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火燒青蓮寺
退婚王爺後,我成了女帝 作者:西辰姑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青蓮寺祈福的第五日深夜。
萬籟俱寂,百蟲息聲。
忽然有人喊道,“走水了!”
刹那間,火光衝天,烈焰熊熊。
哀嚎聲此起彼伏,回蕩在夜空之中,令人心悸。
火勢迅猛,猶如狂龍出海,難以遏製,整個青蓮寺的香客與和尚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與絕望。
更讓他們恐慌的是,在火光映照下,他們看到無數黑衣人站在外圍,但凡有人試圖從寺裏逃跑,都被黑衣人打暈,重新丟進火海。
“阿彌陀佛,有因有果,業障難消,此乃世間輪回之定律。”火海中央,一位老和尚緩緩踱步,目光掃過那些麵容驚恐的香客與和尚們。
他繼續說道,“諸位,世間萬事皆有因果,今日之劫,亦是往昔之因所致。火勢雖猛,卻非無跡可尋,業障之深,更是難以一蹴而就消除。”
經老和尚這樣一說,和尚們已明白往日所做之事敗露,尤其是宮裏的那些妃嬪,這一瞬間也明白了怎麽回事。
她們絕望地抱頭痛哭,隻希望自己做下的錯事別牽連到家人。
火勢蔓延迅速,寺廟的梁柱在烈火的焚燒下,發出劈啪作響的聲音。
很快,寺廟的每一個角落都被烈火吞噬,整個青蓮寺都籠罩在一片火海之中。
精美的雕刻,華麗的彩繪,容貌姣好的女子,全部在大火中付之一炬。
皇宮最高處,趙益擁著秦笙,無聲地眺望著青蓮寺方向冒出的濃濃煙火。
“笙兒,你說,我這樣做,到底是對還是錯?”
“皇上,”秦笙緊緊地握著趙益的手,寬慰道,“臣妾知道您心裏的苦。您不遷怒那些罪婦的家族,已經格外開恩了。”
“牽扯此事的孩子,共有幾人?”趙益顫動著聲音問。
“十一人。”秦笙的聲音變了調兒。
趙益沉默了下去,看來,趙守正報上來的數據還是保守了些。
大宣朝史書記載:
大宣紀,四百一十三年,歲大旱,赤地千裏,禾苗焦枯。帝後心憂百姓,乃率妃嬪二十三人,親臨青蓮寺,齋戒七日,以祈甘霖。至第五日夜半,青蓮寺內不慎火起,火勢猖獗,如猛獸出籠,吞噬一切。
火勢延燒兩日,寺內僧侶、妃嬪皆受困其中,難以自救。
直至天降大雨,火勢方得遏製,然寺內已是一片狼藉。
經查,此火致使妃嬪二十三人,及僧眾三十五人,共五十八人罹難,哀鴻遍野,聞者無不痛心。
文益帝聞此噩耗,龍顏大怒,哀痛不已。
乃下詔書,追悼逝者,並厚賞其家人,以慰其痛失親人之苦。同時,對青蓮縣知府李澄問責,因其救援不力,致使災情擴大,造成重大傷亡。
遂下旨將其革職查辦,以儆效尤。
此次火災,雖是天災,然亦有人禍之嫌。帝後親臨祈雨,本為蒼生謀福,豈料遭遇此等不測。願逝者安息,生者警醒,以保我大宣王朝之安寧。
金鑾殿上,因青蓮寺一事,文武百官一臉肅穆,不約而同地不想再拿不重要的事讓趙益煩心。
“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趙益的聲音剛落,首輔大臣趙守正手中捧著玉笏,緩緩出列。
他微微躬身道,“陛下,微臣有一事相求。”
趙益微微抬頭,問道,“愛卿有何事?”
趙守正深吸一口氣,聲音中帶著幾分滄桑,“陛下,微臣年事已高,力不從心,故懇請陛下恩準微臣辭官歸隱,安享晚年。”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頓時一片嘩然。
沈含山一臉茫然地望向趙守正。
李淮安亦是一臉震驚。
趙益的臉色也微微一變,連忙說道,“愛卿乃國之棟梁,況且朝廷正值用人之際,愛卿怎麽能歸隱呢?”
趙守正微微一笑,躬身說道,“陛下,微臣雖有心報國,但歲月不饒人,如今已是力不從心。況且朝廷人才濟濟,定有後來者居上,微臣相信陛下定能選拔賢能之士,繼續為朝廷效力。”
趙益聞言,心中雖有不舍,但也知道趙守正是怕自己秋後找他算賬,幹脆辭官,明哲保身。
他沉吟片刻,說道,“既然愛卿去意已決,朕便不再強求。朕記得,愛卿的嫡長女和李國公的兒子尚未完婚,朕許你等女兒完婚之後再離開陵陽。”
趙守正點頭應允,隨後轉向其他大臣,說道,“諸位同僚,微臣辭官之事,還望諸位能夠理解。朝廷之事,非一人之力所能及,望諸位同僚齊心協力,共謀國事。”
說罷,他當即脫掉官服官帽,動作利落,絲毫不拖泥帶水。
這下換沈含山震驚了。
趙守正脫了官服,一身輕鬆地離開金鑾殿。
他站在漢白玉台階上,俯瞰著偌大的皇宮,感慨道,此後,我與這皇城,不知何時再見,也許,這輩子都不會再回來了。
沈含山緊趕慢趕,趕在趙守正出宮前攔住了他。
“趙大人,請留步!”
趙守正站定,甩了甩袖子,閑閑地看向沈含山,調侃道,“怎麽,我如今無一官半職,已是一介布衣,瑞王還要同我再吵上幾句,才肯放我走嗎?”
“趙大人,您誤會了。”沈含山忙解釋,“不知道您辭官之後,準備定居哪裏?”
趙守正好整以暇地端詳著沈含山。
他想起沈含山十歲隨太上皇上戰場,十二歲成為令雲朝聞風喪膽的少年將軍。
而他被封為異姓王那年不過才十四歲,到如今也才僅僅十八歲而已。
這樣一個桀驁不馴的少年,自站到金鑾殿的第一日,就和他不對付。他們日日吵,吵到他終於辭官歸隱的這一天。
趙守正不由得笑了。
“我準備和夫人定居朝陽郡。”
“長公主的封地?”沈含山確認道。
“我夫人的故鄉。”趙守正糾正道。“我不認識什麽長公主,我隻知道夫人陪我在陵陽生活了大半輩子,我也要帶她回去,見見故鄉的山水。”
“隻隻也會同你們一起回去嗎?”沈含山急切地問。
“王爺,這是我們的家事。您有些逾矩了。”
辭了官的趙守正疏離有度,沈含山吵都找不到理由和他吵,隻能眼睜睜看著他揚長而去。
可是他的一顆心也隨著趙守正的離去而越揪越緊。
他的媳婦要跟著嶽父跑了啊,他得抓緊時間想個辦法。
萬籟俱寂,百蟲息聲。
忽然有人喊道,“走水了!”
刹那間,火光衝天,烈焰熊熊。
哀嚎聲此起彼伏,回蕩在夜空之中,令人心悸。
火勢迅猛,猶如狂龍出海,難以遏製,整個青蓮寺的香客與和尚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與絕望。
更讓他們恐慌的是,在火光映照下,他們看到無數黑衣人站在外圍,但凡有人試圖從寺裏逃跑,都被黑衣人打暈,重新丟進火海。
“阿彌陀佛,有因有果,業障難消,此乃世間輪回之定律。”火海中央,一位老和尚緩緩踱步,目光掃過那些麵容驚恐的香客與和尚們。
他繼續說道,“諸位,世間萬事皆有因果,今日之劫,亦是往昔之因所致。火勢雖猛,卻非無跡可尋,業障之深,更是難以一蹴而就消除。”
經老和尚這樣一說,和尚們已明白往日所做之事敗露,尤其是宮裏的那些妃嬪,這一瞬間也明白了怎麽回事。
她們絕望地抱頭痛哭,隻希望自己做下的錯事別牽連到家人。
火勢蔓延迅速,寺廟的梁柱在烈火的焚燒下,發出劈啪作響的聲音。
很快,寺廟的每一個角落都被烈火吞噬,整個青蓮寺都籠罩在一片火海之中。
精美的雕刻,華麗的彩繪,容貌姣好的女子,全部在大火中付之一炬。
皇宮最高處,趙益擁著秦笙,無聲地眺望著青蓮寺方向冒出的濃濃煙火。
“笙兒,你說,我這樣做,到底是對還是錯?”
“皇上,”秦笙緊緊地握著趙益的手,寬慰道,“臣妾知道您心裏的苦。您不遷怒那些罪婦的家族,已經格外開恩了。”
“牽扯此事的孩子,共有幾人?”趙益顫動著聲音問。
“十一人。”秦笙的聲音變了調兒。
趙益沉默了下去,看來,趙守正報上來的數據還是保守了些。
大宣朝史書記載:
大宣紀,四百一十三年,歲大旱,赤地千裏,禾苗焦枯。帝後心憂百姓,乃率妃嬪二十三人,親臨青蓮寺,齋戒七日,以祈甘霖。至第五日夜半,青蓮寺內不慎火起,火勢猖獗,如猛獸出籠,吞噬一切。
火勢延燒兩日,寺內僧侶、妃嬪皆受困其中,難以自救。
直至天降大雨,火勢方得遏製,然寺內已是一片狼藉。
經查,此火致使妃嬪二十三人,及僧眾三十五人,共五十八人罹難,哀鴻遍野,聞者無不痛心。
文益帝聞此噩耗,龍顏大怒,哀痛不已。
乃下詔書,追悼逝者,並厚賞其家人,以慰其痛失親人之苦。同時,對青蓮縣知府李澄問責,因其救援不力,致使災情擴大,造成重大傷亡。
遂下旨將其革職查辦,以儆效尤。
此次火災,雖是天災,然亦有人禍之嫌。帝後親臨祈雨,本為蒼生謀福,豈料遭遇此等不測。願逝者安息,生者警醒,以保我大宣王朝之安寧。
金鑾殿上,因青蓮寺一事,文武百官一臉肅穆,不約而同地不想再拿不重要的事讓趙益煩心。
“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趙益的聲音剛落,首輔大臣趙守正手中捧著玉笏,緩緩出列。
他微微躬身道,“陛下,微臣有一事相求。”
趙益微微抬頭,問道,“愛卿有何事?”
趙守正深吸一口氣,聲音中帶著幾分滄桑,“陛下,微臣年事已高,力不從心,故懇請陛下恩準微臣辭官歸隱,安享晚年。”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頓時一片嘩然。
沈含山一臉茫然地望向趙守正。
李淮安亦是一臉震驚。
趙益的臉色也微微一變,連忙說道,“愛卿乃國之棟梁,況且朝廷正值用人之際,愛卿怎麽能歸隱呢?”
趙守正微微一笑,躬身說道,“陛下,微臣雖有心報國,但歲月不饒人,如今已是力不從心。況且朝廷人才濟濟,定有後來者居上,微臣相信陛下定能選拔賢能之士,繼續為朝廷效力。”
趙益聞言,心中雖有不舍,但也知道趙守正是怕自己秋後找他算賬,幹脆辭官,明哲保身。
他沉吟片刻,說道,“既然愛卿去意已決,朕便不再強求。朕記得,愛卿的嫡長女和李國公的兒子尚未完婚,朕許你等女兒完婚之後再離開陵陽。”
趙守正點頭應允,隨後轉向其他大臣,說道,“諸位同僚,微臣辭官之事,還望諸位能夠理解。朝廷之事,非一人之力所能及,望諸位同僚齊心協力,共謀國事。”
說罷,他當即脫掉官服官帽,動作利落,絲毫不拖泥帶水。
這下換沈含山震驚了。
趙守正脫了官服,一身輕鬆地離開金鑾殿。
他站在漢白玉台階上,俯瞰著偌大的皇宮,感慨道,此後,我與這皇城,不知何時再見,也許,這輩子都不會再回來了。
沈含山緊趕慢趕,趕在趙守正出宮前攔住了他。
“趙大人,請留步!”
趙守正站定,甩了甩袖子,閑閑地看向沈含山,調侃道,“怎麽,我如今無一官半職,已是一介布衣,瑞王還要同我再吵上幾句,才肯放我走嗎?”
“趙大人,您誤會了。”沈含山忙解釋,“不知道您辭官之後,準備定居哪裏?”
趙守正好整以暇地端詳著沈含山。
他想起沈含山十歲隨太上皇上戰場,十二歲成為令雲朝聞風喪膽的少年將軍。
而他被封為異姓王那年不過才十四歲,到如今也才僅僅十八歲而已。
這樣一個桀驁不馴的少年,自站到金鑾殿的第一日,就和他不對付。他們日日吵,吵到他終於辭官歸隱的這一天。
趙守正不由得笑了。
“我準備和夫人定居朝陽郡。”
“長公主的封地?”沈含山確認道。
“我夫人的故鄉。”趙守正糾正道。“我不認識什麽長公主,我隻知道夫人陪我在陵陽生活了大半輩子,我也要帶她回去,見見故鄉的山水。”
“隻隻也會同你們一起回去嗎?”沈含山急切地問。
“王爺,這是我們的家事。您有些逾矩了。”
辭了官的趙守正疏離有度,沈含山吵都找不到理由和他吵,隻能眼睜睜看著他揚長而去。
可是他的一顆心也隨著趙守正的離去而越揪越緊。
他的媳婦要跟著嶽父跑了啊,他得抓緊時間想個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