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寧鐵騎是明末組建的一支兵力並不很多、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部隊,是明末最精銳的部隊,能與滿清的八旗軍正麵交鋒(明末三大軍)。


    "關"是指山海關,"寧"指寧遠,山海關、寧遠、錦州等遼土是大明抵禦後金的重要防線,孫承宗力主"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因此在歸附的遼民中精選身體強壯者充實軍隊,同時大力栽培祖大壽、滿桂、趙率教等一大批遼將。


    明末三大軍分別為:關寧鐵騎--祖大壽;秦兵--孫傳庭;天雄軍--盧象升。其名稱是後人所加。


    關寧鐵騎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精銳部隊,是曆代騎兵中的強悍軍隊之一。關寧鐵騎與三國曹魏的騎兵方隊;漢武帝的重裝騎兵;唐太宗李世民的"玄皂騎兵";嶽飛的"背嵬軍",共同記載於曆史典籍。明朝的多種書籍中記載了關寧鐵騎的作戰曆程;《明季北略》中明文提到,三桂手下有"關寧鐵騎"數千,皆敢戰,建州為之懼。關寧鐵騎全部使用當時最先進之三眼神銃,極為強悍。這種武器全身帶刺,即可遠戰,也可近戰當狼牙棒使。


    翻閱的史籍中,吳偉業在清順治九年成書的《綏寇紀略》中明文使用"關寧鐵騎"這四個字。但是依據當時的輿論傾向,"關寧鐵騎"不大可能是指袁崇煥訓練的騎兵,而有可能是戚繼光抗倭之兵中的一個分支。袁崇煥當時有"投敵叛國"之嫌,直到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人根據《清太宗實錄》編寫《明史》時,乾隆下詔為袁崇煥翻案,而這時已經是15o年後了。而《綏寇紀略》成書於順治九年,此外《 太宗實錄 》六十八卷,吳偉業本人沒有參與《 太宗實錄 》的編纂,不可能有機會提前知道內幕,所以他本人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為***歌功頌德。


    根據《綏寇紀略》明確指出所謂"關寧鐵騎"指的就是祖大壽的家將入關所帶的軍隊。 祖寬(胡人,見明史)是祖大壽的家仆,祖大樂是祖大壽的堂弟。此兩人攜家將部隊入關清繳農民軍。


    根據《明季北略》明確記載祖大壽組織家丁,形成一支善戰的部隊。《明季北略》明確給出了關寧鐵騎的定義:"鐵騎者,山北近河北、山西、遼陽人,俱控弦習戰之士。"可見家丁中的來路是比較複雜的,多是弓騎的戰士。


    同時《明季北略》裏說吳三桂也有一支"關寧鐵騎"。考慮祖大壽與吳三桂的關係(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舅舅,吳三桂之父吳襄是祖大壽的部下),這是同一支部隊。談遷的《國槯》參考了《綏寇紀略》等書,這裏談遷稱之為"關遼鐵騎",同樣指出是漢人組成。


    《明史》中介紹遼東將領尤世威中,也有這麽一段:"七年命偕寧遠總兵官吳襄馳援宣府。坐擁兵不進,褫職論戍。未行,會流賊躪河南,詔世威充為事官,與副將張外嘉統關門鐵騎五千往剿。"與《綏寇紀略》《明季北略》,經查詢史料確定,此為楊嗣昌崇禎四年任山永巡撫時在山海關所編練的關門鐵騎營。與傳聞中的關寧鐵騎無關。


    所謂鐵騎,不外乎兩種解釋:1 披掛鐵甲的戰馬的騎兵,2 借指精銳的騎兵。因祖大壽和吳三桂的兵屬於關寧軍,才稱其為"關寧鐵騎"。 這與傳聞中的鐵血軍團沒什麽關係,可證傳聞為假。


    而關寧鐵騎也並非為孫承宗所編練,根據熹宗實錄,天啟六年袁崇煥上書遼鎮軍編製,依然沿用孫承宗所額定的編製,並沒有關寧鐵騎。到天啟七年,戶部尚書郭允厚疏言:"關門內外兵馬自樞輔裁定,而後連匠役雜兵一萬一千三百八十一員名在內共一十萬七千三員名馬騾五萬三千八百五十二匹頭 。"又一次證明關寧軍依然是孫承宗所定編製。


    根據《明檔》記載,崇禎元年三月前後,有約十萬眾蒙古部落歸順明廷,被時任遼撫安置在錦州附近,遼鎮將領即從中招募大批精壯善戰之夷人充做家丁,時錦州總兵祖大壽更直接將部分蒙古人整編為降夷左右營,以蒙古部落領為將,成為了祖大壽直屬指揮的一直精銳軍隊,人數約三千人左右。


    關寧鐵騎也並非袁崇煥所編練,袁崇煥被任命薊遼督師是崇禎元年四月,七月入都見皇帝,後麵一直忙著平兵變,策劃殺毛文龍,然後就是己巳之變被捕下獄。短短一年多時間並未來得及對關寧軍做出變動。梁啟《袁崇煥傳》與金庸所著《袁崇煥評傳》也均無關寧鐵騎的記載。


    袁崇煥下獄後,祖大壽成為了遼軍方麵的軍事腦,任遼鎮總兵官。從此,以祖大壽為的以降夷為主要戰力的祖家軍跨上了主導明代遼東十數年的曆史舞台。隨著崇禎八年,祖家軍的將領祖寬、祖大樂帶以降夷家丁為主的部隊入關剿匪,祖家軍的善戰之名即在關內傳開,至崇禎九年,有人開始以"關寧鐵騎"稱呼祖大壽所領的以家丁為主力的祖家軍。


    吳三桂其父為吳襄,與祖大壽是姻親關係,也屬於祖大壽軍事家族內的一員。當祖大壽於鬆錦之戰投降於皇太極後,吳三桂即成為祖家軍在明朝遼軍方麵的代表。其麾下三千家丁也成為其所依賴的重要戰力。


    綜上,曆史上真實的關寧鐵騎實為祖大壽為,以家丁為主要戰鬥力的一隻家族化的軍隊。因大淩河之戰與鬆錦之戰,祖氏家族大部降清,這隻軍隊也得以為清廷所用,成為了漢八旗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戰成名:


    明天啟七年5月,皇太極領著百戰精兵來到寧遠城下,在寧遠外圍紮下九座大營,形成了對寧遠的包圍之勢。剛剛登基不久的皇太極麵對寧遠城,心情很是複雜。當年,父親努爾哈赤就是在這寧遠城下,被炮火轟成重傷,不治而亡。所以,皇太極這次有備而來,就是要打下寧遠,為努爾哈赤報仇雪恨!


    三聲號炮響起,數萬八旗騎兵如同決堤的洪水一般,直向寧遠城下衝去。戰鼓咚咚,馬刀閃閃,喊聲震天。


    明軍還是延續以往的戰法,在城上用大炮轟擊。一排又一排的八旗兵在炮火中倒下去,人仰馬翻,血肉橫飛。皇太極麵無表情,堅定地一揮手,八旗軍冒著炮火繼續衝擊。為了這場勝利,他已經研究過明軍的戰法,他知道,隻要衝過這片開闊地,一旦進入炮火的死角,就是八旗軍的天下了。


    然而,隨後生的事情把皇太極嚇愣了,也讓八旗軍的將領們驚呆了。大炮仍在城上轟擊,炮火硝煙中卻殺出一支幾萬人的馬隊,馬上士兵手持三眼鐵銃,離八旗軍百八十米就開始射擊,鉛彈如狂風般向八旗軍掃來。八旗軍還沒等明白過來,明軍已經衝到近前,把三眼鐵銃調過來,掄起如鐵錘似的槍把便向清兵頭上砸來。


    一場短兵相接的大混戰,從早晨一直持續到了中午,八旗軍的屍體鋪滿了曠野,寧遠城外血流成河。眼見著傷亡越來越大,皇太極隻好下令撤軍。


    戰後,皇太極才知道,這支凶猛異常的部隊就是袁崇煥新組建的關寧鐵騎。


    九千鐵騎守北京:


    有了這支鐵騎駐守在寧遠,八旗軍再也沒敢進犯。崇禎二年秋,皇太極避開關寧鐵騎,率軍繞道蒙古草原,於1o月26日突破喜峰口入塞。毫無準備而且剛剛才因為欠餉鬧過兵變的明軍在如狼似虎的八旗軍衝擊下,頃刻間土崩瓦解。3o日,清軍合圍了北京的最後一道門戶遵化。


    袁崇煥得知後大驚失色,要是皇太極攻進北京城,北宋徽欽二帝被金軍掠走的那一幕可就重演了!時間緊迫,袁崇煥再次想到了手中的關寧鐵騎。命令離北京最近的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帶領4ooo輕騎立刻出,急援遵化;自己親率九千鐵騎隨後跟進。


    然而,出乎袁崇煥意料的是,趙率教領軍趕到之前,遵化已經陷落,趙軍於城外幾十裏處中伏,全軍殉國,趙率教英勇戰死!


    隨後跟進的袁崇煥得知凶訊後,下令,人不下鞍,馬不停蹄,全軍轉向薊州,一定要把清軍攔截在薊州。


    九千關寧鐵騎趕到薊州時,狡猾的皇太極卻已帶領軍隊繞開薊州向通州進。通州離北京隻有四十裏,是京師的門戶,容不得半點閃失。袁崇煥又率領鐵騎來到通州,剛剛駐紮下,得知八旗軍已開往北京城。就這樣,袁崇煥率關寧鐵騎,追著八旗軍的屁股,在京畿之地疲於奔命。待趕到北京城下時,已是人困馬乏,有的戰士累得連刀都拿不起來了。


    皇太極要的就是這樣的結果,他采取拖兵之計,先把關寧鐵騎累垮,然後再在北京城下,當著明朝皇帝和文武百官的麵,全殲關寧鐵騎。


    清晨,關寧鐵騎與八旗軍在北京城下拉開陣勢,這決不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鬥。一邊是皇太極親自指揮的數萬八旗大軍,兵精糧足;另一邊,則是袁崇煥和他的疲憊之師關寧鐵騎,人數隻有九千!


    袁崇煥深知此戰關係到明朝的存亡,他的戰前動員很簡單,也很有煽動性:"我們的身後是什麽? "士兵回答:"是北京,是皇帝! "袁崇煥說:"還有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兄弟姐妹,如果不想讓他們落到韃子兵手裏,成為他們的奴隸,我們應該怎麽辦? "士兵揮動手中的刀槍大聲喊:"殺死他們,殺死他們! "喊聲如雷,聲震原野。


    此時,皇太極正在調兵遣將,他認為,關寧鐵騎不過萬人,肯定采取守勢。他準備調集全部人馬,以泰山壓頂之勢,一舉衝垮關寧鐵騎,拿下北京城。卻沒有想到,袁崇煥竟然乘他們調動之時,率軍突然起衝擊。九千騎兵一人一支三眼銃,密集的彈雨猛烈地向還沒做好準備的八旗軍掃去。清兵猝不及防,隊伍馬上被衝得七零八落。


    經過四個時辰的激戰,八旗軍終於支撐不住開始退卻。皇太極再一次敗在關寧鐵騎手下。


    九千關寧鐵騎打敗了數萬的八旗軍,完成了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大明王朝因此而延續十多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亂明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為花做和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為花做和尚並收藏亂明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