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獎盛典還在繼續,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個小時。
頒獎也接近了尾聲,楊正東坐在座位上,幾乎每一個獲獎短片他都會去看。
而且極為認真地去看,從中收獲了許多東西。
有的是欽佩於獲獎者的精神意誌強大,有的是敬重於獲獎者的職業操守偉大。
此時此刻,他感覺自己的思想獲得了升華。
原本以為華夏國內的教育發展緩慢,是所有人都沒關注到教育方麵。
現在發現他是錯了,並非沒有人關注,而且關注的人還比較多。
無數人堅持在各自的崗位上,兢兢業業的為國家教育做貢獻。
也在全心全意的為著學生們的未來考慮。
這些人無論是大學教授、還是中學老師,亦或者是鄉村代課老師。
都是用青春和年華譜寫著一部部屬於自己和教育的故事。
比如滇州的大山中,楊正東的希望學校還沒有覆蓋的地方。
那裏有一座普通的中學,由一位當年支教的女老師創辦。
這所學校成為大山中,女孩子想要走出大山的一座聖地。
這裏沒有過硬的教學條件,也沒有來自許多好大學畢業的老師。
就連學生,都是從輟學之後,又一次次拜訪家庭叫回來上學的女生。
整體的成績隻是普通中學中比較一般的,但是就是這麽一座學校。
讓那位張老師付出了一生,也為附近的女孩們提供了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
楊正東看到這位張老師的短片,不由的想起前世那位瘦小的老人。
同樣是將自己的一生奉獻在西南大山之中,同樣是傾盡自己的所有為女孩改寫命運。
也同樣將吃藥的錢都投入到學校裏麵,生前就交代死後不要舉辦葬禮,直接將她的骨灰撒到大海中就好,省下的錢給學校的孩子添置教學用品。
立一時的誌向不難,難的是一輩子按照理想堅定地去走。
今天獲獎的這些人都是這樣,無論是白發蒼蒼的老人,還是正值青春的壯年,都用自己的堅持書寫著生命的光華,用理想繪製著學生的未來。
他心中不停地翻騰著、感動著,對於自己的人生目標又有了新的認識。
要去做的、要改變的還很多,最好是能夠讓華夏不再有失學。
最好是能夠讓華夏少年都能走上人生的巔峰。
最好是能讓華夏文化的光華籠罩四極。
最好是能讓華夏文明萬古長青!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樣的人生才算是有意義,這樣的人生才不算辜負此生。
不然穿越過來碌碌無為一輩子,那豈不是浪費這天大的機遇?
估計係統立馬就得撂挑子,讓他在這個世界自生自滅。
“現在馬上進入我們的最後一輪‘教育功臣’勳章的頒發,大家知道從建國到現在,華夏的‘教育功臣’一共隻有10位。這10位都是為國家教育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為教育現代化建設做出裏程碑式貢獻的人民教師,多年來‘教育功臣’多次輪空,隻因為國家在激勵教師隊伍,也激勵我們的教育界同仁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將我們華夏的教育再次推向更高的層次。”
主持人在第六輪的頒獎完成後,上台激動地說道。
無論是台下還是台上,都在被一種叫做感動的氛圍籠罩。
主持人也一樣不能免俗,心中也充滿的感動與激動,甚至都不敢上台主持了。
生怕因為太過於激動說錯了話,畢竟這次頒獎是現場直播,無數電視觀眾和網絡平台上的網友在圍觀,說錯話丟的不僅是台裏的麵子,更是對於華夏這些優秀教師的褻瀆。
不過不說還是不行的,畢竟主持是他的工作。
也是他不可推辭的責任,隻能調整心情再次主持。
“今天,‘教育功臣’勳章時隔十年,再次的出現在我們的領獎台上,因為有人已經足夠資格獲得這份榮譽,也足夠資格承擔這份榮譽背後的責任,他是誰呢?我們大家一起來看獲獎短片。”
大廳的光線暗了下來,一聲清脆的雞鳴響徹整個演播廳。
大屏幕上由遠到近出現一座群山掩映中的村莊,老舊的石頭房、古樸的石板路。
鏡頭沿著街道緩緩推進,前麵出現一座普通通通的小學校,郎朗的讀書聲傳入耳中。
楊正東驚訝的看著這個鏡頭,畫麵他當然熟悉,就是夢溪村和夢溪村小學。
隻是這是什麽時候拍攝的?他怎麽一點印象也沒有?
但是可以肯定絕對不是近期拍的,因為村子早已不是這個模樣。
這座他使用過一年多的小學,現在也早就不再使用,成為了希望學校校史館的一部分。
簡直太讓他驚訝了,難道從幾年前國家就開始關注他了?
頓時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覺。
鏡頭再次前推,教室裏的鏡頭出現了。
一個年輕人正站在那老舊的水泥講台上,意氣風發,洋溢著溫暖的笑容在給孩子們講課。
手中的粉筆捏在指尖,手臂揮舞著,充滿著青春與激情。
下麵的孩子也都帶著幸福的微笑,認真地聽著老師的講課。
在這些孩子中,他看到了王小茹、看到了楊曉紅、看到了梁亞輝.....
頓時心中了然,這應該是最初的時候,童瑤嘉兩個人拍下的鏡頭了。
不然亞輝現在都已經上高中了,絕對不可能是近期拍攝的。
而且那塊已經看不出黑色的黑板,也說明著拍攝的時間。
畢竟98年的暑假,這所老教室就已經進行了改造。
課桌也用的都是新課桌,不再是這些缺胳膊斷腿的課桌了。
“他,以弱冠之齡登上三尺講台!”
厚重的畫外音的響起,頓時將楊正東從回憶中拉回現實。
不禁自嘲的笑了笑,看來無論是多大的年齡,對於最初的回憶都是銘記於心的。
他無數次午夜夢回,破舊的教室、短腿的桌椅,還有孩子們快樂而純真的笑臉。
這些都無數次的回到他的夢中,那段時間是他從業以來最艱辛也最快樂的日子。
畢竟他在藍星的教師之旅,是從這間破舊的教室開始的。
“他,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專畢業生!”
“他,稚嫩的肩膀承載了全村孩子讀書的希望!”
“他,用自己的努力走出別人仰望而不可及的路程!”
音樂的聲音越來越高,上課、補習、深夜批改作業、備課。
這些場景都在片子中一一浮現,當然鏡頭的主角都是他。
不過楊正東看到那時候的自己,還真覺得挺好笑的。
確確實實如同片子中說的,那時的他還太稚嫩。
身板消瘦、臉頰泛黑,嘴唇上還有一點點毛茸茸。
穿著那件洗的發黃的白襯衣,努力的在裝出嚴肅。
“他在學校中開荒種地,用賣菜的錢給學生開辦營養早餐!”
“他課餘時間充分利用,去給別人做席麵換來了學校食堂!”
鏡頭還在轉換,從那片已經拔了一半的荒草菜地,到建設在王成枝老院的簡陋食堂。
如果不是看到這裏,他險些都忘記他還有個“楊種草”的名頭。
別人種的是菜,他種的菜是長在一人高的草中。
幸好這個片子沒有將那些雜草中的菜拍出來,不然楊老師還真感覺有點臉紅。
片子的內容持續推進,有興華科技的一些資料,有星輝音樂的一些資料和他的專輯。
也有希望基金會開會和去全國各地探訪的鏡頭。
鏡頭再次轉回夢溪村,這時的畫麵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再是那個落後的小村莊了。
航拍器從空中俯瞰,一棟棟別墅立在山坡上,一片片的樓房形成社區。
戰地一千多畝的三個校園,呈現一種卡通火箭的形狀展現在大家眼中。
如同鴻雁翱翔的大門口進入,規劃合理、幹淨整潔的校園環境。
一片片翠竹林從掩映著山泉溪流。
明亮的教室中,學生們在認真的讀書。
寬敞的圖書館中,孩子們認真地看書閱覽。
整潔的學校食堂裏,一排排窗口都是孩子們再打飯。
平坦的學校操場中,孩子們進行著各項的體育活動。
“是他創新性的提出並實踐義務教育的理念,讓千千萬萬的孩子不會因貧困而輟學。”
鏡頭再次從希望學校本部轉開,越過祖國的高山叢林,進入到西北的沙漠邊緣,首先出現的是黃沙村希望學校,同樣是整潔規整的教學樓,一臉笑容的孩子們。
然後鏡頭開始快速轉換,青山高原上的希望學校、寧州山穀中的希望學校、西疆戈壁邊緣的希望學校、北疆草原上的希望學校、黔州深山中的希望學校,藏邊、蜀州、滇州、桂州、贛州、關東,一座座希望學校拔地而起,全都是郎朗的讀書聲和孩子們純真快樂的笑容。
“四年,115所希望小學,20餘萬貧困地區的少年兒童,得以在明亮的教室、先進的設施、美麗的校園中繼續追尋未來的光明!”
“四年,著力推動素質教育發展,讓所有的學生獲得全方位的成長!”
“四年,數以萬計的年輕教師,在他的帶領下紮根在祖國大地的南北西東!”
“四年,他創辦的企業成為國內各行各業的龍頭,成為民族工業的驕傲!”
“四年,他創立的希望基金,成為國內教育慈善領域的標兵!”
“他經常說自己不是天才,而是不斷為了夢想在堅定前行!”
“他經常以代課老師自稱,告訴自己不能忘記曾經的期盼!”
“義務教育、素質教育、職業教育、希望工程,一個個偉大的符號展現在華夏的大地上,一個個偉大的舉措,帶動著華夏教育的提升!”
“這些符號將華夏大地點亮,為無數華夏少年的未來照明!”
“每當提起的時候,我們都會輕輕地念出一個名字......”
頒獎也接近了尾聲,楊正東坐在座位上,幾乎每一個獲獎短片他都會去看。
而且極為認真地去看,從中收獲了許多東西。
有的是欽佩於獲獎者的精神意誌強大,有的是敬重於獲獎者的職業操守偉大。
此時此刻,他感覺自己的思想獲得了升華。
原本以為華夏國內的教育發展緩慢,是所有人都沒關注到教育方麵。
現在發現他是錯了,並非沒有人關注,而且關注的人還比較多。
無數人堅持在各自的崗位上,兢兢業業的為國家教育做貢獻。
也在全心全意的為著學生們的未來考慮。
這些人無論是大學教授、還是中學老師,亦或者是鄉村代課老師。
都是用青春和年華譜寫著一部部屬於自己和教育的故事。
比如滇州的大山中,楊正東的希望學校還沒有覆蓋的地方。
那裏有一座普通的中學,由一位當年支教的女老師創辦。
這所學校成為大山中,女孩子想要走出大山的一座聖地。
這裏沒有過硬的教學條件,也沒有來自許多好大學畢業的老師。
就連學生,都是從輟學之後,又一次次拜訪家庭叫回來上學的女生。
整體的成績隻是普通中學中比較一般的,但是就是這麽一座學校。
讓那位張老師付出了一生,也為附近的女孩們提供了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
楊正東看到這位張老師的短片,不由的想起前世那位瘦小的老人。
同樣是將自己的一生奉獻在西南大山之中,同樣是傾盡自己的所有為女孩改寫命運。
也同樣將吃藥的錢都投入到學校裏麵,生前就交代死後不要舉辦葬禮,直接將她的骨灰撒到大海中就好,省下的錢給學校的孩子添置教學用品。
立一時的誌向不難,難的是一輩子按照理想堅定地去走。
今天獲獎的這些人都是這樣,無論是白發蒼蒼的老人,還是正值青春的壯年,都用自己的堅持書寫著生命的光華,用理想繪製著學生的未來。
他心中不停地翻騰著、感動著,對於自己的人生目標又有了新的認識。
要去做的、要改變的還很多,最好是能夠讓華夏不再有失學。
最好是能夠讓華夏少年都能走上人生的巔峰。
最好是能讓華夏文化的光華籠罩四極。
最好是能讓華夏文明萬古長青!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樣的人生才算是有意義,這樣的人生才不算辜負此生。
不然穿越過來碌碌無為一輩子,那豈不是浪費這天大的機遇?
估計係統立馬就得撂挑子,讓他在這個世界自生自滅。
“現在馬上進入我們的最後一輪‘教育功臣’勳章的頒發,大家知道從建國到現在,華夏的‘教育功臣’一共隻有10位。這10位都是為國家教育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為教育現代化建設做出裏程碑式貢獻的人民教師,多年來‘教育功臣’多次輪空,隻因為國家在激勵教師隊伍,也激勵我們的教育界同仁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將我們華夏的教育再次推向更高的層次。”
主持人在第六輪的頒獎完成後,上台激動地說道。
無論是台下還是台上,都在被一種叫做感動的氛圍籠罩。
主持人也一樣不能免俗,心中也充滿的感動與激動,甚至都不敢上台主持了。
生怕因為太過於激動說錯了話,畢竟這次頒獎是現場直播,無數電視觀眾和網絡平台上的網友在圍觀,說錯話丟的不僅是台裏的麵子,更是對於華夏這些優秀教師的褻瀆。
不過不說還是不行的,畢竟主持是他的工作。
也是他不可推辭的責任,隻能調整心情再次主持。
“今天,‘教育功臣’勳章時隔十年,再次的出現在我們的領獎台上,因為有人已經足夠資格獲得這份榮譽,也足夠資格承擔這份榮譽背後的責任,他是誰呢?我們大家一起來看獲獎短片。”
大廳的光線暗了下來,一聲清脆的雞鳴響徹整個演播廳。
大屏幕上由遠到近出現一座群山掩映中的村莊,老舊的石頭房、古樸的石板路。
鏡頭沿著街道緩緩推進,前麵出現一座普通通通的小學校,郎朗的讀書聲傳入耳中。
楊正東驚訝的看著這個鏡頭,畫麵他當然熟悉,就是夢溪村和夢溪村小學。
隻是這是什麽時候拍攝的?他怎麽一點印象也沒有?
但是可以肯定絕對不是近期拍的,因為村子早已不是這個模樣。
這座他使用過一年多的小學,現在也早就不再使用,成為了希望學校校史館的一部分。
簡直太讓他驚訝了,難道從幾年前國家就開始關注他了?
頓時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覺。
鏡頭再次前推,教室裏的鏡頭出現了。
一個年輕人正站在那老舊的水泥講台上,意氣風發,洋溢著溫暖的笑容在給孩子們講課。
手中的粉筆捏在指尖,手臂揮舞著,充滿著青春與激情。
下麵的孩子也都帶著幸福的微笑,認真地聽著老師的講課。
在這些孩子中,他看到了王小茹、看到了楊曉紅、看到了梁亞輝.....
頓時心中了然,這應該是最初的時候,童瑤嘉兩個人拍下的鏡頭了。
不然亞輝現在都已經上高中了,絕對不可能是近期拍攝的。
而且那塊已經看不出黑色的黑板,也說明著拍攝的時間。
畢竟98年的暑假,這所老教室就已經進行了改造。
課桌也用的都是新課桌,不再是這些缺胳膊斷腿的課桌了。
“他,以弱冠之齡登上三尺講台!”
厚重的畫外音的響起,頓時將楊正東從回憶中拉回現實。
不禁自嘲的笑了笑,看來無論是多大的年齡,對於最初的回憶都是銘記於心的。
他無數次午夜夢回,破舊的教室、短腿的桌椅,還有孩子們快樂而純真的笑臉。
這些都無數次的回到他的夢中,那段時間是他從業以來最艱辛也最快樂的日子。
畢竟他在藍星的教師之旅,是從這間破舊的教室開始的。
“他,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專畢業生!”
“他,稚嫩的肩膀承載了全村孩子讀書的希望!”
“他,用自己的努力走出別人仰望而不可及的路程!”
音樂的聲音越來越高,上課、補習、深夜批改作業、備課。
這些場景都在片子中一一浮現,當然鏡頭的主角都是他。
不過楊正東看到那時候的自己,還真覺得挺好笑的。
確確實實如同片子中說的,那時的他還太稚嫩。
身板消瘦、臉頰泛黑,嘴唇上還有一點點毛茸茸。
穿著那件洗的發黃的白襯衣,努力的在裝出嚴肅。
“他在學校中開荒種地,用賣菜的錢給學生開辦營養早餐!”
“他課餘時間充分利用,去給別人做席麵換來了學校食堂!”
鏡頭還在轉換,從那片已經拔了一半的荒草菜地,到建設在王成枝老院的簡陋食堂。
如果不是看到這裏,他險些都忘記他還有個“楊種草”的名頭。
別人種的是菜,他種的菜是長在一人高的草中。
幸好這個片子沒有將那些雜草中的菜拍出來,不然楊老師還真感覺有點臉紅。
片子的內容持續推進,有興華科技的一些資料,有星輝音樂的一些資料和他的專輯。
也有希望基金會開會和去全國各地探訪的鏡頭。
鏡頭再次轉回夢溪村,這時的畫麵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再是那個落後的小村莊了。
航拍器從空中俯瞰,一棟棟別墅立在山坡上,一片片的樓房形成社區。
戰地一千多畝的三個校園,呈現一種卡通火箭的形狀展現在大家眼中。
如同鴻雁翱翔的大門口進入,規劃合理、幹淨整潔的校園環境。
一片片翠竹林從掩映著山泉溪流。
明亮的教室中,學生們在認真的讀書。
寬敞的圖書館中,孩子們認真地看書閱覽。
整潔的學校食堂裏,一排排窗口都是孩子們再打飯。
平坦的學校操場中,孩子們進行著各項的體育活動。
“是他創新性的提出並實踐義務教育的理念,讓千千萬萬的孩子不會因貧困而輟學。”
鏡頭再次從希望學校本部轉開,越過祖國的高山叢林,進入到西北的沙漠邊緣,首先出現的是黃沙村希望學校,同樣是整潔規整的教學樓,一臉笑容的孩子們。
然後鏡頭開始快速轉換,青山高原上的希望學校、寧州山穀中的希望學校、西疆戈壁邊緣的希望學校、北疆草原上的希望學校、黔州深山中的希望學校,藏邊、蜀州、滇州、桂州、贛州、關東,一座座希望學校拔地而起,全都是郎朗的讀書聲和孩子們純真快樂的笑容。
“四年,115所希望小學,20餘萬貧困地區的少年兒童,得以在明亮的教室、先進的設施、美麗的校園中繼續追尋未來的光明!”
“四年,著力推動素質教育發展,讓所有的學生獲得全方位的成長!”
“四年,數以萬計的年輕教師,在他的帶領下紮根在祖國大地的南北西東!”
“四年,他創辦的企業成為國內各行各業的龍頭,成為民族工業的驕傲!”
“四年,他創立的希望基金,成為國內教育慈善領域的標兵!”
“他經常說自己不是天才,而是不斷為了夢想在堅定前行!”
“他經常以代課老師自稱,告訴自己不能忘記曾經的期盼!”
“義務教育、素質教育、職業教育、希望工程,一個個偉大的符號展現在華夏的大地上,一個個偉大的舉措,帶動著華夏教育的提升!”
“這些符號將華夏大地點亮,為無數華夏少年的未來照明!”
“每當提起的時候,我們都會輕輕地念出一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