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廠也終於明白這個年輕人,找人托到自己跟前的原因,他想和之前在市裏的板材廠一樣,拿到一個階梯價。
高重山抱著希望道:“您主管銷售,應該很清楚,這個行業就該是有多少能力吃多少飯。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國家都在說大鍋飯不可取,你的想法是好的。不過我們從來沒有這種先例,需要開會討論,我也實話告訴你,這事我說了不算。”
齊廠也很無奈,他自己是讚同這個說法的,但他心裏明白,廠子裏的問題已經是積重難返。
別看現在產銷兩旺,那是他們體量大有先發優勢,要是一直躺在功勞薄上,等那些私營廠趕上來,很難說會怎麽樣?
他也想在廠子裏搞改革,就比如說,討論了很久的將工作效率和工作量同獎金掛勾,半年都沒通過。這還隻是獎金,如果說和工資掛勾,工人怕不是要把他生吃了。
經商銷按銷售額分級雖然是好事,但按廠子裏的管理水平,最後有極大可能會變成變相的降價銷售,不管用什麽方法,最後所有經銷商都能享受到最低折扣。
明明是個好政策,在新開的小廠子裏運行良好,但照搬到大廠裏,就會水土不服,憑空生出事端,甚至因此遭受損失。
當然,這樣的事,齊廠是不會跟一個剛剛認識的小年輕深談的,隻能用中國人都能聽懂的話術告訴他,需要討論。所謂的需要討論,就是變相的拒絕。
高重山明白了,沒有再繼續遊說下去,而是說起現在全國的股份製改革,很多工廠和外資合營,或是直接被私人承包。
齊廠感慨道:“有時候,不這樣改變一下,就沒法管理。同樣的工人,在國營廠裏吃大鍋飯除了幹活不積極什麽都積極,去了外資廠被管的服服貼貼,你能說什麽呢?可能,這就是製度問題吧。”
高重山一愣,心想他算不算是找到了製度問題的由來。
但他也相當理解齊廠的感受,“板材廠就沒有這樣的計劃嗎?”
“嗬,要是有外資肯來,上頭肯定願意啊,他們可巴不得多幾家中外合資,算政績的。不過輕工業好找,我們板材廠很難的。”齊廠倒是願意在這上頭多聊幾句,可見平時也很關注這方麵的政策。
高重山就納悶了,他不太清楚當初板材廠發生了什麽,他前世接觸的時候,廠子就已經被私人承包,據說也是之前的副廠長。
難道當年齊廠沒參加競爭嗎?按道理,一個主管銷售的副廠長,不是應該更有承包的能力嗎?
眼看自己的想法談不成,高重山也不懊惱,簽個經銷合同總可以吧。
那當然是可以的,但每次拿貨都有規定,好賣的必須搭點不好賣的,總之花頭很多。高重山也隻能苦笑著先接受再說,省城的板材廠本來就是他的備胎,萬一運輸出了問題,可以從省城進貨救急。
而且省城的板材廠就有實木板材,可以滿足高端客戶的需求。
更何況,省城的板材廠以後會進行改革,他也有一點想法,看看到時能不能摻一腳。而最適合合作的人,就是齊副廠長,思想不守舊,做事也有能力,就是缺少一點魄力。
關係得提前打下,不然到了關鍵時候,誰有閑功夫跟你一個陌生人交心。
王建設陪著高重山轉了一圈,心境完全不一樣了。怎麽說呢,一個從小生活在固定環境中,到了年紀上學,畢業之後進廠的人,接觸的都是身邊的事。
外頭的事,看看新聞看看報,對國際形勢,國家大事,各種突發案件,各家的八卦是了若指掌。但這種了若指掌更像是一種精力無處發泄,而培養起來的愛好。
看到大福的努力,高重山的籌劃,年紀輕輕已經可以和廠長在一個飯桌上商談生意,討論合同。這一切對於王建設來說,都是新鮮的,有趣的,從未體驗過的感覺。
王建設看高重山和大福,就如同看到了另一種人生,更加精彩的,體驗感更強,更有滿足感的人生。
不過想想老婆孩子,和現在安逸的生活,他又摸了摸鼻子,還是安安穩穩過日子吧。
回到家,楊德兵正等著他呢,叫的挺親熱,“王哥,你最近牛了啊。跑上生意了,怎麽,打算出來了。”
“你這狗鼻子,真是靈,不過不是我,是我一個小兄弟,大福回來幫著他忙活呢。我不過就是幫著跑跑腿,朋友嘛。”王建設一直記得,大福和高重山不喜歡楊德兵的事,所以喝酒也沒想過把他們湊到一塊。
可現在,楊德兵主動提出來,想和高重山認識,“王哥也是,你的兄弟就是我的兄弟,怎麽能不叫出來一塊喝酒,來來來,今天晚上我作東,不來就是看不起我。”
這個,王建設實在不好意思拒絕楊德兵,但給自己留了個時間,說高重山這會兒忙著開店,等自己問問,找個時間一塊聚聚,到時候他作東。
楊德兵就是知道王建設一定會把作東的事攬過去,才會不斷的過嘴癮。得到滿意的答複,心滿意足的離開,臨走還不忘說盡快。
王建設的老婆從屋裏走出來,搖頭道:“貨比貨得扔,人比人得死。”
這話王建設可不樂意聽,“你不能光用物質來看人。”
“嗬,那你用精神看了?你給他打幾分啊?”老婆冷笑,還說是朋友,逢年過節上門,敷衍的很。倒是每回有事求幫忙,態度積極。
哪回喝酒都叫著自己作東,最後沒一回是他作東,這份雞賊要是去當倉庫管理員,年底一對帳,嗬,準保多出二擔大米。
高重山還在兩頭忙活呢,家具店的裝修他不能一股腦都交給大福,很多具體的東西得自己看著,不然後頭不好改。
而這個時候,高重山深深認識到,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成本到底有多高。自己腦子裏花一個小時想好的東西,但就算花三個小時告訴其他人,這個人也未必能夠全部理解。
沒有長時間共同工作的默契和理解力,溝通成本可能是管理當中耗時最大,也最難解決的問題。
高重山抱著希望道:“您主管銷售,應該很清楚,這個行業就該是有多少能力吃多少飯。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國家都在說大鍋飯不可取,你的想法是好的。不過我們從來沒有這種先例,需要開會討論,我也實話告訴你,這事我說了不算。”
齊廠也很無奈,他自己是讚同這個說法的,但他心裏明白,廠子裏的問題已經是積重難返。
別看現在產銷兩旺,那是他們體量大有先發優勢,要是一直躺在功勞薄上,等那些私營廠趕上來,很難說會怎麽樣?
他也想在廠子裏搞改革,就比如說,討論了很久的將工作效率和工作量同獎金掛勾,半年都沒通過。這還隻是獎金,如果說和工資掛勾,工人怕不是要把他生吃了。
經商銷按銷售額分級雖然是好事,但按廠子裏的管理水平,最後有極大可能會變成變相的降價銷售,不管用什麽方法,最後所有經銷商都能享受到最低折扣。
明明是個好政策,在新開的小廠子裏運行良好,但照搬到大廠裏,就會水土不服,憑空生出事端,甚至因此遭受損失。
當然,這樣的事,齊廠是不會跟一個剛剛認識的小年輕深談的,隻能用中國人都能聽懂的話術告訴他,需要討論。所謂的需要討論,就是變相的拒絕。
高重山明白了,沒有再繼續遊說下去,而是說起現在全國的股份製改革,很多工廠和外資合營,或是直接被私人承包。
齊廠感慨道:“有時候,不這樣改變一下,就沒法管理。同樣的工人,在國營廠裏吃大鍋飯除了幹活不積極什麽都積極,去了外資廠被管的服服貼貼,你能說什麽呢?可能,這就是製度問題吧。”
高重山一愣,心想他算不算是找到了製度問題的由來。
但他也相當理解齊廠的感受,“板材廠就沒有這樣的計劃嗎?”
“嗬,要是有外資肯來,上頭肯定願意啊,他們可巴不得多幾家中外合資,算政績的。不過輕工業好找,我們板材廠很難的。”齊廠倒是願意在這上頭多聊幾句,可見平時也很關注這方麵的政策。
高重山就納悶了,他不太清楚當初板材廠發生了什麽,他前世接觸的時候,廠子就已經被私人承包,據說也是之前的副廠長。
難道當年齊廠沒參加競爭嗎?按道理,一個主管銷售的副廠長,不是應該更有承包的能力嗎?
眼看自己的想法談不成,高重山也不懊惱,簽個經銷合同總可以吧。
那當然是可以的,但每次拿貨都有規定,好賣的必須搭點不好賣的,總之花頭很多。高重山也隻能苦笑著先接受再說,省城的板材廠本來就是他的備胎,萬一運輸出了問題,可以從省城進貨救急。
而且省城的板材廠就有實木板材,可以滿足高端客戶的需求。
更何況,省城的板材廠以後會進行改革,他也有一點想法,看看到時能不能摻一腳。而最適合合作的人,就是齊副廠長,思想不守舊,做事也有能力,就是缺少一點魄力。
關係得提前打下,不然到了關鍵時候,誰有閑功夫跟你一個陌生人交心。
王建設陪著高重山轉了一圈,心境完全不一樣了。怎麽說呢,一個從小生活在固定環境中,到了年紀上學,畢業之後進廠的人,接觸的都是身邊的事。
外頭的事,看看新聞看看報,對國際形勢,國家大事,各種突發案件,各家的八卦是了若指掌。但這種了若指掌更像是一種精力無處發泄,而培養起來的愛好。
看到大福的努力,高重山的籌劃,年紀輕輕已經可以和廠長在一個飯桌上商談生意,討論合同。這一切對於王建設來說,都是新鮮的,有趣的,從未體驗過的感覺。
王建設看高重山和大福,就如同看到了另一種人生,更加精彩的,體驗感更強,更有滿足感的人生。
不過想想老婆孩子,和現在安逸的生活,他又摸了摸鼻子,還是安安穩穩過日子吧。
回到家,楊德兵正等著他呢,叫的挺親熱,“王哥,你最近牛了啊。跑上生意了,怎麽,打算出來了。”
“你這狗鼻子,真是靈,不過不是我,是我一個小兄弟,大福回來幫著他忙活呢。我不過就是幫著跑跑腿,朋友嘛。”王建設一直記得,大福和高重山不喜歡楊德兵的事,所以喝酒也沒想過把他們湊到一塊。
可現在,楊德兵主動提出來,想和高重山認識,“王哥也是,你的兄弟就是我的兄弟,怎麽能不叫出來一塊喝酒,來來來,今天晚上我作東,不來就是看不起我。”
這個,王建設實在不好意思拒絕楊德兵,但給自己留了個時間,說高重山這會兒忙著開店,等自己問問,找個時間一塊聚聚,到時候他作東。
楊德兵就是知道王建設一定會把作東的事攬過去,才會不斷的過嘴癮。得到滿意的答複,心滿意足的離開,臨走還不忘說盡快。
王建設的老婆從屋裏走出來,搖頭道:“貨比貨得扔,人比人得死。”
這話王建設可不樂意聽,“你不能光用物質來看人。”
“嗬,那你用精神看了?你給他打幾分啊?”老婆冷笑,還說是朋友,逢年過節上門,敷衍的很。倒是每回有事求幫忙,態度積極。
哪回喝酒都叫著自己作東,最後沒一回是他作東,這份雞賊要是去當倉庫管理員,年底一對帳,嗬,準保多出二擔大米。
高重山還在兩頭忙活呢,家具店的裝修他不能一股腦都交給大福,很多具體的東西得自己看著,不然後頭不好改。
而這個時候,高重山深深認識到,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成本到底有多高。自己腦子裏花一個小時想好的東西,但就算花三個小時告訴其他人,這個人也未必能夠全部理解。
沒有長時間共同工作的默契和理解力,溝通成本可能是管理當中耗時最大,也最難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