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傑瞬間石化。
雖說高傑早知道胡氏兄弟不是漢族人,也覺得他們是英雄人物,但仍然被胡吉說出的這三個名字驚得呆住了。
愛新覺羅.代善,當今金可汗努爾哈赤次子。曾因作戰英勇賜號古英巴圖魯,1616年(天命元年)被封為和碩貝勒,參與國政,為四大貝勒之,以序稱大貝勒。
愛新覺羅.皇太極,努爾哈赤第八子,如今是四大貝勒之四貝勒,也是以後的清太宗。
1616年(後金天命元年),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國(史稱後金),稱大汗,任命次子代善為大貝勒、侄子阿敏為二貝勒、五子莽古爾泰為三貝勒、八子皇太極為四貝勒,合稱四大貝勒。
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也是以後大清王朝的風雲人物。
麵對這三個大名鼎鼎的人物,高傑能不震驚嗎?
望著高傑傻傻的樣子,皇太極有些疑惑地問道:“小傑,你沒事吧?!”
代善則大力拍了拍高傑的肩膀,高傑這才如夢初醒,連忙說道:“我沒事!隻是聽到你們的名字,有些如雷貫耳罷了,嗬嗬!”
皇太極若有深意地看著高傑問道:“你聽到過我們的名字?”
高傑自知失言了,總不能回答說我來自後世,如果連你這個大清朝開國皇帝都不知道,那不是個傻子?!他定了定心神,認真點頭道:“我雖是個鄉下的小獵戶,但卻有個義兄,乃是大明的百戶將軍,他曾告訴過我兩位大哥的事跡,所以聽到你們的名字便覺如雷貫耳,太震驚了!”
代善哈哈大笑,道:“我真那麽有名嗎?!”
高傑點頭如搗蒜,連聲道:“那是當然,代善大哥像我這麽大的時候就上戰場了,跟隨你父汗東征西討,軍功卓著,是金國的古英巴圖魯!”
巴圖魯(滿語:baturu),與蒙古語的"***"(6aatap)同源,亦音譯作拔都。意為"英雄"、"勇士",為滿洲傳統封號之一。明朝時女真人(滿族)即開始使用此稱號,後來成為清朝時期賞賜有戰功之人的封號。因其用來表彰獲封之人的武功,故而又有"勇號"之稱。
代善見高傑連自己最引以為自豪的“古英巴圖魯”稱號都知曉,忍不住得意地哈哈大笑起來。
沒等皇太極出聲,高傑目視著他,說道:“皇太極大哥也是不到二十歲就上了戰場,不但勇猛過人,還足智多謀,據說攻取撫順便是您獻的計策吧!”
皇太極瞪著不可思議的眼睛望著高傑,失聲道:“小傑,你竟然知道這麽多關於我們的事,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高傑嘿嘿一笑,拱手道:“過獎過獎,隻是僥幸曉得一點點而已!”
皇太極摸了摸唇上修剪得十分齊整精致的小胡子,歎道:“難得小傑和其他中原人不同,並未因我等是外族人而生出見外和歧視之意,看來能結識你,真是天大的緣分!”
高傑微笑道:“其實,因為我本是回族人,在我眼中,沒有什麽民族偏見,我當所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都是一家人,所以,二位大哥在我心中絕不會和其他人有什麽區別,而且,如今你們更是我的兄長!”
見高傑小小年紀,竟然有如此凡脫俗的見識,皇太極和代善驚訝地對視一眼,隨即一起撲了上去,將高傑緊緊抱住!
於弘誌心智單純,沒太明白他們說些什麽,見代善、皇太極和高傑抱成一團,有些不知所措,不明所以。他撓了撓後腦勺,選擇了在旁邊看戲。
換作在前世,高傑會十分抗拒這種男人間的激情擁抱的,然而現在,他已經逐漸適應了這個年代和這裏的人,雖說他還做不到主動去擁抱皇太極和代善,但也並不反感被他倆狠狠抱住的那種充滿友誼、激動的感覺。
半晌,鬆開有些臉紅的高傑,皇太極微笑看著他道:“我們真的該走了,明日還有重要的事情要辦,小傑啊,真期待能在我們大金國再和你一醉方休!”說完,他取下腰間的刀,連刀帶鞘遞給高傑道:“這是我父汗親賜的寶刀,我十多年從未離過身,今日便贈與小傑,就讓它代我和二哥、十四弟相伴你闖蕩天涯吧!”
高傑既知道了皇太極他們的身份,曉得他們家大業大,也就毫不推辭,雙手恭敬地接過寶刀。
借著月光,高傑欣喜地打量著這把皇太極送的刀,精致鏤空的鐵裝具,折疊鍛造的尊貴花紋鋼刀刃,刀鞘以染色後的鮫皮包覆,刀柄同樣以鮫皮包覆,纏繞真絲柄繩,附鹿角裝飾刀穗,一看便知道鍛造製作甚為不易,處處透露著大金皇室的卓越工藝。
高傑愛不釋手地將刀挎在腰間,笑眯眯地問皇太極道:“這就是傳說中的貝勒刀吧?!”
貝勒,在大金也被稱為“旗領主”或“鐵帽子王”,貝勒刀便是象征他們皇室身份的腰刀,都是由金可汗努爾哈赤親手賞賜的,無比珍貴。
代善哈哈大笑,擂了高傑一拳,讚道:“小傑你真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啊!”
見果然是貝勒刀,高傑甚是感動,皇太極能將父汗努爾哈赤欽賜,陪伴他十多年的貝勒刀相贈,說明他已經把自己看做了相知相敬的兄弟!
四人依依惜別,代善和皇太極離去時,眼中閃爍的晶瑩,讓高傑感到無比溫暖。
前世的高傑孤單寂寞,和現在的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心中不由得感歎:“友誼萬歲,友誼地久天長!”
回到進財客棧,喝多了點的於弘誌倒頭就睡,高傑卻輾轉反側,怎麽也睡不著。
來到明朝,他最想找的李自成一直沒能出現,反而讓他和朱由檢、皇太極等成了兄弟朋友,朋友的情誼雖然讓他舒暢溫暖,但他已經隱隱有了一絲擔憂。
曆史的進程不可改變,皇太極終究要攻取中原,將崇禎趕下皇位,建立大清王朝。相信過不了幾年,高傑就要麵對朱由檢和皇太極他們的對決,那時,他可就要像個受氣包一樣夾在其中,不知所措了!
想到這,高傑不由得打了個激靈,心中暗暗慶幸,還好自己沒有找到並結識李自成,否則崇禎皇帝、清太宗、大順皇帝三個帝王殊死相博起來,自己該怎麽身處其中,到時候即便沒被各大勢力撕扯得粉碎,估計他的精神也一定會自動分裂,煩都煩死了。
高傑不由得感歎,看來,遇到貴人也並非完全就是好事啊,特別是同時遇上了太多的貴人!此時的他也不知道是該說自己命好還是命苦了。
最強大腦不停地胡思亂想,直到天色將明,高傑才有了一個決定:“自己絕不參與幾個級boss之間的天下之爭,還是一心一意,專心武道,笑傲江湖才是正途!”
一旦想通,高傑鬱結的心緒頓時放鬆下來,片刻間,便進入了夢鄉。
隻是在夢裏,崇禎、皇太極依舊相繼冒出來,李自成雖沒有出現,但他卻詭異地夢到胖子李鴻基突然性情大變,大殺四方,代替了闖王李自成。
一大早,惺忪倦怠的高傑就被於弘誌吼了起來,在夢遊狀態中吃過早餐後,他才漸漸清醒過來,隨後二人騎上馬,繼續前行北上。
古老的蒲州古城位於山西南端黃河東岸,距古城西安約3oo裏,它有五千年的曆史文化和兩千年的繁榮,是我國古代六大雄城之一,蒲州古稱蒲阪,《帝王世紀》雲“堯舊都在蒲,舜都蒲阪。”早在部落聯盟時期,蒲阪一帶就是華夏文明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了。
唐代和明代的蒲州城規模最大,是兩個繁榮昌盛時期,蒲州城外古蒲蒲津渡有一座橫跨黃河的浮橋,比西方波斯軍隊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浮橋還要早48年,堪稱天下第一浮橋。
元初,成吉思汗鐵蹄踏來,金主完顏氏見蒲州河山為障,易守難攻,便遷都於蒲州死守,金元之爭使蒲州遭到嚴重破壞。
明代洪武年間加固城池,這時的蒲州城池最為完整、壯觀和堅固。明嘉靖34年(1556年)農曆十二月十二日半夜時分,蒲州城盡毀於一場地震。嘉靖35年,人們重建家園,重修城牆以土築之。明隆慶元年(1567年),蒲州古城以大石鋪底,城牆內外用青磚疊砌,重建完畢,但與昔日的輝煌相比,已大為遜色。
高傑和於弘誌策馬到達蒲津渡的時候,天色已近正午,在蒲津渡浮橋東頭,除了一些稀稀落落的百姓來往黃河兩岸之外,有一支正在休息的大約二十餘人的隊伍引起了高傑的注意。
這支隊伍中,所有人都身著勁裝,攜帶兵器,看架勢就知道是一群武林中人。
蒲津渡的黃河東岸,有威猛高大,鑄造精良的渡口鐵牛四尊,據說是唐開元12年鑄造,後世稱為“開元鐵牛”。鐵牛呈伏臥狀,高約一米五,長三米多,兩眼圓睜,呈負重狀,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牛尾後均有橫鐵軸一根,長約兩米多,用於拴連橋索。每尊鐵牛旁均有一鐵鑄的高鼻深目胡人作牽引狀。
四牛四人形態各異,無一雷同;鐵牛雄健壯碩,頭昂角矯,目似怒,耳如聽,造型逼真;鐵人體格健壯,英勇魁偉,形象動人。鐵牛各重約三十噸,下有底盤和鐵柱,各重約四十噸,兩排之間有鐵山。河西岸也有同樣的四尊鐵牛、鐵人、兩岸由每根長約五、六百米、直徑三十毫米的鐵鏈錨在牛柱之上,由鐵鏈數根連接架設浮橋,浮橋在河心諸島上經過,成為兩岸經濟往來的重要交通要道。
高傑在經過這開元鐵牛的時候,翻身下馬,忍不住伸手在左邊一隻光滑的鐵牛身上摸了幾把,心中震驚於唐代高明先進的鑄造技術。鐵牛渾身光溜溜的,十分光滑,是因為來往兩岸的百姓認為以手撫摸鐵牛之後,在通過浮橋跨越洶湧浩瀚的黃河之時,會保得平安,所以摸多了,這鐵牛身上個個都是光滑如鏡。
突然,他隱隱察覺有兩道淩厲的目光向自己投射而來,回頭一看,隻見一個年約二十的青年正悠閑地騎在右邊一隻鐵牛身上,他身著藍色勁裝,長相普通,甚至說有點難看,鼻子寬而肥大,嘴巴卻甚是小巧,搭配得有些不倫不類,眼睛長得倒頗為周正,且精光四溢,正目光炯炯地看著高傑。
他的個頭較矮,估計也就一米五左右,嘴中叼著一根麥稈,見高傑回頭看來,他小嘴一斜,露出一絲狂放不羈的表情。
雖說高傑早知道胡氏兄弟不是漢族人,也覺得他們是英雄人物,但仍然被胡吉說出的這三個名字驚得呆住了。
愛新覺羅.代善,當今金可汗努爾哈赤次子。曾因作戰英勇賜號古英巴圖魯,1616年(天命元年)被封為和碩貝勒,參與國政,為四大貝勒之,以序稱大貝勒。
愛新覺羅.皇太極,努爾哈赤第八子,如今是四大貝勒之四貝勒,也是以後的清太宗。
1616年(後金天命元年),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國(史稱後金),稱大汗,任命次子代善為大貝勒、侄子阿敏為二貝勒、五子莽古爾泰為三貝勒、八子皇太極為四貝勒,合稱四大貝勒。
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也是以後大清王朝的風雲人物。
麵對這三個大名鼎鼎的人物,高傑能不震驚嗎?
望著高傑傻傻的樣子,皇太極有些疑惑地問道:“小傑,你沒事吧?!”
代善則大力拍了拍高傑的肩膀,高傑這才如夢初醒,連忙說道:“我沒事!隻是聽到你們的名字,有些如雷貫耳罷了,嗬嗬!”
皇太極若有深意地看著高傑問道:“你聽到過我們的名字?”
高傑自知失言了,總不能回答說我來自後世,如果連你這個大清朝開國皇帝都不知道,那不是個傻子?!他定了定心神,認真點頭道:“我雖是個鄉下的小獵戶,但卻有個義兄,乃是大明的百戶將軍,他曾告訴過我兩位大哥的事跡,所以聽到你們的名字便覺如雷貫耳,太震驚了!”
代善哈哈大笑,道:“我真那麽有名嗎?!”
高傑點頭如搗蒜,連聲道:“那是當然,代善大哥像我這麽大的時候就上戰場了,跟隨你父汗東征西討,軍功卓著,是金國的古英巴圖魯!”
巴圖魯(滿語:baturu),與蒙古語的"***"(6aatap)同源,亦音譯作拔都。意為"英雄"、"勇士",為滿洲傳統封號之一。明朝時女真人(滿族)即開始使用此稱號,後來成為清朝時期賞賜有戰功之人的封號。因其用來表彰獲封之人的武功,故而又有"勇號"之稱。
代善見高傑連自己最引以為自豪的“古英巴圖魯”稱號都知曉,忍不住得意地哈哈大笑起來。
沒等皇太極出聲,高傑目視著他,說道:“皇太極大哥也是不到二十歲就上了戰場,不但勇猛過人,還足智多謀,據說攻取撫順便是您獻的計策吧!”
皇太極瞪著不可思議的眼睛望著高傑,失聲道:“小傑,你竟然知道這麽多關於我們的事,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高傑嘿嘿一笑,拱手道:“過獎過獎,隻是僥幸曉得一點點而已!”
皇太極摸了摸唇上修剪得十分齊整精致的小胡子,歎道:“難得小傑和其他中原人不同,並未因我等是外族人而生出見外和歧視之意,看來能結識你,真是天大的緣分!”
高傑微笑道:“其實,因為我本是回族人,在我眼中,沒有什麽民族偏見,我當所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都是一家人,所以,二位大哥在我心中絕不會和其他人有什麽區別,而且,如今你們更是我的兄長!”
見高傑小小年紀,竟然有如此凡脫俗的見識,皇太極和代善驚訝地對視一眼,隨即一起撲了上去,將高傑緊緊抱住!
於弘誌心智單純,沒太明白他們說些什麽,見代善、皇太極和高傑抱成一團,有些不知所措,不明所以。他撓了撓後腦勺,選擇了在旁邊看戲。
換作在前世,高傑會十分抗拒這種男人間的激情擁抱的,然而現在,他已經逐漸適應了這個年代和這裏的人,雖說他還做不到主動去擁抱皇太極和代善,但也並不反感被他倆狠狠抱住的那種充滿友誼、激動的感覺。
半晌,鬆開有些臉紅的高傑,皇太極微笑看著他道:“我們真的該走了,明日還有重要的事情要辦,小傑啊,真期待能在我們大金國再和你一醉方休!”說完,他取下腰間的刀,連刀帶鞘遞給高傑道:“這是我父汗親賜的寶刀,我十多年從未離過身,今日便贈與小傑,就讓它代我和二哥、十四弟相伴你闖蕩天涯吧!”
高傑既知道了皇太極他們的身份,曉得他們家大業大,也就毫不推辭,雙手恭敬地接過寶刀。
借著月光,高傑欣喜地打量著這把皇太極送的刀,精致鏤空的鐵裝具,折疊鍛造的尊貴花紋鋼刀刃,刀鞘以染色後的鮫皮包覆,刀柄同樣以鮫皮包覆,纏繞真絲柄繩,附鹿角裝飾刀穗,一看便知道鍛造製作甚為不易,處處透露著大金皇室的卓越工藝。
高傑愛不釋手地將刀挎在腰間,笑眯眯地問皇太極道:“這就是傳說中的貝勒刀吧?!”
貝勒,在大金也被稱為“旗領主”或“鐵帽子王”,貝勒刀便是象征他們皇室身份的腰刀,都是由金可汗努爾哈赤親手賞賜的,無比珍貴。
代善哈哈大笑,擂了高傑一拳,讚道:“小傑你真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啊!”
見果然是貝勒刀,高傑甚是感動,皇太極能將父汗努爾哈赤欽賜,陪伴他十多年的貝勒刀相贈,說明他已經把自己看做了相知相敬的兄弟!
四人依依惜別,代善和皇太極離去時,眼中閃爍的晶瑩,讓高傑感到無比溫暖。
前世的高傑孤單寂寞,和現在的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心中不由得感歎:“友誼萬歲,友誼地久天長!”
回到進財客棧,喝多了點的於弘誌倒頭就睡,高傑卻輾轉反側,怎麽也睡不著。
來到明朝,他最想找的李自成一直沒能出現,反而讓他和朱由檢、皇太極等成了兄弟朋友,朋友的情誼雖然讓他舒暢溫暖,但他已經隱隱有了一絲擔憂。
曆史的進程不可改變,皇太極終究要攻取中原,將崇禎趕下皇位,建立大清王朝。相信過不了幾年,高傑就要麵對朱由檢和皇太極他們的對決,那時,他可就要像個受氣包一樣夾在其中,不知所措了!
想到這,高傑不由得打了個激靈,心中暗暗慶幸,還好自己沒有找到並結識李自成,否則崇禎皇帝、清太宗、大順皇帝三個帝王殊死相博起來,自己該怎麽身處其中,到時候即便沒被各大勢力撕扯得粉碎,估計他的精神也一定會自動分裂,煩都煩死了。
高傑不由得感歎,看來,遇到貴人也並非完全就是好事啊,特別是同時遇上了太多的貴人!此時的他也不知道是該說自己命好還是命苦了。
最強大腦不停地胡思亂想,直到天色將明,高傑才有了一個決定:“自己絕不參與幾個級boss之間的天下之爭,還是一心一意,專心武道,笑傲江湖才是正途!”
一旦想通,高傑鬱結的心緒頓時放鬆下來,片刻間,便進入了夢鄉。
隻是在夢裏,崇禎、皇太極依舊相繼冒出來,李自成雖沒有出現,但他卻詭異地夢到胖子李鴻基突然性情大變,大殺四方,代替了闖王李自成。
一大早,惺忪倦怠的高傑就被於弘誌吼了起來,在夢遊狀態中吃過早餐後,他才漸漸清醒過來,隨後二人騎上馬,繼續前行北上。
古老的蒲州古城位於山西南端黃河東岸,距古城西安約3oo裏,它有五千年的曆史文化和兩千年的繁榮,是我國古代六大雄城之一,蒲州古稱蒲阪,《帝王世紀》雲“堯舊都在蒲,舜都蒲阪。”早在部落聯盟時期,蒲阪一帶就是華夏文明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了。
唐代和明代的蒲州城規模最大,是兩個繁榮昌盛時期,蒲州城外古蒲蒲津渡有一座橫跨黃河的浮橋,比西方波斯軍隊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浮橋還要早48年,堪稱天下第一浮橋。
元初,成吉思汗鐵蹄踏來,金主完顏氏見蒲州河山為障,易守難攻,便遷都於蒲州死守,金元之爭使蒲州遭到嚴重破壞。
明代洪武年間加固城池,這時的蒲州城池最為完整、壯觀和堅固。明嘉靖34年(1556年)農曆十二月十二日半夜時分,蒲州城盡毀於一場地震。嘉靖35年,人們重建家園,重修城牆以土築之。明隆慶元年(1567年),蒲州古城以大石鋪底,城牆內外用青磚疊砌,重建完畢,但與昔日的輝煌相比,已大為遜色。
高傑和於弘誌策馬到達蒲津渡的時候,天色已近正午,在蒲津渡浮橋東頭,除了一些稀稀落落的百姓來往黃河兩岸之外,有一支正在休息的大約二十餘人的隊伍引起了高傑的注意。
這支隊伍中,所有人都身著勁裝,攜帶兵器,看架勢就知道是一群武林中人。
蒲津渡的黃河東岸,有威猛高大,鑄造精良的渡口鐵牛四尊,據說是唐開元12年鑄造,後世稱為“開元鐵牛”。鐵牛呈伏臥狀,高約一米五,長三米多,兩眼圓睜,呈負重狀,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牛尾後均有橫鐵軸一根,長約兩米多,用於拴連橋索。每尊鐵牛旁均有一鐵鑄的高鼻深目胡人作牽引狀。
四牛四人形態各異,無一雷同;鐵牛雄健壯碩,頭昂角矯,目似怒,耳如聽,造型逼真;鐵人體格健壯,英勇魁偉,形象動人。鐵牛各重約三十噸,下有底盤和鐵柱,各重約四十噸,兩排之間有鐵山。河西岸也有同樣的四尊鐵牛、鐵人、兩岸由每根長約五、六百米、直徑三十毫米的鐵鏈錨在牛柱之上,由鐵鏈數根連接架設浮橋,浮橋在河心諸島上經過,成為兩岸經濟往來的重要交通要道。
高傑在經過這開元鐵牛的時候,翻身下馬,忍不住伸手在左邊一隻光滑的鐵牛身上摸了幾把,心中震驚於唐代高明先進的鑄造技術。鐵牛渾身光溜溜的,十分光滑,是因為來往兩岸的百姓認為以手撫摸鐵牛之後,在通過浮橋跨越洶湧浩瀚的黃河之時,會保得平安,所以摸多了,這鐵牛身上個個都是光滑如鏡。
突然,他隱隱察覺有兩道淩厲的目光向自己投射而來,回頭一看,隻見一個年約二十的青年正悠閑地騎在右邊一隻鐵牛身上,他身著藍色勁裝,長相普通,甚至說有點難看,鼻子寬而肥大,嘴巴卻甚是小巧,搭配得有些不倫不類,眼睛長得倒頗為周正,且精光四溢,正目光炯炯地看著高傑。
他的個頭較矮,估計也就一米五左右,嘴中叼著一根麥稈,見高傑回頭看來,他小嘴一斜,露出一絲狂放不羈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