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建設,指的是自1964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其開始的背景是中蘇交惡與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攻勢。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史上又一次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其規模可與抗戰時期的沿海工業內遷相提並論。由於建設地點都太過偏僻,這種建設方式為後來的企業經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浪費和不便,但是三線建設也成為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的重要助推器。
與經濟最發達且處於國防前線的一線(指東南沿海及東北、新疆等地區)和位於中間的安徽、江西等二線
三線建設
省份相對,三線建設的範圍包括四川(含今重慶)、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雲南、貴州、陝西、青海、甘肅和寧夏13個省及自治區,他們全部位於中國的中西部地區。其中,位於大西北和大西南的七省又被稱為大三線,而中部六省被相對稱為小三線。在其中又以貴州、四川東部山區、四川中部平原地區數量最多,企業規模最大,人口最多,尤以重慶為中心。其中,四川成都主要接收輕工業與電子工業,綿陽主要接收核工業與飛機工業,重慶則接受了解放軍裝備中除航天工業外絕大多數的武器製造生產,甚至包括核試驗設備(816工廠)和潛艇製造業(望江造船廠);貴州貴陽主要接受光電工業,安順主要接受飛機工業。
所謂三線,一般是指由沿海、邊疆地區向內地收縮劃分三道線。一線指位於沿海和邊疆的前線地區;三線
三線建設
指長城以南,廣東韶關以北,甘肅烏鞘嶺以東,京廣鐵路以西。主要包括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西部省區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省區的後方地區;二線指介於一、三線之間的中間地帶。其中川、貴、雲和陝、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一、二線的腹地俗稱小三線。三線地區位於中國腹地,離海岸線最近的在700公裏以上,距西麵國土邊界上千公裏,四麵分別有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太行山、大別山、賀蘭山、呂梁山等連綿山脈作天然屏障,在準備打仗的特定形勢下,是較理想的戰略後方。用今天的區域概念來說,三線地區實際就是除新疆、西藏之外的中國西部經濟不發達地區。
1958年中蘇決裂後,嚴峻的戰略形勢與東南沿海脆弱的防務係統讓中共領導層開始考慮在西部建設後方的戰略問題。1964年8月2日北部灣事件爆發,美國驅逐艦馬克多斯號與越南海軍魚雷艦發生激戰,並延燒到中國南部地區。同年8月17日、20日,毛主席在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兩次指出目前中國的經濟命脈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不利於備戰,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戰略後方。這就是三線建設的起源。
1964年8月,國家建委召開一、二線搬遷會議,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數國防尖端項目要“靠山、分
三線建設
散、隱蔽”(簡稱山、散、洞)。有的還要進洞。三線建設宣告拉開帷幕。
在1964-1980年期間,國家在三線地區共審批1100多個中大型建設項目。大批原先位於大城市的工廠與人才進入西部山區。更有“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等口號號召人們前往三線地區。特殊時期早期,三線也是大量知青的去處,現任中國國家主席胡總書記就曾經分配到甘肅劉家峽水電站。由於國防考量,這些工廠的位置都偏僻而分散,導致企業的後續發展進入瓶頸。如陝西漢中飛機工業基地,下屬28個單位分散在兩個地區,7個縣的範圍內,其中一個企業被分散在6個自然村中,裝配零部件需要汽車往返幾十甚至上百公裏,員工上下班也非常不便。
陝西新建的400多個三線項目,將近90%遠離城市,分散在關中平原和陝南山區的48個縣,多數是一廠一點,有的甚至是一廠多點,布局被譏諷為“羊拉屎”、“瓜蔓式”、“村落式”。而且山區內信息閉塞,生產出來的產品往往無法跟上世界潮流,顯得過時落伍。有時山區內爆發山洪等自然災害,企業也往往損失慘重。冬季大雪封山後,工人更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時人用“洞中方數月,世上已千年”來形容這些工廠的閉塞與環境的惡劣艱苦。也因此,許多的廠礦單位裏醫院、商店、學校設施一應俱全,成為一個封閉的社會。十堰等城市更是因三線建設才得以出現。
1973年,國家正式發文重點建設貴陽、重慶、安順、綿陽四個重點城市,後來這四個城市成為全國三線企業的核心。
1980年代後,伴隨著改革開放與冷戰趨於緩和,三線建設由保密名詞逐漸見於報端。而改革開放後,許多三線建設單位由於位置偏僻閉塞而難有發展。1983年12月,中國政府在成都設立國務院三線辦公室(1990年代改為國家計委三線辦公室,21世紀後又改名為國防科工委三線協調中心)。
1984年11月在成都召開會議,確定第一批調整121個單位,遷並48個,全部轉產15個。其後一些三線企業陸續遷往鄰近中小城市,如鹹陽、寶雞、沙市、襄樊、漢中、德陽、綿陽、天水附近。而技術密集型企業和軍工科技企業則移往成都、重慶、西安、蘭州等大城市。這些企業遷移後,多半進行了改製,由軍用企業轉為民用企業。如位於十堰的中國第二汽車製造廠改製為東風汽車公司;重慶兵器工業基地改為重慶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長安集團、嘉陵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建設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而一些未遷移的企業,則逐步走向荒廢關閉。也有部分在地方政府的幫助下得以繼續生存,但生產門類已經發生發生巨大變化,如重慶著名的816工程。
011基地:安順。殲擊機和教練機生產基地。
012基地:漢中。預計建設成殲擊機生產基地,1975年,中央決定西安飛機設計所研製的運八飛機由012基地繼續研製,基地變為運輸機製造基地。1979年彤輝機械廠、勁鬆機械廠和012飛機設計所分出單獨設立陝西飛機製造公司,012基地成了航空配件生產基地。1980年,運八飛機投入批量生產。
013基地(湖南航空):張家界—長沙。管轄幾個航空配件廠(主要是3028廠湘陵機械廠)和張家界航空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航空第三設計院。
014基地(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洛陽。158廠南峰公司從漢中遷來,專門製造空空導彈。
061基地(江南航天)遵義。防空導彈生產基地,航二院分建。
062基地(航天七院)萬源—成都。火箭/彈道導彈生產基地。航一院分建。
063基地(航天四院):西安。
064基地(並入062基地):達州。
066基地(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第九研究院(中國三江航天集團)):遠安—孝感。飛航導彈生產基地(紅鳥)。航三院分建。
067基地(航天六院):鳳縣—西安。液體火箭發動機生產基地。航一院分建。
068基地(湖南航天):邵陽4縣1市—長沙。航二院分建。1970年始建,1978年停建,1994年搬遷到長沙。
081基地(川北電子):廣元。原0821指揮部,1965年開始興建,為火控雷達生產基地。
082基地:成都東郊電子工業基地。
083基地(振華電子):都勻。
541總廠:坦克製造基地,機關在山西省聞喜縣東鎮,廠區分布在聞喜縣、絳縣、翼城縣、夏縣。
一、戰備形勢緊迫、建設正急正快
1964年,國際局勢動蕩,戰爭因素急劇增長。美國擴大越南戰爭,直接威脅中國安全;蘇聯在中國邊境陳兵百萬;台灣當局製造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麵對迫在眉睫的戰爭形勢,國防安全已經成為頭等大事。
備戰備荒為人民
在5月間進行的中共中央北京工作會議上,毛主席要求全黨把三線建設當作一件很重要、很緊迫的戰略任務來看待。他指出,國防工業建設要同帝國主義、修正主義爭時間,搶速度,對沿海工廠搬遷和三線建設要熱心些,不能冷冷清清,積極性越高越好,哪怕是粗糙一點,也要趕快搞起來。1965年4月,針對美國侵越戰爭不斷升級的趨勢,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加強備戰工作的指示》,明確指出,美帝國主義在越南采取擴大侵略的步驟,直接侵犯越南,嚴重地威脅著我國的安全,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在思想上和工作上要準備應付最嚴重的局麵,要加強備戰。
當時的判斷是,戰爭會早打、大打,因此要搶時間、爭速度,趕在戰爭爆發前盡快建設“三線”戰略大後方。
當時,各級“三線”建設指揮部都把搶時間、爭速度放到了突出地位。結果一些建設項目未經周密勘探就盲目定點;當時還采勸三邊”原則,即邊勘探、邊設計、邊施工,沒有搞好總體設計就全麵施工;片麵追求速度,忽視施工質量;輔助和配套設施沒有建成就湊合投產。不僅造成了許多返工浪費,而且把一些工廠建在斷裂層、滑坡帶、山洪口或缺水區,遺留一些以後不好解決的工程建設問題。許多建設項目長期形不成生產力,給國民經濟背上了一副十分沉重的包袱。
二、計劃經濟的運作模式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三線建設,國家是惟一的投資主體,所有製結構是單一的國有經濟,調節機構是國家計劃和行政命令,動力是單一的精神動員,格局是依靠國內自有資金、自有資源,發展封閉的內向型經濟。黨和政府一聲令下,幾百萬建設大軍就浩浩蕩蕩地向西部轉移,一大批工廠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就紛紛內遷,一批批建設物資就源源不斷地調往三線,三線建設是典型的計劃經濟的產物。
計劃經濟最大問題是不能使資源得到有效配置。三線建設形成了一大批國有企業,這些企業在當時隻是國家機關的行政附屬物,喪失了人、財、物、產、供、銷的自主權,既無動力,又無壓力,也沒有活力。結果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浪費驚人,據有關部門測算,1966~1972年,無效投資達300多億元,占同期國家用於三線資金的18%強。
三、政治運動影響三線建設
三線建設主要是在“特殊時期”期間搞起來的,明顯地帶有政治性。當時推進三線建設的辦法主要是政治手段,包括:政治動員和號召,階段鬥爭和大會戰等。
三線建設開始時進展迅速,“特殊時期”爆發後,形勢發生劇變,許多三線建設的各級領導幹部“靠邊站”,造反武鬥浪潮更使地方“三線”建設工程陷於混亂之中,許多科技人員遭到傷害,重要科研攻關項目停滯不前。從1967年~1969年初,不少三線建設項目如成昆鐵路、重慶兵器工業基地等處於停頓和半停頓狀態,其餘的也在艱難維持之中。
三線建設
1969年中共九大召開後,國內政治局勢稍趨緩和,三線建設領導班子、施工力量、物質資金得到充實,重新展開。
政治運動給三線建設的影響很大,特別表現在所謂“政治建廠”上。
1970年1月下旬,國家建委召開的全國基本建設現場會,主要內容是學習和推廣屬於“大三線”的第二汽車製造廠、江山機械廠與焦枝鐵路的經驗,即走“政治建廠”的經驗;發動貧下中農參加基本建設,大打人民戰爭的經驗;邊建設、邊施工安裝、邊生產,先生產後生活、先廠房後宿舍的經驗;發揚“幹打壘”精神,節約建築材料的經驗等等。這些經驗,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和基建程序,給三線建設造成了危害。
四、積累率過高,投資結構不合理
首先是農、輕、重產業結構比例失調。三線建設投資方向主要集中於重工業和國防工業,根據安排,在國家整個基本建設850億元的投資中,重工業、國防工業、交通運輸共628億元,占74%;農業120億元,隻占14%;輕工業37.5億元,僅占4.4%。“三五”計劃期間,三線地區的國防工業、原材料工業、機械製造業和鐵路運輸的投資,占該地區總投資的72%,結構顯然不利於農業輕工業的發展。
其次是擴大了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矛盾,直接原因是由於三線建設形成基本建設規模過大,積累率過高,抑製了消費,人民生活受到了影響。“三五”、“四五”時期,職工工資事實上處於凍結狀態。這一時期,全國消費水平是1949年以來增長最慢的。
五、“山、散、洞”的方針影響開發效益作為戰備工程,根據三線地區的地形地貌,毛主席提出“大分散,小集中”和“依山傍水紮大營”的意見,中央進而確定的“靠山、分散、隱蔽”的建設方針是有它的合理性的,特別是關係到國家安危的一些國防尖端工程,更應首先考慮其隱蔽性。但是,過分強調了山、散、洞原則,勢必違反經濟規律,達不到應有的效益。
如一個三線企業,下屬的研究所和生產車間分散在5個縣11條山溝裏,最長距離146公裏,內部連結公路達700多公裏。聯係十分不便,造成工序之間重複倒運,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很多現代化程度極高的尖端技術,深山裏的條件顯然不適合其發展,由於遠離經濟文化中心的城市,布點過於分散,並在相對封閉的狀態下進行開發,所以這些鑲嵌在西部大地上的一個個現代工業基地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功能受到限製。
六、忽視沿海老基地的發展,影響整體國力的增長由於集中建設三線地區,全國有380多個項目、14.5萬人、3.8萬台設備從沿海地區遷到三線地區。由於西部當地經濟基礎比較落後,措施難以配套,大量資金和設備閑置,施工隊伍窩工嚴重,生產、生活問題較多,造成長期不能開工或開工不足。第3個五年計劃中,累計三線地區投資為482.43億元,占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52.7%,整個內地建設投資為611.15億元,占全部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66.8%,沿海投資為282.91億元,占30.9%。在底子厚、本來能取得很高經濟效益的沿海地區,投資相對嚴重不足,影響了生產規模的擴大。
與經濟最發達且處於國防前線的一線(指東南沿海及東北、新疆等地區)和位於中間的安徽、江西等二線
三線建設
省份相對,三線建設的範圍包括四川(含今重慶)、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雲南、貴州、陝西、青海、甘肅和寧夏13個省及自治區,他們全部位於中國的中西部地區。其中,位於大西北和大西南的七省又被稱為大三線,而中部六省被相對稱為小三線。在其中又以貴州、四川東部山區、四川中部平原地區數量最多,企業規模最大,人口最多,尤以重慶為中心。其中,四川成都主要接收輕工業與電子工業,綿陽主要接收核工業與飛機工業,重慶則接受了解放軍裝備中除航天工業外絕大多數的武器製造生產,甚至包括核試驗設備(816工廠)和潛艇製造業(望江造船廠);貴州貴陽主要接受光電工業,安順主要接受飛機工業。
所謂三線,一般是指由沿海、邊疆地區向內地收縮劃分三道線。一線指位於沿海和邊疆的前線地區;三線
三線建設
指長城以南,廣東韶關以北,甘肅烏鞘嶺以東,京廣鐵路以西。主要包括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西部省區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省區的後方地區;二線指介於一、三線之間的中間地帶。其中川、貴、雲和陝、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一、二線的腹地俗稱小三線。三線地區位於中國腹地,離海岸線最近的在700公裏以上,距西麵國土邊界上千公裏,四麵分別有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太行山、大別山、賀蘭山、呂梁山等連綿山脈作天然屏障,在準備打仗的特定形勢下,是較理想的戰略後方。用今天的區域概念來說,三線地區實際就是除新疆、西藏之外的中國西部經濟不發達地區。
1958年中蘇決裂後,嚴峻的戰略形勢與東南沿海脆弱的防務係統讓中共領導層開始考慮在西部建設後方的戰略問題。1964年8月2日北部灣事件爆發,美國驅逐艦馬克多斯號與越南海軍魚雷艦發生激戰,並延燒到中國南部地區。同年8月17日、20日,毛主席在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兩次指出目前中國的經濟命脈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不利於備戰,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戰略後方。這就是三線建設的起源。
1964年8月,國家建委召開一、二線搬遷會議,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數國防尖端項目要“靠山、分
三線建設
散、隱蔽”(簡稱山、散、洞)。有的還要進洞。三線建設宣告拉開帷幕。
在1964-1980年期間,國家在三線地區共審批1100多個中大型建設項目。大批原先位於大城市的工廠與人才進入西部山區。更有“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等口號號召人們前往三線地區。特殊時期早期,三線也是大量知青的去處,現任中國國家主席胡總書記就曾經分配到甘肅劉家峽水電站。由於國防考量,這些工廠的位置都偏僻而分散,導致企業的後續發展進入瓶頸。如陝西漢中飛機工業基地,下屬28個單位分散在兩個地區,7個縣的範圍內,其中一個企業被分散在6個自然村中,裝配零部件需要汽車往返幾十甚至上百公裏,員工上下班也非常不便。
陝西新建的400多個三線項目,將近90%遠離城市,分散在關中平原和陝南山區的48個縣,多數是一廠一點,有的甚至是一廠多點,布局被譏諷為“羊拉屎”、“瓜蔓式”、“村落式”。而且山區內信息閉塞,生產出來的產品往往無法跟上世界潮流,顯得過時落伍。有時山區內爆發山洪等自然災害,企業也往往損失慘重。冬季大雪封山後,工人更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時人用“洞中方數月,世上已千年”來形容這些工廠的閉塞與環境的惡劣艱苦。也因此,許多的廠礦單位裏醫院、商店、學校設施一應俱全,成為一個封閉的社會。十堰等城市更是因三線建設才得以出現。
1973年,國家正式發文重點建設貴陽、重慶、安順、綿陽四個重點城市,後來這四個城市成為全國三線企業的核心。
1980年代後,伴隨著改革開放與冷戰趨於緩和,三線建設由保密名詞逐漸見於報端。而改革開放後,許多三線建設單位由於位置偏僻閉塞而難有發展。1983年12月,中國政府在成都設立國務院三線辦公室(1990年代改為國家計委三線辦公室,21世紀後又改名為國防科工委三線協調中心)。
1984年11月在成都召開會議,確定第一批調整121個單位,遷並48個,全部轉產15個。其後一些三線企業陸續遷往鄰近中小城市,如鹹陽、寶雞、沙市、襄樊、漢中、德陽、綿陽、天水附近。而技術密集型企業和軍工科技企業則移往成都、重慶、西安、蘭州等大城市。這些企業遷移後,多半進行了改製,由軍用企業轉為民用企業。如位於十堰的中國第二汽車製造廠改製為東風汽車公司;重慶兵器工業基地改為重慶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長安集團、嘉陵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建設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而一些未遷移的企業,則逐步走向荒廢關閉。也有部分在地方政府的幫助下得以繼續生存,但生產門類已經發生發生巨大變化,如重慶著名的816工程。
011基地:安順。殲擊機和教練機生產基地。
012基地:漢中。預計建設成殲擊機生產基地,1975年,中央決定西安飛機設計所研製的運八飛機由012基地繼續研製,基地變為運輸機製造基地。1979年彤輝機械廠、勁鬆機械廠和012飛機設計所分出單獨設立陝西飛機製造公司,012基地成了航空配件生產基地。1980年,運八飛機投入批量生產。
013基地(湖南航空):張家界—長沙。管轄幾個航空配件廠(主要是3028廠湘陵機械廠)和張家界航空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航空第三設計院。
014基地(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洛陽。158廠南峰公司從漢中遷來,專門製造空空導彈。
061基地(江南航天)遵義。防空導彈生產基地,航二院分建。
062基地(航天七院)萬源—成都。火箭/彈道導彈生產基地。航一院分建。
063基地(航天四院):西安。
064基地(並入062基地):達州。
066基地(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第九研究院(中國三江航天集團)):遠安—孝感。飛航導彈生產基地(紅鳥)。航三院分建。
067基地(航天六院):鳳縣—西安。液體火箭發動機生產基地。航一院分建。
068基地(湖南航天):邵陽4縣1市—長沙。航二院分建。1970年始建,1978年停建,1994年搬遷到長沙。
081基地(川北電子):廣元。原0821指揮部,1965年開始興建,為火控雷達生產基地。
082基地:成都東郊電子工業基地。
083基地(振華電子):都勻。
541總廠:坦克製造基地,機關在山西省聞喜縣東鎮,廠區分布在聞喜縣、絳縣、翼城縣、夏縣。
一、戰備形勢緊迫、建設正急正快
1964年,國際局勢動蕩,戰爭因素急劇增長。美國擴大越南戰爭,直接威脅中國安全;蘇聯在中國邊境陳兵百萬;台灣當局製造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麵對迫在眉睫的戰爭形勢,國防安全已經成為頭等大事。
備戰備荒為人民
在5月間進行的中共中央北京工作會議上,毛主席要求全黨把三線建設當作一件很重要、很緊迫的戰略任務來看待。他指出,國防工業建設要同帝國主義、修正主義爭時間,搶速度,對沿海工廠搬遷和三線建設要熱心些,不能冷冷清清,積極性越高越好,哪怕是粗糙一點,也要趕快搞起來。1965年4月,針對美國侵越戰爭不斷升級的趨勢,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加強備戰工作的指示》,明確指出,美帝國主義在越南采取擴大侵略的步驟,直接侵犯越南,嚴重地威脅著我國的安全,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在思想上和工作上要準備應付最嚴重的局麵,要加強備戰。
當時的判斷是,戰爭會早打、大打,因此要搶時間、爭速度,趕在戰爭爆發前盡快建設“三線”戰略大後方。
當時,各級“三線”建設指揮部都把搶時間、爭速度放到了突出地位。結果一些建設項目未經周密勘探就盲目定點;當時還采勸三邊”原則,即邊勘探、邊設計、邊施工,沒有搞好總體設計就全麵施工;片麵追求速度,忽視施工質量;輔助和配套設施沒有建成就湊合投產。不僅造成了許多返工浪費,而且把一些工廠建在斷裂層、滑坡帶、山洪口或缺水區,遺留一些以後不好解決的工程建設問題。許多建設項目長期形不成生產力,給國民經濟背上了一副十分沉重的包袱。
二、計劃經濟的運作模式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三線建設,國家是惟一的投資主體,所有製結構是單一的國有經濟,調節機構是國家計劃和行政命令,動力是單一的精神動員,格局是依靠國內自有資金、自有資源,發展封閉的內向型經濟。黨和政府一聲令下,幾百萬建設大軍就浩浩蕩蕩地向西部轉移,一大批工廠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就紛紛內遷,一批批建設物資就源源不斷地調往三線,三線建設是典型的計劃經濟的產物。
計劃經濟最大問題是不能使資源得到有效配置。三線建設形成了一大批國有企業,這些企業在當時隻是國家機關的行政附屬物,喪失了人、財、物、產、供、銷的自主權,既無動力,又無壓力,也沒有活力。結果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浪費驚人,據有關部門測算,1966~1972年,無效投資達300多億元,占同期國家用於三線資金的18%強。
三、政治運動影響三線建設
三線建設主要是在“特殊時期”期間搞起來的,明顯地帶有政治性。當時推進三線建設的辦法主要是政治手段,包括:政治動員和號召,階段鬥爭和大會戰等。
三線建設開始時進展迅速,“特殊時期”爆發後,形勢發生劇變,許多三線建設的各級領導幹部“靠邊站”,造反武鬥浪潮更使地方“三線”建設工程陷於混亂之中,許多科技人員遭到傷害,重要科研攻關項目停滯不前。從1967年~1969年初,不少三線建設項目如成昆鐵路、重慶兵器工業基地等處於停頓和半停頓狀態,其餘的也在艱難維持之中。
三線建設
1969年中共九大召開後,國內政治局勢稍趨緩和,三線建設領導班子、施工力量、物質資金得到充實,重新展開。
政治運動給三線建設的影響很大,特別表現在所謂“政治建廠”上。
1970年1月下旬,國家建委召開的全國基本建設現場會,主要內容是學習和推廣屬於“大三線”的第二汽車製造廠、江山機械廠與焦枝鐵路的經驗,即走“政治建廠”的經驗;發動貧下中農參加基本建設,大打人民戰爭的經驗;邊建設、邊施工安裝、邊生產,先生產後生活、先廠房後宿舍的經驗;發揚“幹打壘”精神,節約建築材料的經驗等等。這些經驗,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和基建程序,給三線建設造成了危害。
四、積累率過高,投資結構不合理
首先是農、輕、重產業結構比例失調。三線建設投資方向主要集中於重工業和國防工業,根據安排,在國家整個基本建設850億元的投資中,重工業、國防工業、交通運輸共628億元,占74%;農業120億元,隻占14%;輕工業37.5億元,僅占4.4%。“三五”計劃期間,三線地區的國防工業、原材料工業、機械製造業和鐵路運輸的投資,占該地區總投資的72%,結構顯然不利於農業輕工業的發展。
其次是擴大了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矛盾,直接原因是由於三線建設形成基本建設規模過大,積累率過高,抑製了消費,人民生活受到了影響。“三五”、“四五”時期,職工工資事實上處於凍結狀態。這一時期,全國消費水平是1949年以來增長最慢的。
五、“山、散、洞”的方針影響開發效益作為戰備工程,根據三線地區的地形地貌,毛主席提出“大分散,小集中”和“依山傍水紮大營”的意見,中央進而確定的“靠山、分散、隱蔽”的建設方針是有它的合理性的,特別是關係到國家安危的一些國防尖端工程,更應首先考慮其隱蔽性。但是,過分強調了山、散、洞原則,勢必違反經濟規律,達不到應有的效益。
如一個三線企業,下屬的研究所和生產車間分散在5個縣11條山溝裏,最長距離146公裏,內部連結公路達700多公裏。聯係十分不便,造成工序之間重複倒運,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很多現代化程度極高的尖端技術,深山裏的條件顯然不適合其發展,由於遠離經濟文化中心的城市,布點過於分散,並在相對封閉的狀態下進行開發,所以這些鑲嵌在西部大地上的一個個現代工業基地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功能受到限製。
六、忽視沿海老基地的發展,影響整體國力的增長由於集中建設三線地區,全國有380多個項目、14.5萬人、3.8萬台設備從沿海地區遷到三線地區。由於西部當地經濟基礎比較落後,措施難以配套,大量資金和設備閑置,施工隊伍窩工嚴重,生產、生活問題較多,造成長期不能開工或開工不足。第3個五年計劃中,累計三線地區投資為482.43億元,占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52.7%,整個內地建設投資為611.15億元,占全部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66.8%,沿海投資為282.91億元,占30.9%。在底子厚、本來能取得很高經濟效益的沿海地區,投資相對嚴重不足,影響了生產規模的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