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個小時以後,車隊經過林芝,翻過嘎隆拉雪山口,繞過喜馬拉雅山脈最東端的南迦巴瓦峰,再沿著大峽穀轉道向南,便進入了藏南地區的墨脫縣。


    而從這裏開始,地勢由北向南便急劇地下降,車隊也正式在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高山峽穀之間穿行。


    數十公裏的車程之間,這裏的海拔就從北部4ooo多米的海拔,下降到南部不到1ooo米的海拔,僅道路的相對高差便達到了3ooo多米。


    這也讓人們在短短數個小時內,就能領略到從高山寒帶景象到熱帶雨林,景象變化萬千的自然景觀。


    而雅魯藏布江正是在這裏,從東喜馬拉雅山脈最高的兩座山峰——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壘峰這兩峰夾峙間奔湧穿行而下,在崇山峻嶺之間劈開了一道深達五千多米的深壑,從而在這裏形成了世界上最深最長,也是最為險峻的峽穀——雅魯藏布大峽穀。


    原本這裏是西藏東南部最為偏遠的一個縣,由於地處雅魯藏布江下遊,所以這裏也是雅魯藏布江進入印度阿薩姆平原前,流經的我國境內最後的一個縣。


    或許印度對這一片土地覬覦良久,恐怕也有這裏是扼守雅魯藏布江咽喉之地的原因吧!


    而“墨脫”一詞,在藏語中的本意是“花”的意思。在藏傳佛教經典中,這裏便被稱為“博隅白瑪崗”,意為“隱藏著的蓮花”。


    相傳九世紀的蓮花生大師,受吐蕃讚普赤鬆德讚之請遍訪仙山聖地。蓮花生大師到達這裏之後,現這裏的地形四麵環山,像一朵盛開的蓮花,極有聖地之象。於是決定在此修行****,並將這裏取名為“白瑪崗”。


    而這一片神聖的土地,從此也被稱為“隱蓮盛開的地方”。


    又因為墨脫境內的平均海拔隻有12oo米,而最低海拔卻僅有115米。


    所以,這裏可謂是西藏高原海拔最低,環境最好的地方,也是西藏最溫和,雨量最充沛,生態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和其他的藏區相比,墨脫縣境內四季如春,氣候條件十分優異。


    這裏森林彌漫,花木遍山,藤蘿為橋……植被品類眾多,極為繁盛,高山峽穀景象千姿百態,豐富多彩,讓這裏也被譽為“西藏的西雙版納”。


    而於1959年才正式設立建製的墨脫縣,曾經是全國惟一不通公路的縣,而且直到1993年,這裏才有沙石公路通達墨脫縣城。


    墨脫縣麵積三萬多平方公裏,目前實際控製一萬多平方公裏。而另外有兩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正位於“麥線”以南而被印度實際控製。


    墨脫縣境內耕地麵積約2萬畝,森林麵積約32oo萬畝,下轄8個鄉和民族鄉,近6o個村。截止新世紀初,墨脫全縣的人口仍不足一萬人,境內居民主要為門巴族和珞巴族等少數民族。


    其中,門巴人大約在3oo多年前,從門隅、主隅開始遷入墨脫,綿延至今已有12代人,而最晚的移民也有8代人。


    約在十九世紀後期,門巴族和珞巴族之間,經常因爭奪土地和獵場而產生糾紛,也生了多次規模性的械鬥。


    而當時占據此地的波密土王,也正是利用了門巴族和珞巴族相互爭鬥的時機,先後在墨脫地區建立了地東宗和嘎朗央宗,勢力一度擴展到了下珞瑜地區,進而統治了整個墨脫和大峽穀地區。


    直到大約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西藏地方政府再次派兵征討,才徹底消滅了波密土王的勢力,而墨脫也直接歸西藏地方政府統轄。


    後來西藏地方政府將地東宗,贈給了在消滅波密土王期間立功的色拉寺管理;又將邦辛、加拉薩地區劃歸為傾多寺的封地,而金珠地區則劃為鬆果寺的封地。


    車隊在坑窪不平的沙石公路上,一路蜿蜒而下,讓小秦處長和常寬都極為難受。


    這一路上,車隊不得好幾次停車,等兩人也吐了好幾回,直到再無可吐的時候,兩人才在車上昏昏欲睡起來。


    就連一慣保持著鐵血軍人風範的龍雲,這一路上也難以保持如鍾的坐姿,也有些東倒西歪起來。


    而一直安坐於車上,仿如不倒翁一般的齊默,時不時看著車外氣勢磅礴的風光,神情卻極為輕鬆自如。


    一路上,齊默看著精度極高的衛星成像軍用地圖,注視著地圖上清晰地標注的車行路線,和代表著車隊的幾個小紅點,興致很是盎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墟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曆道三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曆道三千並收藏墟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