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台,就是架設火炮的台基,是隨著火炮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戰時工事。一般設在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塞,具有兩門以上的火炮,是舊時在江海口岸和要塞構築的永備炮陣地。主要裝備大口徑、遠射程的火炮。陣地為永備工事,比較堅固。由於現代戰爭的變革和火炮的機動性,炮台已不再作為戰時工事,因此遭到了遺棄,隻有一些具有戰略意義或曆史意義的炮台被保護下來,並成為曆史遺址,如中國沿海城市的廈門胡裏山炮台、上海吳淞口炮台、煙台東西炮台和旅順電岩炮台等。這些炮台架設的多為近代岸炮,在抗擊外來侵略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炮台是在海防、江防和邊防要塞中構築的一種火炮陣地。分明炮台和暗炮台,用塊石砌築,每個炮台可置數門至數十門炮。火炮呈圓形、新月形,成一字形排列。


    相關記載


    1、舊時在江海口岸和其他要塞上構築的永備性火炮陣地。一種舊式的固定的火炮發射陣地。構築在江海口岸或要塞上。《清史稿·兵誌三》:“以親軍炮隊營駐大沽炮台。”如:上海的吳淞炮台。2、為放置火炮而建築的炮位或平台,亦作“礟台”。修築在江海口岸等險要處用以安放大炮的工事。宋陳規《守城錄》卷一:“城麵地步不廣,必然難安大炮,亦難容數多。雖有炮台,炮台地步亦不甚廣。”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控海口莫如以礮墩易礮台。”清薛福成《代李伯相張尚書籌議懾服鄰邦先圖自強疏》:“煙台無礮台,無陸軍,又無兵船,先無自立之根本,轉恐無以製人。”王闓運《到廣州與婦書》:“鄉村族居,多建礮台。”


    1、天津大沽口炮台


    中國近代史與大沽口炮台有著緊密的聯係。19世紀30年代,英國侵略者向我國大量傾銷鴉片,殘害中國人民,造成大量白銀外流。在北方,鴉片經大沽口進入天津。1839年,林則徐到廣東禁煙,觸怒了英國侵略大沽口炮台上的清軍抗擊八國聯軍


    者,於1840年6月悍然挑起鴉片戰爭。8月,英軍入侵大沽口,提出割地、賠款等無理要求。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同意割讓香港島給英國、賠償巨額賠款、開放五個通商口岸、協定關稅等。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西方列強先後四次入侵大沽口炮台。大沽口軍民奮勇抵抗,同侵略者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戰敗後,清政府意識到了大沽口重要的戰略地位。因此,1858年7月,鹹豐皇帝任命僧格林沁為欽差大臣,督辦海防軍務,鎮守大沽口。他在大沽口原址重建新炮台,增高、加寬、增厚舊炮台。修建後的炮台共五座,南岸三座,北岸兩座,分別以“威”、“鎮”、“海”、“門”、“高”五字命名。後又在北岸石頭縫中增建一座炮台,作為後路策應,俗稱“石頭縫炮台”,因它的位置在西北方向,西方文獻又稱之為"西北炮台"。此外,僧格林沁還增強了炮台的布防和火力配備,加強守軍的戰備訓練,做了一係列的戰備措施。


    2、廣東虎門炮台


    乾隆中後期開始清王朝政治日趨腐敗,國力日漸衰落。西方各國開始覬覦中國。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英國的鴉片大量走私到中國。清朝內部堅決主張禁煙的大臣林則徐於1839年到達廣州,查禁鴉片,收繳鴉片兩萬多箱,從6月3日到25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同時與愛國將領關天培在東莞縣虎門積極布防,設置炮台11座,大炮300多門。但腐敗的清政府卻將林則徐革職查辦。1841年1月7日,英國駐華商務監督查理·義律派兵突襲珠江口大角、沙角炮台,守將陳連生等英勇犧牲。主張投降的清朝大臣琦善私下向義律求降,答應割讓香港島給英國、開放廣州等通商口岸、賠償煙款。道光帝感到失地賠款,嚴重損害了清朝聲威,於是下令對英宣戰。義律於2月25日率軍艦進攻虎門炮台,關天培身先士卒,率先死戰,守衛戰士多次擊退英軍,但始終等不到援軍。他們一直堅持到晚上,終因寡不敵眾,400多名將士全部壯烈犧牲。現在虎門炮台上的“義勇之塚”,埋葬的就是當時抗擊英軍的部分士兵。虎門白草山西麓沙角炮台後方還有“節兵義墳”,埋葬著1月7日犧牲的陳連升和大部分士兵。


    3、廈門胡裏山炮台


    位於廈門島西南部,建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當初修築此炮台用了五年時間。炮台上最有名的是當時購自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的一門巨炮,至今保存完好,有效射程可達6460米,花費白銀5萬兩。該炮在抗戰初期還擊中過一艘來犯的日本軍艦。1997年9月,胡裏山炮台設立了榮光寶藏博物院,其中展出的一門小炮是葡萄牙人於十三世紀製作的,長11厘米,重0.22公斤,直徑2.4厘米,是世界上最小的火炮。所以,胡裏山炮台目前擁有世界上最大和最小的兩門炮。


    4、澳門大炮台


    澳門大炮台


    澳門大炮台(fortalezadomonte)(又名聖保祿炮台、中央炮台或大三巴炮台),位於大三巴牌坊附近。曆史上曾是軍事防禦設施的重心,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築群之一,也是澳門曆史城區的組成部分,是澳門主要的名勝古跡。大炮台建於公元1616年明神宗年間,本屬教會所有,為保護聖保祿教士而興建,用以防禦海盜,後轉為軍事設施區。炮台四周均置有巨型鋼炮,現今古炮已失去軍事作用、但成為澳門的重要曆史文物和見證。炮台上有一大片空地,綠草如茵,古樹參天;巨型鋼炮,雄踞於旁。台上留存著不少文物古跡和曆史建築。如炮台上的古塔是當年耶穌會的會址之一。空地中心右側的古鍾,由著名鑄炮專家鑄造,曾被運回葡萄牙,幾年前又由修女會轉贈回澳門。炮台入口處的石雕,紀錄了這座炮台抗禦外敵的戰績。炮台四周環境優美,可俯瞰澳門全景,還可遠眺珠江口及拱北一帶的風光。大炮台上有兩個博物館,一個是澳門博物館,直通大炮台下麵的大三巴牌坊,另一個規模相對較小,主要介紹大炮台的曆史。


    5、深圳赤灣左炮台


    左炮台位於深圳鷹嘴山,沿上山公路前行約百米,就看到炮台城的城門。拾階而上,右邊立有一塊塊詩碑,上麵鐫刻著林則徐的詩詞,這是1990年江總書記為紀念鴉片戰爭150周年而題寫的林則徐的著名詩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赤灣左炮台


    左炮台就在鷹嘴山上頂。據了解,赤灣原有左右兩座炮台,始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共有生鐵炮12門,都位於“臨海山梁扼三麵之險”的蛇口半島頂端,踞山麵海,左右炮台成犄角之勢,鉗製赤灣港口,雄視伶仃海麵,是鴉片戰爭時期主要的海上屏障。1839年湖廣總督林則徐布防珠江口時,曾重修赤灣炮台,為禁煙發揮了重要作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利用炮台,在伶仃洋、穿鼻洋大敗英軍。曆史滄桑,赤灣炮台現在隻剩下左炮台保存完好,當地有關部門曾於1985年對炮台進行修複。已修複的左炮台挺立在海撥170米的鷹嘴山頭,坐北朝南,分台體和圍牆兩部分。全長26.2米,寬15.5米,台高4.5米,圍牆高3.78米,占地麵積約400平方米。炮台城基用大塊花崗岩修砌,北麵是炮台城的入口,城內東西兩廂,仍遺留兩座房屋殘基,是當年守炮台士兵的居屋。南麵的高台寬約8米多,是運用炮位的場地。炮台上,一門古炮雄視珠江口,雖然炮管已經鏽跡斑斑,但依稀還能看出它威武不屈雄姿。赤灣左炮台


    炮台西麵的城牆上,兩顆百年古榕樹將它們的根須,深深地紮在城牆裏,與城牆緊緊地糾結在一起,幾乎與城牆融為一體,沒有肥沃的土壤,它們卻枝繁葉茂,生命,竟是如此的堅韌;生命力,竟是如此的旺盛。左炮台北麵,是一尊林則徐全身銅像,塑於林則徐誕辰二百周年的1985年。銅像高3.2米,重1.8噸,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林則徐銅像。雕像由我國著名雕塑家唐大禧創作,大理石底座正麵,是已故書法家趙樸初先生題寫的“林則徐紀念像”,北麵鐫刻著謝華先生撰寫的碑銘。林則徐,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手持單筒望遠鏡,身佩長劍,凝視著波濤滾滾的伶仃洋,目光炯炯。昔日,林則徐虎門銷煙,雖然張我國威,威懾重洋,但他卻被革職流放,伶仃洋上,侵略者的堅船利炮在耀武揚威,國土一片片淪喪;160多年後的今天,被割讓的國土回歸祖國懷抱,山下已是繁忙的港口,或許,看到今天的伶仃洋,林則徐也倍感欣慰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浩劫重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螃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螃蟹並收藏浩劫重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