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條:改革稅製,涼國的稅不再遵從漢製,而是為農牧稅、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城建稅、車購稅、印花稅、契稅、關稅。
漢製,稅主要分為田租、人頭稅和其他一些雜稅,如鹽稅、鐵稅等。這一稅製,已經完全不能適應涼國的國情。且不說人頭稅容易造成隱瞞戶口,涼國主要的稅的構成中,商業和手工業的稅已經占比百分之三十六,將來納稅主體會是商業和手工業。
所以劉範就照搬了後世種花家的稅製。因為涼國的大部分人口仍從事農牧業,故而劉範保留了農業稅,命之為農牧稅;有些稅在不適應涼國國情,劉範也就廢除了,如船舶噸稅;車購稅所指的車,自然是馬車。
至於如何推廣這一新稅製,以及確定下各種稅的稅率和稅的主要納稅人,則留待三省六部建立之後,由六部商量。
第四條:廢除五銖錢,改鑄新幣,以金銀取代銅錢的流通;廢除銖兩製,改為通寶製。
這一條,其實也是涼國急需的。因為到了東漢末年,政治黑暗,造成民生凋敝,經濟蕭條,五銖錢不是大幅貶值:之前十錢能買的,如今要用百錢甚至千錢才能買到;就是被人們破壞,以刮蹭銼磨五銖錢的方式來偷盜銅,於是就有了剪輪五銖;
東漢為了剝削人民和維持經濟,就加大了五銖錢的鑄造和發行,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太多就導致物價飛漲,通貨膨脹,這樣更加速了五銖錢的貶值;
靈帝劉宏為挽救這一危機,又鑄造了“四出文”錢,又名“四出五銖”。平心而論,四出五銖的質量其實遠超前代鑄造的五銖,而且還有防銼磨偷銅的設計,但戚宦之爭、頻繁征調(主要是與羌人的戰爭)和桓靈二帝的昏庸無道已經讓人民水深火熱,人民恨不得推翻東漢的統治,怎麽還會相信東漢發行的五銖錢呢?故而四出五銖也失去了信用。
所以,五銖錢的價值很低,要購買商品則需要攜帶很多很重的五銖錢,不利於經濟發展。再者,五銖錢的體係是銖兩體係,即二十四銖為一兩。五枚五銖錢,就是一兩多出一銖。這樣換算,自然十分地不方便。而通寶製的錢,最基礎的是一文。一文錢重量為2.4銖,也就是十文錢正好是一兩。
劉範決定,以通寶製取代銖兩製;在涼國全麵廢除五銖錢,另外重新鑄造涼國自己的錢幣,規定一千文為一貫;再根據金銀兩種貴金屬如今的價格,規定多少重量的金銀等同於多少貫。
至於金銀,劉範不想再鑄造成漢代的麟趾金、金餅之類的。那樣,金銀也會變得不便攜帶,而且很容易會被熔掉、切掉,導致金銀價值暴漲;還會導致金銀會被拿去打造成金銀器,這樣一來,發揮通貨作用、在市場上流通的金銀就變少了。失去了貨幣這個潤滑劑,市場的運轉就會陷入遲滯,也容易導致通貨膨脹。
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劉範在西方找到了。自從嶺西之戰後劉範就發現,繳獲和賠款中的金銀大都是金銀幣。月支的是迦膩色迦一世金幣,就是金幣上印有迦膩色迦一世的側麵頭像;安息的是德拉克馬銀幣。此外,還有眾多的羅馬金幣。劉範想從安息引進製幣工藝,將金銀捶打印模成金銀幣。這一點,也得等到三省六部成立之後了。
第五條:建立大涼錢莊,負責廢除五銖錢、儲蓄、貸款、發行錢幣、錢幣兌換、輔助征稅等事宜。
這一條,就是為輔助第四條而設的。在劉範的設想中,舊的五銖錢就由大涼錢莊回收並熔鑄成涼國的新貨幣,配合金融改革的實施;並且在五銖錢廢除、新幣鑄造後,開始向涼國人民提供儲蓄和貸款等服務,儲蓄給予一定的利息,貸款也定有利率,一切都是劉範照抄後世銀行的製度來的;
另外因金銀、文錢太過沉重,在遼闊的涼國土地上運輸十分不便,所以大涼錢莊開設異地兌換的服務,即在一地存進錢,可以在另一地取出錢來,這樣可以省出貨幣長途運輸攜帶的不便,大涼錢莊可以收取一定的費用。除此之外,大涼錢莊也負有輔助戶部征稅的責任,由錢莊代為扣稅。
第六條:建立驛站製度。
即在涼國州郡之間的官道上、每個城池之間的官道上、每個鄉邑裏以及一些重要駐軍地等,每隔一百裏即設置一個驛站。驛站有館舍,負責接待外出公辦的官員和往來貿易的商賈,無論是官員還是商賈都需要支付驛站的住宿費用,以防官員借此貪汙枉法;又設馬舍,養馬五匹,以供來往的傳令兵使用,在一些重要的驛站裏增加馬匹數量,甚至配備大宛馬、安息馬(阿拉伯馬)等。
劉範考慮到,涼國的疆域實在是太大了,而且人口的分布也十分分散。如果不能有限地讓人民與姑臧連接起來,使姑臧傳出的命令讓人民在極短的時間內接收到,那涼國很容易成為一盤散沙。
劉範很容易就想到了疆域最為遼闊的元。元的疆域,在冷兵器時代首屈一指。從東到達東海,從西直達多瑙河,從南直到印度尼西亞群島,從北直至西伯利亞。為了管理如此龐大的國家,元人的方法就是設立眾多的“站赤”,就是驛站的意思。借由驛站,元的命令暢行無阻;而且元朝擁有眾多的馬匹,也對命令的傳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劉範的條件也正好和元相似:國疆遼闊,馬匹也極多。
第七條:保護林木,禁止砍伐。
涼州、天州、昆州、夏州和康州,都無一例外有大麵積的沙漠、荒原和戈壁。這些惡劣的地貌,隻有林木才能阻遏出擴大的勢頭,保住草原和耕地。
而劉範又考慮到燃料的問題,決定在全涼國以煤炭逐漸取代木材。劉範從董卓那裏,割取了榆林郡。榆林郡就是在後世的榆林,煤炭豐富。劉範計劃從榆林郡采煤,運至涼國其他地方,以取代木材燃燒。
漢製,稅主要分為田租、人頭稅和其他一些雜稅,如鹽稅、鐵稅等。這一稅製,已經完全不能適應涼國的國情。且不說人頭稅容易造成隱瞞戶口,涼國主要的稅的構成中,商業和手工業的稅已經占比百分之三十六,將來納稅主體會是商業和手工業。
所以劉範就照搬了後世種花家的稅製。因為涼國的大部分人口仍從事農牧業,故而劉範保留了農業稅,命之為農牧稅;有些稅在不適應涼國國情,劉範也就廢除了,如船舶噸稅;車購稅所指的車,自然是馬車。
至於如何推廣這一新稅製,以及確定下各種稅的稅率和稅的主要納稅人,則留待三省六部建立之後,由六部商量。
第四條:廢除五銖錢,改鑄新幣,以金銀取代銅錢的流通;廢除銖兩製,改為通寶製。
這一條,其實也是涼國急需的。因為到了東漢末年,政治黑暗,造成民生凋敝,經濟蕭條,五銖錢不是大幅貶值:之前十錢能買的,如今要用百錢甚至千錢才能買到;就是被人們破壞,以刮蹭銼磨五銖錢的方式來偷盜銅,於是就有了剪輪五銖;
東漢為了剝削人民和維持經濟,就加大了五銖錢的鑄造和發行,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太多就導致物價飛漲,通貨膨脹,這樣更加速了五銖錢的貶值;
靈帝劉宏為挽救這一危機,又鑄造了“四出文”錢,又名“四出五銖”。平心而論,四出五銖的質量其實遠超前代鑄造的五銖,而且還有防銼磨偷銅的設計,但戚宦之爭、頻繁征調(主要是與羌人的戰爭)和桓靈二帝的昏庸無道已經讓人民水深火熱,人民恨不得推翻東漢的統治,怎麽還會相信東漢發行的五銖錢呢?故而四出五銖也失去了信用。
所以,五銖錢的價值很低,要購買商品則需要攜帶很多很重的五銖錢,不利於經濟發展。再者,五銖錢的體係是銖兩體係,即二十四銖為一兩。五枚五銖錢,就是一兩多出一銖。這樣換算,自然十分地不方便。而通寶製的錢,最基礎的是一文。一文錢重量為2.4銖,也就是十文錢正好是一兩。
劉範決定,以通寶製取代銖兩製;在涼國全麵廢除五銖錢,另外重新鑄造涼國自己的錢幣,規定一千文為一貫;再根據金銀兩種貴金屬如今的價格,規定多少重量的金銀等同於多少貫。
至於金銀,劉範不想再鑄造成漢代的麟趾金、金餅之類的。那樣,金銀也會變得不便攜帶,而且很容易會被熔掉、切掉,導致金銀價值暴漲;還會導致金銀會被拿去打造成金銀器,這樣一來,發揮通貨作用、在市場上流通的金銀就變少了。失去了貨幣這個潤滑劑,市場的運轉就會陷入遲滯,也容易導致通貨膨脹。
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劉範在西方找到了。自從嶺西之戰後劉範就發現,繳獲和賠款中的金銀大都是金銀幣。月支的是迦膩色迦一世金幣,就是金幣上印有迦膩色迦一世的側麵頭像;安息的是德拉克馬銀幣。此外,還有眾多的羅馬金幣。劉範想從安息引進製幣工藝,將金銀捶打印模成金銀幣。這一點,也得等到三省六部成立之後了。
第五條:建立大涼錢莊,負責廢除五銖錢、儲蓄、貸款、發行錢幣、錢幣兌換、輔助征稅等事宜。
這一條,就是為輔助第四條而設的。在劉範的設想中,舊的五銖錢就由大涼錢莊回收並熔鑄成涼國的新貨幣,配合金融改革的實施;並且在五銖錢廢除、新幣鑄造後,開始向涼國人民提供儲蓄和貸款等服務,儲蓄給予一定的利息,貸款也定有利率,一切都是劉範照抄後世銀行的製度來的;
另外因金銀、文錢太過沉重,在遼闊的涼國土地上運輸十分不便,所以大涼錢莊開設異地兌換的服務,即在一地存進錢,可以在另一地取出錢來,這樣可以省出貨幣長途運輸攜帶的不便,大涼錢莊可以收取一定的費用。除此之外,大涼錢莊也負有輔助戶部征稅的責任,由錢莊代為扣稅。
第六條:建立驛站製度。
即在涼國州郡之間的官道上、每個城池之間的官道上、每個鄉邑裏以及一些重要駐軍地等,每隔一百裏即設置一個驛站。驛站有館舍,負責接待外出公辦的官員和往來貿易的商賈,無論是官員還是商賈都需要支付驛站的住宿費用,以防官員借此貪汙枉法;又設馬舍,養馬五匹,以供來往的傳令兵使用,在一些重要的驛站裏增加馬匹數量,甚至配備大宛馬、安息馬(阿拉伯馬)等。
劉範考慮到,涼國的疆域實在是太大了,而且人口的分布也十分分散。如果不能有限地讓人民與姑臧連接起來,使姑臧傳出的命令讓人民在極短的時間內接收到,那涼國很容易成為一盤散沙。
劉範很容易就想到了疆域最為遼闊的元。元的疆域,在冷兵器時代首屈一指。從東到達東海,從西直達多瑙河,從南直到印度尼西亞群島,從北直至西伯利亞。為了管理如此龐大的國家,元人的方法就是設立眾多的“站赤”,就是驛站的意思。借由驛站,元的命令暢行無阻;而且元朝擁有眾多的馬匹,也對命令的傳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劉範的條件也正好和元相似:國疆遼闊,馬匹也極多。
第七條:保護林木,禁止砍伐。
涼州、天州、昆州、夏州和康州,都無一例外有大麵積的沙漠、荒原和戈壁。這些惡劣的地貌,隻有林木才能阻遏出擴大的勢頭,保住草原和耕地。
而劉範又考慮到燃料的問題,決定在全涼國以煤炭逐漸取代木材。劉範從董卓那裏,割取了榆林郡。榆林郡就是在後世的榆林,煤炭豐富。劉範計劃從榆林郡采煤,運至涼國其他地方,以取代木材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