin。
事實上,路卡斯是要我根本不要去美術館的,他說那些展覽都“悶死人”。我實在沒事可幹,所以還是進去了,逛了足足兩個小時,隻不過證實了他的話:悶死了。
這個個展占據大概10個房間,每一個房間都塞滿了各形各色的霓虹燈管。剛進去時,你以為這燈不過是個有意思的背景吧,結果不是,裏麵還真的什麽都沒有。這些霓虹燈,就是展品本身。紅燈、白燈、綠燈,亮到不行,亮到你眼睛睜不開,簡直走不進房間裏去。我從一個展示間摸到另一個展示間,每個房間就展示著牆上這些長長短短的霓虹燈!連走廊上都是紅燈綠燈。
我在強光中走到最中間一個房間,發現它跟其他房間隔絕,所以我好奇了。走進去,哇,你說裏麵有什麽?整個房間罩著暗暗的“黑燈”——也就是任何一個蘭桂坊的酒吧會用的那種照明方式,幽黑幽黑的。其他就什麽都沒有了。
離開美術館的時候,我一點也沒覺得自己受到藝術的什麽啟發或是“震蕩”。俗語說,藝術因人的“眼光”而異。好吧,我的眼睛可真的是被這一個藝術展覽的強光射得七葷八素,現在一閉眼就看見光,真的產生“眼光”了!
你問我,莫斯塔的李小龍雕像是藝術還是kitsch,那我倒過來問你:李小龍雕像跟慕尼黑現代美術館那個個展比較,哪個是藝術?那堆霓虹燈,放在最高級的美術館裏正式展出,該是“藝術”了吧?可是它給了我的隻有頭暈跟眼睛發疼。李小龍的雕像,還鍍了金,是kitsch嗎?可是它很可能感動了人,使本來伸出手想打架的人反而握了手,這豈不是藝術的力量?
膩死了
你說的sound of music那場演出,天哪,我當然記得。我對音樂劇本來就沒什麽興趣,這個什麽“仙樂飄飄”或“真善美”我在德國時連聽都沒聽說過。我們3個人中場就堅決要走,實在是因為受不了了。先是奧地利的“傳統服裝”,然後是奧地利“山歌”,然後是“小白花”所謂“民謠”,到後來連納粹都上戲了,實在是到了忍受底線。我也記得你問我們“為什麽”,我也記得我們的回答:一個人能夠吞下kitsch的量是有限的!這個百老匯劇把德國和奧地利的刻板印象發揮到極致,加“糖”到極致,我們快“膩”死了。
我們的反應其實不難理解。你想想看,把扮演中國人的演員放到舞台上,讓他們戴上鬥笠,畫上兩撇山羊胡子,褲管卷起來,站在水稻田裏,然後讓他們站在那裏唱美國人聽起來貌似中國歌的ching-chang-chong,請問你能不能連看兩個小時這樣的表演?你保證中場不離席?
kitsch排名前十大
藝術和kitsch之間的界線確實是模糊的,我其實沒有資格判斷,算了,不跟你和稀泥。他媽的妥協。我就清楚給你一個我心目中的“kitsch排名前10大”清單吧!
一、the sound of music音樂劇,我此生絕不再看此劇。
二、磁器小雕像——尤其是帶翅膀的天使。
三、(自從我來到亞洲之後)毛產品——包括帶紅星的軍帽、寫“為人民服務”的書包,尤其是以毛主席的一隻手臂作為指針的各類鍾表。
四、任何展示“愛國”的東西——尤其是美式的,含老鷹、星條、著製服的士兵等。
五、任何展示“宗教”的東西(你記得常常來按門鈴向我們宣教的那些什麽什麽“見證”的女人嗎?對,我指的就是她們拿出來的文宣品,永遠印著一個耶穌被一群膚色有黑有白的“多元文化族群”的小孩所圍繞。)
六、受不了的“搞笑”恤衫——smile if you are horny,fill beer in here,我很煩,群眾總是蠢的……如果還要我看見一個人穿著警察的恤衫而他其實不是一個警察,我就想逃跑。
七、勵誌大海報及卡片——這種海報,一定有美麗的風景,寧靜的海啦,山啦,森林小徑啦,一定框個黑邊,然後寫著大大的主題:智慧,誠實,毅力,有恒,愛心……
八、電視裏頭的肥皂劇,還有電視外麵真實的人,可是他以為自己的人生是電視裏頭的肥皂劇——包括譬如你一定沒聽過的“oc←”。這是全世界最流行的青少年肥皂劇之一,演一群有錢到不知道自己流油的加州少男少女。
九、美國鄉村歌曲——甜到不行。
十、你對我和菲利普的愛——母愛絕對是kitsch……唉(歎)
你的安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