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劉焉等人以後,劉範就在潼關斬了渾都靡極其隨行的烏孫人。斬殺了渾都靡,劉範就帶著劉焉等人,田豐和典韋以及趙雲回涼州去了。因為殺了渾都靡,接下來就必然要對烏孫國下手,西涼沒他不行。加上維持通商和承接流民,劉範還有一堆事要做。至於朝廷,劉範認為,至少朝廷還想玩禍水東引的把戲,不為利用流民禍害劉範,也是為了清除自身的致命威脅。所以朝廷沒有理由會違反盟約。劉範故而能全身而退。
富饒的關中還是回到了朝廷手裏。為了威懾劉範,朝廷就把堂堂的車騎將軍皇甫嵩外派到長安城。皇甫嵩自己也是涼州安定郡人士,也算半個關中人。而且他曾多次在涼州抗擊羌人,對騎兵作戰最為熟知。讓他來對付比羌人更強大的劉範,最合適不過。世家之間,往往互相聯姻,彼此之間關係十分緊密。所以劉範清洗涼州的豪強,也踩到了皇甫嵩這個曾經的涼州世家的紅線。所以漢靈帝劉宏對於皇甫嵩最為放心。如果任用其他人,劉宏也不放心。
其實這也是何進的陰謀。皇甫嵩是車騎將軍,無論是在朝中還是在軍中,都有遠勝於何進的威望。而且,皇甫嵩資曆也是最高,侍奉漢靈帝的時間比他長得多。甚至漢靈帝還沒有登基時,皇甫嵩都以軍功建立起超高的威望了。按理說,而何進要不是因為十常侍幫他送何美人登上皇後寶座,何進也不能從一個屠戶變成大將軍。
漢靈帝劉宏自然最倚重皇甫嵩了。所以按理說,無論是人脈,還是資曆,還是能力,皇甫嵩才是最應該當大將軍的人。皇甫嵩之後,也是另一名老將朱儁。不管怎麽說,何進也排不上號。
所以何進堅決不能把皇甫嵩留在朝廷。在皇甫嵩出任中郎將,鎮壓黃巾起義之後,何進就暗中封賞皇甫嵩為冀州刺史,想把他外放到冀州去。冀州也是個富庶之地,也不算虧了他皇甫嵩。結果,十常侍察言觀色,知道劉宏重視皇甫嵩。就順勢而為,攛掇劉宏加封他為車騎將軍。十常侍也不敢太過違逆何進,所以沒有駁斥何進關於把皇甫嵩為冀州刺史的建議,所以這十個太監巧妙地攛掇劉宏,讓劉宏加封皇甫嵩為車騎將軍,遙領冀州刺史。這樣,皇甫嵩還是能留在朝廷裏,萬一劉宏有所差用,也能用著順手;何進也因此沒有過多地抵觸。
但何進還是從這次事件中看得出來,劉宏這是想利用皇甫嵩製衡他這個大將軍。車騎將軍是僅次於大將軍和三公的顯官,權力十分大。幸虧皇甫嵩是世家出身的士人,厭惡十常侍,想利用何進除掉十常侍,所以沒怎麽和何進衝突。何進也加強了對軍權的掌握,皇甫嵩無機可乘。
上次沒把皇甫嵩這個威脅給送走,何進又在洛陽之變後找到了一個絕佳的機會。朝廷的對手劉範,和皇甫嵩一樣,身經百戰,百戰百勝,曾經都是朝廷的救火隊員,哪裏有大戰,哪裏就有他們。劉範的聲望現在也和鼎盛時的皇甫嵩一般無二,聲威正盛。有能力和劉範對壘的,朝廷都數不過一隻手。仔細數來,不過是太尉楊彪、車騎將軍皇甫嵩、衛將軍朱儁三個人。
楊彪本來不是武將,但曾多次領兵抵禦西涼的羌人,依靠軍功,當然更多的是依靠出身,當上了太尉。但楊彪比較偏重於處理政務,在執政方麵的才能比領兵打仗之才更勝一籌。加上年紀大了之後,精力消退,也不像皇甫嵩和朱儁那樣精神百倍,受不了領兵打仗那麽疲累。朱儁雖然是一員名將,聲威不亞於皇甫嵩。但他不好爭權奪利,懶得參與何進與宦官之間的鬥爭,不接受兩派的拉攏。所以朱儁被戚宦兩相忽略,在劉宏麵前寵愛略微不如皇甫嵩。
於是經過何進的多樣安排,皇甫嵩順理成章地成為朝廷唯一的選擇。沒有經過多少往日的爭吵,朝廷迅速達成了共識,就讓皇甫嵩去對付劉範。皇甫嵩征戰四方大半輩子,有一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涼州、關中一帶,和羌人、涼州人打交道。怎奈涼州的叛亂不比其他地方的好鎮壓,涼州的是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不是鎮壓一次就一勞永逸。所以皇甫嵩可稱得上是身經百戰。麵對那麽熟悉的戰場,皇甫嵩的心情自是闊別多日,偏生多少眷戀。
當然,隻有皇甫嵩一個蒼髯老者也不行。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朝廷還從南北兩軍中挑選了四萬精兵強將配備給皇甫嵩,付以皇甫嵩全權指揮。對於生死大敵如劉範,劉宏和何進都要抱團生存。所以朝廷也沒爭多少,劉宏和何進都表現了自己的誠意,各從南北兩軍中選出兩萬人送給皇甫嵩。四萬大軍中,包括一萬騎兵和三萬步兵。兵員多至四萬,更有糧秣的吞金獸一萬多匹戰馬在,朝廷又不得不讓這四萬人在關中直接就食。關中自從秦朝開始,就是是產糧之地?經過劉範平定涼州,叛賊不再入寇關中,關中又得以休養生息,農業生產得到恢複。支撐這四萬人馬的補給,關中是綽綽有餘。
關中經過秦國的經營,特別是鄭國渠的修造,使關中得到灌溉的土地大為增加。關中從此成為膏腴之地,秦國先是治理好了關中,又奪取了同樣產糧的巴蜀,所以才取得天下。而且關中地理位置優越,天下之中,隻有巴蜀才能稍微媲美。關中之所以被稱為關中,是因為東西南北都有險要的關塞保護。東有潼關和函穀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隻要劉範進入關中,關上了潼關,甚至關上了更接近洛陽城的函穀關,朝廷的末日就到了。
隻要皇甫嵩成功阻止劉範的東擴,保住主要產糧寶地,京兆郡、扶風郡和馮翊郡,對於朝廷來說都是值得的。
富饒的關中還是回到了朝廷手裏。為了威懾劉範,朝廷就把堂堂的車騎將軍皇甫嵩外派到長安城。皇甫嵩自己也是涼州安定郡人士,也算半個關中人。而且他曾多次在涼州抗擊羌人,對騎兵作戰最為熟知。讓他來對付比羌人更強大的劉範,最合適不過。世家之間,往往互相聯姻,彼此之間關係十分緊密。所以劉範清洗涼州的豪強,也踩到了皇甫嵩這個曾經的涼州世家的紅線。所以漢靈帝劉宏對於皇甫嵩最為放心。如果任用其他人,劉宏也不放心。
其實這也是何進的陰謀。皇甫嵩是車騎將軍,無論是在朝中還是在軍中,都有遠勝於何進的威望。而且,皇甫嵩資曆也是最高,侍奉漢靈帝的時間比他長得多。甚至漢靈帝還沒有登基時,皇甫嵩都以軍功建立起超高的威望了。按理說,而何進要不是因為十常侍幫他送何美人登上皇後寶座,何進也不能從一個屠戶變成大將軍。
漢靈帝劉宏自然最倚重皇甫嵩了。所以按理說,無論是人脈,還是資曆,還是能力,皇甫嵩才是最應該當大將軍的人。皇甫嵩之後,也是另一名老將朱儁。不管怎麽說,何進也排不上號。
所以何進堅決不能把皇甫嵩留在朝廷。在皇甫嵩出任中郎將,鎮壓黃巾起義之後,何進就暗中封賞皇甫嵩為冀州刺史,想把他外放到冀州去。冀州也是個富庶之地,也不算虧了他皇甫嵩。結果,十常侍察言觀色,知道劉宏重視皇甫嵩。就順勢而為,攛掇劉宏加封他為車騎將軍。十常侍也不敢太過違逆何進,所以沒有駁斥何進關於把皇甫嵩為冀州刺史的建議,所以這十個太監巧妙地攛掇劉宏,讓劉宏加封皇甫嵩為車騎將軍,遙領冀州刺史。這樣,皇甫嵩還是能留在朝廷裏,萬一劉宏有所差用,也能用著順手;何進也因此沒有過多地抵觸。
但何進還是從這次事件中看得出來,劉宏這是想利用皇甫嵩製衡他這個大將軍。車騎將軍是僅次於大將軍和三公的顯官,權力十分大。幸虧皇甫嵩是世家出身的士人,厭惡十常侍,想利用何進除掉十常侍,所以沒怎麽和何進衝突。何進也加強了對軍權的掌握,皇甫嵩無機可乘。
上次沒把皇甫嵩這個威脅給送走,何進又在洛陽之變後找到了一個絕佳的機會。朝廷的對手劉範,和皇甫嵩一樣,身經百戰,百戰百勝,曾經都是朝廷的救火隊員,哪裏有大戰,哪裏就有他們。劉範的聲望現在也和鼎盛時的皇甫嵩一般無二,聲威正盛。有能力和劉範對壘的,朝廷都數不過一隻手。仔細數來,不過是太尉楊彪、車騎將軍皇甫嵩、衛將軍朱儁三個人。
楊彪本來不是武將,但曾多次領兵抵禦西涼的羌人,依靠軍功,當然更多的是依靠出身,當上了太尉。但楊彪比較偏重於處理政務,在執政方麵的才能比領兵打仗之才更勝一籌。加上年紀大了之後,精力消退,也不像皇甫嵩和朱儁那樣精神百倍,受不了領兵打仗那麽疲累。朱儁雖然是一員名將,聲威不亞於皇甫嵩。但他不好爭權奪利,懶得參與何進與宦官之間的鬥爭,不接受兩派的拉攏。所以朱儁被戚宦兩相忽略,在劉宏麵前寵愛略微不如皇甫嵩。
於是經過何進的多樣安排,皇甫嵩順理成章地成為朝廷唯一的選擇。沒有經過多少往日的爭吵,朝廷迅速達成了共識,就讓皇甫嵩去對付劉範。皇甫嵩征戰四方大半輩子,有一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涼州、關中一帶,和羌人、涼州人打交道。怎奈涼州的叛亂不比其他地方的好鎮壓,涼州的是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不是鎮壓一次就一勞永逸。所以皇甫嵩可稱得上是身經百戰。麵對那麽熟悉的戰場,皇甫嵩的心情自是闊別多日,偏生多少眷戀。
當然,隻有皇甫嵩一個蒼髯老者也不行。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朝廷還從南北兩軍中挑選了四萬精兵強將配備給皇甫嵩,付以皇甫嵩全權指揮。對於生死大敵如劉範,劉宏和何進都要抱團生存。所以朝廷也沒爭多少,劉宏和何進都表現了自己的誠意,各從南北兩軍中選出兩萬人送給皇甫嵩。四萬大軍中,包括一萬騎兵和三萬步兵。兵員多至四萬,更有糧秣的吞金獸一萬多匹戰馬在,朝廷又不得不讓這四萬人在關中直接就食。關中自從秦朝開始,就是是產糧之地?經過劉範平定涼州,叛賊不再入寇關中,關中又得以休養生息,農業生產得到恢複。支撐這四萬人馬的補給,關中是綽綽有餘。
關中經過秦國的經營,特別是鄭國渠的修造,使關中得到灌溉的土地大為增加。關中從此成為膏腴之地,秦國先是治理好了關中,又奪取了同樣產糧的巴蜀,所以才取得天下。而且關中地理位置優越,天下之中,隻有巴蜀才能稍微媲美。關中之所以被稱為關中,是因為東西南北都有險要的關塞保護。東有潼關和函穀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隻要劉範進入關中,關上了潼關,甚至關上了更接近洛陽城的函穀關,朝廷的末日就到了。
隻要皇甫嵩成功阻止劉範的東擴,保住主要產糧寶地,京兆郡、扶風郡和馮翊郡,對於朝廷來說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