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萬大軍的調動,根本不可能掩人耳目。很快,不論是西涼軍自身的斥候還是錦衣衛,都傳回了盟軍二十萬大軍向西南方向開進的軍情。劉範召眾謀士武將商議。劉範憂心如焚說道:“盟軍此去,必是要攻打大散關。大散關是隴地、蜀地和關中三地之間之樞紐關隘。而本王以不可過多分兵,使盟軍趁本王分兵而逐個擊破,隻能派給文聘一萬步兵為守關之兵。今盟軍派遣去攻打大散關之兵,便是文聘部之二十倍。大散關又有益州威脅在背後,如今奈何?”
閻行說道:“盟軍之步卒在平原中無騎兵為之防備,若有鐵騎衝殺之,則其必敗。就請大王發末將五萬鐵騎,末將必定破除這一路盟軍攻大散關之兵,解大散關之圍。”
眾將聞言,紛紛點頭稱是。唯有郭嘉搖了搖頭,說道:“大王不可輕動,此乃盟軍之計,欲害大王,伏惟大王勿信之。”
劉範說道:“奉孝何意?”
郭嘉說道:“盟軍此次分兵,乃是引誘大王出兵攻之,然後攻大散關之盟軍則是在途中險要之關山設伏。大王之救大散關之兵尾隨而至,定會被盟軍埋伏,損失慘重。不僅救不了大散關之危,也會白白損失我軍主力,得不償失。”
劉範皺眉道:“這等道理,本王豈不知?但本王隻分派文聘一萬帶甲之兵。袁紹所率攻大散關之軍,便是文聘部之二十倍。大散關不若潼關險要,袁紹以二十倍兵力強攻大散關,大散關難保不會淪陷於袁紹之手。若不救之,坐視關破?”
郭嘉說道:“此必定是曹操所設陽謀。以二十萬雄兵強攻大散關,就是要逼迫大王從街亭分兵去解大散關之圍。若大王出兵,必定會陷入袁紹部之埋伏。而若大王深知曹操險惡用心,在街亭不動一兵一卒,坐視袁紹攻關,則袁紹就可以順勢而為,強攻大散關。隻要大散關一破,武都郡就暴露在盟軍之下。若盟軍再攻下下辨城,後向北大迂回,就可威脅至涼州大後方之安危。屆時,不論大王在街亭如何,敗局已定,大勢已去。曹操此計,是為陽謀。陽謀,可使人一眼看穿,但卻又不能抵抗,隻能坐觀成敗,真乃狠毒。”
劉範說道:“曹操果真是一代梟雄。如今看來,文聘是為本王成敗之關鍵。隻要他能將袁紹擋在國門之外,本王便能取勝。但文聘若是守不住大散關,本王必敗。依靠文聘,也隻能如此了。文聘有大將之才,但當不會讓本王失望。”
眾人皆沉默,誰都知道現在盟軍又占據上風,西涼陷入了隨時有可能傾覆的危險之中。西涼軍剛剛三次大敗盟軍所取得的優勢,又一朝煙消雲散。劉範思考片刻,毅然抬起頭來,說道:“傳令下去給文仲業,命他無論如何要守住大散關,就算他本人戰死,也絕不能讓袁紹二十萬大軍攻破大散關!隻要他能為本王守住大散關,戰後升官加爵,自不必說。但如是他守不住的話,便讓他提頭來見!”
劉誕抱拳,說道:“喏!屬下這就去傳令,務必敦促他守住大散關!”劉誕的錦衣衛,因這場大戰關係到西涼三州的安危,也被劉範動員起來,隨軍出征,負責傳送命令。
郭嘉說道:“大王,為今之計,能夠解救大散關之圍的,就是盡快擊敗眼前的皇甫嵩所部。隻要皇甫嵩被大王擊敗,盟軍便是大勢已去,袁紹部自然就無所依靠。此乃圍魏救趙之計是也。到那時,再派一員大將前去解救大散關,方為上策。”
劉範點點頭。賈詡也說道:“唯恐皇甫嵩和曹操等人已可能料到大王即將要全麵進攻其部,盟軍會因此在大營之中堅守不出,不與我軍短兵相接,以此來消除大王速戰速決之戰略。如今盟軍仍困守連營,而非撤入更為堅固的陳倉城,我軍就還有機會。趁機進攻盟軍連營,便可大敗之。”
劉範綜合了兩人的觀點,於是點起八萬幾千步卒、七萬五千鐵騎,盡出街亭城,要與皇甫嵩所率的盟軍決一死戰。皇甫嵩很快就得到了劉範全軍出擊的消息,不像其他將領那樣憂慮,而是撫掌大笑。蓋勳說道:“西涼軍悍不畏死,如狼如虎,如今傾巢而出,勢要將我連營擊破,擊破王師。大帥非但不憂思成疾,而是撫掌大笑,這又是為何?”
皇甫嵩笑道:“蓋大人畢竟隻是個文官,不通兵法。前一番,老夫用破虜將軍曹操之計,分兵去圍攻大散關,此乃堂堂正正之陽謀也。就算劉範有經天緯地之才,將此妙計一眼看穿,但也對此無可奈何,無計可施。為了解救大散關淪陷之危,他不敢派一上將去追襲袁紹所部,隻能來強攻我之連營。此乃圍魏救趙之計也。若誠能攻破我之連營,則袁紹所部不攻自破,大散關之圍迎刃而解。能夠靜下心來,不分兵救援大散關,而一心進攻我之連營,劉範手下果有高人。”
蓋勳這才明白過來,說道:“那大帥又將如何應對劉範?”
皇甫嵩說道:“此事易耳!老夫隻需謹守藩籬,堅守不出,將這連營守得滴水不漏,劉範自然不能奈我何,隻得敗退。”
曹操說道:“連營不若城池堅固。陳倉城乃天下堅城,自古以來為抵抗西羌之險要城池。城牆高三丈,厚三丈,又有渭水作為護城河,北有雍城護衛,東有郿縣乃我軍屯糧之地,實在是進可攻、退可守之地。若大帥退軍入陳倉,量劉範如何猖獗,也不能撼動盟軍一分一毫,如此更為精妙。”
曹操的建議明明是良策,但皇甫嵩卻對此不屑一顧,說道:“孟德將軍太過年輕,資曆太淺,不知用兵之道,不知軍心。我軍三次大敗在西涼軍手上,早就對西涼軍噤若寒蟬,軍心渙散。若是老夫退回陳倉城,當然可以更為遊刃有餘。但士卒們必定會以為老夫以及眾將都對西涼軍心生膽怯,不敢與西涼軍交戰。如此一來,軍心更為渙散。夫戰,勇氣也!若我軍喪失膽氣,雖退守陳倉,也終究是守不住城。為挽回軍心,老夫也隻能堅決不退,向士卒們表示與西涼軍決一死戰之決心。士卒們得知後,必定是萬眾一心,要共抗國賊。軍心恢複,王師抖擻,才有可能打敗國賊劉範。”
閻行說道:“盟軍之步卒在平原中無騎兵為之防備,若有鐵騎衝殺之,則其必敗。就請大王發末將五萬鐵騎,末將必定破除這一路盟軍攻大散關之兵,解大散關之圍。”
眾將聞言,紛紛點頭稱是。唯有郭嘉搖了搖頭,說道:“大王不可輕動,此乃盟軍之計,欲害大王,伏惟大王勿信之。”
劉範說道:“奉孝何意?”
郭嘉說道:“盟軍此次分兵,乃是引誘大王出兵攻之,然後攻大散關之盟軍則是在途中險要之關山設伏。大王之救大散關之兵尾隨而至,定會被盟軍埋伏,損失慘重。不僅救不了大散關之危,也會白白損失我軍主力,得不償失。”
劉範皺眉道:“這等道理,本王豈不知?但本王隻分派文聘一萬帶甲之兵。袁紹所率攻大散關之軍,便是文聘部之二十倍。大散關不若潼關險要,袁紹以二十倍兵力強攻大散關,大散關難保不會淪陷於袁紹之手。若不救之,坐視關破?”
郭嘉說道:“此必定是曹操所設陽謀。以二十萬雄兵強攻大散關,就是要逼迫大王從街亭分兵去解大散關之圍。若大王出兵,必定會陷入袁紹部之埋伏。而若大王深知曹操險惡用心,在街亭不動一兵一卒,坐視袁紹攻關,則袁紹就可以順勢而為,強攻大散關。隻要大散關一破,武都郡就暴露在盟軍之下。若盟軍再攻下下辨城,後向北大迂回,就可威脅至涼州大後方之安危。屆時,不論大王在街亭如何,敗局已定,大勢已去。曹操此計,是為陽謀。陽謀,可使人一眼看穿,但卻又不能抵抗,隻能坐觀成敗,真乃狠毒。”
劉範說道:“曹操果真是一代梟雄。如今看來,文聘是為本王成敗之關鍵。隻要他能將袁紹擋在國門之外,本王便能取勝。但文聘若是守不住大散關,本王必敗。依靠文聘,也隻能如此了。文聘有大將之才,但當不會讓本王失望。”
眾人皆沉默,誰都知道現在盟軍又占據上風,西涼陷入了隨時有可能傾覆的危險之中。西涼軍剛剛三次大敗盟軍所取得的優勢,又一朝煙消雲散。劉範思考片刻,毅然抬起頭來,說道:“傳令下去給文仲業,命他無論如何要守住大散關,就算他本人戰死,也絕不能讓袁紹二十萬大軍攻破大散關!隻要他能為本王守住大散關,戰後升官加爵,自不必說。但如是他守不住的話,便讓他提頭來見!”
劉誕抱拳,說道:“喏!屬下這就去傳令,務必敦促他守住大散關!”劉誕的錦衣衛,因這場大戰關係到西涼三州的安危,也被劉範動員起來,隨軍出征,負責傳送命令。
郭嘉說道:“大王,為今之計,能夠解救大散關之圍的,就是盡快擊敗眼前的皇甫嵩所部。隻要皇甫嵩被大王擊敗,盟軍便是大勢已去,袁紹部自然就無所依靠。此乃圍魏救趙之計是也。到那時,再派一員大將前去解救大散關,方為上策。”
劉範點點頭。賈詡也說道:“唯恐皇甫嵩和曹操等人已可能料到大王即將要全麵進攻其部,盟軍會因此在大營之中堅守不出,不與我軍短兵相接,以此來消除大王速戰速決之戰略。如今盟軍仍困守連營,而非撤入更為堅固的陳倉城,我軍就還有機會。趁機進攻盟軍連營,便可大敗之。”
劉範綜合了兩人的觀點,於是點起八萬幾千步卒、七萬五千鐵騎,盡出街亭城,要與皇甫嵩所率的盟軍決一死戰。皇甫嵩很快就得到了劉範全軍出擊的消息,不像其他將領那樣憂慮,而是撫掌大笑。蓋勳說道:“西涼軍悍不畏死,如狼如虎,如今傾巢而出,勢要將我連營擊破,擊破王師。大帥非但不憂思成疾,而是撫掌大笑,這又是為何?”
皇甫嵩笑道:“蓋大人畢竟隻是個文官,不通兵法。前一番,老夫用破虜將軍曹操之計,分兵去圍攻大散關,此乃堂堂正正之陽謀也。就算劉範有經天緯地之才,將此妙計一眼看穿,但也對此無可奈何,無計可施。為了解救大散關淪陷之危,他不敢派一上將去追襲袁紹所部,隻能來強攻我之連營。此乃圍魏救趙之計也。若誠能攻破我之連營,則袁紹所部不攻自破,大散關之圍迎刃而解。能夠靜下心來,不分兵救援大散關,而一心進攻我之連營,劉範手下果有高人。”
蓋勳這才明白過來,說道:“那大帥又將如何應對劉範?”
皇甫嵩說道:“此事易耳!老夫隻需謹守藩籬,堅守不出,將這連營守得滴水不漏,劉範自然不能奈我何,隻得敗退。”
曹操說道:“連營不若城池堅固。陳倉城乃天下堅城,自古以來為抵抗西羌之險要城池。城牆高三丈,厚三丈,又有渭水作為護城河,北有雍城護衛,東有郿縣乃我軍屯糧之地,實在是進可攻、退可守之地。若大帥退軍入陳倉,量劉範如何猖獗,也不能撼動盟軍一分一毫,如此更為精妙。”
曹操的建議明明是良策,但皇甫嵩卻對此不屑一顧,說道:“孟德將軍太過年輕,資曆太淺,不知用兵之道,不知軍心。我軍三次大敗在西涼軍手上,早就對西涼軍噤若寒蟬,軍心渙散。若是老夫退回陳倉城,當然可以更為遊刃有餘。但士卒們必定會以為老夫以及眾將都對西涼軍心生膽怯,不敢與西涼軍交戰。如此一來,軍心更為渙散。夫戰,勇氣也!若我軍喪失膽氣,雖退守陳倉,也終究是守不住城。為挽回軍心,老夫也隻能堅決不退,向士卒們表示與西涼軍決一死戰之決心。士卒們得知後,必定是萬眾一心,要共抗國賊。軍心恢複,王師抖擻,才有可能打敗國賊劉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