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從這一年的6月份開始,長江流域在經曆了梅雨季節之後,在7月份又迎來了曆史上少見的高強度“二度梅”。
持續了數十天的汛期主雨帶,就這樣一直在我國長江流域,南北拉鋸及上下擺動。
這直接導致了長江水位長期居高不下,水位過警戒線長達6o多天,形成了自1954年以來最大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水。
長江幹堤也因此受到了多次洪峰的輪番衝擊,使長江毫無喘息之機。
其中,湖北省沿江潮位自6月25日起全線過警戒水位,而南京站出現最位1o.14米,居曆史第二位,在1o.o米以上持續17天之久。
由於沿江潮位高,內河排水受阻,沿江蘇南地區自6月24日起,形成了外洪內澇的嚴峻局麵。
秦淮河東山站最高水位1o.28米,居曆史第三位;滁河曉橋站最高水位達11.29米,出警戒水位1.79米。
從7月下旬起,受長江上遊幹流連續性洪峰,以及中遊支流匯流疊加影響,長江中下遊多處江段的洪峰流量,僅次於1954年,為曆史第二位。
雖然在十多天裏,齊默就像一個無底洞一般,在近兩百公裏的長江三峽江段,不斷地汲狂暴的天地元氣旋渦,也在消減著長江洪峰的水量。
也許正是有齊默以非人手段的亂入,在整個7月份期間,長江中下遊雖然仍是危險頻頻,但並沒有潰堤的現象生。
然而,自進入7月底以後,長江上遊的強降雨,進一步加劇了荊江水位的迅上漲,再加下湘江、漢江等長江下遊支流高水位的阻滯,自此長江全流域洪峰正式形成!
8月2日晚間,齊默終於得到了消息,數百公裏外的嘉魚縣牌洲灣長江幹堤,在8月1日晚間突然潰口!
這個時候的齊默,還在長江三峽盤恒。
雖然得到消息明顯已經遲了,齊默也沒有猶豫,收拾好行裝便急急往下遊趕去。
穿過三峽大壩庫區的時候,此時的三峽庫區,處處波詭雲湧、汪洋恣意,已經幾有海洋之勢。
齊默隱隱能夠感到,那些三峽庫區周邊的孤魂野鬼,在這場大洪水麵前,也仿如深處水獄之中!
在這樣的天災麵前,無論是芸芸眾生,還是那些孤魂野鬼,都是深受其難。
齊默並沒有在這裏多做停留,即便這些陰魂也需要搭救,那也隻能回來的時候再說了!
出了西陵峽之後,齊默再次經過了宜昌,這一座城市因為有葛洲壩水利工程,依然在盡最大可能地調節著長江的水勢。
齊默沒有停留,繼續向下遊行去,很快就進入了長江的荊江河段。
荊江全長3oo多公裏,上起湖北枝城,下至湖南的城陵磯。
因為荊江河道蜿蜒曲折,曆來泄洪不暢,每到汛期,荊江往往成為地上懸河,威脅著兩岸數百萬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荊江大堤作為位於更下遊的武漢三鎮防洪的重要屏障,又曆來是抗洪搶險的重中之重、險中之險!
而始建於上世紀5o年代的荊江分洪北閘和杜家台分洪閘,也是長江和漢江防洪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荊州的數百萬民眾,已經在上百公裏的長江大堤上,艱苦奮戰數十個日夜,正為抵抗這場世紀洪水而嚴防死守。
這個時候,齊默的夔龍空間裏也已經是水滿為患了。
通過和鱘龍的神念溝通,齊默知道,夔龍玉佩這件可以分洪的大殺器,一時半會兒也做不了什麽!
齊默在這一段長江水道停留了片刻,又繼續順江而下的。
越過了枝江,又經過了荊州,齊默繼續悄無聲息地往下遊而去。
8月3日的入夜時分,經過一天一夜的長途奔襲,齊默又途經嶽陽,穿過洪湖,才終於進入了嘉魚縣境內。
位於武漢上遊6o公裏的簰洲灣江段,對整個武漢三鎮的防汛形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自古以來,民間就有“簰洲灣彎一彎,武漢水降三尺三”的說法。
由於已經在高水位裏浸泡長達近兩個月時間,在曆經了3次洪峰衝擊,簰洲灣長江幹堤早已經是千瘡百孔,多處幹堤都岌岌可危。
堤底數十米深處的強力管湧也不時出現,堵不勝堵,防不勝防!
而隨著8月1日晚間,簰洲灣長江幹堤外圍民圩堤段的突然崩塌,下傾的堤身瞬間出現了潰口,而且缺口不斷被肆虐的洪水撕開,當晚潰口就達到了9oo米寬,就連沉船堵口也完全宣告失敗。
這是這一次抵抗長江洪水的第一次失守,而潰口處的中堡村正是當其衝。
已經遲來了兩天的齊默,這個時候能夠看到的,正是無情洪魔造成的嚴重破壞。
看著眼前的場景,齊默完全能夠想象到,當時大堤潰口時的慘痛場景。
兩天前的那個夜晚,當洪水從潰口中洶湧咆哮著直撲堤內,方圓1o多萬畝的簰洲灣全部被洪水淹沒,8o多平方公裏的區域已經變成了泱泱澤國,數萬群眾也被洪水團團圍困。
當大水鋪天蓋地衝進家園的時候,風聲、雨聲、哭聲、喊聲、水聲一時淒慘地飄蕩在簰洲灣上空,樹上、樓房頂上、電線杆上全都攀爬滿了等待救援的人們。
而在被洪水圍困的簰洲灣裏,數以萬計的白楊樹,也成了災民們的救命樹!
因為當時灣裏的青壯男子們,都在長江大堤上加固堤壩,留在家裏的都是老幼婦孺。可以想象,當洪水來臨的時候,陷入恐慌的人們拖兒帶女、扶老攜幼、跌跌撞撞的慘痛場景。
這就是天災的肆虐,非人力所能抗拒!無邊的黑暗中,隻有奔騰洪水,出令人張皇的咆哮!
然而,在這樣的時刻,一場不畏犧牲的宏大救援行動,正爭分奪秒地迅展開。
就在災情剛剛生之時,救援令就緊急下達到了當地軍區和公安廳以及鹹寧地區、嘉魚縣的有關部門。
軍隊和當地政府,迅組織數百官兵趕往簰洲灣救難,隨後又調集了大量的船隻,將除防汛力量之外的民眾,紛紛轉移到安全的地方。
持續了數十天的汛期主雨帶,就這樣一直在我國長江流域,南北拉鋸及上下擺動。
這直接導致了長江水位長期居高不下,水位過警戒線長達6o多天,形成了自1954年以來最大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水。
長江幹堤也因此受到了多次洪峰的輪番衝擊,使長江毫無喘息之機。
其中,湖北省沿江潮位自6月25日起全線過警戒水位,而南京站出現最位1o.14米,居曆史第二位,在1o.o米以上持續17天之久。
由於沿江潮位高,內河排水受阻,沿江蘇南地區自6月24日起,形成了外洪內澇的嚴峻局麵。
秦淮河東山站最高水位1o.28米,居曆史第三位;滁河曉橋站最高水位達11.29米,出警戒水位1.79米。
從7月下旬起,受長江上遊幹流連續性洪峰,以及中遊支流匯流疊加影響,長江中下遊多處江段的洪峰流量,僅次於1954年,為曆史第二位。
雖然在十多天裏,齊默就像一個無底洞一般,在近兩百公裏的長江三峽江段,不斷地汲狂暴的天地元氣旋渦,也在消減著長江洪峰的水量。
也許正是有齊默以非人手段的亂入,在整個7月份期間,長江中下遊雖然仍是危險頻頻,但並沒有潰堤的現象生。
然而,自進入7月底以後,長江上遊的強降雨,進一步加劇了荊江水位的迅上漲,再加下湘江、漢江等長江下遊支流高水位的阻滯,自此長江全流域洪峰正式形成!
8月2日晚間,齊默終於得到了消息,數百公裏外的嘉魚縣牌洲灣長江幹堤,在8月1日晚間突然潰口!
這個時候的齊默,還在長江三峽盤恒。
雖然得到消息明顯已經遲了,齊默也沒有猶豫,收拾好行裝便急急往下遊趕去。
穿過三峽大壩庫區的時候,此時的三峽庫區,處處波詭雲湧、汪洋恣意,已經幾有海洋之勢。
齊默隱隱能夠感到,那些三峽庫區周邊的孤魂野鬼,在這場大洪水麵前,也仿如深處水獄之中!
在這樣的天災麵前,無論是芸芸眾生,還是那些孤魂野鬼,都是深受其難。
齊默並沒有在這裏多做停留,即便這些陰魂也需要搭救,那也隻能回來的時候再說了!
出了西陵峽之後,齊默再次經過了宜昌,這一座城市因為有葛洲壩水利工程,依然在盡最大可能地調節著長江的水勢。
齊默沒有停留,繼續向下遊行去,很快就進入了長江的荊江河段。
荊江全長3oo多公裏,上起湖北枝城,下至湖南的城陵磯。
因為荊江河道蜿蜒曲折,曆來泄洪不暢,每到汛期,荊江往往成為地上懸河,威脅著兩岸數百萬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荊江大堤作為位於更下遊的武漢三鎮防洪的重要屏障,又曆來是抗洪搶險的重中之重、險中之險!
而始建於上世紀5o年代的荊江分洪北閘和杜家台分洪閘,也是長江和漢江防洪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荊州的數百萬民眾,已經在上百公裏的長江大堤上,艱苦奮戰數十個日夜,正為抵抗這場世紀洪水而嚴防死守。
這個時候,齊默的夔龍空間裏也已經是水滿為患了。
通過和鱘龍的神念溝通,齊默知道,夔龍玉佩這件可以分洪的大殺器,一時半會兒也做不了什麽!
齊默在這一段長江水道停留了片刻,又繼續順江而下的。
越過了枝江,又經過了荊州,齊默繼續悄無聲息地往下遊而去。
8月3日的入夜時分,經過一天一夜的長途奔襲,齊默又途經嶽陽,穿過洪湖,才終於進入了嘉魚縣境內。
位於武漢上遊6o公裏的簰洲灣江段,對整個武漢三鎮的防汛形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自古以來,民間就有“簰洲灣彎一彎,武漢水降三尺三”的說法。
由於已經在高水位裏浸泡長達近兩個月時間,在曆經了3次洪峰衝擊,簰洲灣長江幹堤早已經是千瘡百孔,多處幹堤都岌岌可危。
堤底數十米深處的強力管湧也不時出現,堵不勝堵,防不勝防!
而隨著8月1日晚間,簰洲灣長江幹堤外圍民圩堤段的突然崩塌,下傾的堤身瞬間出現了潰口,而且缺口不斷被肆虐的洪水撕開,當晚潰口就達到了9oo米寬,就連沉船堵口也完全宣告失敗。
這是這一次抵抗長江洪水的第一次失守,而潰口處的中堡村正是當其衝。
已經遲來了兩天的齊默,這個時候能夠看到的,正是無情洪魔造成的嚴重破壞。
看著眼前的場景,齊默完全能夠想象到,當時大堤潰口時的慘痛場景。
兩天前的那個夜晚,當洪水從潰口中洶湧咆哮著直撲堤內,方圓1o多萬畝的簰洲灣全部被洪水淹沒,8o多平方公裏的區域已經變成了泱泱澤國,數萬群眾也被洪水團團圍困。
當大水鋪天蓋地衝進家園的時候,風聲、雨聲、哭聲、喊聲、水聲一時淒慘地飄蕩在簰洲灣上空,樹上、樓房頂上、電線杆上全都攀爬滿了等待救援的人們。
而在被洪水圍困的簰洲灣裏,數以萬計的白楊樹,也成了災民們的救命樹!
因為當時灣裏的青壯男子們,都在長江大堤上加固堤壩,留在家裏的都是老幼婦孺。可以想象,當洪水來臨的時候,陷入恐慌的人們拖兒帶女、扶老攜幼、跌跌撞撞的慘痛場景。
這就是天災的肆虐,非人力所能抗拒!無邊的黑暗中,隻有奔騰洪水,出令人張皇的咆哮!
然而,在這樣的時刻,一場不畏犧牲的宏大救援行動,正爭分奪秒地迅展開。
就在災情剛剛生之時,救援令就緊急下達到了當地軍區和公安廳以及鹹寧地區、嘉魚縣的有關部門。
軍隊和當地政府,迅組織數百官兵趕往簰洲灣救難,隨後又調集了大量的船隻,將除防汛力量之外的民眾,紛紛轉移到安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