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滅絕又叫生物絕種。它並不總是勻速的,逐漸進行的,經常會有大規模的集群滅絕,即生物大滅絕。整科,整目甚至整綱的生物在可以很短的時間內徹底消失或僅有極少數殘存下來。在集群滅絕過程中,往往是整個分類單元中的所有物種,無論在生態係統中的地位如何,都逃不過這次劫難,而且還常常是很多不同的生物類群一起滅絕,卻總有其它一些類群幸免於難,還有一些類群從此誕生或開始繁盛。大規模的集群滅絕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約6200萬年就會發生一次,但集群滅絕對動物的影響最大,而陸生植物的集群滅絕不象動物那樣顯著。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時間:為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事件:導致大約85%的物種絕滅,又稱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奧陶紀大滅絕。
奧陶紀簡介
奧陶紀(ordovicianperiod,ordovician),地質年代名稱,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於距今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
奧陶紀亦分早、中、晚三個世。奧陶紀是地史上海侵最廣泛的時期之一。在板塊內部的地台區,海水廣布,表現為濱海淺海相碳酸鹽岩的普遍發育,在板塊邊緣的活動地槽區,為較深水環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淺海、深海碎屑沉積和火山噴發沉積。
奧陶紀末期曾發生過一次規模較大的冰期,其分布範圍包括非洲,特別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維亞以及歐洲的西班牙和法國南部等地。
“奧陶”一詞來源
“奧陶”一詞由英國地質學家拉普沃思(cpworth)於1879年提出,代表露出於英國阿雷尼格(arenig)山脈向東穿過北威爾士的岩層,位於寒武係與誌留係岩層之間。因這個地區是古奧陶部族(ordovices)的居住地,故名。
奧陶紀生物演化
當時氣候溫和,淺海廣布,世界許多地方(包括我國大部分地方)都被淺海海水掩蓋。海生生物空前發展。
在奧陶紀廣闊的海洋中,海生無脊椎動物空前繁榮,生活著大量的各門類無脊椎動物。除寒武紀開始繁盛的類群以外,其他一些類群還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其中包括筆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蘚蟲和軟體動物等。
筆石是奧陶紀最奇特的海洋動物類群,它們自早奧陶世開始即已興盛繁育,分布廣泛。腕足動物在這一時期奧演化迅速,大部份的類群均已出現,無鉸類、幾丁質(chitin)殼的腕足類逐漸衰退,鈣質殼的有鉸類則盛極一時;鸚鵡螺進入繁盛時期,它們身體巨大,是當時海洋中凶猛的肉食性動物;由於大量食肉類鸚鵡螺類的出現,三葉蟲在胸、尾進化出許多防禦性針刺,以避免食肉動物的襲擊或吞食。珊瑚自中奧陶世開始大量出現,複體的珊瑚雖說還較原始,但已能夠形成小型的礁體。
在奧陶紀晚期,約4.8億年前,首次出現了可靠的陸生脊椎動物--淡水無顎魚;淡水植物據推測可能在奧陶紀也已經出現。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4億4千萬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由於當時地球氣候變冷和海平麵下降,生活在水體的各種不同無脊椎動物便蕩然無存。
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一大的物種滅絕事件,約85%的物種滅亡。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次物種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在大約4.4億年前,現在的撒哈拉所在的陸地曾經位於南極,當陸地匯集在極點附近時,容易造成厚厚的積冰---奧陶紀正是這種情形。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流變冷,整個地球的溫度下降了,冰川鎖住了水,海平麵也降低了,原先豐富的沿海生態係統被破壞了,導致了85%的物種滅絕。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
時間:距今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
事件:海洋生物遭受了滅頂之災。
又稱:第二物種大滅絕,泥盆紀大滅絕。
泥盆紀簡介
泥盆紀(devonianperiod),地質年代名稱,古生代地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05億年前,結束於3.5億年前,持續約5000萬年。
泥盆紀分為早、中、晚3個世,地層相應的分為下、中、上3個統。泥盆紀古地理麵貌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地改變。表現為陸地麵積的擴大,陸相地層的發育,生物界的麵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陸生植物、魚形動物空前發展,兩棲動物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的成分也顯著改變。
魚類地時代
泥盆紀是脊椎動物飛越發展的時期,魚類相當繁盛,各種類別的魚都有出現,故泥盆紀被稱為“魚類的時代”。最重要的是從總鰭類演化而來的,兩棲類、爬行類的祖先——四足類(四足脊椎動物)的出現。
對古氣候的研究顯示泥盆紀時期是溫暖的。化石記錄說明當時遠至北極地區都處於溫帶氣候。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泥盆紀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氣候變冷和海洋退卻。
在距今約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曆經兩個高峰,中間間隔100萬年,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的物種滅絕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創。
第三次生物大滅絕
時間: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
事件:導致超過95%的地球生物滅絕。
又稱:第三次物種大滅絕、二疊紀大滅絕。
二疊紀簡介
二疊紀(permian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疊紀分為早二疊世,中二疊世和晚二疊世。二疊紀開始於距今約2.95億年,延至2.5億年,共經曆了4500萬年。二疊紀的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古板塊間的相對運動加劇,世界範圍內的許多地槽封閉並陸續地形成褶皺山係,古板塊間逐漸拚接形成聯合古大陸(泛大陸)。陸地麵積的進一步擴大,海洋範圍的縮小,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促進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預示著生物發展史上一個新時期的到來。
距今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三葉蟲、海蠍以及重要珊瑚類群全部消失。陸棲的單弓類群動物和許多爬行類群也滅絕了。這次大滅絕使得占領海洋近3億年的主要生物從此衰敗並消失,讓位於新生物種類,生態係統也獲得了一次最徹底的更新,為恐龍類等爬行類動物的進化鋪平了道路。科學界普遍認為,這一大滅絕是地球曆史從古生代向中生代轉折的裏程碑。其他各次大滅絕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種類的下降幅度都不及其1/6,也沒有使生物演化進程產生如此重大的轉折。
科學家認為,在二疊紀曾經發生海平麵下降和大陸漂移,這造成了最嚴重的物種大滅絕。那時,所有的大陸聚集成了一個聯合的古陸,富饒的海岸線急劇減少,大陸架也縮小了,生態係統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很多物種的滅絕是因為失去了生存空間。更嚴重的是,當淺層的大陸架暴露出來後,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機質被氧化,這個過程消耗了氧氣,釋放出二氧化碳。大氣中氧的含量有可能減少了,這對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非常不利。隨著氣溫升高,海平麵上升,又使許多陸地生物遭到滅頂之災,海洋裏也成了缺氧地帶。地層中大量沉積的富含有機質的頁岩是這場災難的證明。
這次大滅絕是由氣候突變、沙漠範圍擴大、火山爆發等一係列原因造成。
隕石撞擊
有些科學家認為,隕石或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了二疊紀末期的生物大滅絕。如果這種撞擊達到一定程度,便會在全球產生一股毀滅性的衝擊波,引起氣候的改變和生物的死亡。最近搜集到的一些證據引起了人們對這種觀點的重視。但大多數生物科學家認為這場滅絕是由地球上的自然變化引起的。
氣候的改變
有些科學家認為,氣候的變化是形成這場大災難的主要原因。因為二疊紀末期形成的岩石顯示,當時某些地區氣候變冷,在地球兩極形成了冰蓋。這些巨大的白色冰蓋將陽光發射回太空,會進一步降低全球氣溫,使陸上和海上的生物很難適應。如果再加上海平麵下降和火山爆發,這就會成為滅頂之災。
大氣成分的改變
有些生物學家認為,生活方式比較活躍積極的動物,如似哺乳類的單弓類動物需要比別的動物更多的氧氣,他們可能是因為大氣成分的改變而滅絕的。因為二疊紀末期氣溫的降低會導致海平麵的下降。海床的遼闊煤層區就會暴露在外麵,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到大氣中,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就會相對減少。
火山活動
火山爆發回噴出大量氣體和火山塵埃進入大氣層。火山灰山團不僅會使動物窒息而死,還有可能遮蔽太陽,使全球氣溫降低。所以,火山活動也可能是二疊紀末期滅絕事件的原因之一。西伯利亞就曾經發現當時火山猛烈爆發所噴出的物質。
沙漠的肆虐
二疊紀的陸塊碰撞接壤而形成了龐大的盤古大陸。來自海上的雨水和霧氣再也無法深入內陸地區。於是二疊紀的某些區域就越來越幹燥炎熱,致使沙漠範圍越來越廣,無法適應幹旱環境的動物就滅絕了。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
時間: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
事件:發生了第四次生物大滅絕,爬行類動物遭遇重創。
又稱:三疊紀大滅絕,第四次物種大滅絕
三疊紀簡介
三疊紀(triassicperiod)是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的崛起)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它位於二疊紀(permian)和侏羅紀(jurassic)之間。
始於距今2.5億年至2.03億年,延續了約5000萬年。海西運動以後,許多地槽轉化為山係,陸地麵積擴大,地台區產生了一些內陸盆地。這種新的古地理條件導致沉積相及生物界的變化。從三疊紀起,陸相沉積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國及亞洲其它地區都有大量分布。古氣候方麵,三疊紀初期繼承了二疊紀末期幹旱的特點;到中、晚期之後,氣候向濕熱過渡,由此出現了紅色岩層含煤沉積、旱生性植物向濕熱性植物發展的現象。植物地理區也同時發生了分異。
海洋生物的滅絕
距今1.95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估計有76%的物種,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在這次滅絕中消失。這一次災難並沒有特別明顯的標誌,隻發現海平麵下降之後又上升了,出現了大麵積缺氧的海水。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
時間:6500萬年前後,白堊紀晚期
事件:突然,侏羅紀以來長期統治地球的恐龍滅絕了。
又稱:第五次物種大滅絕,白堊紀大滅絕,恐龍大滅絕
白堊紀簡介
白堊紀(cretaceousperiod,cretaceous)中生代最後的一個紀。白堊紀(cretaceusperiod)是中生代的最後一個紀,始於距今1.37億年,結束於距今6500萬年,其間經曆了7000萬年。無論是無機界還是有機界在白堊紀都經曆了重要變革。位於侏羅紀之下、新生界之上。白堊紀是中生代地球表麵受淹沒程度最大的時期,在此期間北半球廣泛沉積了白堊層,1822年比利時學者j.b.j.奧馬利達魯瓦將其命名為白堊係。白堊層是一種極細而純的粉狀灰岩,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積,主要由一種叫做顆石藻的鈣質超微化石和浮遊有孔蟲化石構成。
恐龍時代的終結
距今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二大生物大滅絕事件,約75%--80%的物種滅絕。在五次大滅絕中,這一次大滅絕事件最為著名,因長達14000萬年之久的恐龍時代在此終結而聞名,海洋中的菊石類也一同消失。其最大貢獻在於消滅了地球上處於霸主地位的恐龍及其同類,並為哺乳動物及人類的最後登場提供了契機。這一次災難來自於地外空間和火山噴發,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一次或多次隕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態係統的崩潰。撞擊使大量的氣體和灰塵進入大氣層,以至於陽光不能穿透,全球溫度急劇下降,這種黑雲遮蔽地球長達數年(零點幾至幾個百萬年)之久,植物不能從陽光中獲得能量,海洋中的藻類和成片的森林逐漸死亡,食物鏈的基礎環節被破壞了,大批的動物因饑餓而死,其中就是恐龍。
小行星撞擊說
支持小行星撞擊說的科學家們推斷,這次撞擊相當於人類曆史上發生過最強烈地震的100萬倍,爆炸的能量相當於地球上核武器總量爆炸的l萬倍,導致了2.1萬立方公裏的物質進入了大氣中。由於大氣中高密度的塵埃,太陽光不能照射到地球上,導致地球表麵溫度迅速降低。沒有了陽光,植物逐漸枯萎死亡;沒有了植物,植食性的恐龍也饑餓而死;沒有了植食性的動物,肉食性的恐龍也失去了食物來源,它們在絕望和相互殘殺中慢慢地消亡。幾乎所有的大型陸生動物都沒能幸免於難,在寒冷和饑餓中絕望地死去。小型的陸生動物,像一些哺乳動物依靠殘餘的食物勉強為生,終於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日,等到了古近紀陸生脊椎動物的再次大繁榮。
撞擊假說的支持者發現了許多有力的證據,來證明他們的觀點。最有力的證據來自在k/t(白堊紀和古近紀)地質界線上發現的銥異常和衝擊石英。科學家推測,這種高含量的銥元素就是那顆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帶來的,衝擊石英就是在撞擊過程中形成的,但同時撞擊所形成的撞擊坑卻未被找到,多數的隕石坑被認為其大小與推測的不相符。
美國人查特吉大約l0年前提出了一種類似的假說。他認為,在白堊紀末期撞擊地球的凶手不是一顆小行星或者隕石,而是彗星雨。大量的彗星雨撞擊到地球上,形成一個環繞地球一周的撞擊帶,其中有2塊巨大的彗星體成為了恐龍大滅絕的“主犯”:一塊形成了我們熟知的墨西哥灣附近的巨大的隕石坑,另外一塊撞擊到現在的印度大陸上,形成的隕石坑比墨西哥灣附近的隕石坑還大。
即將出現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自從人類出現以後,特別是工業革命以後,由於人類隻注意到具體生物源的實用價值,對其肆意地加以開發,而忽視了生物多樣性間接和潛在的價值,使地球生命維持係統遭到了人類無情地蠶食。科學家估計,如果沒有人類的幹擾,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在此背景下,人類的幹擾,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1600年以來,有記錄的高等動物和植物已滅絕724種。而絕大多數物種在人類不知道以前就已經滅絕了。經粗略測算,400年間,生物生活的環境麵積縮小了90%,物種減少了一半,其中由於熱帶雨林被砍伐對物種損失的影響更為突出。估計從1990-2020年由於砍伐熱帶森林引起的物種滅絕將使世界上的物種減少5%-15%,即每天減少50-150種。在過去的400年中,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58種,大約每7年就滅絕一個種,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7-70倍;在二十世紀的100年中,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23種,大約每4年滅絕一個種,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13-135倍……。以下是一組來自國家環保總局的最新數據:中國被子植物有珍稀瀕危種1000種,極危種28種,已滅絕或可能滅絕7種;裸子植物瀕危和受威脅63種,極危種14種,滅絕1種;脊椎動物受威脅433種,滅絕和可能滅絕10種……。生物多樣性受到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威脅。生存問題已從人類的範疇擴展到地球上相互依存的所有物種,許多人都在思考著同樣一個問題——我們能留給下一代什麽?是盡可能豐富的世界,還是一個生物種類日漸貧乏的地球?不斷攀升的數字敲響了世紀末的警鍾,人類改造世界的美夢蒙上了一層陰影,不少人驚恐地自問:不曾孤獨來世的人類,難道注定要孤獨地離開?答案也許可以從150年前一位印第安酋長的話中找到——“地球不屬於人類,而人類屬於地球”。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時間:為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事件:導致大約85%的物種絕滅,又稱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奧陶紀大滅絕。
奧陶紀簡介
奧陶紀(ordovicianperiod,ordovician),地質年代名稱,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於距今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
奧陶紀亦分早、中、晚三個世。奧陶紀是地史上海侵最廣泛的時期之一。在板塊內部的地台區,海水廣布,表現為濱海淺海相碳酸鹽岩的普遍發育,在板塊邊緣的活動地槽區,為較深水環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淺海、深海碎屑沉積和火山噴發沉積。
奧陶紀末期曾發生過一次規模較大的冰期,其分布範圍包括非洲,特別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維亞以及歐洲的西班牙和法國南部等地。
“奧陶”一詞來源
“奧陶”一詞由英國地質學家拉普沃思(cpworth)於1879年提出,代表露出於英國阿雷尼格(arenig)山脈向東穿過北威爾士的岩層,位於寒武係與誌留係岩層之間。因這個地區是古奧陶部族(ordovices)的居住地,故名。
奧陶紀生物演化
當時氣候溫和,淺海廣布,世界許多地方(包括我國大部分地方)都被淺海海水掩蓋。海生生物空前發展。
在奧陶紀廣闊的海洋中,海生無脊椎動物空前繁榮,生活著大量的各門類無脊椎動物。除寒武紀開始繁盛的類群以外,其他一些類群還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其中包括筆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蘚蟲和軟體動物等。
筆石是奧陶紀最奇特的海洋動物類群,它們自早奧陶世開始即已興盛繁育,分布廣泛。腕足動物在這一時期奧演化迅速,大部份的類群均已出現,無鉸類、幾丁質(chitin)殼的腕足類逐漸衰退,鈣質殼的有鉸類則盛極一時;鸚鵡螺進入繁盛時期,它們身體巨大,是當時海洋中凶猛的肉食性動物;由於大量食肉類鸚鵡螺類的出現,三葉蟲在胸、尾進化出許多防禦性針刺,以避免食肉動物的襲擊或吞食。珊瑚自中奧陶世開始大量出現,複體的珊瑚雖說還較原始,但已能夠形成小型的礁體。
在奧陶紀晚期,約4.8億年前,首次出現了可靠的陸生脊椎動物--淡水無顎魚;淡水植物據推測可能在奧陶紀也已經出現。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4億4千萬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由於當時地球氣候變冷和海平麵下降,生活在水體的各種不同無脊椎動物便蕩然無存。
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一大的物種滅絕事件,約85%的物種滅亡。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次物種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在大約4.4億年前,現在的撒哈拉所在的陸地曾經位於南極,當陸地匯集在極點附近時,容易造成厚厚的積冰---奧陶紀正是這種情形。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流變冷,整個地球的溫度下降了,冰川鎖住了水,海平麵也降低了,原先豐富的沿海生態係統被破壞了,導致了85%的物種滅絕。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
時間:距今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
事件:海洋生物遭受了滅頂之災。
又稱:第二物種大滅絕,泥盆紀大滅絕。
泥盆紀簡介
泥盆紀(devonianperiod),地質年代名稱,古生代地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05億年前,結束於3.5億年前,持續約5000萬年。
泥盆紀分為早、中、晚3個世,地層相應的分為下、中、上3個統。泥盆紀古地理麵貌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地改變。表現為陸地麵積的擴大,陸相地層的發育,生物界的麵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陸生植物、魚形動物空前發展,兩棲動物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的成分也顯著改變。
魚類地時代
泥盆紀是脊椎動物飛越發展的時期,魚類相當繁盛,各種類別的魚都有出現,故泥盆紀被稱為“魚類的時代”。最重要的是從總鰭類演化而來的,兩棲類、爬行類的祖先——四足類(四足脊椎動物)的出現。
對古氣候的研究顯示泥盆紀時期是溫暖的。化石記錄說明當時遠至北極地區都處於溫帶氣候。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泥盆紀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氣候變冷和海洋退卻。
在距今約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曆經兩個高峰,中間間隔100萬年,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的物種滅絕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創。
第三次生物大滅絕
時間: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
事件:導致超過95%的地球生物滅絕。
又稱:第三次物種大滅絕、二疊紀大滅絕。
二疊紀簡介
二疊紀(permian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疊紀分為早二疊世,中二疊世和晚二疊世。二疊紀開始於距今約2.95億年,延至2.5億年,共經曆了4500萬年。二疊紀的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古板塊間的相對運動加劇,世界範圍內的許多地槽封閉並陸續地形成褶皺山係,古板塊間逐漸拚接形成聯合古大陸(泛大陸)。陸地麵積的進一步擴大,海洋範圍的縮小,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促進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預示著生物發展史上一個新時期的到來。
距今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三葉蟲、海蠍以及重要珊瑚類群全部消失。陸棲的單弓類群動物和許多爬行類群也滅絕了。這次大滅絕使得占領海洋近3億年的主要生物從此衰敗並消失,讓位於新生物種類,生態係統也獲得了一次最徹底的更新,為恐龍類等爬行類動物的進化鋪平了道路。科學界普遍認為,這一大滅絕是地球曆史從古生代向中生代轉折的裏程碑。其他各次大滅絕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種類的下降幅度都不及其1/6,也沒有使生物演化進程產生如此重大的轉折。
科學家認為,在二疊紀曾經發生海平麵下降和大陸漂移,這造成了最嚴重的物種大滅絕。那時,所有的大陸聚集成了一個聯合的古陸,富饒的海岸線急劇減少,大陸架也縮小了,生態係統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很多物種的滅絕是因為失去了生存空間。更嚴重的是,當淺層的大陸架暴露出來後,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機質被氧化,這個過程消耗了氧氣,釋放出二氧化碳。大氣中氧的含量有可能減少了,這對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非常不利。隨著氣溫升高,海平麵上升,又使許多陸地生物遭到滅頂之災,海洋裏也成了缺氧地帶。地層中大量沉積的富含有機質的頁岩是這場災難的證明。
這次大滅絕是由氣候突變、沙漠範圍擴大、火山爆發等一係列原因造成。
隕石撞擊
有些科學家認為,隕石或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了二疊紀末期的生物大滅絕。如果這種撞擊達到一定程度,便會在全球產生一股毀滅性的衝擊波,引起氣候的改變和生物的死亡。最近搜集到的一些證據引起了人們對這種觀點的重視。但大多數生物科學家認為這場滅絕是由地球上的自然變化引起的。
氣候的改變
有些科學家認為,氣候的變化是形成這場大災難的主要原因。因為二疊紀末期形成的岩石顯示,當時某些地區氣候變冷,在地球兩極形成了冰蓋。這些巨大的白色冰蓋將陽光發射回太空,會進一步降低全球氣溫,使陸上和海上的生物很難適應。如果再加上海平麵下降和火山爆發,這就會成為滅頂之災。
大氣成分的改變
有些生物學家認為,生活方式比較活躍積極的動物,如似哺乳類的單弓類動物需要比別的動物更多的氧氣,他們可能是因為大氣成分的改變而滅絕的。因為二疊紀末期氣溫的降低會導致海平麵的下降。海床的遼闊煤層區就會暴露在外麵,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到大氣中,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就會相對減少。
火山活動
火山爆發回噴出大量氣體和火山塵埃進入大氣層。火山灰山團不僅會使動物窒息而死,還有可能遮蔽太陽,使全球氣溫降低。所以,火山活動也可能是二疊紀末期滅絕事件的原因之一。西伯利亞就曾經發現當時火山猛烈爆發所噴出的物質。
沙漠的肆虐
二疊紀的陸塊碰撞接壤而形成了龐大的盤古大陸。來自海上的雨水和霧氣再也無法深入內陸地區。於是二疊紀的某些區域就越來越幹燥炎熱,致使沙漠範圍越來越廣,無法適應幹旱環境的動物就滅絕了。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
時間: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
事件:發生了第四次生物大滅絕,爬行類動物遭遇重創。
又稱:三疊紀大滅絕,第四次物種大滅絕
三疊紀簡介
三疊紀(triassicperiod)是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的崛起)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它位於二疊紀(permian)和侏羅紀(jurassic)之間。
始於距今2.5億年至2.03億年,延續了約5000萬年。海西運動以後,許多地槽轉化為山係,陸地麵積擴大,地台區產生了一些內陸盆地。這種新的古地理條件導致沉積相及生物界的變化。從三疊紀起,陸相沉積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國及亞洲其它地區都有大量分布。古氣候方麵,三疊紀初期繼承了二疊紀末期幹旱的特點;到中、晚期之後,氣候向濕熱過渡,由此出現了紅色岩層含煤沉積、旱生性植物向濕熱性植物發展的現象。植物地理區也同時發生了分異。
海洋生物的滅絕
距今1.95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估計有76%的物種,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在這次滅絕中消失。這一次災難並沒有特別明顯的標誌,隻發現海平麵下降之後又上升了,出現了大麵積缺氧的海水。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
時間:6500萬年前後,白堊紀晚期
事件:突然,侏羅紀以來長期統治地球的恐龍滅絕了。
又稱:第五次物種大滅絕,白堊紀大滅絕,恐龍大滅絕
白堊紀簡介
白堊紀(cretaceousperiod,cretaceous)中生代最後的一個紀。白堊紀(cretaceusperiod)是中生代的最後一個紀,始於距今1.37億年,結束於距今6500萬年,其間經曆了7000萬年。無論是無機界還是有機界在白堊紀都經曆了重要變革。位於侏羅紀之下、新生界之上。白堊紀是中生代地球表麵受淹沒程度最大的時期,在此期間北半球廣泛沉積了白堊層,1822年比利時學者j.b.j.奧馬利達魯瓦將其命名為白堊係。白堊層是一種極細而純的粉狀灰岩,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積,主要由一種叫做顆石藻的鈣質超微化石和浮遊有孔蟲化石構成。
恐龍時代的終結
距今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二大生物大滅絕事件,約75%--80%的物種滅絕。在五次大滅絕中,這一次大滅絕事件最為著名,因長達14000萬年之久的恐龍時代在此終結而聞名,海洋中的菊石類也一同消失。其最大貢獻在於消滅了地球上處於霸主地位的恐龍及其同類,並為哺乳動物及人類的最後登場提供了契機。這一次災難來自於地外空間和火山噴發,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一次或多次隕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態係統的崩潰。撞擊使大量的氣體和灰塵進入大氣層,以至於陽光不能穿透,全球溫度急劇下降,這種黑雲遮蔽地球長達數年(零點幾至幾個百萬年)之久,植物不能從陽光中獲得能量,海洋中的藻類和成片的森林逐漸死亡,食物鏈的基礎環節被破壞了,大批的動物因饑餓而死,其中就是恐龍。
小行星撞擊說
支持小行星撞擊說的科學家們推斷,這次撞擊相當於人類曆史上發生過最強烈地震的100萬倍,爆炸的能量相當於地球上核武器總量爆炸的l萬倍,導致了2.1萬立方公裏的物質進入了大氣中。由於大氣中高密度的塵埃,太陽光不能照射到地球上,導致地球表麵溫度迅速降低。沒有了陽光,植物逐漸枯萎死亡;沒有了植物,植食性的恐龍也饑餓而死;沒有了植食性的動物,肉食性的恐龍也失去了食物來源,它們在絕望和相互殘殺中慢慢地消亡。幾乎所有的大型陸生動物都沒能幸免於難,在寒冷和饑餓中絕望地死去。小型的陸生動物,像一些哺乳動物依靠殘餘的食物勉強為生,終於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日,等到了古近紀陸生脊椎動物的再次大繁榮。
撞擊假說的支持者發現了許多有力的證據,來證明他們的觀點。最有力的證據來自在k/t(白堊紀和古近紀)地質界線上發現的銥異常和衝擊石英。科學家推測,這種高含量的銥元素就是那顆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帶來的,衝擊石英就是在撞擊過程中形成的,但同時撞擊所形成的撞擊坑卻未被找到,多數的隕石坑被認為其大小與推測的不相符。
美國人查特吉大約l0年前提出了一種類似的假說。他認為,在白堊紀末期撞擊地球的凶手不是一顆小行星或者隕石,而是彗星雨。大量的彗星雨撞擊到地球上,形成一個環繞地球一周的撞擊帶,其中有2塊巨大的彗星體成為了恐龍大滅絕的“主犯”:一塊形成了我們熟知的墨西哥灣附近的巨大的隕石坑,另外一塊撞擊到現在的印度大陸上,形成的隕石坑比墨西哥灣附近的隕石坑還大。
即將出現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自從人類出現以後,特別是工業革命以後,由於人類隻注意到具體生物源的實用價值,對其肆意地加以開發,而忽視了生物多樣性間接和潛在的價值,使地球生命維持係統遭到了人類無情地蠶食。科學家估計,如果沒有人類的幹擾,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在此背景下,人類的幹擾,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1600年以來,有記錄的高等動物和植物已滅絕724種。而絕大多數物種在人類不知道以前就已經滅絕了。經粗略測算,400年間,生物生活的環境麵積縮小了90%,物種減少了一半,其中由於熱帶雨林被砍伐對物種損失的影響更為突出。估計從1990-2020年由於砍伐熱帶森林引起的物種滅絕將使世界上的物種減少5%-15%,即每天減少50-150種。在過去的400年中,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58種,大約每7年就滅絕一個種,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7-70倍;在二十世紀的100年中,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23種,大約每4年滅絕一個種,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13-135倍……。以下是一組來自國家環保總局的最新數據:中國被子植物有珍稀瀕危種1000種,極危種28種,已滅絕或可能滅絕7種;裸子植物瀕危和受威脅63種,極危種14種,滅絕1種;脊椎動物受威脅433種,滅絕和可能滅絕10種……。生物多樣性受到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威脅。生存問題已從人類的範疇擴展到地球上相互依存的所有物種,許多人都在思考著同樣一個問題——我們能留給下一代什麽?是盡可能豐富的世界,還是一個生物種類日漸貧乏的地球?不斷攀升的數字敲響了世紀末的警鍾,人類改造世界的美夢蒙上了一層陰影,不少人驚恐地自問:不曾孤獨來世的人類,難道注定要孤獨地離開?答案也許可以從150年前一位印第安酋長的話中找到——“地球不屬於人類,而人類屬於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