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子特意挑選的這位,據說是最好的講解員,正是博物館一眾講解員裏,看起來最為端莊漂亮的一位!


    看來,這胖子是以顏值做為好講解員的標準!可不一會兒後,齊默就對胖子另眼相看起來。★


    這位年輕姑娘,可看年齡和齊默這一行人差不多一般大。小姑娘不僅模樣漂亮,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也是嘎嘣爽脆!


    小姑娘一點兒也不怯場,在專業上也真有兩把刷子。在給齊默一行人解說的時候,不僅有統一規範的說辭,臨場揮也恰到好處!


    就算對曆史、考古和文玩行當來說,已經算相當精通的齊默一幫人,對小姑娘的講解也挑不出什麽毛病來。


    “先生們、女士們,請跟著我這邊走!下麵我們要參觀的,是本館最富特色,也是創下了很多項世界之最的珍貴文物!”


    “請看這裏,這棵高384公分的青銅神樹,樹枝共三簇,每簇又分三枝,一共有九枝,上麵有二十七顆果實,棲息了九隻神鳥。據專家研究推斷,可能就是古神話傳說裏的扶桑神樹。”


    “這裏有世界最早的金杖,長142公分,直徑2.3公分,重7oo餘克,上麵刻有人頭、魚鳥等紋飾……這裏也有世界最大的青銅縱目人像,高64.5公分,兩耳間相距138.5公分……這裏還有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青銅大立人像,高達2.62米,重18o多公斤,被稱為銅像之王!”


    在近一個小時的講解中,小姑娘侃侃而談。


    齊默後來打聽才知道,這小姑娘原本就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現在也在上大學,和齊默幾人一樣,也是大學二年級。


    而這一次,小姑娘正是借寒假期間,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也算是提前勤工儉學了。


    聽著小姑娘的講解,又看了胖子看這小姑娘的眼神,就連齊默也能明顯感覺到,這胖子似乎是看上了這姑娘,竟然起了別樣的心思。


    看著胖子的這副模樣,齊默不禁微微笑了笑,卻也不動聲色,並沒有點破。


    “古蜀人的先祖是誰?大詩人李白就曾有兩句詩詞: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說的就是蠶叢、魚鳧兩位古蜀國王的事情。因為這兩位先王的記載,在史料裏隻有寥寥的幾十字,他們到底是誰,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建國的,大多隻見於傳說,所以才寫下了開國何茫然的詩篇!”


    小姑娘繼續給大家講解道。


    “那麽,古蜀王國真的存在嗎?蠶叢和魚鳧這兩代古蜀初期的國王,他們是想象出來的,還是真有其人呢?”


    齊默抱著成人之美的心思,終於接口問道。說完還看了胖子一眼,算是替胖子“考較”這姑娘起來。


    “按照曆史的記述,上古時期的西南大部分民族,是居住在古康、青、藏大高原的古羌族支派。而其中的一支,向東南遷居進入了岷山地區,依山勢而居,壘石為穴,後又循河穀進入了平原,開始漁獵生活,並撿拾野蠶抽絲。公元前5世紀前後,他們又向東進入中原大地,與土生的華人雜居融合,孕育出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看來,小姑娘的功課做得挺足,齊默的考較,並沒有難倒她。


    “後人將這些居住在岷山河穀的人稱為蜀山氏。大約在公元前3ooo年,蜀山氏的女子嫁給黃帝為妃,所生的後代就是古蜀王國的開山鼻祖蠶叢。據說他巡行郊野時常著青衣,因此被人們呼為青衣神。”


    小姑娘繼續侃侃而談,絲毫也不怵。


    “成書於晉代,記載了我國西南地區曆史的華陽國誌中有記載: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而另據文獻記載,古蜀國最早的先王是蠶叢、柏濩、魚鳧,三代而下是望帝杜宇、鱉靈,或說是蒲澤,其後是開明……”


    齊默也知道,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上千件青銅器、金器、玉石器中,最具特色的推數百件青銅器。


    其中,一號坑出土的青銅人頭像、人麵像、人麵具、跪坐人像、龍柱形器、龍形飾、龍虎尊、虎形器、戚形方孔璧、瓿、戈、環、盤等等。


    二號坑出土的大型青銅立人像、跪坐人像、人頭像、人麵具、獸麵具、神壇、神樹、太陽形器、眼形器、眼泡、銅鈴、銅掛飾、銅戈、銅戚形方孔璧以及鳥、蛇、鹿、魚、怪獸等等。


    這些珍貴的青銅文物,器形高大、造型生動、結構複雜、紋飾精美。眾多大型的青銅鑄像,在商代時期的青銅文明中,既是獨一無二,又是獨樹一幟的。


    以二號祭祀坑中出土的立人像來說,人像頭戴獸麵形高冠,兩臂平抬,兩手呈持物獻祭狀,身著衣服三層,最外層衣服近似西方的“燕尾服”。


    同坑出土的大型獸麵具,造型極度誇張,方形臉看起來似人似獸,角尺形的大耳高聳,長長的眼球向外凸出,麵容猙獰怪誕,正是青銅藝術中的極品。


    三星堆青銅器以大量的人物、禽、獸、蟲蛇、植物造型為主要特征。而以祖先崇拜和動、植物等自然神靈崇拜為主體的宗教觀念,正是早期蜀人最主要的信仰和圖騰崇拜。


    兩坑出土的上千件青銅器,除青銅容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長江中遊地區的青銅文化風格外,其餘的青銅器物,在種類和造型上都具有極為強烈的神話屬性。


    它們的出土,次向世人展示了商代中晚期,古蜀國青銅文明高度達的水平,和獨具一格的文化特征。


    尤為獨特的是,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數量眾多表現人“眼睛”的文物,而且這些珍貴的青銅文物,“眼睛”都極度誇張,瞳孔部分呈圓柱狀高高突起。


    此外,還有數十對“眼形銅飾件”,包括菱形、勾雲形、圓泡形等十多種形式,周邊均有榫孔,可以組裝或單獨懸掛、舉奉,表現了古蜀人對“眼睛”特有的重視。


    至於古蜀人為什麽如此重視刻畫眼睛,青銅麵具的眼睛瞳孔部分,又為什麽要雕鑄成圓柱狀,後世學者認為,這正是古蜀人對祖先崇拜的表現。三星堆出土的突目銅麵具等,正是古代蜀王蠶叢的神像。


    華陽國誌就曾記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其墓葬稱為“縱目人塚”。所謂“縱目”,就是指這類青銅麵具眼睛上凸起的圓柱。


    一種解釋認為,蜀王蠶叢原本居住在西北岷山上遊的汶山郡。此地“有堿石,煎之得鹽。土地剛鹵,不宜五穀。”直到近代,這些地方仍是嚴重缺碘,甲亢病流行的地區。


    甲亢病患者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眼睛凸出。因此蜀王蠶叢很可能是一位甲亢病患者,異致其眼睛像螃蟹一樣向前突起。


    正是因為如此,蠶叢的後人們在塑造先王神像的時候,對其形象進行了“神化”。這正是蜀王蠶叢的神像,被刻畫成“縱目”的真正原因,而並非神話傳說中的“千裏眼”、“順風耳”之類的神異表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墟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曆道三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曆道三千並收藏墟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