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海絕對不會想到,他自以為一舉三得的舉措,恰恰正是聾老太太希望得到的結果。其實就連那天晚上易中海親眼目睹的一切,也都是出於聾老太太的刻意設計。
聾老太太一個孤寡之身能夠在戰亂紛爭的年代生存下來,而且還能保留下這座三進四合院,顯然也絕非一個簡單人物,否則早就被人吞噬的骨頭渣子都不剩了。
聾老太太在南鑼鼓巷老一輩人的眼中算得上是一個比較神秘的存在,有人傳言說她是一位貝勒爺的外室,也有人說她的丈夫是一個富商,可是自從當年不過二十左右歲的聾老太太成為九十五號四合院的主人後,誰也沒有看到過這座四合院的男主人。
這麽大的一座四合院裏,除了聾老太太外,隻有一個貼身丫鬟和一個廚子以及兩個門房,每天除了一大早出門散散步、順便買點肉菜,平時都是待在院子裏。
隨著年齡的增長,聾老太太已經清晰地感覺到自己的身體開始日漸衰弱,雖然現在還能夠做到行動自如,可是她知道總有一天自己會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如果身邊沒有人照顧,那她很有可能會活活餓死在床上。
之前並不是沒有人照顧聾老太太的衣食起居,那個人是她的貼身丫鬟小翠。
小翠是聾老太太收養的一個孤兒,閱人無數的她當時一眼就從十幾個衣衫襤褸、滿臉菜色的流浪兒中選中了這個隻有七八歲的小姑娘。
事實證明聾老太太的眼光確實沒有讓她失望,小翠跟著來到四合院後,小小年紀就十分乖巧懂事,每天除了服侍聾老太太的衣食起居,還主動給老太太揉腿捶肩,陪著老太太聊天解悶。
無兒無女的聾老太太也把小翠收為了自己的幹閨女,並給她上了戶口,按照自己的姓氏起名叫龍小翠。
在小翠十八歲那年,將她嫁給了家裏負責做飯的廚子何大清,並將中院的兩間正房和一間耳房當成了小翠的嫁妝,還額外給了小兩口兩百塊現大洋。
聾老太太與龍小翠朝夕相處了十年,經過幾次試探後,對於這個相貌清秀、心靈手巧的幹閨女十分滿意,她直接告訴龍小翠,如果願意給自己養老送終、並保證在自己百年之後逢年過節按時祭奠,那麽在自己死後這座四合院和自己的財產都會留給龍小翠。
對於這位把自己從饑寒交迫的困境解救出來的幹娘,龍小翠不僅感激,更多的是慶幸。如果沒有幹娘估計自己早就同那些餓死、凍死的幼童一樣被拋屍荒野了,現在自己不僅吃的飽、穿的暖衣食無憂,而且每月還能得到不少賞賜,現在自己過的日子以前做夢也想象不到。
聾老太太對待身邊的人確實不錯,不僅工錢要比外麵人家多一些,而且逢年過節都會賞賜一些東西。尤其是對貼身伺候自己的龍小翠更是關愛有加,不僅同吃同住、而且從小丫頭十歲起每月都給她幾塊大洋當零花錢,十五歲後小丫頭的零花錢已經與門房拿的一樣多了。
龍小翠對於老太太提出的養老送終一事根本沒有絲毫猶豫就答應了下來,她本身就是父母雙亡的孤兒,老太太對自己可以算是有著救命之恩,更何況相處了這麽多年,她內心裏早把老太太當成了自己的親娘。
隨著龍小翠一年年長大,聾老太太也開始考慮起幹閨女的終身大事,她也和龍小翠談了自己的想法,出嫁顯然是不可能的事,她打算給幹閨女招一個上門女婿,自己有錢有房子,並不指望男方有多大的能耐,隻要能人五官端正、身體健康、本分聽話就行。
對此龍小翠並沒有意見,在當時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於是聾老太太托街上的媒婆給尋找合適的人選。
在當時那個戰亂年代,為了躲避戰火四處逃難的人很多,為了能夠吃上飯,很多走投無路的人隻能賣身為奴,否則隻能活活餓死、凍死在街頭。
南鑼鼓巷附近的媒婆很快就帶著人上門請聾老太太過目,之所以這麽積極,原因很簡單,就是聾老太太允諾事成給五塊大洋的謝媒禮,在當時一塊大洋就夠三口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用。
可惜接連相看了兩個,聾老太太都不滿意,不是性格油滑就是木訥愚鈍。
聾老太太可不會倉促決定下來,這不僅關係到幹閨女的終身大事,更是與自己的養老大事密不可分。
此時負責給聾老太太做飯的廚子何大清主動找到了聾老太太,提出自己想娶龍小翠為妻。
何大清在這裏也幹了五年多了,以前給聾老太太做飯的廚子歲數大了,想要回鄉養老,辭工時向主家推薦了剛從豐澤園出徒的何大清。據老廚子介紹,何大清算是譚家菜的分支傳人,父親在一位大官府上當廚師,後來跟隨那個大官去了南方,臨走之前把兒子送到了豐澤園跟自己的師兄學藝。
可惜現在外麵世道太亂,許多行業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豐澤園也未能幸免。何大清出徒後正好碰上了這種亂世,豐澤園生意不景氣,不光不再招人、還不得不要裁人。
何大清的師傅為了給徒弟找一個糊口的工作,就托勤行(古代廚師在三百六十行裏被稱為勤行)的朋友們一起留意。老廚子作為勤行的老人,與何大清的師傅認識,於是就向聾老太太推薦了何大清來接替自己的工作。
經過試菜後聾老太太留下了剛滿十八歲的何大清,何大清也算是身兼兩門手藝,除了跟豐澤園師傅學了一手京味川菜手藝、還會家傳的譚家菜。
雖然在四合院這份工作的收入沒法跟豐澤園正式廚師相比,可現在人家豐澤園不收人,還辭退了兩個廚師,而且在四合院的工作很輕鬆,每天除了早上跟著出去采買一天所需的肉菜、負責給聾老太太和龍小翠準備一日三餐,再就是做何大清自己和兩個門房的飯菜。
從門房的口中得知聾老太太想要給龍小翠招上門女婿的消息後,何大清就動了心思。
聾老太太一個孤寡之身能夠在戰亂紛爭的年代生存下來,而且還能保留下這座三進四合院,顯然也絕非一個簡單人物,否則早就被人吞噬的骨頭渣子都不剩了。
聾老太太在南鑼鼓巷老一輩人的眼中算得上是一個比較神秘的存在,有人傳言說她是一位貝勒爺的外室,也有人說她的丈夫是一個富商,可是自從當年不過二十左右歲的聾老太太成為九十五號四合院的主人後,誰也沒有看到過這座四合院的男主人。
這麽大的一座四合院裏,除了聾老太太外,隻有一個貼身丫鬟和一個廚子以及兩個門房,每天除了一大早出門散散步、順便買點肉菜,平時都是待在院子裏。
隨著年齡的增長,聾老太太已經清晰地感覺到自己的身體開始日漸衰弱,雖然現在還能夠做到行動自如,可是她知道總有一天自己會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如果身邊沒有人照顧,那她很有可能會活活餓死在床上。
之前並不是沒有人照顧聾老太太的衣食起居,那個人是她的貼身丫鬟小翠。
小翠是聾老太太收養的一個孤兒,閱人無數的她當時一眼就從十幾個衣衫襤褸、滿臉菜色的流浪兒中選中了這個隻有七八歲的小姑娘。
事實證明聾老太太的眼光確實沒有讓她失望,小翠跟著來到四合院後,小小年紀就十分乖巧懂事,每天除了服侍聾老太太的衣食起居,還主動給老太太揉腿捶肩,陪著老太太聊天解悶。
無兒無女的聾老太太也把小翠收為了自己的幹閨女,並給她上了戶口,按照自己的姓氏起名叫龍小翠。
在小翠十八歲那年,將她嫁給了家裏負責做飯的廚子何大清,並將中院的兩間正房和一間耳房當成了小翠的嫁妝,還額外給了小兩口兩百塊現大洋。
聾老太太與龍小翠朝夕相處了十年,經過幾次試探後,對於這個相貌清秀、心靈手巧的幹閨女十分滿意,她直接告訴龍小翠,如果願意給自己養老送終、並保證在自己百年之後逢年過節按時祭奠,那麽在自己死後這座四合院和自己的財產都會留給龍小翠。
對於這位把自己從饑寒交迫的困境解救出來的幹娘,龍小翠不僅感激,更多的是慶幸。如果沒有幹娘估計自己早就同那些餓死、凍死的幼童一樣被拋屍荒野了,現在自己不僅吃的飽、穿的暖衣食無憂,而且每月還能得到不少賞賜,現在自己過的日子以前做夢也想象不到。
聾老太太對待身邊的人確實不錯,不僅工錢要比外麵人家多一些,而且逢年過節都會賞賜一些東西。尤其是對貼身伺候自己的龍小翠更是關愛有加,不僅同吃同住、而且從小丫頭十歲起每月都給她幾塊大洋當零花錢,十五歲後小丫頭的零花錢已經與門房拿的一樣多了。
龍小翠對於老太太提出的養老送終一事根本沒有絲毫猶豫就答應了下來,她本身就是父母雙亡的孤兒,老太太對自己可以算是有著救命之恩,更何況相處了這麽多年,她內心裏早把老太太當成了自己的親娘。
隨著龍小翠一年年長大,聾老太太也開始考慮起幹閨女的終身大事,她也和龍小翠談了自己的想法,出嫁顯然是不可能的事,她打算給幹閨女招一個上門女婿,自己有錢有房子,並不指望男方有多大的能耐,隻要能人五官端正、身體健康、本分聽話就行。
對此龍小翠並沒有意見,在當時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於是聾老太太托街上的媒婆給尋找合適的人選。
在當時那個戰亂年代,為了躲避戰火四處逃難的人很多,為了能夠吃上飯,很多走投無路的人隻能賣身為奴,否則隻能活活餓死、凍死在街頭。
南鑼鼓巷附近的媒婆很快就帶著人上門請聾老太太過目,之所以這麽積極,原因很簡單,就是聾老太太允諾事成給五塊大洋的謝媒禮,在當時一塊大洋就夠三口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用。
可惜接連相看了兩個,聾老太太都不滿意,不是性格油滑就是木訥愚鈍。
聾老太太可不會倉促決定下來,這不僅關係到幹閨女的終身大事,更是與自己的養老大事密不可分。
此時負責給聾老太太做飯的廚子何大清主動找到了聾老太太,提出自己想娶龍小翠為妻。
何大清在這裏也幹了五年多了,以前給聾老太太做飯的廚子歲數大了,想要回鄉養老,辭工時向主家推薦了剛從豐澤園出徒的何大清。據老廚子介紹,何大清算是譚家菜的分支傳人,父親在一位大官府上當廚師,後來跟隨那個大官去了南方,臨走之前把兒子送到了豐澤園跟自己的師兄學藝。
可惜現在外麵世道太亂,許多行業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豐澤園也未能幸免。何大清出徒後正好碰上了這種亂世,豐澤園生意不景氣,不光不再招人、還不得不要裁人。
何大清的師傅為了給徒弟找一個糊口的工作,就托勤行(古代廚師在三百六十行裏被稱為勤行)的朋友們一起留意。老廚子作為勤行的老人,與何大清的師傅認識,於是就向聾老太太推薦了何大清來接替自己的工作。
經過試菜後聾老太太留下了剛滿十八歲的何大清,何大清也算是身兼兩門手藝,除了跟豐澤園師傅學了一手京味川菜手藝、還會家傳的譚家菜。
雖然在四合院這份工作的收入沒法跟豐澤園正式廚師相比,可現在人家豐澤園不收人,還辭退了兩個廚師,而且在四合院的工作很輕鬆,每天除了早上跟著出去采買一天所需的肉菜、負責給聾老太太和龍小翠準備一日三餐,再就是做何大清自己和兩個門房的飯菜。
從門房的口中得知聾老太太想要給龍小翠招上門女婿的消息後,何大清就動了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