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至明代已呈頹廢之態,佛門各宗到此時後繼乏人,社會各界對佛教也不象前代那樣極力支持。★晚明出現了所謂四大高僧,收拾頹廢局麵,佛教出現了短暫的回升之勢。這四位高僧指的是雲棲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其中雲棲祩宏(1535-1615)被認為是明代中興淨土的宗師,而藕益智旭則在佛學理論方麵作出了極有影響的展。


    一、雲棲祩宏(1535-1615年)


    別號蓮池,俗姓沈,任和(今浙江杭州)人,一段時間內連續遭受父母雙亡、喪妻、失子的本傷刺激,看破紅塵,於三十二歲時出家,受具足戒後雲遊參學,後居杭州雲棲寺。雲棲祩宏對於華嚴圓融學說和禪悟都有極深的造詣,力主佛教內部的融合並歸向淨土。他認為,宋明佛教衰落的原因,就在於禪法的墮落和戒律鬆弛。禪家亂用機鋒棒喝,公案泛濫,抓了雞毛當令箭,扯虎皮當大旗。古人棒喝是為了引禪機,要求施者明具慧眼,而當時的禪師們自己不悟,答不出來問題就伸出棒子打人,往往師徒們互不尊重,倒在地上打作一團,實在讓人對禪失去了信心。雲棲祩宏又試圖以經教的權威性來拯救禪的危機,他說:


    "參禪者藉口教外別傳,不知離教而參是邪因也,離教而悟是邪解也。饒汝參而得悟,必須以教印證,不與教合係邪也。(《竹窗隨筆.經教》)"


    主張禪教合一的同時洙宏把主要精力放在對禪淨合一的論述上。在他看來,即便是有大慧根的人,修淨土也是值得的,"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禪宗淨土,殊途同歸",因而:


    "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而修之者,必貴一門深入,此數語尤萬世不易之定論也。"


    禪和淨土完全失去了界限,禪是淨土的禪,淨土是禪的淨土,洙宏把禪淨合一揮到極致。而且,"貴一門生入",淨土的易行性是無可質疑的。


    禪家有名言說:"本來無佛,無可念佛,佛之一字,吾不喜聞。"而淨土宗則有訓導說:"西方有佛,號阿彌陀,憶佛念佛,必定見佛。"兩家差別可謂了然分明。可是祩宏一點也不覺難以調和,他說,參禪和念佛都是通向解脫的道路,適合什麽就該做什麽,提倡某一種法門在文字上與其它宗派生衝突是不奇怪的。他舉例說,當年的禪門巨匠如永明延壽、真歇清了等人,既是禪門巨匠,卻又都修習淨土有成,禪法高明,又謀得了好去路。接下來祩宏又從報身的角度證明淨土的好處,他說,禪悟並不等於成佛,禪悟並不等於得到圓滿的報身,很難達到真正的涅盤境界。念佛則不然,一心誠念阿彌陀佛,到了極樂國土後,有佛力的直接加持,終歸能修到圓滿的報身,永遠沒有任何後顧之憂。


    祩宏為宣揚往生之法,特別強調所處時代的惡劣,即末法時代修法是十方困難的,禪家流於胡攪蠻纏,教家空頭理論也做不周全,隻有淨土法門修起來最簡單。淨土之教,"專一心而向往,曆三界以橫",是"末法之要津"。"若人持律,律是佛製,正好念佛;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總之,與其做各種各樣枝節上的努力,不如直接抱住大樹,就怎麽也不會出叉子了。


    祩宏很清楚在明末的衰世,再講高深的佛理已經不合時宜,故而,他重視一些淺顯的說教和宣稱,比如作《戒殺放生文》,宣揚佛教最基本的愛護生命的精神。他更不滿於當時的佛教道場中男女混雜,不守時規的狀況,作《水6儀軌》整理佛教禮儀。這些都在民眾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紫柏真可(1543-16o3)


    字達觀,俗姓沈,江蘇吳江人,是和祩宏同一時代的高僧,許多著名學者如湯顯祖等都曾向他問教,可見其學問功底之深,真可一生參訪尊宿,沒有專一的師承,立誌複興禪宗,同時又對儒釋道三家以及教內各宗持調和的態度,和當時佛教文化展的大趨勢合拍而動。真可一生從未受請擔任寺院主持也從不開壇說法,但卻十分重視語言文字在接度後學方麵的作用。他把文字比作水波之相,禪比作水本身,據此問說,如果一定要離開文字去求禪,豈不是和渴了飲水,卻偏要撥開水波一樣可笑嗎?他又把禪比作春天,把文字比作花,兩者互為表現,據此又得出了德山喝、臨濟棒都是文字,澄觀疏、智者論也是禪的觀點。


    真可對淨土的評價很高,但卻不象當時僧人們常說淨土易修,他認為,參禪得悟固然難度不小,但是修成淨土也不容易,不解佛法三昧,修淨土也很難成就,對於那種"以為念佛求生淨土易而不難,比這參禪看教,唯此著子最為穩妥"的看法,真可持懷疑態度。真可因此對淨土看得很重,說倘若"到家果能打屏人事,專力淨業,乃第一義",這就是把淨土捧到最高法門上去了。


    三、憨山德清(1546-1623)


    字澄印,俗姓蔡,安徽全椒縣人。十九歲在金陵棲霞寺披剃出家,初從雲穀禪師修習禪法,後隨無極明信學習華嚴教法。二十六歲時,德清北遊參禪,廣訪名家。萬曆四年(1576),德清與祩宏的禪淨合一說影響了德清。德清與紫柏真可交情也深。


    德清從師承上屬臨濟宗的傳人,其思想重點卻在於禪教一致和禪淨合一上。


    德清先批判了禪宗的墮落。他認為自禪宗建立到宋初可算是禪門興盛的時期,但隨即就開始走下坡路,到了明代,道場敗壞到了難以收拾得地步。參禪者多,而且個個傲得愚蠢,把佛門儀式看成低賤的事,與佛法作怨家,嘴裏說的是套話,又以胡言亂語為機鋒,情況已到了十分糟糕的地步。


    解救禪門危機的良策是禪淨合一。德清極力提倡宗杲看話禪,認為參禪之人隻有抱住一個話頭,起大疑情,才有可能大疑大悟。看話禪與經教是一致的,禪不離教,教即是禪。


    "佛祖一心,教禪一致。宗門教外別傳,非離心外別有一法可傳,隻是要人離卻語言文字,單悟言外之旨耳。今禪宗人動即嗬教,不知教詮一心,乃禪之本也。"(憨山老人夢遊全集)。


    教禪兩者都統一於一心這裏,並非離開一心去參悟另外的禪。教詮釋一心,所以也是參禪的根本。德清繼承延壽的觀點,把性相、禪教等都攝到一心之中了。


    關於禪淨合一,德清的觀點與真可稍有不同,真可把參禪看成是念佛的入門手段,德清卻把念佛看成是參禪的必由之途。德清著重地指出,對於參禪者來說,心地不淨是最大的障礙,"非念佛無以淨自心",心淨了自然也就領悟了自心。"若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煩惱消除,了明自心,即名為悟,如此念佛,即是參禪"。


    展到了極致,德清要求參禪之人幹脆把"阿彌陀佛"四個字當成話頭:"念佛審實公案者,單提一聲阿彌陀佛作話頭,就於提處即下疑情,審問者念佛的是誰。再提再審,審之又審,見者念佛的畢竟是誰。"


    在德清眼中,明末已是佛教末法之世,人心惡濁,少有利根,所以隻有從念佛入手參禪修道,他一再聲稱"念佛、參禪兼修之行,極為穩當法門",而且,念佛往生淨土可以作為任何學人的理想歸宿,所謂"淨土真修",不但能對治禪門流弊,而且可以保證最終的解脫,因此,淨土修行有不可比擬的優點。德清一再強調,念佛這一種法門,即可包容統攝其它所有法門:


    "......淨土一門,修念佛三昧,此又統攝三根,圓收頓漸,一生取辦,無越此者。以上佛祖,極力開示,已非一矣,無奈末學,誌尚虛玄,以禪為高,薄淨土而不為。"


    淨土一門適用於任何根性的人,從大菩薩到聲聞緣覺,從"愚夫愚婦"到"極惡之輩",任何人都可以借此捷徑修成正果,徹底地解決"生死大事"。到此憨山德清把禪完全地納入念佛之中,兩者甚至連特征上也失去了區別。德清晚年閉關念佛,晝夜念佛六萬聲,以禪師的身份大修淨土,在禪門中實屬罕見。


    四、藕益智旭(1599-1655)


    明末四大高僧中最晚也是影響最大的是藕益智旭(1599-1655)。智旭別號八不道人,俗姓鍾,江蘇吳江人。少習儒書,曾著《辟佛論》,對佛學進行批判,後來因為讀到了祩宏的著作,轉而信佛,二十四歲時,智旭從德清弟子雪嶺出家,論師承也應算是臨濟宗門人。智旭出家後,有感於明末清初禪門敗落之況,"每每中夜痛哭流涕",甚至把法師罵成烏龜。起初他著意於宣傳戒律,但根本沒有人注意他的行動,從此他潛心研究佛經,開始做禪教一致與淨土理論的工作。


    智旭的佛學深受天台宗學說影響,以一念統攝教禪各家,而最終則歸於念佛的當下之念。智旭告訴信徒,不要在心外覓法,法外亦無處覓心,整天參禪、看教、學律,終是一念。一念者,就是要至心念佛,如果一切眾生以此諦信念佛法門,那麽教、禪、律都可以歸入這一最高的法門中,不再有分歧了。


    智旭不但要把諸宗歸入淨土,還試圖論證諸宗本來就出自淨土,"若律、若教、若禪,無不從淨土法門流出,無不歸還淨土法門"。念佛法門是一切法門的根本,是了中之了義,圓頓的圓頓,方便中的方便。古人早就攝禪於淨。今人錯會了古人的意思,如此等等,智旭一而再,再而三地說明淨土的圓滿。當時的禪宗,在智旭看來,不過是"口頭三昧",街頭賣弄口舌而已。總之到了智旭的時代,禪淨合一已經變成了以淨攝禪了。


    智旭思想的另一特色是他對地藏菩薩德大力宣揚,在智旭看來,要修淨土,要追求現世的幸福,都必須至心供養持頌地藏名號,如此能切實地滅除罪報。


    地藏菩薩,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佛經中說他生生世世下了數不盡的,最為深重的誓願,如"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等等,所以是以大願為其德性表征的。《地藏菩薩本願經》中又說,持頌地藏菩薩名號可以滅除五逆重罪,甚至於轉變現報,故而在佛教徒眼中,這位菩薩是專管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的大神,民間把他推崇為陰間的教主,地位遠在各殿閻羅之上。這當然是中國老百姓根據自己的想象所作的形象定位。事實上地藏菩薩在中國佛教中的地位可說是尊崇之極,佛經上一再說明,過去、現在、未來無數的佛陀都是蒙地藏的願力得以證道的,並且,在釋迦入滅,彌勒未生之中的5o多億年裏,娑婆世界眾生的問題都交由地藏菩薩代為照料,所以地藏菩薩又是代理元級的人物。


    智旭根據諸經認為,既然地藏菩薩威神力量可以消除各種先天、後天的罪報,那麽,誦地藏之名號對於一般愚昧的老百姓來說無疑是十方必要的。崇禎九年(1636年),智旭前往地藏九華山,住華嚴閣,專勸僧俗持念地藏菩薩名號。他曾結壇百日,持頌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五百萬遍,又讓僧俗共持"十萬萬"遍,"求轉大地眾生共業",頗有關懷全人類的風範。在智旭的倡導下,地藏信仰在東南地區廣為傳播,九華山道場盛極一時。


    智旭的活動帶有極強的宗教實踐色彩,他不但大力宣揚以得救,還在具體的宗教行事中實施禮懺、持咒、血書、燃香等活動,有效地喚起了下層民眾的熱情,給處於兵荒馬亂中的人們以巨大的精神安慰。


    淨土往生也好,地藏信仰也可,智旭強調的都是一個信字,這在中國宗教史上留下了巨大的影響。


    總結:可以說,展到明清時代衰落的佛教僧人,已經不再著力於探索宇宙人生玄而又玄的解脫境界,而更多地把希望的眼光落到來世的幸福上去。從重視實踐修行方麵說,是對原始佛教精神的複歸,但從其追求易行方便的實際作為看,各宗歸淨使得中國佛教失去了原有各宗鮮明特色,理論上融合混雜,難以謀求更大的展。中國佛家展至此,創造力的活力也近於燈枯油盡了。


    客觀總結中國的佛教展史,在明末四大高僧手中,揭開了中國佛家徹底轉向信仰實修的帷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亂明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為花做和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為花做和尚並收藏亂明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