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族雖為大夏主脈之一,可先王也曾無道,也曾多受昏王征伐,我族也不得不遠走避禍!後來大乙伐桀而夏殞,我族終是安生了數百載歲月。而這數百載以來,我族與商族雖然時有紛爭,可也曾互通有無。是故,我蜀地之民與夏、商兩族的因果,實在是無有那麽簡單!”
老者耐心地解釋起來,就連齊默也沒有想到,這老者竟然有這樣的認識。
齊默知道,夏朝是多個部落聯盟形式的國家,史載由大禹王始建。
大禹死後,夏啟改禪讓製為世襲王位製,強行即位,因內部貴族有扈氏反對,夏啟派軍隊才鎮壓了有扈氏的叛亂。
夏啟在位十年後去世,其子太康繼立。因治國無方,奢侈淫樂,由此生“太康失國”、“後羿代夏”和“少康中興”等故事,直至少康死後,其子予即位,予重視展武裝和製造兵甲,才形成了較長一段時間的中興局麵。
而到了孔甲繼位時,好方鬼神,事**,夏後氏德衰,諸侯釁之,於是有“孔甲亂夏,四世而隕”之說!
夏朝作為中國傳統曆史的第一個王朝,共傳十四代,延續時間約47o餘年。
雖然夏朝後來為商朝所滅,但後人依然以華夏自稱,使華夏成為中國數千年來標準的稱謂。
“這千百年來,大夏朝曆傳十四代,夏啟、太康、孔甲時代,都民不聊生,戰亂不斷!而當今天下,中原戰亂又起,也不知這天下紛爭,究竟會爭到何時!”
老者的說法,讓齊默都要懷疑,不是自己穿越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古蜀王朝,而是這老者穿越到了二十一世紀,學會了現代政治經濟,會辯證地看待這一切,才會有這樣的認識。
難不成這老者就是古代的先知?能以越時代無數年的思維高度看問題?也難怪這老者能成為古蜀國的大祭司了!
“老人家見識非凡!這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天道無常,王朝的更迭,實在不能以一言概之!”
聽了老者的話,齊默也不禁感歎起來。
“聖人所言極是!老朽誠心受教了!”
聽了齊默的話,老者也心悅誠服地讚歎起來,早已放下了高高在上的優越感。
“老人家,可否告知在下,現在是哪一位蜀王當朝?”
齊默又一次好奇地問道。
“有勞聖人相問,我蜀國乃魚鳧王當朝!我曆代蜀王邀天之幸,常修無常大道,盡皆壽命悠長!而老朽不才,添乃吾王之大祭司之職,平日裏也代新王管理蜀地各種俗務,以待新王降世!”
老者十分實誠地說道。
“大祭司之才堪比伊尹,實乃聖之任者也!”
齊默不禁向老者讚歎道。
“聖人謬讚了!老朽實在是愧不敢當!”
老者也十分謙恭地回答道。
“敢問大祭司,現在我蜀國全族祭祀,是為了何事?可是要仿商族之盤庚遷都?”
齊默看著周圍祭祀的人群,又接著問道。
“聖人神目如炬!不敢相瞞聖人,這千百年來,我岷山氏雖偏居於蜀地,卻得享近千年達和繁榮,東出巴渝,通達九州,諸多中原所不及。然我蜀地多災多難!小老兒不才,數十年來屢觀汶水和岷江水情,為防山洪侵襲,吾王正欲另擇良地建都!”
老者對齊默已經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了。
“大祭司,可否相告,我蜀人即將遷居何處?”
齊默也毫不客氣,仿佛打破沙鍋問道底一般。
“有勞聖人相問!其實這數年間,老朽已占卜過無數卦。卦象天意所指,東南之地可大興!”
和蜀國大祭司的一席長談,齊默仿佛看到了一代代蜀國先王的故事。
上古之時,蜀民之先王一族,先有蠶叢氏羌族,後有柏濩氏羌族,再後者名魚鳧氏冉族。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而不死。
再後有一男子,從天墮,名曰杜宇,乃自立為蜀王,號曰望帝,以鱉靈為相。
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安處。望帝積百餘歲,後委國授之而去,鱉靈即位,號曰開明帝。至此,方有開明氏蜀族。開明帝下至五代,始去帝號,複稱王也。
及至行秦之時,蜀王據有巴蜀之地,本治廣都樊鄉,徙居成都。秦惠王遣張儀、司馬錯定蜀,因築成都而縣之。成都在赤裏街,張若徙置少城內。始造府縣寺舍,令與長安同製。
從老者的話裏,齊默終於知道,雖然古蜀國的大祭司有相當尊崇的地位,也有極大的權利,但古蜀國的王不一定就是身兼大祭司之職。
這個時候,齊默雖然和身前的蜀國大祭司說著話,可這個奇異空間裏的場景,卻在一直變化之中。
似乎先前大祭司從法壇上走下來,並沒有中斷這場浩大的祭祀儀式。
又靜靜地看了半晌,齊默終於明白這場祭祀正在生什麽了。
在三千多年前商代後期,中原戰亂又起,而經曆了長久的安居樂業生活的古蜀國人,卻在自然天災的威脅之下,不得不再一次遷徙。
就在齊默三人的眼前,在一場大祭祀之後,蜀民把眾多的祭祀用品丟進了火塘,卻刻意取走了扶桑神樹上的一個物件。
“大祭司,蜀民們從扶桑神樹上,取走的是何物?”
齊默向身旁的大祭司問道。
“回稟聖人,此物乃我蜀族的傳承聖物,名叫太陽之輪,千年來指引我蜀族避開多次大劫!”
大祭司毫無隱瞞之意地說道。
“太陽之輪!原來是太陽之輪!”
齊默暗自嘀咕了幾句,又看過四周的景象,才對身旁的大祭司說道:
“多謝大祭司解惑,看來族人們還需要你的照應,還是有緣再會吧!”
看到族人已經收搭妥當,大祭司也向齊默三人告別了起來。
“那老朽也就此別過!但願與聖人有緣再會!”
大祭司說完,又再次向著齊默三人深深一禮之後,才重新登上了自己的法駕。
就這樣,無數古蜀國子民,帶著對這座古城十分不舍的心情,簇擁著大祭司的法駕,開始舉族向著東南行去。
又過了半晌之後,這個空間裏的無數人群才漸行漸遠,最終竟然都消失不見了。
老者耐心地解釋起來,就連齊默也沒有想到,這老者竟然有這樣的認識。
齊默知道,夏朝是多個部落聯盟形式的國家,史載由大禹王始建。
大禹死後,夏啟改禪讓製為世襲王位製,強行即位,因內部貴族有扈氏反對,夏啟派軍隊才鎮壓了有扈氏的叛亂。
夏啟在位十年後去世,其子太康繼立。因治國無方,奢侈淫樂,由此生“太康失國”、“後羿代夏”和“少康中興”等故事,直至少康死後,其子予即位,予重視展武裝和製造兵甲,才形成了較長一段時間的中興局麵。
而到了孔甲繼位時,好方鬼神,事**,夏後氏德衰,諸侯釁之,於是有“孔甲亂夏,四世而隕”之說!
夏朝作為中國傳統曆史的第一個王朝,共傳十四代,延續時間約47o餘年。
雖然夏朝後來為商朝所滅,但後人依然以華夏自稱,使華夏成為中國數千年來標準的稱謂。
“這千百年來,大夏朝曆傳十四代,夏啟、太康、孔甲時代,都民不聊生,戰亂不斷!而當今天下,中原戰亂又起,也不知這天下紛爭,究竟會爭到何時!”
老者的說法,讓齊默都要懷疑,不是自己穿越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古蜀王朝,而是這老者穿越到了二十一世紀,學會了現代政治經濟,會辯證地看待這一切,才會有這樣的認識。
難不成這老者就是古代的先知?能以越時代無數年的思維高度看問題?也難怪這老者能成為古蜀國的大祭司了!
“老人家見識非凡!這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天道無常,王朝的更迭,實在不能以一言概之!”
聽了老者的話,齊默也不禁感歎起來。
“聖人所言極是!老朽誠心受教了!”
聽了齊默的話,老者也心悅誠服地讚歎起來,早已放下了高高在上的優越感。
“老人家,可否告知在下,現在是哪一位蜀王當朝?”
齊默又一次好奇地問道。
“有勞聖人相問,我蜀國乃魚鳧王當朝!我曆代蜀王邀天之幸,常修無常大道,盡皆壽命悠長!而老朽不才,添乃吾王之大祭司之職,平日裏也代新王管理蜀地各種俗務,以待新王降世!”
老者十分實誠地說道。
“大祭司之才堪比伊尹,實乃聖之任者也!”
齊默不禁向老者讚歎道。
“聖人謬讚了!老朽實在是愧不敢當!”
老者也十分謙恭地回答道。
“敢問大祭司,現在我蜀國全族祭祀,是為了何事?可是要仿商族之盤庚遷都?”
齊默看著周圍祭祀的人群,又接著問道。
“聖人神目如炬!不敢相瞞聖人,這千百年來,我岷山氏雖偏居於蜀地,卻得享近千年達和繁榮,東出巴渝,通達九州,諸多中原所不及。然我蜀地多災多難!小老兒不才,數十年來屢觀汶水和岷江水情,為防山洪侵襲,吾王正欲另擇良地建都!”
老者對齊默已經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了。
“大祭司,可否相告,我蜀人即將遷居何處?”
齊默也毫不客氣,仿佛打破沙鍋問道底一般。
“有勞聖人相問!其實這數年間,老朽已占卜過無數卦。卦象天意所指,東南之地可大興!”
和蜀國大祭司的一席長談,齊默仿佛看到了一代代蜀國先王的故事。
上古之時,蜀民之先王一族,先有蠶叢氏羌族,後有柏濩氏羌族,再後者名魚鳧氏冉族。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而不死。
再後有一男子,從天墮,名曰杜宇,乃自立為蜀王,號曰望帝,以鱉靈為相。
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安處。望帝積百餘歲,後委國授之而去,鱉靈即位,號曰開明帝。至此,方有開明氏蜀族。開明帝下至五代,始去帝號,複稱王也。
及至行秦之時,蜀王據有巴蜀之地,本治廣都樊鄉,徙居成都。秦惠王遣張儀、司馬錯定蜀,因築成都而縣之。成都在赤裏街,張若徙置少城內。始造府縣寺舍,令與長安同製。
從老者的話裏,齊默終於知道,雖然古蜀國的大祭司有相當尊崇的地位,也有極大的權利,但古蜀國的王不一定就是身兼大祭司之職。
這個時候,齊默雖然和身前的蜀國大祭司說著話,可這個奇異空間裏的場景,卻在一直變化之中。
似乎先前大祭司從法壇上走下來,並沒有中斷這場浩大的祭祀儀式。
又靜靜地看了半晌,齊默終於明白這場祭祀正在生什麽了。
在三千多年前商代後期,中原戰亂又起,而經曆了長久的安居樂業生活的古蜀國人,卻在自然天災的威脅之下,不得不再一次遷徙。
就在齊默三人的眼前,在一場大祭祀之後,蜀民把眾多的祭祀用品丟進了火塘,卻刻意取走了扶桑神樹上的一個物件。
“大祭司,蜀民們從扶桑神樹上,取走的是何物?”
齊默向身旁的大祭司問道。
“回稟聖人,此物乃我蜀族的傳承聖物,名叫太陽之輪,千年來指引我蜀族避開多次大劫!”
大祭司毫無隱瞞之意地說道。
“太陽之輪!原來是太陽之輪!”
齊默暗自嘀咕了幾句,又看過四周的景象,才對身旁的大祭司說道:
“多謝大祭司解惑,看來族人們還需要你的照應,還是有緣再會吧!”
看到族人已經收搭妥當,大祭司也向齊默三人告別了起來。
“那老朽也就此別過!但願與聖人有緣再會!”
大祭司說完,又再次向著齊默三人深深一禮之後,才重新登上了自己的法駕。
就這樣,無數古蜀國子民,帶著對這座古城十分不舍的心情,簇擁著大祭司的法駕,開始舉族向著東南行去。
又過了半晌之後,這個空間裏的無數人群才漸行漸遠,最終竟然都消失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