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高州
農家小嬌娘:姐靠第六感發家致富 作者:偶爾養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歐陽錚每次鄭重其事地將袁未約出來,想說什麽的時候,袁未都會努力岔開話題,希望他不要捅破他們之間的那層窗戶紙。
她現在隻想待他為普通朋友,並不想直截了當說出拒絕的話,那樣不僅會傷了彼此間的情分,還會彼此之間難堪。
因此袁未每次與之說話,最後都會努力勸學,許是她勸學勸的太過苦口婆心,歐陽錚在聽過幾次之後,再也沒想方設法約見袁未,隻越發用功念書。
到達寧江府城宜城後,與當地府學學子交流時歐陽錚很是鋒芒畢露,即便是以秀才的身份與一眾舉人唇槍舌劍的辯論,也絲毫不落下風,教金夫子大大長臉。
袁未等人也為他高興,紛紛讚歐陽錚最近大有長進,等下次鄉試定能榜上有名。
歐陽錚卻對這些讚美神色淡淡,隻偷摸瞧著袁未的臉色,見她是歡喜的,便覺得自己做的沒有錯。
甚至心想:袁旭和袁曉的學問都不錯,袁未也是飽讀詩書的,自己若是在讀書一事上不出挑些,之後有什麽臉麵向袁家求親?
當然這些心思,是袁未不知道的。
金夫子一行人從宜城離開後,便打算南下沿江而行。
寧江府南邊以江為界,沿江附近建了好幾座繁華富庶的城市,這些城市便是他們接下來要走的地方。
金夫子他們下一站要到達的地方是寧江府下轄一個名叫高州的地方,此城依江而建,水網密布,漕運發達,往來商賈絡繹不絕,因城樓依江而建,此處還派有重軍駐紮,是江防線上一個重要的駐點。
金夫子此番帶他們前來,不止是教這些學子考察民\/情,同時也想叫這些學子了解軍防對一方土地的重要性。
這天,金夫子在午間休息的時候,正滔滔不絕地與眾學子說著曾經在高州城的見聞,眾人都聽得津津有味,人群中時不時還發出幾聲歡快的聲音,袁未也樂在其中,正欲轉身拿水囊喝水,就發現身旁坐著的小林子沉默不語一臉無精打采。
袁未細想才發現,原本剛出發時還嘰嘰喳喳與她們聊著當初走過哪些地方的小林子,已經沉默了好幾天,她心裏奇怪,便打發了邱霞過去詢問兩句。
一問才知,原來他們下一站的要到達的地方就是小林的家鄉,那個他們林家流離失所的地方。
林家之前家住高州城外十五裏處的一個林家村,前兩年夏季的連月雨讓整個高州城水位大漲,良田四處被淹,百姓流離失所,林家所在的村落也不例外。
因雨勢太大,水位高漲,家中無法居住,林家村眾人都一致決定外出躲避,福伯便帶著兒子兒媳並小孫子幾人收拾了家中東西,跟著村民向州城求救。
隻是不幸的是,許是他們走的太遲,高州城門竟早已關閉,一眾百姓被拒之門外,說是收到朝廷邸報,周邊城鎮發現疫病,現禁止流民入城。
林家村眾人一聽都慌了神,城外的人群也吵吵嚷嚷,回應他們的卻隻有冰冷的雨水和堅實的城牆。
還是城中有富戶看不下去,願意帶頭施粥賑災,這高州城的官員們才不情不願的打開城門開始處理賑災事宜。
好在雨水終有到頭的一天,等天氣放晴,水位退去,林家村眾人返回家中,早已元氣大傷。
所有家當被淹,存糧黴變,房子也被水泡的變了形,小林的爹作為家中最壯實的男人,自然要扛起家中重擔,終日裏雨裏來水裏去,不幸染上了風寒,因救治不及時,早早去了世。
林家福伯白發人送黑發人,也大受打擊,小林的母親忍痛操持家裏,最終也是累病在床,即便林家家財散盡甚至欠下利債想要留下兒媳的命,最後也沒能將人留住,短短半年夫妻倆雙雙撒手人寰,留下祖孫倆老的老小的小,在家清苦度日。
而欠下的利債自是一日拖一日,一日比一日多。
又因祖孫兩人無依無靠,最後竟叫這些收債的人強押著典賣了家中的全部田產宅院,後來靠行乞度日流落到了南溪縣。
袁未早就知道了林家遭遇的變故,得知自己這一行人即將到達的下個地方就是小林的家鄉,頓時覺得心裏的印象就差了幾分。
而等袁未進了高州城,心中的印象更加差了幾分。
比起南溪縣城,高州城自然繁華富庶許多,城內的街道縱橫交錯頗為寬敞,但路麵上隨處可見的垃圾很是不少,讓袁未等人見了都很是皺眉。
剛一進城,就有蹲在城門口的兩個小子眼睛一亮,他倆都穿著樸素的粗衣,其中一個腳程快,先湊上前大聲問道:“各位老爺,我弟兄倆是高州本地人,對著城內熟悉的很,要是需要領路跑腿,盡管使喚我們!”
另一個小子也緊著開口,問道:“各位老爺是第一次來高州城嗎?若是領路、尋人、住店,我們弟兄都能幫忙。”
金夫子見此便說道:“那你們可知道哪裏有能容下我們這麽多車馬的客棧?”
那倆小子一口應下,道:“老爺問我們可算問對了,我們弟兄知道一個便宜幹淨還寬敞的客棧,保管各位老爺們滿意。”
金夫子見此便點了點頭讓他們領路,於是就見這弟兄倆很是熱情地介紹了高州城內的各條街道和一些有名的風景點。
等他們穿過兩條主街七拐八彎地進了一條寬敞的巷子,就見一塊鮮亮的紅幡迎風飄揚,上麵龍飛鳳舞地繡著遠朋客棧四個大字。
領路的小子說道:“這家客棧因是開在主街後麵,相對來說比較安靜,價格也比主街上的大客棧要便宜一點,有些來往的商隊就愛住在這裏。”
金夫子點點頭,讓身邊小廝進去查看這個客棧的情況,等小廝來報這客棧確實不錯,才掏了兩文錢遞到領路的兄弟倆手上。
一行人進門找掌櫃的辦理了入住,收拾妥當後,金夫子便吩咐道:“今日不再授課,讓他們自行休整。”
她現在隻想待他為普通朋友,並不想直截了當說出拒絕的話,那樣不僅會傷了彼此間的情分,還會彼此之間難堪。
因此袁未每次與之說話,最後都會努力勸學,許是她勸學勸的太過苦口婆心,歐陽錚在聽過幾次之後,再也沒想方設法約見袁未,隻越發用功念書。
到達寧江府城宜城後,與當地府學學子交流時歐陽錚很是鋒芒畢露,即便是以秀才的身份與一眾舉人唇槍舌劍的辯論,也絲毫不落下風,教金夫子大大長臉。
袁未等人也為他高興,紛紛讚歐陽錚最近大有長進,等下次鄉試定能榜上有名。
歐陽錚卻對這些讚美神色淡淡,隻偷摸瞧著袁未的臉色,見她是歡喜的,便覺得自己做的沒有錯。
甚至心想:袁旭和袁曉的學問都不錯,袁未也是飽讀詩書的,自己若是在讀書一事上不出挑些,之後有什麽臉麵向袁家求親?
當然這些心思,是袁未不知道的。
金夫子一行人從宜城離開後,便打算南下沿江而行。
寧江府南邊以江為界,沿江附近建了好幾座繁華富庶的城市,這些城市便是他們接下來要走的地方。
金夫子他們下一站要到達的地方是寧江府下轄一個名叫高州的地方,此城依江而建,水網密布,漕運發達,往來商賈絡繹不絕,因城樓依江而建,此處還派有重軍駐紮,是江防線上一個重要的駐點。
金夫子此番帶他們前來,不止是教這些學子考察民\/情,同時也想叫這些學子了解軍防對一方土地的重要性。
這天,金夫子在午間休息的時候,正滔滔不絕地與眾學子說著曾經在高州城的見聞,眾人都聽得津津有味,人群中時不時還發出幾聲歡快的聲音,袁未也樂在其中,正欲轉身拿水囊喝水,就發現身旁坐著的小林子沉默不語一臉無精打采。
袁未細想才發現,原本剛出發時還嘰嘰喳喳與她們聊著當初走過哪些地方的小林子,已經沉默了好幾天,她心裏奇怪,便打發了邱霞過去詢問兩句。
一問才知,原來他們下一站的要到達的地方就是小林的家鄉,那個他們林家流離失所的地方。
林家之前家住高州城外十五裏處的一個林家村,前兩年夏季的連月雨讓整個高州城水位大漲,良田四處被淹,百姓流離失所,林家所在的村落也不例外。
因雨勢太大,水位高漲,家中無法居住,林家村眾人都一致決定外出躲避,福伯便帶著兒子兒媳並小孫子幾人收拾了家中東西,跟著村民向州城求救。
隻是不幸的是,許是他們走的太遲,高州城門竟早已關閉,一眾百姓被拒之門外,說是收到朝廷邸報,周邊城鎮發現疫病,現禁止流民入城。
林家村眾人一聽都慌了神,城外的人群也吵吵嚷嚷,回應他們的卻隻有冰冷的雨水和堅實的城牆。
還是城中有富戶看不下去,願意帶頭施粥賑災,這高州城的官員們才不情不願的打開城門開始處理賑災事宜。
好在雨水終有到頭的一天,等天氣放晴,水位退去,林家村眾人返回家中,早已元氣大傷。
所有家當被淹,存糧黴變,房子也被水泡的變了形,小林的爹作為家中最壯實的男人,自然要扛起家中重擔,終日裏雨裏來水裏去,不幸染上了風寒,因救治不及時,早早去了世。
林家福伯白發人送黑發人,也大受打擊,小林的母親忍痛操持家裏,最終也是累病在床,即便林家家財散盡甚至欠下利債想要留下兒媳的命,最後也沒能將人留住,短短半年夫妻倆雙雙撒手人寰,留下祖孫倆老的老小的小,在家清苦度日。
而欠下的利債自是一日拖一日,一日比一日多。
又因祖孫兩人無依無靠,最後竟叫這些收債的人強押著典賣了家中的全部田產宅院,後來靠行乞度日流落到了南溪縣。
袁未早就知道了林家遭遇的變故,得知自己這一行人即將到達的下個地方就是小林的家鄉,頓時覺得心裏的印象就差了幾分。
而等袁未進了高州城,心中的印象更加差了幾分。
比起南溪縣城,高州城自然繁華富庶許多,城內的街道縱橫交錯頗為寬敞,但路麵上隨處可見的垃圾很是不少,讓袁未等人見了都很是皺眉。
剛一進城,就有蹲在城門口的兩個小子眼睛一亮,他倆都穿著樸素的粗衣,其中一個腳程快,先湊上前大聲問道:“各位老爺,我弟兄倆是高州本地人,對著城內熟悉的很,要是需要領路跑腿,盡管使喚我們!”
另一個小子也緊著開口,問道:“各位老爺是第一次來高州城嗎?若是領路、尋人、住店,我們弟兄都能幫忙。”
金夫子見此便說道:“那你們可知道哪裏有能容下我們這麽多車馬的客棧?”
那倆小子一口應下,道:“老爺問我們可算問對了,我們弟兄知道一個便宜幹淨還寬敞的客棧,保管各位老爺們滿意。”
金夫子見此便點了點頭讓他們領路,於是就見這弟兄倆很是熱情地介紹了高州城內的各條街道和一些有名的風景點。
等他們穿過兩條主街七拐八彎地進了一條寬敞的巷子,就見一塊鮮亮的紅幡迎風飄揚,上麵龍飛鳳舞地繡著遠朋客棧四個大字。
領路的小子說道:“這家客棧因是開在主街後麵,相對來說比較安靜,價格也比主街上的大客棧要便宜一點,有些來往的商隊就愛住在這裏。”
金夫子點點頭,讓身邊小廝進去查看這個客棧的情況,等小廝來報這客棧確實不錯,才掏了兩文錢遞到領路的兄弟倆手上。
一行人進門找掌櫃的辦理了入住,收拾妥當後,金夫子便吩咐道:“今日不再授課,讓他們自行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