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太陽係八大行星之一,距太陽(由近及遠)順序為第五,亦為太陽係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木星主要由氫和氦組成,中心溫度估計高達30,500c。古代中國稱之歲星,取其繞行天球一周為12年,與地支相同之故。西方語言一般稱之朱比特(拉丁語:jupiter),源自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王、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宙斯。
公轉軌道:距太陽778,330,000千米(5.203天文單位)
公轉周期:木星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4332.589天,約合11.86年。
自轉周期:木星赤道部分的自轉周期為9小時50分30秒,兩極地區的自轉周期稍慢一些。
直徑:142,800千米(赤道),133800千米(兩極)
質量:1.90*10^27千克
平均密度:1.33(水是1)
核心密度:160(水是1)
表麵重力加速度:23.12米每二次方秒。
逃逸速度:60.2千米/秒
質量(與地球比):317.89
體積(與地球比)1316
表層溫度:其表麵有效溫度值為-168c,而地球觀測值為-139c。
木星在太陽係的八大行星中體積和質量最大,它有著極其巨大的質量,是其它七大行星總和的2.5倍還多,是地球的317.89倍,而體積則是地球的1,316倍。按照與太陽的距離由近到遠排,木星位列第五。同時,木星還是太陽係中自轉最快的行星,自轉一周隻需要9小時50分30秒,所以木星並不是正球形的,而是兩極扁,赤道鼓的三軸不等橢球體,扁平顯著。木星是天空中第四亮的星星,僅次於太陽、月球和金星(在有的時候,木星會比火星稍暗,但有時卻要比金星還要亮),因為木星體積巨大,反射太陽光的能力也強。木星主要由氫和氦組成,其中氫元素含量是82%,氦元素含量是17%,其他僅為1%,中心溫度估計高達30,500c。
木星表麵有一個大紅斑,位於木星赤道南部,從東到西最長時有48,000千米,最小時也有20000多千米,從北到南最長有14,000千米,最短時也有11000千米,麵積大約453,250,000平方千米,能容納三個地球。對於它是什麽目前仍有爭論,很多人認為它是一個永不停息的旋風,這個大紅斑是1665年由法國後裔的天文學家卡西尼發現,距今300多年了形狀一直沒有改變。
早在史前木星就已被人類所知曉。根據伽利略1610年1月7日夜對木星四顆衛星: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四(現常被稱作伽利略衛星)的觀察,它們是不以地球為中心運轉的第一個發現,也是讚同哥白尼的日心說的有關行星運動的主要依據。許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木衛三是1609年由伽利略通過他自製的望遠鏡發現的,連同木衛一、木衛二、木衛四被稱為伽利略衛星。其實木衛三是中國戰國時代的天文學家甘德發現的,他著有《歲星經》和《天文星占》兩書,可惜均已失傳。唐朝天文學家瞿曇悉達編著的《開元占經》第二十三卷中有這樣的記載“甘氏曰:單閼之歲,攝提格在卯,歲星在子,與須女、虛、危晨出夕入,其狀甚大有光,若有小赤星附於其側,是謂同盟”。
甘德早在公元前346年發現了木衛三,比伽利略早了將近2000年。
木星圖像(30張)氣態行星
氣態行星沒有實體表麵,它們的氣態物質密度隻是由深度的變大而不斷加大(我們從它們表麵相當於1個大氣壓處開始算它們的半徑和直徑)。我們所看到的通常是大氣中雲層的頂端,壓強比1個大氣壓略高。
木星由82%的氫和17%的氦(原子數之比,75/25%的質量比)及微量的甲烷、水、氨水和“石頭”組成。木星的大氣層很濃厚,厚度達3000千米,在大氣層之下有一層厚達27000公裏的液態氫層,再下麵是金屬氫,這與形成整個太陽係的原始的太陽係星雲的組成十分相似。土星有一個類似的組成,也是一層濃密的大氣層,大氣層下有一層厚達26000公裏的液態氫層,再下麵也是金屬氫。但天王星與海王星的組成中,氫和氦的量就少一些了。
我們得到的有關木星內部結構的資料(及其他氣態行星)來源很不直接,並有了很長時間的停滯。(來自伽利略號的木星大氣數據隻探測到了雲層下150千米處)
石質的內核
木星可能有一個石質的內核,相當於10-15個地球的質量。內核上則是大部分的行星物質集結地,以液態氫的形式存在。這些木星上最普通的形式基礎可能隻在40億帕壓強下才存在,木星內部就是這種環境(土星也是)。液態金屬氫由離子化的質子與電子組成(類似於太陽的內部,不過溫度低多了)。在木星內部的溫度壓強下,氫氣是液態的,而非氣態,這使它成為了木星磁場的電子指揮者與根源,木星的磁場強度大約10高斯,比地球大10倍。同樣在這一層也可能含有一些氦和微量的冰。木星還是天空中已知的最強的射電源之一。
最外層主要由普通的氫氣與氦氣分子組成,它們在內部是液體,而在較外部則氣體化了,我們所能看到的就是這深邃的一層的較高處。水、二氧化碳、甲烷及其他一些簡單氣體分子在此處也有一點兒。
雲層的三個明顯分層中被認為存在著氨冰,銨水硫化物和冰水混合物。然而,來自伽利略號的證明的初步結果表明雲層中這些物質極其稀少(一個儀器看來已檢測了最外層,另一個同時可能已檢測了第二外層)。但這次證明的地表位置十分不同尋常--基於地球的望遠鏡觀察及更多的來自伽利略號軌道飛船的最近觀察提示這次證明所選的區域很可能是那時候木星表麵最溫暖又是雲層最少的地區。
來自伽利略號的大氣層數據同樣證明那裏的水比預計的少得多,原先預計木星大氣所包含的氧是目前太陽的兩倍(算上充足的氫來生成水),但目前實際集中的比太陽要少。另外一個驚人的消息是大氣外層的高溫和它的密度。
行星表麵有高速颶風
木星和其他氣態行星表麵有高速颶風,風速達每小時400千米,並被限製在狹小的緯度範圍內,在接近緯度的風吹的方向又與其相反。這些帶中輕微的化學成分與溫度變化造成了多彩的地表帶,支配著行星的外貌。光亮的表麵帶被稱作區(zones),暗的叫作帶(belts)。這些木星上的帶子很早就被人們知道了,但帶子邊界地帶的漩渦則由旅行者號飛船第一次發現。伽利略號飛船發回的數據表明表麵風速比預料的快得多(大於400英裏每小時),並延伸到根所能觀察到的一樣深的地方,大約向內延伸有數千千米。木星的大氣層也被發現相當紊亂,這表明由於它內部的熱量使得颶風在大部分急速運動,不像地球隻從太陽處獲取熱量。
木星表麵雲層的多彩可能是由大氣中化學成分的微妙差異及其作用造成的,可能其中混入了硫的混合物,造就了五彩繽紛的視覺效果,但是其詳情仍無法知曉。
色彩的變化與雲層的高度有關:最低處為藍色,跟著是棕色與白色,最高處為紅色。我們通過高處雲層的洞才能看到低處的雲層。
木星表麵的大紅斑早在300年前就被地球上的觀察所知曉(這個發現常歸功於卡西尼,或是17世紀的roberthooke)。大紅斑是個長25,000千米,跨度12,000千米的橢圓,足以容納兩個地球。其他較小一些的斑點也已被看到了數十年了。紅外線的觀察加上對它自轉趨勢的推導顯示大紅斑是一個高壓區,那裏的雲層頂端比周圍地區特別高,也特別冷。類似的情況在土星和海王星上也有。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麽這類結構能持續那麽長的一段時間。
內核處可能高達20,000開
木星向外輻射能量,比起從太陽處收到的來說要多。木星內部很熱:內核處可能高達20,000開。該熱量的產量是由開爾文-赫爾姆霍茲原理生成的(行星的慢速重力壓縮)。(木星並不是像太陽那樣由核反應產生能量,它太小因而內部溫度不夠引起核反應的條件。)這些內部產生的熱量可能很大地引發了木星液體層的對流,並引起了我們所見到的雲頂的複雜移動過程。土星與海王星在這方麵與木星類似,奇怪的是,天王星則不。
木星與氣態行星所能達到的最大直徑一致。如果組成又有所增加,它將因重力而被壓縮,使得全球半徑隻稍微增加一點兒。一顆恒星變大隻能是因為內部的熱源(核能)關係,但木星要變成恒星的話,質量起碼要再變大80倍。
有較強的磁場
宇宙飛船發回的考察結果表明,木星有較強的磁場,表麵磁場強度達3~14高斯,比地球表麵磁場強得多(地球表麵磁場強度隻有0.3~0.8高斯)。木星磁場和地球的一樣,是偶極的,磁軸和自轉軸之間有10°8′的傾角。木星的正磁極指的不是北極,而是南極,這與地球的情況正好相反。由於木星磁場與太陽風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木星磁層。木星磁層的範圍大而且結構複雜,在距離木星140萬~700萬公裏之間的巨大空間都是木星的磁層;而地球的磁層隻在距地心5~7萬公裏的範圍內。木星的四個大衛星都被木星的磁層所屏蔽,使之免遭太陽風的襲擊。地球周圍有條稱為範艾倫帶的輻射帶,木星周圍也有這樣的輻射帶。“旅行者1號”還發現木星背向太陽的一麵有3萬公裏長的北極光。1981年初,當“旅行者2號”早已離開木星磁層飛奔土星的途中,曾再次受到木星磁場的影響。由此看來,木星磁尾至少拖長到6000萬公裏,已達到土星的軌道上。
木星的兩極有極光,這似乎是從木衛一上火山噴發出的物質沿著木星的引力線進入木星大氣而形成的。木星有光環。光環係統是太陽係巨行星的一個共同特征,主要由黑色碎石塊和雪團等物質組成。木星的光環很難觀測到,它沒有土星那麽顯著壯觀,但也可以分成四圈。木星環約有9400公裏寬,但厚度不到30公裏,光環繞木星旋轉一周需要大約7小時。
公轉軌道:距太陽778,330,000千米(5.203天文單位)
公轉周期:木星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4332.589天,約合11.86年。
自轉周期:木星赤道部分的自轉周期為9小時50分30秒,兩極地區的自轉周期稍慢一些。
直徑:142,800千米(赤道),133800千米(兩極)
質量:1.90*10^27千克
平均密度:1.33(水是1)
核心密度:160(水是1)
表麵重力加速度:23.12米每二次方秒。
逃逸速度:60.2千米/秒
質量(與地球比):317.89
體積(與地球比)1316
表層溫度:其表麵有效溫度值為-168c,而地球觀測值為-139c。
木星在太陽係的八大行星中體積和質量最大,它有著極其巨大的質量,是其它七大行星總和的2.5倍還多,是地球的317.89倍,而體積則是地球的1,316倍。按照與太陽的距離由近到遠排,木星位列第五。同時,木星還是太陽係中自轉最快的行星,自轉一周隻需要9小時50分30秒,所以木星並不是正球形的,而是兩極扁,赤道鼓的三軸不等橢球體,扁平顯著。木星是天空中第四亮的星星,僅次於太陽、月球和金星(在有的時候,木星會比火星稍暗,但有時卻要比金星還要亮),因為木星體積巨大,反射太陽光的能力也強。木星主要由氫和氦組成,其中氫元素含量是82%,氦元素含量是17%,其他僅為1%,中心溫度估計高達30,500c。
木星表麵有一個大紅斑,位於木星赤道南部,從東到西最長時有48,000千米,最小時也有20000多千米,從北到南最長有14,000千米,最短時也有11000千米,麵積大約453,250,000平方千米,能容納三個地球。對於它是什麽目前仍有爭論,很多人認為它是一個永不停息的旋風,這個大紅斑是1665年由法國後裔的天文學家卡西尼發現,距今300多年了形狀一直沒有改變。
早在史前木星就已被人類所知曉。根據伽利略1610年1月7日夜對木星四顆衛星: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四(現常被稱作伽利略衛星)的觀察,它們是不以地球為中心運轉的第一個發現,也是讚同哥白尼的日心說的有關行星運動的主要依據。許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木衛三是1609年由伽利略通過他自製的望遠鏡發現的,連同木衛一、木衛二、木衛四被稱為伽利略衛星。其實木衛三是中國戰國時代的天文學家甘德發現的,他著有《歲星經》和《天文星占》兩書,可惜均已失傳。唐朝天文學家瞿曇悉達編著的《開元占經》第二十三卷中有這樣的記載“甘氏曰:單閼之歲,攝提格在卯,歲星在子,與須女、虛、危晨出夕入,其狀甚大有光,若有小赤星附於其側,是謂同盟”。
甘德早在公元前346年發現了木衛三,比伽利略早了將近2000年。
木星圖像(30張)氣態行星
氣態行星沒有實體表麵,它們的氣態物質密度隻是由深度的變大而不斷加大(我們從它們表麵相當於1個大氣壓處開始算它們的半徑和直徑)。我們所看到的通常是大氣中雲層的頂端,壓強比1個大氣壓略高。
木星由82%的氫和17%的氦(原子數之比,75/25%的質量比)及微量的甲烷、水、氨水和“石頭”組成。木星的大氣層很濃厚,厚度達3000千米,在大氣層之下有一層厚達27000公裏的液態氫層,再下麵是金屬氫,這與形成整個太陽係的原始的太陽係星雲的組成十分相似。土星有一個類似的組成,也是一層濃密的大氣層,大氣層下有一層厚達26000公裏的液態氫層,再下麵也是金屬氫。但天王星與海王星的組成中,氫和氦的量就少一些了。
我們得到的有關木星內部結構的資料(及其他氣態行星)來源很不直接,並有了很長時間的停滯。(來自伽利略號的木星大氣數據隻探測到了雲層下150千米處)
石質的內核
木星可能有一個石質的內核,相當於10-15個地球的質量。內核上則是大部分的行星物質集結地,以液態氫的形式存在。這些木星上最普通的形式基礎可能隻在40億帕壓強下才存在,木星內部就是這種環境(土星也是)。液態金屬氫由離子化的質子與電子組成(類似於太陽的內部,不過溫度低多了)。在木星內部的溫度壓強下,氫氣是液態的,而非氣態,這使它成為了木星磁場的電子指揮者與根源,木星的磁場強度大約10高斯,比地球大10倍。同樣在這一層也可能含有一些氦和微量的冰。木星還是天空中已知的最強的射電源之一。
最外層主要由普通的氫氣與氦氣分子組成,它們在內部是液體,而在較外部則氣體化了,我們所能看到的就是這深邃的一層的較高處。水、二氧化碳、甲烷及其他一些簡單氣體分子在此處也有一點兒。
雲層的三個明顯分層中被認為存在著氨冰,銨水硫化物和冰水混合物。然而,來自伽利略號的證明的初步結果表明雲層中這些物質極其稀少(一個儀器看來已檢測了最外層,另一個同時可能已檢測了第二外層)。但這次證明的地表位置十分不同尋常--基於地球的望遠鏡觀察及更多的來自伽利略號軌道飛船的最近觀察提示這次證明所選的區域很可能是那時候木星表麵最溫暖又是雲層最少的地區。
來自伽利略號的大氣層數據同樣證明那裏的水比預計的少得多,原先預計木星大氣所包含的氧是目前太陽的兩倍(算上充足的氫來生成水),但目前實際集中的比太陽要少。另外一個驚人的消息是大氣外層的高溫和它的密度。
行星表麵有高速颶風
木星和其他氣態行星表麵有高速颶風,風速達每小時400千米,並被限製在狹小的緯度範圍內,在接近緯度的風吹的方向又與其相反。這些帶中輕微的化學成分與溫度變化造成了多彩的地表帶,支配著行星的外貌。光亮的表麵帶被稱作區(zones),暗的叫作帶(belts)。這些木星上的帶子很早就被人們知道了,但帶子邊界地帶的漩渦則由旅行者號飛船第一次發現。伽利略號飛船發回的數據表明表麵風速比預料的快得多(大於400英裏每小時),並延伸到根所能觀察到的一樣深的地方,大約向內延伸有數千千米。木星的大氣層也被發現相當紊亂,這表明由於它內部的熱量使得颶風在大部分急速運動,不像地球隻從太陽處獲取熱量。
木星表麵雲層的多彩可能是由大氣中化學成分的微妙差異及其作用造成的,可能其中混入了硫的混合物,造就了五彩繽紛的視覺效果,但是其詳情仍無法知曉。
色彩的變化與雲層的高度有關:最低處為藍色,跟著是棕色與白色,最高處為紅色。我們通過高處雲層的洞才能看到低處的雲層。
木星表麵的大紅斑早在300年前就被地球上的觀察所知曉(這個發現常歸功於卡西尼,或是17世紀的roberthooke)。大紅斑是個長25,000千米,跨度12,000千米的橢圓,足以容納兩個地球。其他較小一些的斑點也已被看到了數十年了。紅外線的觀察加上對它自轉趨勢的推導顯示大紅斑是一個高壓區,那裏的雲層頂端比周圍地區特別高,也特別冷。類似的情況在土星和海王星上也有。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麽這類結構能持續那麽長的一段時間。
內核處可能高達20,000開
木星向外輻射能量,比起從太陽處收到的來說要多。木星內部很熱:內核處可能高達20,000開。該熱量的產量是由開爾文-赫爾姆霍茲原理生成的(行星的慢速重力壓縮)。(木星並不是像太陽那樣由核反應產生能量,它太小因而內部溫度不夠引起核反應的條件。)這些內部產生的熱量可能很大地引發了木星液體層的對流,並引起了我們所見到的雲頂的複雜移動過程。土星與海王星在這方麵與木星類似,奇怪的是,天王星則不。
木星與氣態行星所能達到的最大直徑一致。如果組成又有所增加,它將因重力而被壓縮,使得全球半徑隻稍微增加一點兒。一顆恒星變大隻能是因為內部的熱源(核能)關係,但木星要變成恒星的話,質量起碼要再變大80倍。
有較強的磁場
宇宙飛船發回的考察結果表明,木星有較強的磁場,表麵磁場強度達3~14高斯,比地球表麵磁場強得多(地球表麵磁場強度隻有0.3~0.8高斯)。木星磁場和地球的一樣,是偶極的,磁軸和自轉軸之間有10°8′的傾角。木星的正磁極指的不是北極,而是南極,這與地球的情況正好相反。由於木星磁場與太陽風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木星磁層。木星磁層的範圍大而且結構複雜,在距離木星140萬~700萬公裏之間的巨大空間都是木星的磁層;而地球的磁層隻在距地心5~7萬公裏的範圍內。木星的四個大衛星都被木星的磁層所屏蔽,使之免遭太陽風的襲擊。地球周圍有條稱為範艾倫帶的輻射帶,木星周圍也有這樣的輻射帶。“旅行者1號”還發現木星背向太陽的一麵有3萬公裏長的北極光。1981年初,當“旅行者2號”早已離開木星磁層飛奔土星的途中,曾再次受到木星磁場的影響。由此看來,木星磁尾至少拖長到6000萬公裏,已達到土星的軌道上。
木星的兩極有極光,這似乎是從木衛一上火山噴發出的物質沿著木星的引力線進入木星大氣而形成的。木星有光環。光環係統是太陽係巨行星的一個共同特征,主要由黑色碎石塊和雪團等物質組成。木星的光環很難觀測到,它沒有土星那麽顯著壯觀,但也可以分成四圈。木星環約有9400公裏寬,但厚度不到30公裏,光環繞木星旋轉一周需要大約7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