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長青是四維的大家長,一回來荷花胡同16號頓時熱鬧了起來。
西門雄和柳雨菲都留在東京沒回來,兩人是攝政王,在神野主持日常事務。
相熟的人紛紛詢問,表示思念之意,氣氛與日企完全不同,蘇長青頗感溫暖。
杜可可帶著穆沐和胡軍等主創在外麵跑了一個月,錯過了四維的會議,對蘇長青收購日本藝能社還是有些不理解:“日本的電影太小眾了,電視劇也沒什麽市場,為什麽收購他們的藝能社,有這錢還不如買個好萊塢小公司。”
這個想法大方向沒錯,既然想走國際化道路,那還不如直搗黃龍鍥入好萊塢。
不過操作起來是有問題的,四億人民幣按照九六年匯率不到五千萬美元,能買下的好萊塢製片公司恐怕就是個有點曆史的空架子,不可能包括一棟帶攝影棚的五層樓房,兩套電影攝製設備以及全套後期,還有兩百多個馬上可以投入工作的演職員工。
好萊塢的房價在未來十年內也不可能翻十倍,僅僅神野那棟樓未來就值二十億人民幣,這是一筆抄底日本經濟的綜合性投資。
而且好萊塢缺乏八幡晴美這樣的人脈幫忙斡旋,也不可能允許蘇長青分兩年期付款。
一旦投資好萊塢,早期恐怕請不起高倉健這個水準的演員,那地方一個一線大牌的片酬動輒千萬美元,等於公司價值的五分之一,即便投資個兩千萬美元的片子仍屬於中低成本製作,等於是從刷盤子幹起。
《入殮師》這樣的電影獲獎潛力極大,但隻能在東方拍攝,弄個好萊塢團隊難以大展拳腳,甚至可能毀了。
或許終有一日蘇長青會在好萊塢占據一席之地,不過首先得積累足夠的名氣和實力,帶著適合自己的文化基因進去,如果像許多前輩一樣被同化得麵目全非,那還不如留在東方。
另外杜可可說日本電影小眾也是沒錯的,八十年代末日本電影就逐漸沒落,題材越拍越偏,已經和中國六代導演一個德性。
日本電視劇的輝煌時期也已經過去,劇集越拍越短,一部劇通常隻有十集左右,離開本土就很難賺錢。
國內八十年代引進過不少日本長劇,口碑很好,後來之所以沒了,關係惡化是一方麵,主要還是不賺錢。
按國內的播放習慣十集也就一星期,還沒熱起來就結束了,這誰受得了。
二十一世紀初我們和韓國關係也不怎麽樣,卻引進大量韓劇,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足夠長,越長越好,一百來集的好幾部。
一個月不見,經過各種舞台的曆練,穆沐顯得成熟了不少,益發動人。
蘇長青本以為見到她會深感愧疚,然而並沒有。
為什麽要愧疚呢,高倉前輩說了要無所畏懼。
偷換概念勉強能自我安慰,他還是為自己毫無愧疚之意而有些愧疚的,於是進一步自我安慰:“我也沒想象中那麽渣,還是明是非懂道理的。”
但也僅僅是懂道理而已。
穆沐對蘇長青需要長時間在日本拍戲有些不舍:“為什麽要寫個日本故事呢,難道這些事就不能發生在中國,以後國際上成功了,豈不是便宜了小鬼子。”
這個題材還真不好移植,就像《深夜食堂》,不管多大牌的導演、明星,誰移植誰撲街。
當然可以拍中國風的深夜大排檔、燒烤攤,一定也有許多好故事,但無法移植原著的精髓,難以安排一個滄桑的大叔優雅地賣心靈雞湯,已經是完全不同的創作。
兩個民族的精神是不一樣的,隻有日本文化渲染死亡之美,其他民族基本無此嗜好。
日本江戶時代,有個叫田代陣基的武士,用七年時間寫了一本論語集叫《葉隱聞書》,這本冊子涉及大量的切腹、複仇和獨特的死亡觀念,字裏行間流露出對死亡之美的強烈崇拜,這種審美思想深刻影響了日本幾百年。
死亡恐懼是人類的本性,世上絕大多數文明都很難坦然麵對,在這個問題上日本是個獨特的標本,這樣的故事在其他地方難以複製。
至於拍出來的影片算誰的,這個沒多大問題,迪斯尼拍過功夫熊貓和兩個版本的花木蘭,沒人把這些算成中國電影。
《入殮師》掛著四維、北影、神野合拍,誰投資算誰的,何況導演、編劇、攝影以及未來的音樂都將是中國人,歸屬更加毫無疑問。
不過穆沐的疑問倒是倒逼蘇長青思考一個問題,這個題材在歐美能夠引發觀眾對東方死亡文化的強烈好奇,或許有很強的票房號召,但中韓兩國觀眾未必接受,甚至認為日本人裝腔作勢,像玩花道似的入殮死者,未必能討好。
蘇長青拍這種文藝片走的是六代導演路數,目的是獲獎而不是賺錢,如果在中韓兩國花了大力氣推廣,最終落個叫好不叫座的名聲,那是何苦?
賈樟柯後來就遭遇過類似的問題,拍文藝片在外麵混得好好的,非進入國內院線證明自己不可,結果原形畢露。
市場是不一樣的,未來二十年叱吒國內影壇的都是喜劇導演和演員,這最能說明問題。
這個問題蘇長青也與韓廠長交換了意見,他說也在考慮:“小年輕帶著女友周末看場電影,本來是衝著蘇導演刺激猛片的大名進場的,結果看了一晚上妝裹死人,恐怕是會罵娘的。”
不說不吭聲,一說就也在考慮,怎麽和日本人一個德性,這隻老狐狸。
商量後兩人達成一致意見:影片還是精準投放相應市場為好,除了日本本土之外,主攻歐洲和北美,國內發行影像製品為宜,誰感興趣誰買。
如此一來這片子似乎沒必要和北影合作,這恐怕是韓廠長一直考慮而不吭聲的主要原因。
不過蘇長青不這麽考慮問題,他比韓廠長還要了解韓廠長,明年他就要帶著北影並入中影了,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得培養些故人之情。
“長青啊,好好幹,千萬別學某些年輕導演,走出去就得意忘形,忘了根植在哪塊土壤上。”
韓廠長,你也好好幹,大家共同進步。
《來自星星的你》收視效益和口碑都爆棚,央視一套下了以後接著就二套重播,熱度依舊。
穆沐進一步鞏固了當紅一線的地位,胡軍也爆紅,而吳鯨和王保強也打開了相當的知名度。
黃勃和黃楊在鼓搗新劇本,到時候可以帶上王保強一起拍,其他人接下去幹什麽?
杜可可嚐到了甜頭:“電影不如電視劇有意思,你看看胡軍,一部戲下來家喻戶曉,吳鯨、王保強玩命拍電影,票房也破了記錄,名氣就差了點意思,無論是掙錢還是捧角,電視劇都更有利。”
穆沐也摟著蘇長青手臂問:“接下去你讓我幹什麽?”
這個動作和神情似曾相識,蘇長青終於有點愧疚了。
錢不但是感情最好的載體,也是歉意最好的媒介,那就開拍新的電視劇,讓人家多賺些錢和名氣彌補一下吧。
西門雄和柳雨菲都留在東京沒回來,兩人是攝政王,在神野主持日常事務。
相熟的人紛紛詢問,表示思念之意,氣氛與日企完全不同,蘇長青頗感溫暖。
杜可可帶著穆沐和胡軍等主創在外麵跑了一個月,錯過了四維的會議,對蘇長青收購日本藝能社還是有些不理解:“日本的電影太小眾了,電視劇也沒什麽市場,為什麽收購他們的藝能社,有這錢還不如買個好萊塢小公司。”
這個想法大方向沒錯,既然想走國際化道路,那還不如直搗黃龍鍥入好萊塢。
不過操作起來是有問題的,四億人民幣按照九六年匯率不到五千萬美元,能買下的好萊塢製片公司恐怕就是個有點曆史的空架子,不可能包括一棟帶攝影棚的五層樓房,兩套電影攝製設備以及全套後期,還有兩百多個馬上可以投入工作的演職員工。
好萊塢的房價在未來十年內也不可能翻十倍,僅僅神野那棟樓未來就值二十億人民幣,這是一筆抄底日本經濟的綜合性投資。
而且好萊塢缺乏八幡晴美這樣的人脈幫忙斡旋,也不可能允許蘇長青分兩年期付款。
一旦投資好萊塢,早期恐怕請不起高倉健這個水準的演員,那地方一個一線大牌的片酬動輒千萬美元,等於公司價值的五分之一,即便投資個兩千萬美元的片子仍屬於中低成本製作,等於是從刷盤子幹起。
《入殮師》這樣的電影獲獎潛力極大,但隻能在東方拍攝,弄個好萊塢團隊難以大展拳腳,甚至可能毀了。
或許終有一日蘇長青會在好萊塢占據一席之地,不過首先得積累足夠的名氣和實力,帶著適合自己的文化基因進去,如果像許多前輩一樣被同化得麵目全非,那還不如留在東方。
另外杜可可說日本電影小眾也是沒錯的,八十年代末日本電影就逐漸沒落,題材越拍越偏,已經和中國六代導演一個德性。
日本電視劇的輝煌時期也已經過去,劇集越拍越短,一部劇通常隻有十集左右,離開本土就很難賺錢。
國內八十年代引進過不少日本長劇,口碑很好,後來之所以沒了,關係惡化是一方麵,主要還是不賺錢。
按國內的播放習慣十集也就一星期,還沒熱起來就結束了,這誰受得了。
二十一世紀初我們和韓國關係也不怎麽樣,卻引進大量韓劇,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足夠長,越長越好,一百來集的好幾部。
一個月不見,經過各種舞台的曆練,穆沐顯得成熟了不少,益發動人。
蘇長青本以為見到她會深感愧疚,然而並沒有。
為什麽要愧疚呢,高倉前輩說了要無所畏懼。
偷換概念勉強能自我安慰,他還是為自己毫無愧疚之意而有些愧疚的,於是進一步自我安慰:“我也沒想象中那麽渣,還是明是非懂道理的。”
但也僅僅是懂道理而已。
穆沐對蘇長青需要長時間在日本拍戲有些不舍:“為什麽要寫個日本故事呢,難道這些事就不能發生在中國,以後國際上成功了,豈不是便宜了小鬼子。”
這個題材還真不好移植,就像《深夜食堂》,不管多大牌的導演、明星,誰移植誰撲街。
當然可以拍中國風的深夜大排檔、燒烤攤,一定也有許多好故事,但無法移植原著的精髓,難以安排一個滄桑的大叔優雅地賣心靈雞湯,已經是完全不同的創作。
兩個民族的精神是不一樣的,隻有日本文化渲染死亡之美,其他民族基本無此嗜好。
日本江戶時代,有個叫田代陣基的武士,用七年時間寫了一本論語集叫《葉隱聞書》,這本冊子涉及大量的切腹、複仇和獨特的死亡觀念,字裏行間流露出對死亡之美的強烈崇拜,這種審美思想深刻影響了日本幾百年。
死亡恐懼是人類的本性,世上絕大多數文明都很難坦然麵對,在這個問題上日本是個獨特的標本,這樣的故事在其他地方難以複製。
至於拍出來的影片算誰的,這個沒多大問題,迪斯尼拍過功夫熊貓和兩個版本的花木蘭,沒人把這些算成中國電影。
《入殮師》掛著四維、北影、神野合拍,誰投資算誰的,何況導演、編劇、攝影以及未來的音樂都將是中國人,歸屬更加毫無疑問。
不過穆沐的疑問倒是倒逼蘇長青思考一個問題,這個題材在歐美能夠引發觀眾對東方死亡文化的強烈好奇,或許有很強的票房號召,但中韓兩國觀眾未必接受,甚至認為日本人裝腔作勢,像玩花道似的入殮死者,未必能討好。
蘇長青拍這種文藝片走的是六代導演路數,目的是獲獎而不是賺錢,如果在中韓兩國花了大力氣推廣,最終落個叫好不叫座的名聲,那是何苦?
賈樟柯後來就遭遇過類似的問題,拍文藝片在外麵混得好好的,非進入國內院線證明自己不可,結果原形畢露。
市場是不一樣的,未來二十年叱吒國內影壇的都是喜劇導演和演員,這最能說明問題。
這個問題蘇長青也與韓廠長交換了意見,他說也在考慮:“小年輕帶著女友周末看場電影,本來是衝著蘇導演刺激猛片的大名進場的,結果看了一晚上妝裹死人,恐怕是會罵娘的。”
不說不吭聲,一說就也在考慮,怎麽和日本人一個德性,這隻老狐狸。
商量後兩人達成一致意見:影片還是精準投放相應市場為好,除了日本本土之外,主攻歐洲和北美,國內發行影像製品為宜,誰感興趣誰買。
如此一來這片子似乎沒必要和北影合作,這恐怕是韓廠長一直考慮而不吭聲的主要原因。
不過蘇長青不這麽考慮問題,他比韓廠長還要了解韓廠長,明年他就要帶著北影並入中影了,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得培養些故人之情。
“長青啊,好好幹,千萬別學某些年輕導演,走出去就得意忘形,忘了根植在哪塊土壤上。”
韓廠長,你也好好幹,大家共同進步。
《來自星星的你》收視效益和口碑都爆棚,央視一套下了以後接著就二套重播,熱度依舊。
穆沐進一步鞏固了當紅一線的地位,胡軍也爆紅,而吳鯨和王保強也打開了相當的知名度。
黃勃和黃楊在鼓搗新劇本,到時候可以帶上王保強一起拍,其他人接下去幹什麽?
杜可可嚐到了甜頭:“電影不如電視劇有意思,你看看胡軍,一部戲下來家喻戶曉,吳鯨、王保強玩命拍電影,票房也破了記錄,名氣就差了點意思,無論是掙錢還是捧角,電視劇都更有利。”
穆沐也摟著蘇長青手臂問:“接下去你讓我幹什麽?”
這個動作和神情似曾相識,蘇長青終於有點愧疚了。
錢不但是感情最好的載體,也是歉意最好的媒介,那就開拍新的電視劇,讓人家多賺些錢和名氣彌補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