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入縣學
農家小嬌娘:姐靠第六感發家致富 作者:偶爾養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袁未當初選擇進私塾讀書,無非就是想將這個時代的東西了解得透一些,順便給自己會的那些東西找個由頭,任何事情都要師出有名才好。不打擾袁旭學習的情況下,入私塾才是最合適的。
如今她雖比不上那些大家閨秀,那也比白目之人強上許多,不管如何,她是不後悔入私塾讀書的決定。
隻是學了將近兩年,如今她也不能考取功名,加上身體的特征開始明顯,她也開始考量是不是該從私塾裏退學了?
袁未有一搭沒一搭地想著,吃飯都有些不專心,胡氏給她夾了一塊雞肉,道:“好好吃飯,你二叔昨晚過來看孩子的時候,特意削了幾隻雞的雞大腿給咱們捎來。”
之前家裏四個孩子,每次燒雞的雞大腿都會有她一隻,她也吃的噴香,想起二叔不善言辭卻行的都是暖人心窩子的事,她忙撇下那些心思開始專心吃飯。
飯後胡母便張羅著家務那攤子活,洗碗喂貓喂狗,最近在袁家伺候閨女月子,連帶著她都吃得好喝得好,日日夜夜顧著孩子,居然還長胖了一些。
之前她也不理解袁家為什麽要送姑娘家去讀書,在閨女麵前也提過幾次,都被閨女堵了回去,她個外姓人總不好托大指點人家的家事,後來知道這家裏的生意幾乎全是袁未這個女孩子從書裏鑽營出來的,她就閉了嘴,能把日子過好才是實打實的。
隻用心地伺候閨女坐月子,盼著他們日子好過了,多少拉拔一把娘家人。
九月的天,告別夏季的炎熱,迎上了舒爽的風,路邊一叢叢的金色的雛菊,昭示著季節的變換,天高雲淡,風涼氣爽。
袁旭幾人,向兩位先生奉上了厚禮後從旌德私塾退了學,改到南溪縣的縣學去讀書,陸夫子瞧著臉色頗有些不舍,但隻叮囑道:“日後於做學問上有不明白之處,隻管來尋我。”
得了陸夫子話的幾人都團團行禮,拜謝夫子,袁未站在一旁看著出神,想到自己將來離開書院時,不知會是什麽樣的場景?會不會有同窗的不舍或者先生的叮囑?亦或是什麽都沒有。
袁旭與袁曉離開之際,交代了袁晨與袁朝兩人不可惹禍時刻記得看護好家裏人,而對袁未隻叮囑她照顧好自己,他們相信袁未會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幾人一走,沈淳與沈述便走了過來,問道:“旭表哥交待你們什麽?”
袁未與這兩兄弟的關係一向不遠不近,此時見他們來說話,隻道沒什麽隻叫我們聽夫子的話,說完她也不看兩人的反應,坐到桌前開始溫書。
沈淳這人,與誰說話都是笑盈盈的,和誰相處都能處得不錯,內舍生裏,有一半多的同窗都與他稱兄道弟,袁未卻是不喜,總覺得與這人相處起來別扭的慌,像是刻意與你維護關係,交往起來不夠真誠,若是再修煉幾年未必不是個人精,可袁未就是喜歡不上來。
隻見沈述與袁朝幾人說了幾句話便去溫書,沈淳卻抱著膀子蹲在袁未桌前,未語先笑地與她打聽道:“聽旭表哥說,你抄了幾個食譜準備開食肆,不知都是從哪些書裏找的!可能說與表弟聽聽?”
袁未翻著書本的手指輕頓,問道:“怎麽?你也準備開食肆?”
沈淳嬉笑,道:“倒是沒有那麽大的本錢,不過是想尋摸尋摸改善一下夥食,你也知道,來照顧我們的叔叔並不擅長廚藝,這才打算讓他提升一下廚藝。”
袁未不知他這話是真是假,隻提筆寫下《本心齋蔬食譜》《膳夫經手錄》兩本書後遞給他,道:“這兩本書裏寫了各地的蔬果飲食及烹飪方法,林林總總有五十種菜譜,應該夠你家用了,我開食肆的那些菜譜有些是自己琢磨的,費食材頗多,加上營生所需,自是不能提供,還望表弟見諒。”袁未話裏說的真誠
沈淳接過紙條瞥了一眼,連連點頭說理解理解,卻湊近身子小聲道:“表姐好學識,連前朝的書都已翻閱過,敢問表姐能否給小弟推薦其中一二?”
袁未看著他湊近的身影,心頭開始不耐,明知她是女兒身,還湊自己這麽近,當真是行為孟浪,伸手抽走他握在手中的紙條,道:“表弟既是知道此兩本為前朝所記之書,想必已是讀過其中內容,如此倒是我班門弄斧了,請便。”
沈淳嬉笑著告罪,道:“哪有讀過,我隻是聽過書名罷了,表弟我自己去看,不敢再叨擾哥哥讀書,告辭。”
袁未出了一口氣,心想這人是想幹嘛?想打袁家生意的主意?不對啊!她這生意還沒開張呢!到哪去打主意?
手指輕點著桌麵,思索了一會兒打定主意要留意這人一二。
兩座新碼頭最近都在收尾的工作當中,想必到年關附近就能投入使用,雖說比起老碼頭的吞吐量小一點,但袁未打聽過,停個二三十艘船不是問題。
買下的三間鋪子今年都已經蓋好了,袁家打算都在冬月先行開張,反正鋪子就在鎮子上,即便沒有碼頭的加持,這些鎮子原本的人流就不少,想來應該不會冷清。
因著這事,方婆子讓沈師傅找個徒弟帶一帶,等回頭其他兩個鋪子開張了,也能供得上貨。
袁家也準備買上幾個下人,主要還是家裏人手不夠用。
不光是鋪子裏的活跟不上,光是農忙的時候,就是有兩個長工,地裏的活都會幹得緊緊巴巴,另外袁旭考上秀才後,方婆子也有意給他配個小廝,不為別的,就看那些有功名的秀才老爺哪個身後沒有小廝?
此事在家裏議定,方婆子就從牙行領回三個人,一個是無所出後被婆家休妻的婦人,名喚康娘子,另兩個是一對兄妹,哥哥叫李遠,妹妹叫李夏,父母雙亡後被伯父一家賣給牙行,方婆子為了自己用著放心,直接與三人簽了死契,花了不少銀錢。
康娘子在袁家先是總管了一應家務的活計,然後開始幫周氏等人管著豆腐那一攤的生意,方婆子打算先讓她慢慢來,等豆腐攤的那一攤子管上手了,她就可以培養大媳婦做糕點了,總之技多不壓身,現在豆製品的方子流傳在外,糕點的方子先攥在手裏總是沒錯。
李遠被撥到袁旭身邊聽用,這人雖年長袁旭一歲但並不識字,袁旭在縣學裏讀書,現在少有用得上人的地方,便指了袁朝和袁晨兩人教他識字。
可憐袁朝和袁晨自己的字還沒寫周正呢,倒是給下人當起老師了,雖然這教的不怎麽樣,但李遠學得用心,加上平日裏跟著袁大郎跑上跑下,人倒是顯得越發沉穩。
李夏年紀小,今年才十二歲,原本方婆子是準備將她指給袁未聽用的,隻是哪有長輩沒有用人小輩卻讓人伺候的道理,被袁未狠狠拒絕了,方婆子隻好留她在家裏打雜,正好康娘子總管的那一應家務也需要有人幹,身邊有個小丫鬟端茶遞水,方婆子也挺受用。這幾人的去處便先這麽定了下來。
如今她雖比不上那些大家閨秀,那也比白目之人強上許多,不管如何,她是不後悔入私塾讀書的決定。
隻是學了將近兩年,如今她也不能考取功名,加上身體的特征開始明顯,她也開始考量是不是該從私塾裏退學了?
袁未有一搭沒一搭地想著,吃飯都有些不專心,胡氏給她夾了一塊雞肉,道:“好好吃飯,你二叔昨晚過來看孩子的時候,特意削了幾隻雞的雞大腿給咱們捎來。”
之前家裏四個孩子,每次燒雞的雞大腿都會有她一隻,她也吃的噴香,想起二叔不善言辭卻行的都是暖人心窩子的事,她忙撇下那些心思開始專心吃飯。
飯後胡母便張羅著家務那攤子活,洗碗喂貓喂狗,最近在袁家伺候閨女月子,連帶著她都吃得好喝得好,日日夜夜顧著孩子,居然還長胖了一些。
之前她也不理解袁家為什麽要送姑娘家去讀書,在閨女麵前也提過幾次,都被閨女堵了回去,她個外姓人總不好托大指點人家的家事,後來知道這家裏的生意幾乎全是袁未這個女孩子從書裏鑽營出來的,她就閉了嘴,能把日子過好才是實打實的。
隻用心地伺候閨女坐月子,盼著他們日子好過了,多少拉拔一把娘家人。
九月的天,告別夏季的炎熱,迎上了舒爽的風,路邊一叢叢的金色的雛菊,昭示著季節的變換,天高雲淡,風涼氣爽。
袁旭幾人,向兩位先生奉上了厚禮後從旌德私塾退了學,改到南溪縣的縣學去讀書,陸夫子瞧著臉色頗有些不舍,但隻叮囑道:“日後於做學問上有不明白之處,隻管來尋我。”
得了陸夫子話的幾人都團團行禮,拜謝夫子,袁未站在一旁看著出神,想到自己將來離開書院時,不知會是什麽樣的場景?會不會有同窗的不舍或者先生的叮囑?亦或是什麽都沒有。
袁旭與袁曉離開之際,交代了袁晨與袁朝兩人不可惹禍時刻記得看護好家裏人,而對袁未隻叮囑她照顧好自己,他們相信袁未會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幾人一走,沈淳與沈述便走了過來,問道:“旭表哥交待你們什麽?”
袁未與這兩兄弟的關係一向不遠不近,此時見他們來說話,隻道沒什麽隻叫我們聽夫子的話,說完她也不看兩人的反應,坐到桌前開始溫書。
沈淳這人,與誰說話都是笑盈盈的,和誰相處都能處得不錯,內舍生裏,有一半多的同窗都與他稱兄道弟,袁未卻是不喜,總覺得與這人相處起來別扭的慌,像是刻意與你維護關係,交往起來不夠真誠,若是再修煉幾年未必不是個人精,可袁未就是喜歡不上來。
隻見沈述與袁朝幾人說了幾句話便去溫書,沈淳卻抱著膀子蹲在袁未桌前,未語先笑地與她打聽道:“聽旭表哥說,你抄了幾個食譜準備開食肆,不知都是從哪些書裏找的!可能說與表弟聽聽?”
袁未翻著書本的手指輕頓,問道:“怎麽?你也準備開食肆?”
沈淳嬉笑,道:“倒是沒有那麽大的本錢,不過是想尋摸尋摸改善一下夥食,你也知道,來照顧我們的叔叔並不擅長廚藝,這才打算讓他提升一下廚藝。”
袁未不知他這話是真是假,隻提筆寫下《本心齋蔬食譜》《膳夫經手錄》兩本書後遞給他,道:“這兩本書裏寫了各地的蔬果飲食及烹飪方法,林林總總有五十種菜譜,應該夠你家用了,我開食肆的那些菜譜有些是自己琢磨的,費食材頗多,加上營生所需,自是不能提供,還望表弟見諒。”袁未話裏說的真誠
沈淳接過紙條瞥了一眼,連連點頭說理解理解,卻湊近身子小聲道:“表姐好學識,連前朝的書都已翻閱過,敢問表姐能否給小弟推薦其中一二?”
袁未看著他湊近的身影,心頭開始不耐,明知她是女兒身,還湊自己這麽近,當真是行為孟浪,伸手抽走他握在手中的紙條,道:“表弟既是知道此兩本為前朝所記之書,想必已是讀過其中內容,如此倒是我班門弄斧了,請便。”
沈淳嬉笑著告罪,道:“哪有讀過,我隻是聽過書名罷了,表弟我自己去看,不敢再叨擾哥哥讀書,告辭。”
袁未出了一口氣,心想這人是想幹嘛?想打袁家生意的主意?不對啊!她這生意還沒開張呢!到哪去打主意?
手指輕點著桌麵,思索了一會兒打定主意要留意這人一二。
兩座新碼頭最近都在收尾的工作當中,想必到年關附近就能投入使用,雖說比起老碼頭的吞吐量小一點,但袁未打聽過,停個二三十艘船不是問題。
買下的三間鋪子今年都已經蓋好了,袁家打算都在冬月先行開張,反正鋪子就在鎮子上,即便沒有碼頭的加持,這些鎮子原本的人流就不少,想來應該不會冷清。
因著這事,方婆子讓沈師傅找個徒弟帶一帶,等回頭其他兩個鋪子開張了,也能供得上貨。
袁家也準備買上幾個下人,主要還是家裏人手不夠用。
不光是鋪子裏的活跟不上,光是農忙的時候,就是有兩個長工,地裏的活都會幹得緊緊巴巴,另外袁旭考上秀才後,方婆子也有意給他配個小廝,不為別的,就看那些有功名的秀才老爺哪個身後沒有小廝?
此事在家裏議定,方婆子就從牙行領回三個人,一個是無所出後被婆家休妻的婦人,名喚康娘子,另兩個是一對兄妹,哥哥叫李遠,妹妹叫李夏,父母雙亡後被伯父一家賣給牙行,方婆子為了自己用著放心,直接與三人簽了死契,花了不少銀錢。
康娘子在袁家先是總管了一應家務的活計,然後開始幫周氏等人管著豆腐那一攤的生意,方婆子打算先讓她慢慢來,等豆腐攤的那一攤子管上手了,她就可以培養大媳婦做糕點了,總之技多不壓身,現在豆製品的方子流傳在外,糕點的方子先攥在手裏總是沒錯。
李遠被撥到袁旭身邊聽用,這人雖年長袁旭一歲但並不識字,袁旭在縣學裏讀書,現在少有用得上人的地方,便指了袁朝和袁晨兩人教他識字。
可憐袁朝和袁晨自己的字還沒寫周正呢,倒是給下人當起老師了,雖然這教的不怎麽樣,但李遠學得用心,加上平日裏跟著袁大郎跑上跑下,人倒是顯得越發沉穩。
李夏年紀小,今年才十二歲,原本方婆子是準備將她指給袁未聽用的,隻是哪有長輩沒有用人小輩卻讓人伺候的道理,被袁未狠狠拒絕了,方婆子隻好留她在家裏打雜,正好康娘子總管的那一應家務也需要有人幹,身邊有個小丫鬟端茶遞水,方婆子也挺受用。這幾人的去處便先這麽定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