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一刻鍾以後,齊默帶著考古隊一行人,終於一路無事地走出了幻陣,走到了這處空間的中央位置,而白玉棺槨就近在眼前。
直到來到了近處,考古隊一行人才深深地感受到,這一具棺槨是何等的巨大無匹,就連郗教授和周領隊也感到不可思議。
完全顯露在眾人眼前的這一副巨大的棺槨,整體長度約五米上下,寬度和高度都有兩米左右。因為並沒有開棺,也不知道棺壁的厚度有多少。
如果考慮到內棺和空置的空間,整體重量也會過萬斤以上。如果單以人力,恐怕需要耗費成千上萬的人工才能造成。
這兩位經驗豐富的老考古專家,不知道進過多少座古代陵墓,卻從未見到過如此巨大華美棺槨。
而在這一幫考古行家和考古菜鳥們的眼裏,更是感到難以置信,禁不住驚歎出聲。
“棺”是盛放死者的葬具,通常以木製成;“槨”是指嵌套在棺外的外棺,常以木、銅、石等製造。後來,“棺”和“槨”一般都統稱“棺材”。
在古代原本沒有複雜的殯葬禮儀的,直到後來才漸漸成為了製度。
易係辭下裏就曾記載: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而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也。
在中國已經現過的陵墓之中,木棺在仰韶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到了龍山文化時期,在用於安葬氏族頭領的墓穴中,也已經出現了木槨。
中國的棺葬習俗,根據地域、民族以及信仰和風俗習慣的不同而各有規製。但總體來說,從古至今,“棺材”在外形上的變化是,由長方形演變為一頭大一頭小的形狀,從直棱直角逐漸演變成五鼓三圓的形狀。
而大家眼前的這一樽玉棺槨,正是直棱直角的長方形。
棺材的上蓋為天、下底為地;兩側叫幫、前後叫懷頭。所用棺木根據薄厚分為三五或四六。
通常棺材的前大後小和下寬上窄的比例為三七或二八。
而現代的棺材,基本上是有棺無槨,而且棺材板厚度沒有固定的標準,大約在四寸左右,因為通常的棺材釘的長度,一般為八寸多一點。
眼前這座巨大的棺槨,整體好似由一整塊白玉雕琢而成,而棺槨鑲嵌的上蓋,看起來嚴絲合縫,毫無間隙,仿如渾然天成。
這一套巨大棺槨,通體以白玉為地,周身雕刻了諸多精美繁複的圖畫,又以金漆為墨,進行了精心的彩繪。
棺槨外壁上的兩側有北鬥七星、仙人圖畫,底部有精怪、禽獸畫麵,前後懷均有淨蓮和流雲紋飾,仿佛構成一個仙人遊樂、騎鶴持棗、怪神狩獵的奇幻世界,又仿如一個“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的桃源仙境。
白玉棺槨的雕工恣意奔放,畫麵美輪美奐,立體感很強,仿佛還具有浮雕的藝術效果。
這樣華美的雕刻工藝,與主墓室外甬道裏雕刻的花鳥蟲魚相比,又精美繁複了不知多少倍。
在古代中國,常以棺槨的形製,來象征墓主的身份和地位,還建立了嚴格的棺葬製,讓棺槨正式成為死者身份地位的象征。
而這一點,還得追述到孔老夫子倡導禮製那個時代。
春秋繁露服製裏記載,生有軒冕、服位、貴祿、田宅之分,死有棺槨、絞衾、壙襲之度。
禮記檀弓裏有子曰,夫子製於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槨,以斯知不欲朽也。
在已經掘的殷墟陵墓裏,商王的墓室多用大木條疊壓,從而形成方形或亞字形的槨室,商王的棺木就安放在正中位置。
而到了崇尚禮製的周代,棺槨的規製有了製度化的規定。
禮記喪大記曾有記述,君大棺八寸,屬六寸,椑四寸;上大夫大棺八寸,屬六寸;下大夫大棺六寸,屬四寸;士棺六寸。
這是以禮製的形式規定,天子大棺厚有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隻準厚四寸,無槨。後世的帝王、貴族、士大夫,基本沿此形製。
周製裏,天子的棺槨有四重,親身的棺稱椑,其外蒙以兕及水牛皮;第二重稱地也,以椴木製成;第三重稱屬;第四重稱大棺。
帝後之外槨兩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槨又稱“梓宮”。
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別為三重有兕牛皮、二重、一重。
士不重,但用大棺。
在棺槨的顏色和裝飾方麵,周製裏也有所規定:
君裏棺用朱綠,用雜金錯;大夫裏棺用玄綠,用牛骨鐟;士不綠。
而到了唐代,官府又以明文規定:
諸彝不得以石為棺槨及石室,其棺槨皆不得鏤彩畫,施戶牖欄檻,棺內又不得有金寶珠玉。
一隊人呆呆地站在白玉棺槨前,看著這沒有依靠任何憑持,卻離地三尺地懸浮在空中的神異景象,沒有人說話,也不知道接下來要怎麽辦。
因為大家都是正經的考古工作者,而不是盜墓賊,所以,絕不願意破壞這裏的一切。
考古工作是一項十分嚴謹的工作,陵墓的掘往往會極其小心,打開陵墓會慎之又慎。而開啟棺槨,既是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道考古程序,要求更是十分嚴格。
隻有在主要專家或是主政官員到場的情況下,才會打開棺槨。
就考古工作的準則來說,大部分的專家學者們,實際上主張的是,能不開啟陵墓和棺槨,就盡量讓它們長埋於地下。也許隻有這樣,才是更好的保護。
否則,難保不會出現像五十年代那樣,草率地開啟明萬曆皇帝定陵,大量無價之寶不能得到保存,重要的文物還紛紛遭受破壞。而諸多神秘的文化信號和文化現象,也因為沒有被記錄,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
如果不是因為這一次的掘工作,是在齊默的帶領下才能平安無事地進入了墓室,大家是絕對走不到這裏。
於是,一行人看著這棺槨懸空的神異景象,更害怕招惹了這墓室裏的神秘事物,根本不敢有什麽異動。
已經吃不準下一步該怎麽辦的時候,大家都紛紛轉頭看著齊默,很想知道這家夥是怎麽想的。
郗教授和周領隊也沒有說話,又看到大家都看過來的神情,也不禁轉頭看著身旁的齊默。
這個時候的齊默,微皺著眉頭,仿佛仍在思索著令他懸而未決的事情。
又過了片刻之後,齊默終於有了動作。
隻見齊默向懸空的棺槨走了幾步,來到了白玉棺槨側方,抬起了一隻手掌,輕撫在白玉棺槨的外壁之上。
直到來到了近處,考古隊一行人才深深地感受到,這一具棺槨是何等的巨大無匹,就連郗教授和周領隊也感到不可思議。
完全顯露在眾人眼前的這一副巨大的棺槨,整體長度約五米上下,寬度和高度都有兩米左右。因為並沒有開棺,也不知道棺壁的厚度有多少。
如果考慮到內棺和空置的空間,整體重量也會過萬斤以上。如果單以人力,恐怕需要耗費成千上萬的人工才能造成。
這兩位經驗豐富的老考古專家,不知道進過多少座古代陵墓,卻從未見到過如此巨大華美棺槨。
而在這一幫考古行家和考古菜鳥們的眼裏,更是感到難以置信,禁不住驚歎出聲。
“棺”是盛放死者的葬具,通常以木製成;“槨”是指嵌套在棺外的外棺,常以木、銅、石等製造。後來,“棺”和“槨”一般都統稱“棺材”。
在古代原本沒有複雜的殯葬禮儀的,直到後來才漸漸成為了製度。
易係辭下裏就曾記載: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而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也。
在中國已經現過的陵墓之中,木棺在仰韶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到了龍山文化時期,在用於安葬氏族頭領的墓穴中,也已經出現了木槨。
中國的棺葬習俗,根據地域、民族以及信仰和風俗習慣的不同而各有規製。但總體來說,從古至今,“棺材”在外形上的變化是,由長方形演變為一頭大一頭小的形狀,從直棱直角逐漸演變成五鼓三圓的形狀。
而大家眼前的這一樽玉棺槨,正是直棱直角的長方形。
棺材的上蓋為天、下底為地;兩側叫幫、前後叫懷頭。所用棺木根據薄厚分為三五或四六。
通常棺材的前大後小和下寬上窄的比例為三七或二八。
而現代的棺材,基本上是有棺無槨,而且棺材板厚度沒有固定的標準,大約在四寸左右,因為通常的棺材釘的長度,一般為八寸多一點。
眼前這座巨大的棺槨,整體好似由一整塊白玉雕琢而成,而棺槨鑲嵌的上蓋,看起來嚴絲合縫,毫無間隙,仿如渾然天成。
這一套巨大棺槨,通體以白玉為地,周身雕刻了諸多精美繁複的圖畫,又以金漆為墨,進行了精心的彩繪。
棺槨外壁上的兩側有北鬥七星、仙人圖畫,底部有精怪、禽獸畫麵,前後懷均有淨蓮和流雲紋飾,仿佛構成一個仙人遊樂、騎鶴持棗、怪神狩獵的奇幻世界,又仿如一個“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的桃源仙境。
白玉棺槨的雕工恣意奔放,畫麵美輪美奐,立體感很強,仿佛還具有浮雕的藝術效果。
這樣華美的雕刻工藝,與主墓室外甬道裏雕刻的花鳥蟲魚相比,又精美繁複了不知多少倍。
在古代中國,常以棺槨的形製,來象征墓主的身份和地位,還建立了嚴格的棺葬製,讓棺槨正式成為死者身份地位的象征。
而這一點,還得追述到孔老夫子倡導禮製那個時代。
春秋繁露服製裏記載,生有軒冕、服位、貴祿、田宅之分,死有棺槨、絞衾、壙襲之度。
禮記檀弓裏有子曰,夫子製於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槨,以斯知不欲朽也。
在已經掘的殷墟陵墓裏,商王的墓室多用大木條疊壓,從而形成方形或亞字形的槨室,商王的棺木就安放在正中位置。
而到了崇尚禮製的周代,棺槨的規製有了製度化的規定。
禮記喪大記曾有記述,君大棺八寸,屬六寸,椑四寸;上大夫大棺八寸,屬六寸;下大夫大棺六寸,屬四寸;士棺六寸。
這是以禮製的形式規定,天子大棺厚有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隻準厚四寸,無槨。後世的帝王、貴族、士大夫,基本沿此形製。
周製裏,天子的棺槨有四重,親身的棺稱椑,其外蒙以兕及水牛皮;第二重稱地也,以椴木製成;第三重稱屬;第四重稱大棺。
帝後之外槨兩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槨又稱“梓宮”。
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別為三重有兕牛皮、二重、一重。
士不重,但用大棺。
在棺槨的顏色和裝飾方麵,周製裏也有所規定:
君裏棺用朱綠,用雜金錯;大夫裏棺用玄綠,用牛骨鐟;士不綠。
而到了唐代,官府又以明文規定:
諸彝不得以石為棺槨及石室,其棺槨皆不得鏤彩畫,施戶牖欄檻,棺內又不得有金寶珠玉。
一隊人呆呆地站在白玉棺槨前,看著這沒有依靠任何憑持,卻離地三尺地懸浮在空中的神異景象,沒有人說話,也不知道接下來要怎麽辦。
因為大家都是正經的考古工作者,而不是盜墓賊,所以,絕不願意破壞這裏的一切。
考古工作是一項十分嚴謹的工作,陵墓的掘往往會極其小心,打開陵墓會慎之又慎。而開啟棺槨,既是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道考古程序,要求更是十分嚴格。
隻有在主要專家或是主政官員到場的情況下,才會打開棺槨。
就考古工作的準則來說,大部分的專家學者們,實際上主張的是,能不開啟陵墓和棺槨,就盡量讓它們長埋於地下。也許隻有這樣,才是更好的保護。
否則,難保不會出現像五十年代那樣,草率地開啟明萬曆皇帝定陵,大量無價之寶不能得到保存,重要的文物還紛紛遭受破壞。而諸多神秘的文化信號和文化現象,也因為沒有被記錄,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
如果不是因為這一次的掘工作,是在齊默的帶領下才能平安無事地進入了墓室,大家是絕對走不到這裏。
於是,一行人看著這棺槨懸空的神異景象,更害怕招惹了這墓室裏的神秘事物,根本不敢有什麽異動。
已經吃不準下一步該怎麽辦的時候,大家都紛紛轉頭看著齊默,很想知道這家夥是怎麽想的。
郗教授和周領隊也沒有說話,又看到大家都看過來的神情,也不禁轉頭看著身旁的齊默。
這個時候的齊默,微皺著眉頭,仿佛仍在思索著令他懸而未決的事情。
又過了片刻之後,齊默終於有了動作。
隻見齊默向懸空的棺槨走了幾步,來到了白玉棺槨側方,抬起了一隻手掌,輕撫在白玉棺槨的外壁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