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三郎自元宵後,便經常被方婆子追問感情生活,惹得他臉色通紅。


    承認喜歡也不是,承認不喜歡也不是,隻在縣裏待了幾天後,甩手回村,說要回村裏準備幹活去。


    方婆子有點摸不準袁三郎的意思,拉著袁未問道:“你三叔到底看上人家沒有?”


    袁未捂著小嘴笑道:“奶,你就和三叔說,你準備找個官媒到孫宅問問,看他什麽反應!若是點頭自然就是有意了!”


    方婆子覺得這主意不錯,一試就知道他心意。


    去年袁三郎就開始相親了,相了好幾個他都不點頭,若是這還不點頭,她就不管他了,方婆子如是想。


    而袁未自元宵節後,也是處處探袁三郎的口風。


    要說她三叔對那姑娘沒意思,她是不相信的,也正是這樣,袁三郎才受不了的。


    雖說回村幹活,但袁三郎還是隔三差五地來縣裏。


    不是今兒來給方婆子等人送雞蛋,就是來縣裏買糧種。


    到了二月二後,點心鋪子裏加蓋了一個小廚房,村裏也準備開工建房了,袁三郎更是來縣裏來的勤,今日買磚石明日買瓦當,順帶去木匠鋪子訂做家具。


    胡氏在縣裏不幹活,閑著心裏發慌,便主動回村做飯。


    本身蓋房、春耕就是重體力勞動,不好好吃飯怎麽頂得住?再加上蓋房時,也約定了要給幹活的人提供中飯和晚飯,沒個人在家做飯還真不好弄。


    袁二爺也知老二兩口子要個孩子不容易,加上手裏有錢,便又雇了村裏一個幹活利索的婦人來幫忙,洗衣做飯拾掇菜園子,一天給十個銅板。


    雖比不上在旁邊建房的那些工人,但這薪水很豐厚了,消息一出來,那村裏好些婦人都來袁二爺家裏報名。


    最後袁二爺選了一個村裏相對來說比較貧的,家裏上上下下隻有四畝田地,孩子卻養活了三四個的婦人。


    要說這婦人的丈夫也不是不勤快,隻是祖傳的貧農,又加上孩子養的多,一家子掙得沒有花的快罷了。


    袁二爺也是好心,能拉一把就拉一把。


    就這一樣,村裏說啥話都有,有羨慕胡氏的,說她這年紀不大,娘家也不顯,如今嫁了人倒享福了,就差趕上當少奶奶了。


    也有眼氣的人家,樣樣要比著過,有那腰板硬的媳婦,看到胡氏懷孕了這般享福,便話裏話外的說給婆婆和丈夫聽。


    再看到袁家蓋新房,也叫著要把家裏的房子翻新一下,每到這時候,就會被家裏的男人一通發作,“人家現在啥條件,咱家又是啥條件?你要是能耐,你去琢磨兩個好吃的吃食來?”


    再者看到給袁二爺家幹完活的袁三貴家的婆娘,總要說上一兩句酸話,


    “三貴家的!下工了啊!如今你家跟著二爺家可算掙大錢了,蓋房子一天就是十八個大錢,你自己又能掙上十來個大錢,這吃剩的菜蔬還能叫你帶回家來,可真是占了大便宜了。”


    袁三貴家的婆娘也是個嘴笨的,每到這個時候都隻是一邊笑一邊解釋:


    “沒掙多少錢的,這工期沒幾天就要結束了,以後也用不上我了,至於這青菜,都是我從自家地裏摘來的,白給幹活的人吃的,二爺讓我拿回家,不然放到明天也敗味了。”


    這樣的話聽得次數多了,袁三貴家的也學會不搭理了,隻笑笑從這些人的家門口路過。


    村東邊張屠戶家的最近常往袁二爺家送豬肉,今晚看見她下工回來又聽著酸話了,便寬慰她道:


    “他們這些人就是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咱把日子過好,比啥都強。”


    袁三貴家的笑著與她點點頭,道:“嫂子,我省得的,聽得多了,我也就懶得再與她們說了。”


    張屠戶家的看她麵上帶笑,完全沒被那些話影響,便道:“大丫二丫兩個在家裏帶著弟弟們,還要砍草喂雞喂鴨也是忙得團團轉,你快回去看孩子吧。”


    袁三貴家的點點頭與她告別。


    一連二十多天,忙完了蓋房,緊接著開始忙春耕,今年袁二爺有經驗了,提早就將要用的耕牛預定了,犁完了袁家村附近的,又就去犁荒山那邊的幾畝水田和旱地。


    忙裏偷閑,將家裏的茶葉移到那邊山上去,有鬆樹林的那塊山頭家裏孩子不讓用,那就挪到隔壁山上,順道讓人將土坯房蓋出來,等春耕過後,尋兩個長工,再好好打理這兩座山頭。


    袁未幾個孩子在年二十的時候就開學了,新的一年,她和兩個弟弟都升入了內舍生,一起入讀內舍生的學生裏,還有沈述沈淳兩兄弟。


    原本外舍生裏成績中下等的學生,有些直接沒再過來,有些人則被劉夫子留在外舍生裏再讀一年。


    古代私塾的教育頗有些因材施教的味道,因為學生之間的學習進度不同,夫子給眾人授課的內容也不會相同。


    多半時候,都是幾人為一組進行講課,袁未和兩個弟弟並歐陽睿自然是被分在同一批的,隻是讓袁未沒想到的是,沈淳居然和她分在同一組。


    要知道這沈淳已經在他們鎮上的私塾讀了三年了,進入內舍生後,陸夫子考校了他的學問,覺得他天資不錯,但基礎不牢,想要從頭教他一遍。


    許是袁未在書院的聲名在外,陸夫子經常在課上提問袁未,一道問題,袁未回答完之後,陸夫子還會提問沈淳可有補充的地方,偏偏這人還能答上那麽一兩點她想不到的內容,這就讓袁未對他刮目相看了。


    自從來到旌德書院,袁未也是處處要強,這時感到壓力之後更是認真讀書,沈淳有時會不長眼地湊到袁朝身邊小聲問道:“你姐平時就這麽認真的學習嗎?下課了都不挪下位置?”


    袁朝看了坐在隔壁的袁未一眼,狠狠點頭,“她一直都是這樣,隻不過她隻在書院裏學習,回到家是不學的。”


    是的,袁未之所以回家不學習,是因為她太忙了,除了忙著開發鋪子裏的點心,還要忙著設計新店鋪的陳列,連袁朝袁晨兩小子的功課都很少過問了。


    縣衙建設新碼頭的告示已經下來了,同時出售碼頭旁邊地皮的告示也已經下來了。


    方婆子選了又選,最後在鵲渚鎮的位置買了一間鋪子,神廟鎮也選了一間,同時還和周大舅一起合資買了一間。


    周大舅最後還是放棄了從家裏拿錢來。


    一說起這事,周家就吵架吵得不得安寧,周老三家的更是將分家掛在嘴邊,周大舅沒辦法,他離家在外本就不太能顧得上老兩口,此時若是因他鬧得分家,他又怎麽安心,他不能當那個攪家精,最後也不再提這事。


    袁大郎見此便回來商議,想著家裏原本想買三間鋪子的,隻是最近開銷太大了,把錢全砸到鋪子上也不放心,最後便和袁二爺、方婆子等人商議,和周家大舅在鵲渚鎮又合買了一間鋪子。


    袁未見此便道:“那不如我和大舅在一起合買!不用走家裏的公賬,以後分賬也能簡單一些,本金我和大舅一人一半,蓋成二層小樓,做個小食肆,我負責出主意,大舅家負責打理,利潤所得五五分賬。”


    袁大郎倒是讚成,本就是他這一房的親戚,以後不和袁二郎袁三郎這邊分賬,自然更適合一些。


    方婆子和袁二爺也都同意,隻是這樣一來,袁未的口袋也空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農家小嬌娘:姐靠第六感發家致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偶爾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偶爾養生並收藏農家小嬌娘:姐靠第六感發家致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