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教授,您說那個巨型怪墓,是一個甕形的墓葬?”
齊默看著已經有些魔怔了的郗教授,不緊不慢地問道。
“考古隊已經通過地磁探測儀探察了很多次,確實是如此!”
郗教授認真地說道。
“那有沒有探察到大墓裏有什麽東西?”
齊默喝了一口茶水,繼續淡然問道。
“現在還不知道,隻現裏麵是一片混沌,什麽也分辨不出來!我們已經用了最先進的儀器,也隻能確定裏麵的空間,的確是十分巨大!”
郗教授再次回答道。
“郗教授,那您們是怎麽想的?你有什麽判斷?”
齊默再次沉吟問道。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懷疑這是古蜀先民的一個巨型的甕棺葬,或者是宗教裏才有的肉身甕!可這樣的結論不僅疑點太多,而且這和考古現的墓葬史實是完全相悖的!因為在世界考古史上,從來沒有現過這樣巨大的甕棺葬或者肉身甕,我們也認為這根本就不合常理!”
郗教授繼續講述著,也繼續疑惑著:
“更何況,這個巨大的甕棺,就算是用現代大型的機械設備,也沒有辦法開鑿成功,那我們古代的人,又是怎麽開鑿它的呢?”
齊默當然知道什麽是甕棺葬和肉身甕,卻笑盈盈地看著郗教授沒有出聲,等著郗教授繼續說下去。
甕棺葬是古代古代喪葬習俗和形式之一,是以“甕、罐、盆”這類陶器作葬具,通常是用幾件較大的陶器扣合在一起,多數埋在居住區內房屋附近或者室內的地下。
甕棺葬所用的陶甕及甕蓋,一般是將日常生活中的儲物器直接用於埋葬之用,因而出土的甕棺規格不同,形狀也各異。我國河北遷安現的一座戰國時期的“甕棺”,即是“一釜兩甕”的形式。
很多甕棺底部或棺蓋上,大多都鑽有一個小孔,有的是規則的圓形,有的則被敲擊成不規則的形狀,小孔上再以塗成紅色的小塊陶片遮掩。
據說這是作為死者靈魂出入的通道,以使之“氣可通於內外”。
這樣的葬俗據說與當時人們對靈魂的信仰有關,它的出現與後期的石棺、木棺具有共同的信仰和觀念,也就是靈魂不滅的意思。
甕棺葬這種特殊的墓葬形式,大多見於史前時代,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曾有現,又以東北亞漢文化圈更加流行。
歐洲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的一些文化中,便盛行以甕棺盛放骨灰。而在我國,甕棺葬的使用時期,一直從新石器時代早期延續到了漢代。
在大汶口遺址的考古掘中,便現我國最早期的兒童甕棺葬。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出土的仰韶文化半坡遺址中,也先後現了十多座甕棺葬。
仰韶文化遺址中的甕棺葬,是以尖底瓶甕棺或陶罐口部相對,甕棺均為橫置。漢代的甕棺葬,則多由盆形和筒形的陶質器物,相互套接而成的甕棺。
而我國的少數民族,也受到這種墓葬形式的影響。我國西南邊疆的一些少數民族中,直到解放前都還保留著這樣的習俗。隻不過他們通常是把甕棺葬這種墓葬形式,用於二次葬和非正常的死亡者之用。
甕棺葬這種埋葬方式,一般是用於意外夭折的未成年兒童。隨著喪葬習俗的展,部分地區也出現了成人用的甕棺。而我們的鄰國日本,便曾現過繩紋時代和彌生時代的成人甕棺葬。
嬰幼兒甕棺多數埋葬在居住區內的房屋附近,或者居住室內的地麵之下。當然也有專門的兒童甕棺葬墓地,這體現了當時人們對小孩子的體貼和愛護。
而成人甕棺葬,則多是用於某些原始氏族部落的精英人物。
如我國古代的佘族人,死後便是先停棺於野外,待數年後再用火將其焚化,再把骨灰收入甕罐中進行土葬。
古代的水族則認為一些因疾病而死的人,和因難產而死之人都是不吉之人,他們的陰魂會傳染於後世。對於這樣的死者,古水族人一般會將其先行進行火化,然後把骨灰盛於陶壇之中,再用一個土缸倒扣其上進行封閉埋葬。
這樣的喪葬習俗,便被稱為“倒缸葬”。
嬰幼兒甕棺葬大多是直接用生活中的陶甕、陶盆等器物,拿來兩兩對扣以充當棺材。
而成人甕棺因為體型較大,一般對扣在一起足有兩米長,更多的是采用專門定製的葬具。甚至兩個對扣的甕上還會有“子母扣”,以仿止甕棺滑落而開啟。
然而,這一次金沙遺址的地底深處,出現的巨型的甕形墓穴,與以往考古掘中的任何甕棺葬都不一樣。
它不僅材質獨特,是由整塊巨石開鑿而成的甕棺,而且形製體量非常巨大,可謂是一座獨一無二的史前“甕棺”。
至於郗教授所說的肉身甕,則是與宗教有關的僧人葬身方式。
在我國古代,就曾有高僧大德圓寂之時,將坐著的人身或屍身放入一個大型的陶甕裏,再用封土密封以後埋入地下,這也算是缸葬的一種形式。
肉身甕采用的陶甕或者陶缸,一般有半人或者一人高。除了高僧大德會在圓寂前采用一些淨化身體的手段,還會通過一些其它的方法,從而讓圓寂僧人的肉身經久不爛,往往都能大致保持身前的模樣。
使用肉身甕圓寂的僧人,待數年後重見天日之時,再用金粉塗抹全身,便能成為人們所說的肉身菩薩,也是佛教裏所說的全身舍利,這和一些高僧大德荼毗後遺存於世的碎身舍利又有所不同。
直到現在的某些古刹名寺中,人們還能不時見到栩栩如生的肉身菩薩佛像,廣受敬佛禮佛之人的敬拜。
佛宗所用的肉身甕,在形製上多如明清時期宮廷和江南豪紳家中的“青花瓷魚缸”或“蓮花缸”。
而在質地上,肉身甕的本體為陶土燒製而成,更接近於民間常用的泡菜壇子。隻不過能夠作為肉身甕的大甕和大缸,一般都會在其周身粉飾鬆、鶴以及佛典故事等圖案。
齊默看著已經有些魔怔了的郗教授,不緊不慢地問道。
“考古隊已經通過地磁探測儀探察了很多次,確實是如此!”
郗教授認真地說道。
“那有沒有探察到大墓裏有什麽東西?”
齊默喝了一口茶水,繼續淡然問道。
“現在還不知道,隻現裏麵是一片混沌,什麽也分辨不出來!我們已經用了最先進的儀器,也隻能確定裏麵的空間,的確是十分巨大!”
郗教授再次回答道。
“郗教授,那您們是怎麽想的?你有什麽判斷?”
齊默再次沉吟問道。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懷疑這是古蜀先民的一個巨型的甕棺葬,或者是宗教裏才有的肉身甕!可這樣的結論不僅疑點太多,而且這和考古現的墓葬史實是完全相悖的!因為在世界考古史上,從來沒有現過這樣巨大的甕棺葬或者肉身甕,我們也認為這根本就不合常理!”
郗教授繼續講述著,也繼續疑惑著:
“更何況,這個巨大的甕棺,就算是用現代大型的機械設備,也沒有辦法開鑿成功,那我們古代的人,又是怎麽開鑿它的呢?”
齊默當然知道什麽是甕棺葬和肉身甕,卻笑盈盈地看著郗教授沒有出聲,等著郗教授繼續說下去。
甕棺葬是古代古代喪葬習俗和形式之一,是以“甕、罐、盆”這類陶器作葬具,通常是用幾件較大的陶器扣合在一起,多數埋在居住區內房屋附近或者室內的地下。
甕棺葬所用的陶甕及甕蓋,一般是將日常生活中的儲物器直接用於埋葬之用,因而出土的甕棺規格不同,形狀也各異。我國河北遷安現的一座戰國時期的“甕棺”,即是“一釜兩甕”的形式。
很多甕棺底部或棺蓋上,大多都鑽有一個小孔,有的是規則的圓形,有的則被敲擊成不規則的形狀,小孔上再以塗成紅色的小塊陶片遮掩。
據說這是作為死者靈魂出入的通道,以使之“氣可通於內外”。
這樣的葬俗據說與當時人們對靈魂的信仰有關,它的出現與後期的石棺、木棺具有共同的信仰和觀念,也就是靈魂不滅的意思。
甕棺葬這種特殊的墓葬形式,大多見於史前時代,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曾有現,又以東北亞漢文化圈更加流行。
歐洲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的一些文化中,便盛行以甕棺盛放骨灰。而在我國,甕棺葬的使用時期,一直從新石器時代早期延續到了漢代。
在大汶口遺址的考古掘中,便現我國最早期的兒童甕棺葬。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出土的仰韶文化半坡遺址中,也先後現了十多座甕棺葬。
仰韶文化遺址中的甕棺葬,是以尖底瓶甕棺或陶罐口部相對,甕棺均為橫置。漢代的甕棺葬,則多由盆形和筒形的陶質器物,相互套接而成的甕棺。
而我國的少數民族,也受到這種墓葬形式的影響。我國西南邊疆的一些少數民族中,直到解放前都還保留著這樣的習俗。隻不過他們通常是把甕棺葬這種墓葬形式,用於二次葬和非正常的死亡者之用。
甕棺葬這種埋葬方式,一般是用於意外夭折的未成年兒童。隨著喪葬習俗的展,部分地區也出現了成人用的甕棺。而我們的鄰國日本,便曾現過繩紋時代和彌生時代的成人甕棺葬。
嬰幼兒甕棺多數埋葬在居住區內的房屋附近,或者居住室內的地麵之下。當然也有專門的兒童甕棺葬墓地,這體現了當時人們對小孩子的體貼和愛護。
而成人甕棺葬,則多是用於某些原始氏族部落的精英人物。
如我國古代的佘族人,死後便是先停棺於野外,待數年後再用火將其焚化,再把骨灰收入甕罐中進行土葬。
古代的水族則認為一些因疾病而死的人,和因難產而死之人都是不吉之人,他們的陰魂會傳染於後世。對於這樣的死者,古水族人一般會將其先行進行火化,然後把骨灰盛於陶壇之中,再用一個土缸倒扣其上進行封閉埋葬。
這樣的喪葬習俗,便被稱為“倒缸葬”。
嬰幼兒甕棺葬大多是直接用生活中的陶甕、陶盆等器物,拿來兩兩對扣以充當棺材。
而成人甕棺因為體型較大,一般對扣在一起足有兩米長,更多的是采用專門定製的葬具。甚至兩個對扣的甕上還會有“子母扣”,以仿止甕棺滑落而開啟。
然而,這一次金沙遺址的地底深處,出現的巨型的甕形墓穴,與以往考古掘中的任何甕棺葬都不一樣。
它不僅材質獨特,是由整塊巨石開鑿而成的甕棺,而且形製體量非常巨大,可謂是一座獨一無二的史前“甕棺”。
至於郗教授所說的肉身甕,則是與宗教有關的僧人葬身方式。
在我國古代,就曾有高僧大德圓寂之時,將坐著的人身或屍身放入一個大型的陶甕裏,再用封土密封以後埋入地下,這也算是缸葬的一種形式。
肉身甕采用的陶甕或者陶缸,一般有半人或者一人高。除了高僧大德會在圓寂前采用一些淨化身體的手段,還會通過一些其它的方法,從而讓圓寂僧人的肉身經久不爛,往往都能大致保持身前的模樣。
使用肉身甕圓寂的僧人,待數年後重見天日之時,再用金粉塗抹全身,便能成為人們所說的肉身菩薩,也是佛教裏所說的全身舍利,這和一些高僧大德荼毗後遺存於世的碎身舍利又有所不同。
直到現在的某些古刹名寺中,人們還能不時見到栩栩如生的肉身菩薩佛像,廣受敬佛禮佛之人的敬拜。
佛宗所用的肉身甕,在形製上多如明清時期宮廷和江南豪紳家中的“青花瓷魚缸”或“蓮花缸”。
而在質地上,肉身甕的本體為陶土燒製而成,更接近於民間常用的泡菜壇子。隻不過能夠作為肉身甕的大甕和大缸,一般都會在其周身粉飾鬆、鶴以及佛典故事等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