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娘到了之後,就把她大哥二哥給趕回去了,隻讓他們第二天上午再過來。
她自己在醫館守了一個晚上,半夜的時候,陶芬醒過來了。
“人醒了就沒有性命之憂了。不過,她這身子虧虛的太過,還得好好的將養了才是。”
第二天郎中給把了個脈,又急急的開了幾個方子,讓他們抓好了藥,便把他們往外趕了。
“小妹,你說這人拉回去了,咋安排啊?”
一大早上的,蔣老二就跟蔣大壯蔣二壯兄弟倆一齊過來了,不過,那爺倆隻過來瞧了一下情況,見這人已經救過來了,就徹底放心了。
兩人就挑著擔子去東大街那塊,把他們家的米粉攤子,接著擺起來了。
隻留了牛車和蔣老二在這裏,等他們安排妥了,自己回家去。
珍娘坐在牛車上,半道上聽到她二哥這麽問她,也是沒有主意。
“郎中說了,人雖然是醒了,但這身子還是要養的。不說別的,這煎藥啥的,總得有人照顧了吧?”蔣二壯說道。
誰來照顧呢?這確實是個頭疼的問題。
“要不給送我爺那邊去吧?”蔣二壯試探的說。
說完,還沒等著珍娘說話,自己又搖頭,“還是算了,就我爺他們那些人的個性,肯定是不願意接手這樣的麻煩的。”
珍娘隔著裹臉的圍巾,迎著撲麵而來的寒風冷笑了一下,“除非咱給他們銀子,看在錢的份上,他們或許會答應的。”
不過,他們會這麽做麽?自己花錢讓蔣老頭他們得個好名聲?揀個現成的“好人”當當?是傻子才會那樣。
“唉,要是這時間上沒這麽趕巧,城裏的醫館趕在這年根底下打烊關門了,咱倒是可以把她留在醫館裏麵多待幾天,就沒這麽多煩的了。”蔣二壯小聲的嘀咕了一番。
今天都二十七了,大後天就是年三十,家家戶戶都襯著過年的那個喜氣,趕著節奏張羅了新年的事情。許多人家已經開始燒肉炸丸子的,忙的熱乎起來了。
偏他們家這年根底下事兒多,攤上這一檔子接著一檔子的事。
想了想,珍娘垂下眼簾,看了眼這會子還氣息微弱的陶芬,伸手給她把身上的棉被子裹得再緊了一些。
最終還是決定,先把人拉自己家裏去吧。
九十九步都走了,還差這最後一步嗎?
所以,當他們把人直接帶進自家院裏,蒲氏那臉皮子耷拉了下來的時候。
珍娘還是站出來勸了道,“娘,這人實在是沒地兒送去。人家醫館也要關門,不讓留了。”
“這大雪天的,總不能把人往大街上扔吧。那咱之前花的那些銀子,不都扔水裏了嗎?”
“娘,咱就好人做到底唄。這年根底下了,咱就當徹徹底底的做件好事,應個年景。”
......
珍娘說著說著,蒲氏就轉身走了。
“娘這是同意了,還是沒同意呢?”蔣二壯有點二傻式的表情問了她小妹。
“不說話就是沒意見唄。”珍娘有七八分的揣摩了道。
可是,這人往哪個屋裏擱,也是個問題。
家裏壓根就沒有現成的,收拾好的屋子,冬天每個睡人的屋裏才會燒炕,那些空置的屋子,這個時節,裏頭都是冰窖似的,根本就不能待人。
“三哥,跟你商量個事兒唄。”
珍娘思索了一番之後,還是決定把人先安置到自己三哥那屋裏。
那屋子離蒲氏的屋子最遠,不怕蒲氏天天看見了人,臉上擺了膈應。
蔣小壯起先也不肯。
“啥?雖然我是沒什麽潔癖,但是要我把屋子讓給那個娘們的閨女,我從頭到腳都接受不了。”
蔣家的三個小子,蔣小壯是他們兄弟三個裏麵,性格上最像蒲氏的,身上自帶著一股子俠義江湖匪氣。
娘倆一樣的爆炭似的脾氣,一樣的愛憎分明,還一樣的眼裏揉不得沙子。
不過,他不管什樣的原則脾氣,到了珍娘這裏,她也有法子對付了。
最後,她就是拿五盒響踢炮,再加兩串千響鞭,跟蔣小壯做成了這筆交易,另外還允諾這家夥,每天給他減少三張大字的功課。
慶安二十九年的這個年尾,他們家注定多了些怪異而又別扭的氣氛。
珍娘每天忙著照料病人,煎藥熬湯的,她也不敢找蒲氏過來幫忙,原本就是心裏別著勁的,能睜隻眼閉著眼的,容得下人住下來已經是不容易了。
自打這人住進他們家開始,她娘還沒進那屋裏看過一回,所以,她也隻能偶爾把她三哥抓過來,幫忙看個藥爐子什麽的。
蒲氏這兩天的臉色,依舊沒有放晴的意思,所以,這些天,蔣老二也不敢待在家裏,天天的跟著蔣大壯兄弟倆去城裏擺攤。
年三十,陶芬總算是在珍娘的辛苦照顧下,身體有了起色,好歹能夠自己坐起來吃飯喝藥了。
這姑娘也不怎麽開口,終日沉默的沒點聲氣,隻有一回珍娘給她遞了藥碗過去的時候,輕聲的道了一聲謝。
幾日算得上頻繁的接觸下來,兩人雖然沒有多少言語的交流,但是珍娘還是對她有了幾分了解。
總歸這姑娘看上去也不像是那種虛情假意的人,雖然言語不多,也不常言謝,但是那眼神裏生出的感激卻是實在的。
也是個心思重的,珍娘常常進屋的時候,看到她坐在炕上盯著那窗棱縫上發呆。
年三十的下午,他們一家人都在忙著年夜飯,蒲氏做飯的手藝不成,更何況這幾天心情也不佳,所以,珍娘也不想讓她來忙活。
即便是這樣,她還是抽出工夫來給陶芬做了一碗豬肝豆腐湯。
這湯清淡,又補血氣,挺適合她這會虛不受補的身子狀況。
有些時候,珍娘也算是個盡職盡責的人,她給自己定的做人做事的原則就是這樣的。
事情輪不著她頭上的時候,她可以完全當做瞧不見,但要是已經落到自己的身上,她自當有這份義務,把事兒盡量做得沒挑沒說的。
“表妹——”
珍娘送了湯給她,就想走了,灶上還忙著,馬上就要起油炸肉丸子了,陶芬卻在這時候喊住了她。
“咋了?”
陶芬抬頭看了她一會兒,又垂下頭去,咬著唇皮子不作聲。
珍娘翻了個眼珠子,看她這副樣子,一下子也懂了她的心思。
她定了定心氣,然後才開口道,“你現在什麽也別多想了,把自己的身子養好了才是最要緊的。既然我們已經花心思救了你,你就別浪費了我們這一番心力。再說了,你就算逞強現在離了這裏,現在還能去哪兒?”
回家,蔣春草怕是不肯,去蔣老頭那邊,估計沒人能要她。
天大地大,也沒有哪兒是她的容身之處的。
她還能去哪兒?
珍娘能這麽用心的照顧她,除了盡了自己把事攬過來的責任之外,也不排除幾分對她蓮子心苦似的命運的可憐。
也是因著這份可憐,珍娘後來一直就收留了她在身邊,也算是間接的成就了,她跟自己大哥的那份剪不斷的姻緣。
“我隻是不想大過年的,讓大家心裏不痛快......”陶芬垂著眼,輕聲的啟口道了這句話。
她也不知自己該用何種心情來表達了她心裏的複雜。
已經不單單是愧疚,感激......
珍娘聽後也無言以對,轉身歎了口氣。
晚上,大家一起吃了餃子守了歲,就算是平平淡淡卻也團團圓圓的一家人在一起,把這一年給過過去了。
這一個除夕,誰也沒想到,竟是他們一家人聚在一處,過的最後一個團圓的年。
珍娘後來回想起來,還是能有許多的溫馨的回憶點點。
年夜飯桌上大哥二哥三哥一起,拉著蔣老二拚酒的熱鬧,飯後他們一起打牌輸錢贏錢,三哥總是輸了錢耍賴的情景,還有大哥玩遊戲時,總是反應慢半拍,被貼了滿頭的小紙條的囧樣......
都成了他們所有人一輩子的回憶。
慶安三十年,注定了是個不安穩的年頭,還沒出正月,朝廷就發了征兵通告下來。
外夷作亂,邊關不穩,頻頻遭到韃子的侵犯,聽說關外北邊的突厥部落,已經跟西麵的小芝麻國高昌國結盟,揚言要一起掠奪邊境十二道城池。
這些信息,都是珍娘從她三哥的嘴裏聽來的,過了正月十五,學堂又恢複了上學。
或許每一個讀書人身上,都有那股子憂國憂民的心思,蔣小壯念書的學堂裏的先生,雖然都是些小小的秀才,但也是常常念了時政掛在嘴邊。
弄得蔣小壯聽得多了,回來也常常說了給他們聽。
裏正也拿著朝廷發下來的布告,每家每戶的走了通告。
他們村不屬於那邊境線邊上的村落,所以,這回的征兵對他們這邊也沒有過分強製性的要求,隻要求一個村出十個壯丁。
二溝村一共四十幾戶人家,按著比例來算,也隻要四戶人家出一個男丁就行了。
朝廷有文規定,不出人丁的門戶,可以一戶交半兩銀子的免丁稅,像這種可以拿錢換命的交易,而且數目也算不上很多,村裏大多數的人家都是沒有意見的。
真有那窮到揭不開鍋的,裏正幹脆就鼓動他們去報名了。
與其在家裏餓死,還不如上前線殺敵為國報效,好歹還能混上幾頓飽飯吃吃。
因而,這事在珍娘他們一家子心裏,也沒引起多大的波瀾。
戰事年年都有,雖然他們所處的地界是偏北邊的,但是離著邊關還有老遠的距離,至少他們鎮也不在那十二座城池之內的範圍內。
即便是大戰真的觸發,這一時半會的也打不到他們這兒來。
對他們這邊的小老百姓來說,隻要戰事不打到自己家門口來,還不是日子該過照樣過,守好自己家門口的一畝三分田,種田打糧填飽肚子,才是最實在的事。
不過,出了正月十五,蒲氏開始熱切的張羅起蔣大壯的親事來。
過了年,他就十七了,這親事也該說起來了。
但是迫使蒲氏這麽著急給她兒子找親事的關鍵,還是這一陣村裏人說起來沒完沒了的風言風語。
過了正月初八,陶芬就離開他們家裏,搬到外頭了,她那身子也休養的差不多了。
珍娘幫她在村裏找了個還算是說得過去的小草屋,那屋子是村裏一戶人家的老屋子,連廚房算在裏麵,也就兩間屋子,已經三兩年沒有人住過,看上去還算是齊整。
珍娘給了屋主一年三百文錢,把這屋子租了下來,暫時算作陶芬的棲身的住處。
也正是因著這屋子的緣故,使得蔣大壯跟陶芬那起子原本就還沒過了熱乎勁的言論浪潮,一下子又在村裏興起了更多的話頭。
這又是幫著找屋子,又是幫著修院子的,被村裏人瞧見了,那原本沒影的事,也被傳得越來越有影了。
珍娘知道自己攬了這事過來,勢必會有些影響,可是對上陶芬那麽個無助可憐的姑娘,她能怎麽的呢?
要真不管,不隻是她,蔣大壯那幾個也於心不忍,不說這十來天日日見麵,大家也相處了幾分感情出來,就說那姑娘的性子,也讓人真正討厭不起來了。
打從她身子有些起色開始,這姑娘就手腳勤快的,把院裏的活計都攬過去了,劈柴掃院子,清理豬圈,整理菜窖,啥髒活累活都能幹,唯獨沒有踏足他們家的屋子裏麵。
她也曉得自己不討蒲氏的歡喜,所以,隻要幹完了活計,就很自覺的把自己隱藏了起來,盡量不在蒲氏麵前露出麵來。
蒲氏見她這副識相知覺的性子,倒也去了幾分麵上的厭惡,不再成天繃了麵皮。
直到有一天,村裏跟他們同一個姓的本家七叔奶,過來串門。
跟蒲氏這麽嘮了兩句,“大壯娘,你說你一直都是個爽利人,咋這回辦起事來,就不爽快了嘞。既然兩頭都有意,那還整那些麻煩事事的幹啥,幹脆挑個吉利的日子,把人往家裏一領不就完了。”
這個七叔奶,五十多歲的年紀,是他們本家裏出了名的實在人,老好人,當年他們一家子被趕出來沒吃沒喝沒地兒住的時候,她也伸出過援助之手。
所以,相較於別人,蒲氏對她還是存了些敬重的。
兩家往日裏也有走動,平常要是珍娘做了什麽軟和的點心,蒲氏也會拿上一些給她送過去。
也是因著大家這份熟絡,所以兩人說話也沒啥顧忌的。
“這都哪兒跟哪兒啊?七叔奶,你可別瞎說啊!一碼事歸一碼事,咱們家是幫了她,那也是我家珍姐憐弱幫貧的,看在她實在可憐沒處依靠的份上,才給她這麽張羅的,但絕對沒有別個意思。”
蒲氏一門子要撇清幹淨的意思,倒是讓七叔奶愣了一下。
“先頭的事呢,咱們都聽說了,你那小姑子不是個玩意,但是這姑娘還是不錯的。我瞧著是個本分老實的,跟大壯那實心眼的,正好配成一對。兩人在一起過日子一準不孬!
大壯娘,有些事,你就自己個想開一點,興許就成全了一對好姻緣呢。你不也說了,那孩子無依無靠的,瞧著也是個命苦的。小幫不如大幫,幹脆變成一家子人,那才是給她尋個一輩子的靠處。”
七叔奶說了幾句勸和的話。
不過,都被蒲氏一口回絕了,“這不可能的!我是啥性子的人,你們也知道。就衝之前鬧的那一件醃漬事,我咋可能容她嫁給我兒子哩。”
“七叔奶,我這人活著沒別的準則,無非就是清清白白,光明磊落。所以,我找兒媳婦也沒多少要求,至少那婚事裏頭不能摻雜那些汙七爛糟的肮髒事。”
蒲氏這就算是回的很徹底了,七叔奶聽了也就作罷,沒再講什麽勸和的話語,隻是緊著提醒了道。
“既然你半分結親的那個心思也沒有。那我就得提醒你一句了,畢竟這姑娘跟大壯是傳過謠言的,甭管那事兒是真的還是假的,反正現在村裏是宣揚的沸沸騰騰的了。
我聽說,這事現在也不光在咱們村裏傳著閑話,已經有人把那閑話傳到外頭去了。那姑娘現在又住在咱們村裏,低頭不見抬頭見的,想避嫌都不容易。
咱莊戶人家結親,也講究個名聲。別回頭這些閑話,都給傳到十裏八鄉去傳邪乎了,到時候大壯想找個好人家的姑娘都不容易了。
我看大壯這年紀也到了。幹脆早點給他把親事尋摸著定下來,他的親事了了,下頭還有那差不多年歲的二小子,三小子呢。接下來,一個緊著一個的,這年紀都不小了喲。
早些找個媳婦成了家,這閑話才能真正的止得住。”
正是因著七叔奶的這一番言語,蒲氏這才引起了重視。
之後也不肯再讓大壯往陶芬那邊去了,連珍娘都被要求了少去。
“娘知道你是個心善的,可憐她。不過,人各有命。咱們也不可能管她一輩子,先前救了她的命,又給安排了住的地兒,也算是做到仁至義盡了。”
她自己在醫館守了一個晚上,半夜的時候,陶芬醒過來了。
“人醒了就沒有性命之憂了。不過,她這身子虧虛的太過,還得好好的將養了才是。”
第二天郎中給把了個脈,又急急的開了幾個方子,讓他們抓好了藥,便把他們往外趕了。
“小妹,你說這人拉回去了,咋安排啊?”
一大早上的,蔣老二就跟蔣大壯蔣二壯兄弟倆一齊過來了,不過,那爺倆隻過來瞧了一下情況,見這人已經救過來了,就徹底放心了。
兩人就挑著擔子去東大街那塊,把他們家的米粉攤子,接著擺起來了。
隻留了牛車和蔣老二在這裏,等他們安排妥了,自己回家去。
珍娘坐在牛車上,半道上聽到她二哥這麽問她,也是沒有主意。
“郎中說了,人雖然是醒了,但這身子還是要養的。不說別的,這煎藥啥的,總得有人照顧了吧?”蔣二壯說道。
誰來照顧呢?這確實是個頭疼的問題。
“要不給送我爺那邊去吧?”蔣二壯試探的說。
說完,還沒等著珍娘說話,自己又搖頭,“還是算了,就我爺他們那些人的個性,肯定是不願意接手這樣的麻煩的。”
珍娘隔著裹臉的圍巾,迎著撲麵而來的寒風冷笑了一下,“除非咱給他們銀子,看在錢的份上,他們或許會答應的。”
不過,他們會這麽做麽?自己花錢讓蔣老頭他們得個好名聲?揀個現成的“好人”當當?是傻子才會那樣。
“唉,要是這時間上沒這麽趕巧,城裏的醫館趕在這年根底下打烊關門了,咱倒是可以把她留在醫館裏麵多待幾天,就沒這麽多煩的了。”蔣二壯小聲的嘀咕了一番。
今天都二十七了,大後天就是年三十,家家戶戶都襯著過年的那個喜氣,趕著節奏張羅了新年的事情。許多人家已經開始燒肉炸丸子的,忙的熱乎起來了。
偏他們家這年根底下事兒多,攤上這一檔子接著一檔子的事。
想了想,珍娘垂下眼簾,看了眼這會子還氣息微弱的陶芬,伸手給她把身上的棉被子裹得再緊了一些。
最終還是決定,先把人拉自己家裏去吧。
九十九步都走了,還差這最後一步嗎?
所以,當他們把人直接帶進自家院裏,蒲氏那臉皮子耷拉了下來的時候。
珍娘還是站出來勸了道,“娘,這人實在是沒地兒送去。人家醫館也要關門,不讓留了。”
“這大雪天的,總不能把人往大街上扔吧。那咱之前花的那些銀子,不都扔水裏了嗎?”
“娘,咱就好人做到底唄。這年根底下了,咱就當徹徹底底的做件好事,應個年景。”
......
珍娘說著說著,蒲氏就轉身走了。
“娘這是同意了,還是沒同意呢?”蔣二壯有點二傻式的表情問了她小妹。
“不說話就是沒意見唄。”珍娘有七八分的揣摩了道。
可是,這人往哪個屋裏擱,也是個問題。
家裏壓根就沒有現成的,收拾好的屋子,冬天每個睡人的屋裏才會燒炕,那些空置的屋子,這個時節,裏頭都是冰窖似的,根本就不能待人。
“三哥,跟你商量個事兒唄。”
珍娘思索了一番之後,還是決定把人先安置到自己三哥那屋裏。
那屋子離蒲氏的屋子最遠,不怕蒲氏天天看見了人,臉上擺了膈應。
蔣小壯起先也不肯。
“啥?雖然我是沒什麽潔癖,但是要我把屋子讓給那個娘們的閨女,我從頭到腳都接受不了。”
蔣家的三個小子,蔣小壯是他們兄弟三個裏麵,性格上最像蒲氏的,身上自帶著一股子俠義江湖匪氣。
娘倆一樣的爆炭似的脾氣,一樣的愛憎分明,還一樣的眼裏揉不得沙子。
不過,他不管什樣的原則脾氣,到了珍娘這裏,她也有法子對付了。
最後,她就是拿五盒響踢炮,再加兩串千響鞭,跟蔣小壯做成了這筆交易,另外還允諾這家夥,每天給他減少三張大字的功課。
慶安二十九年的這個年尾,他們家注定多了些怪異而又別扭的氣氛。
珍娘每天忙著照料病人,煎藥熬湯的,她也不敢找蒲氏過來幫忙,原本就是心裏別著勁的,能睜隻眼閉著眼的,容得下人住下來已經是不容易了。
自打這人住進他們家開始,她娘還沒進那屋裏看過一回,所以,她也隻能偶爾把她三哥抓過來,幫忙看個藥爐子什麽的。
蒲氏這兩天的臉色,依舊沒有放晴的意思,所以,這些天,蔣老二也不敢待在家裏,天天的跟著蔣大壯兄弟倆去城裏擺攤。
年三十,陶芬總算是在珍娘的辛苦照顧下,身體有了起色,好歹能夠自己坐起來吃飯喝藥了。
這姑娘也不怎麽開口,終日沉默的沒點聲氣,隻有一回珍娘給她遞了藥碗過去的時候,輕聲的道了一聲謝。
幾日算得上頻繁的接觸下來,兩人雖然沒有多少言語的交流,但是珍娘還是對她有了幾分了解。
總歸這姑娘看上去也不像是那種虛情假意的人,雖然言語不多,也不常言謝,但是那眼神裏生出的感激卻是實在的。
也是個心思重的,珍娘常常進屋的時候,看到她坐在炕上盯著那窗棱縫上發呆。
年三十的下午,他們一家人都在忙著年夜飯,蒲氏做飯的手藝不成,更何況這幾天心情也不佳,所以,珍娘也不想讓她來忙活。
即便是這樣,她還是抽出工夫來給陶芬做了一碗豬肝豆腐湯。
這湯清淡,又補血氣,挺適合她這會虛不受補的身子狀況。
有些時候,珍娘也算是個盡職盡責的人,她給自己定的做人做事的原則就是這樣的。
事情輪不著她頭上的時候,她可以完全當做瞧不見,但要是已經落到自己的身上,她自當有這份義務,把事兒盡量做得沒挑沒說的。
“表妹——”
珍娘送了湯給她,就想走了,灶上還忙著,馬上就要起油炸肉丸子了,陶芬卻在這時候喊住了她。
“咋了?”
陶芬抬頭看了她一會兒,又垂下頭去,咬著唇皮子不作聲。
珍娘翻了個眼珠子,看她這副樣子,一下子也懂了她的心思。
她定了定心氣,然後才開口道,“你現在什麽也別多想了,把自己的身子養好了才是最要緊的。既然我們已經花心思救了你,你就別浪費了我們這一番心力。再說了,你就算逞強現在離了這裏,現在還能去哪兒?”
回家,蔣春草怕是不肯,去蔣老頭那邊,估計沒人能要她。
天大地大,也沒有哪兒是她的容身之處的。
她還能去哪兒?
珍娘能這麽用心的照顧她,除了盡了自己把事攬過來的責任之外,也不排除幾分對她蓮子心苦似的命運的可憐。
也是因著這份可憐,珍娘後來一直就收留了她在身邊,也算是間接的成就了,她跟自己大哥的那份剪不斷的姻緣。
“我隻是不想大過年的,讓大家心裏不痛快......”陶芬垂著眼,輕聲的啟口道了這句話。
她也不知自己該用何種心情來表達了她心裏的複雜。
已經不單單是愧疚,感激......
珍娘聽後也無言以對,轉身歎了口氣。
晚上,大家一起吃了餃子守了歲,就算是平平淡淡卻也團團圓圓的一家人在一起,把這一年給過過去了。
這一個除夕,誰也沒想到,竟是他們一家人聚在一處,過的最後一個團圓的年。
珍娘後來回想起來,還是能有許多的溫馨的回憶點點。
年夜飯桌上大哥二哥三哥一起,拉著蔣老二拚酒的熱鬧,飯後他們一起打牌輸錢贏錢,三哥總是輸了錢耍賴的情景,還有大哥玩遊戲時,總是反應慢半拍,被貼了滿頭的小紙條的囧樣......
都成了他們所有人一輩子的回憶。
慶安三十年,注定了是個不安穩的年頭,還沒出正月,朝廷就發了征兵通告下來。
外夷作亂,邊關不穩,頻頻遭到韃子的侵犯,聽說關外北邊的突厥部落,已經跟西麵的小芝麻國高昌國結盟,揚言要一起掠奪邊境十二道城池。
這些信息,都是珍娘從她三哥的嘴裏聽來的,過了正月十五,學堂又恢複了上學。
或許每一個讀書人身上,都有那股子憂國憂民的心思,蔣小壯念書的學堂裏的先生,雖然都是些小小的秀才,但也是常常念了時政掛在嘴邊。
弄得蔣小壯聽得多了,回來也常常說了給他們聽。
裏正也拿著朝廷發下來的布告,每家每戶的走了通告。
他們村不屬於那邊境線邊上的村落,所以,這回的征兵對他們這邊也沒有過分強製性的要求,隻要求一個村出十個壯丁。
二溝村一共四十幾戶人家,按著比例來算,也隻要四戶人家出一個男丁就行了。
朝廷有文規定,不出人丁的門戶,可以一戶交半兩銀子的免丁稅,像這種可以拿錢換命的交易,而且數目也算不上很多,村裏大多數的人家都是沒有意見的。
真有那窮到揭不開鍋的,裏正幹脆就鼓動他們去報名了。
與其在家裏餓死,還不如上前線殺敵為國報效,好歹還能混上幾頓飽飯吃吃。
因而,這事在珍娘他們一家子心裏,也沒引起多大的波瀾。
戰事年年都有,雖然他們所處的地界是偏北邊的,但是離著邊關還有老遠的距離,至少他們鎮也不在那十二座城池之內的範圍內。
即便是大戰真的觸發,這一時半會的也打不到他們這兒來。
對他們這邊的小老百姓來說,隻要戰事不打到自己家門口來,還不是日子該過照樣過,守好自己家門口的一畝三分田,種田打糧填飽肚子,才是最實在的事。
不過,出了正月十五,蒲氏開始熱切的張羅起蔣大壯的親事來。
過了年,他就十七了,這親事也該說起來了。
但是迫使蒲氏這麽著急給她兒子找親事的關鍵,還是這一陣村裏人說起來沒完沒了的風言風語。
過了正月初八,陶芬就離開他們家裏,搬到外頭了,她那身子也休養的差不多了。
珍娘幫她在村裏找了個還算是說得過去的小草屋,那屋子是村裏一戶人家的老屋子,連廚房算在裏麵,也就兩間屋子,已經三兩年沒有人住過,看上去還算是齊整。
珍娘給了屋主一年三百文錢,把這屋子租了下來,暫時算作陶芬的棲身的住處。
也正是因著這屋子的緣故,使得蔣大壯跟陶芬那起子原本就還沒過了熱乎勁的言論浪潮,一下子又在村裏興起了更多的話頭。
這又是幫著找屋子,又是幫著修院子的,被村裏人瞧見了,那原本沒影的事,也被傳得越來越有影了。
珍娘知道自己攬了這事過來,勢必會有些影響,可是對上陶芬那麽個無助可憐的姑娘,她能怎麽的呢?
要真不管,不隻是她,蔣大壯那幾個也於心不忍,不說這十來天日日見麵,大家也相處了幾分感情出來,就說那姑娘的性子,也讓人真正討厭不起來了。
打從她身子有些起色開始,這姑娘就手腳勤快的,把院裏的活計都攬過去了,劈柴掃院子,清理豬圈,整理菜窖,啥髒活累活都能幹,唯獨沒有踏足他們家的屋子裏麵。
她也曉得自己不討蒲氏的歡喜,所以,隻要幹完了活計,就很自覺的把自己隱藏了起來,盡量不在蒲氏麵前露出麵來。
蒲氏見她這副識相知覺的性子,倒也去了幾分麵上的厭惡,不再成天繃了麵皮。
直到有一天,村裏跟他們同一個姓的本家七叔奶,過來串門。
跟蒲氏這麽嘮了兩句,“大壯娘,你說你一直都是個爽利人,咋這回辦起事來,就不爽快了嘞。既然兩頭都有意,那還整那些麻煩事事的幹啥,幹脆挑個吉利的日子,把人往家裏一領不就完了。”
這個七叔奶,五十多歲的年紀,是他們本家裏出了名的實在人,老好人,當年他們一家子被趕出來沒吃沒喝沒地兒住的時候,她也伸出過援助之手。
所以,相較於別人,蒲氏對她還是存了些敬重的。
兩家往日裏也有走動,平常要是珍娘做了什麽軟和的點心,蒲氏也會拿上一些給她送過去。
也是因著大家這份熟絡,所以兩人說話也沒啥顧忌的。
“這都哪兒跟哪兒啊?七叔奶,你可別瞎說啊!一碼事歸一碼事,咱們家是幫了她,那也是我家珍姐憐弱幫貧的,看在她實在可憐沒處依靠的份上,才給她這麽張羅的,但絕對沒有別個意思。”
蒲氏一門子要撇清幹淨的意思,倒是讓七叔奶愣了一下。
“先頭的事呢,咱們都聽說了,你那小姑子不是個玩意,但是這姑娘還是不錯的。我瞧著是個本分老實的,跟大壯那實心眼的,正好配成一對。兩人在一起過日子一準不孬!
大壯娘,有些事,你就自己個想開一點,興許就成全了一對好姻緣呢。你不也說了,那孩子無依無靠的,瞧著也是個命苦的。小幫不如大幫,幹脆變成一家子人,那才是給她尋個一輩子的靠處。”
七叔奶說了幾句勸和的話。
不過,都被蒲氏一口回絕了,“這不可能的!我是啥性子的人,你們也知道。就衝之前鬧的那一件醃漬事,我咋可能容她嫁給我兒子哩。”
“七叔奶,我這人活著沒別的準則,無非就是清清白白,光明磊落。所以,我找兒媳婦也沒多少要求,至少那婚事裏頭不能摻雜那些汙七爛糟的肮髒事。”
蒲氏這就算是回的很徹底了,七叔奶聽了也就作罷,沒再講什麽勸和的話語,隻是緊著提醒了道。
“既然你半分結親的那個心思也沒有。那我就得提醒你一句了,畢竟這姑娘跟大壯是傳過謠言的,甭管那事兒是真的還是假的,反正現在村裏是宣揚的沸沸騰騰的了。
我聽說,這事現在也不光在咱們村裏傳著閑話,已經有人把那閑話傳到外頭去了。那姑娘現在又住在咱們村裏,低頭不見抬頭見的,想避嫌都不容易。
咱莊戶人家結親,也講究個名聲。別回頭這些閑話,都給傳到十裏八鄉去傳邪乎了,到時候大壯想找個好人家的姑娘都不容易了。
我看大壯這年紀也到了。幹脆早點給他把親事尋摸著定下來,他的親事了了,下頭還有那差不多年歲的二小子,三小子呢。接下來,一個緊著一個的,這年紀都不小了喲。
早些找個媳婦成了家,這閑話才能真正的止得住。”
正是因著七叔奶的這一番言語,蒲氏這才引起了重視。
之後也不肯再讓大壯往陶芬那邊去了,連珍娘都被要求了少去。
“娘知道你是個心善的,可憐她。不過,人各有命。咱們也不可能管她一輩子,先前救了她的命,又給安排了住的地兒,也算是做到仁至義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