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有性(1582-1652),字又可,漢族,吳縣東山人。明末清初傳染病學家。1642年,大明崇禎15年,全國瘟疫橫行,十戶九死。南北直隸、山東、浙江等地大疫,五六月間益盛,"一巷百餘家,無一家僅免,一門數十口,無一僅存者"。醫生們都用傷寒法治療,毫無效果。吳又可親曆了每次疫情,積累了豐富的資料,推究病源,潛心研究,依據治驗所得,撰寫成了全新的《溫疫論》一書,開我國傳染病學研究之先河。他以畢生的治疫經驗和體會,大膽提出"癘氣"致病之學說,在世界醫傳染病學史上也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因此贏得後人的廣泛尊重。


    吳氏生活時代正值明末戰亂,饑荒流行,致使疫病流行。據史料記載,在明末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山東、河南、河北、浙江等地溫疫流行,患者甚多,甚至延及全家。由於醫家當時用一般治療外感病的方法,或用治療傷寒的方法治療,或妄用峻攻祛邪之劑,往往無效,甚至導致病情遷延,進一步向危重階段展,致使枉死者不可勝數。


    鑒於以上情況,吳有性潛心鑽研,認真總結,提出了一套新的認識,強調這種病屬溫疫,非風非寒,非暑非濕,非六淫之邪外侵,而是由於天地間存在有一種異氣感人而至,與傷寒病絕然不同。不論從病因、病機到診斷、治療均有區別,使其與傷寒病分開另論,為溫病學說的形成與展作出了貢獻。著有&1t;溫疫論>。


    吳氏生活的明末清初,兵災不斷,饑荒連年,瘟疫肆虐,據載期間全國生的瘟疫大流行多達三十多次。當時醫學界“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簡古書”,以致投劑無效的現象,強有力地推動他思考,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他決心探索溫病。“時師誤以傷寒法治之,未嚐見其不殆也”,有因失治不及而死者,有妄用峻補、攻補失序而死者。急病用緩藥、遷延而死者,比比皆是,使吳氏痛心疾,他通過親身觀察和診病施藥的大量實踐,在繼承前人有關溫病論述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溫病不同於傷寒的係統見解,於1642年編著《溫疫論》,為溫病學說創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亂明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為花做和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為花做和尚並收藏亂明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