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吏吐出鮮血,他知道,這是反噬。
在李吏吐出鮮血的時候,白展也是一步迎了過來,想看看李吏到底是什麽情況,但是白展來到跟前卻被李吏一把攔住。
“沒什麽大事,不用擔心。”
聞言,白展這才放下心來,原本他以為李吏會以此怪罪自己,認為是自己弄出來的問題,所以才前來看看,但是李吏的一句話卻打消了白展所有的顧慮。
“看來這李吏也是個明白事理的人,自己多慮了。”
白展想到。
當下,白展也不小家子模樣,索性就任由李吏去了,他也看出,李吏隻不過是受了一點反噬,沒有什麽大問題。
“老子被關在這裏?”
李吏提出自己的疑惑,雖然這個問題並不是怎麽合理,但是李吏也隻能夠這麽問了,因為除了這個,李吏實在想不出還會有其他別的什麽。
“可以這麽說,也可以不這麽說。
聽李吏問完,白展臉色有些猶豫,但是還是說了出來。
聞言,李吏懷疑的看了一眼白展,你要說就說,要不說就不說,這是什麽意思?這是告訴我還是沒告訴我?
李吏皺了皺眉頭。
白展見李吏麵露不塊之色,自然知道李吏想什麽,當下臉色有些苦澀。
“李公子,其實我也不知道裏麵到底是不是老子,按照典籍上的記載,裏麵是老子本人,但是我研究典籍這麽多年,卻是認為裏麵的不應該是老子本人,應該是老子的一道身外化身,所以我剛才才會那麽告訴你。”
聞言,李吏眼中露出思索之色,突然想起了畫麵最後的一幕。
“你們典籍中有關於老子化胡經的記載麽?”
白展臉上露出思索之色,片刻之後,笑了笑。
“李公子可願意聽個故事?”
“說。”
“華夏自古以來儒釋道三家呈現三足鼎立之勢,道教和佛教作為華夏曆史上兩個最優質的宗教,至今仍有很大的影響力,但是儒家卻是修煉沒落了,如今儒家的傳人所剩無幾,而儒家與釋家在大部分時候都是和諧相處的。”
“全真祖師王重陽曾經說過這麽一句話,不知道李公子有沒有聽過。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紅蓮白藕青荷葉,三教原來是一家。”
白展朝李吏問道。
李吏點了點頭,這句話他當然聽過,在李吏第一次聽過這句話的時候,並不知道這是什麽意思,在他看來這似乎是一個病句,儒釋道三家怎麽可能是一家呢?
這在道理上講不通啊。
見李吏點頭,白展臉上一絲讚許之色閃過。然後繼續說道。
“話雖然這麽說,但是儒家跟釋家這兩者的信仰群眾實在太龐大了,圈子一大,什麽鳥都有。所以這兩家在宣揚自己的經典的時候,不免會產生一些衝突。其中有些衝突曠日持久,吸引了無數高人參與,成為一場橫跨道、釋兩大圈子的千年大戰,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我記得有一本書叫做史記來著,這本書裏麵就記載老子西出函穀關,應關守邀請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然後欣然出關,留給了世人無盡猜想。這是道家的傳播之使,是釋家在漢明帝時傳入中土後,雖然是從波斯也就是現在的印度傳播而來的,但是釋家一直積極融入華夏文化,其中不免有攀附中土典故與釋典之舉。而中土人士對佛教理論也不是很熟悉,久而久之,傳了一則奇怪的流言:“老子出函穀關後,化身為胡佛,去了印度,又開一教。”
頓了頓,白展繼續說道。
當然這句話是屬於無稽之談,比如漢桓帝時,襄楷上書提到:“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到了三國時期,魏略又稱:“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這則流言到底是怎麽形成的?始作俑者是和尚還是道士?這些已不可考。但至少可證明這個說法頗為流行,已成俗論。
“到了晉惠帝時,出了一位天師道祭酒王浮,他與和尚帛遠辯論,卻總是贏不了。王浮麵子掛不住,遂腦洞大開,根據這些傳言編了一本同人文,叫做老子化胡經。這部經文是這麽寫的:
是時太上老君寄胎為人……爾時老君須皓白。登即能行。步生蓮花。乃至於九。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而告人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
我令尹喜。乘彼月精。降中天竺國入乎白淨夫人口中托蔭而生。號為悉達。舍太子位。入山修道。成無上道。號為佛陀。襄王之時。其歲乙酉。我還中國。教化天人。”
“事情就是這樣,雖然是傳說,但是大抵上也就是這麽個道理。”
白展這樣說道,說完,白展不再說話,李吏也陷入了沉思。
聽白展說完,李吏嘴角撇了撇,看看,老子轉世成人的異象,完全是釋迦降生的那一套。更狠的是,釋迦牟尼居然隻是區區函穀關的守官尹喜轉世,比老子低了不止一個等級。
李吏心裏誹腹道。
按照這個說法,整個佛教的根源就是中原道教,現在不過是從天竺回傳中土罷了。李吏曾經看過一部典籍,叫做老子西升經。這部典籍作品,可以視為老子化胡經的一個版本。它的成書時間不詳,但肯定在漢晉之間。這部經文以尹喜的口氣記述老子教誨,開頭即開宗明義:“老君西升,開道竺乾;號古先生,善入無為。”
但是其中心思想跟化胡經差不多。
佛家教主,反成了他教低級化身。這兩本典籍實在太狠了。道家很高興,但釋家卻是忍無可忍了,就是是嬸嬸可忍,叔叔也不可忍!
所以曆代高僧一聽“老子化胡”四個字,就肝火上升,一波接一波地犯嗔戒。
道家的和尚們崇尚和平,滿嘴教義,所以他們的反擊方式也很文藝。和尚們說,你們寫經書?好啊!我們也寫!看誰的影響力大!
所以先是東晉時候的一位佛教大手,寫了一部大灌頂經,裏麵開了一個腦洞:佛語阿難葬法無數。吾今當為略說少事。示現未來諸眾生也。我此國土水葬火葬。塔塚之葬其事有三。閻浮界內有震旦國。我遣三聖在中化導。人民慈哀禮義具足。上下相率無逆忤者。
你不是說老子去天竺傳的佛教嗎?那我就反著寫,是佛祖早早就派了三聖來震旦即中國護法傳教!
釋迦出書了,道家一看,你這不是找事麽?
道家不服,所以道教的反擊也很快。劉宋末年,一個顧歡的道士表了夷夏論,劈頭就是一句:尋二教之源,故兩標經句。道經雲:「老子入關之天竺維衛國,國王夫人名曰淨妙,老子因其晝寢,乘日精入淨妙口中,後年四月八日夜半時,剖左腋而生,墜地即行七步,於是佛道興焉。」此出玄妙內篇。。
這個玄妙內篇,估計是老子化胡經的另外一個版本,繪聲繪色地把釋迦出生的故事,加了一個老子投胎的前綴,添加了好多細節。顧歡借此宣稱,佛、道同源,而道是源頭。中國人學什麽佛法啊,正根就在中原。
這篇玄妙內篇一出,佛教界立刻炸了毛。各位高僧紛紛撰文予以反駁,更有一代同人大手站出來,把大灌頂經“三聖東來”的設定又揮了一下,寫成了一部清淨行法經。
這清淨行法經是這麽說的:佛遺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薩彼稱孔丘,光淨菩薩彼雲顏回,摩訶迦葉彼稱老子。須那經雲。吾入滅千載之後。教流於東土。王及人民。奉戒修善者眾。
這次釋家的反擊比大灌頂經要更犀利,腦洞更大:什麽老子化胡,我告訴你,你們引以為豪的老子、孔子、顏回,其實都是咱家菩薩轉世,是佛祖派來中原地。孔子前世是儒童菩薩,顏回是光淨菩薩,有名有姓。至於老子,……人家老子前世乃是迦葉,是如來的弟子。所以道士見和尚,自動矮一輩!
這個說法影響頗大,據說在溧水縣之南七十五裏處,相傳有儒童寺,本為孔子祠,後來就因為這個傳說,給改了。
神仙打架,凡人受災,儒家在一旁欲哭無淚,你們兩家打架,我真是躺著也中槍啊……
從清淨行法經開始,佛家便一不可收拾,朝著不靠譜的路子一去不回。
不僅如此,這些宗教往往以皇權為屏障,用皇權作為擴大自己影響力的工具。
在漢朝便有這麽一個例子,也不知道是不是有哪個和尚在漢明帝耳邊吹了什麽風,反正就是不知道因為什麽,漢明帝忽然心有所感,派人去迎回來佛家的四十二章經,安置在白馬寺,又請來一個叫摩騰的高僧說法。結果這個舉措,惹出了五嶽十八山觀太上三洞的諸多道家弟子,聲稱這是邪教,要跟和尚在白馬寺鬥法。
這種鬥法大體上都是一樣的,接下來的劇情,和車遲國差不多。六百九十人的道士,拿了靈寶真文太上玉訣三元符錄等五百九十卷,置於西壇;又把茅成子許成子黃子老子等二十七家子書有百三十五卷,放在中壇。摩騰大師隻把佛舍利和經像放在東壇。
道士們說,如果道經火焚不壞,則道家是真。結果一把火燒過去,道教經典登時灰飛煙滅。圍觀群眾大驚失色,紛紛稱讚佛法無邊,於是……
時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環如蓋。遍覆大眾映蔽日光。摩騰法師踴身高飛。坐臥空中廣現神變。於時天雨寶花在佛僧上。又聞天樂感動人情。大眾感悅歎未曾有。皆繞法蘭請說法要。
這故事破綻不少,比如漢明帝時連五鬥米教都沒有呢,哪來的那麽多道士和典籍?
不過這個故事的畫麵感挺強,於是流傳頗廣。後來唐太宗李世民路過白馬寺,還看見裏麵有個焚經台,還吟詩一:門徑蕭蕭長綠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漫說函關去,白馬親從印土來。確實是非憑烈焰,要分真偽築高台。春風也解嫌狼藉,吹盡當年道教灰。
有一次,北魏孝明帝召集了一個叫薑斌的道士和法師曇謨,討論老子化胡。薑斌手裏有另外一部同人作品,叫做老君開天經,兩邊就開始辯論起來了。
隻是這些東西怎麽看起來怎麽不靠譜啊?
……
“那你是怎麽認為的?”
李吏朝白展問道。
聞言,白展臉上露出疑惑。
“其實我也不知道,如果儒釋道三家真的是有什麽關聯的話,那就太神奇了,這種事情,若是說出來,恐怕……”
接下來的話,白展沒有說出來,但是誰都知道,這種事情如果說出來的話,一定會被人視為是異端,異端會有什麽下場?
現在怎麽處理異端李吏不知道,反正在以前都是要綁在柱子上燒死的……
李吏不想做異端,李吏也不想被燒死,所以這件事情李吏要慎重。
二人沒有再言語,繼續朝前方走去。
山還是山,路還是路,隻不過李吏再次邁開步伐之時,心裏卻不知道為何有了一絲莫名其妙的沉重,就好像前方有什麽艱苦的任務在等待著李吏一般。
氣氛不知不覺中有些壓抑。
李吏朝前方看去,與其他山峰不同,這幾個山峰中卻是有植被。
看見這座山峰,李吏眉頭一皺,這座山峰跟之前的不同,之前的看起來都跟死物一般,但是眼前這座,在李吏看來卻是不知為何有那麽一絲靈氣,或許與其說是靈氣,不如說那是活氣。
前方的景色跟後麵有著明顯的顏色分明。
李吏剛剛踏上這裏一步的時候,突然地麵一陣震動。
“咦?”
白展出驚訝,如臨大敵,但是看李吏如此淡定,白展不由得平淡下來。
隻見那覆蓋了高山一半麵積的植被,在這一刻突然瘋狂的增長起來,這些植被有插進那石縫之中,有的卻是不斷的朝著山峰的一頭而去。
在短短的時間內,這些植被就好像是蟄伏了已久的戰士,突然在這一刻威了,將整座山峰都給覆蓋住了。
山峰被覆蓋住,雖然山峰依然是朝著山丘撞擊而去,然而,在李吏看來,這山峰已經是和山丘融為一體了,兩者共同組成了一個新的存在,那就是山脈。
山脈,是一片延綿青山的統稱,而現在,這山丘和高山的碰撞,終於是來山脈有了一個雛形。
山丘是頭,高山是身,如有兩角……
看到這裏李吏眼神閃爍,在這一刻,他突然對於山脈有了更多的理解。
“真的是這樣麽……”
李吏眼中閃過思索,或許他已經知道了什麽了。
沒有任何的言語,李吏靜靜的看著眼前的這幾座高山經曆著更多次的地殼運動。
在這些地殼運動當中,又有更多的土包出現,同時,這剩下的三座高山也同樣是被綠色的植被給包圍在了一起,這些高山和土丘練成了一片,成為了山脈。
山脈出現了,而在這片大地之上,這樣的場景並不少見,各處各地都在上演著這一幕。
看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這些山脈,李吏知道,這還沒有結束,這還隻是一個開始,山與山之間的碰撞結束之後,就該輪到這些小山脈了。
靜待時光流逝,當天空的白雲不知道飄過多少次的時候,大地震動終於又來臨了。
而且這一次的震動,前所未有的劇烈,整片大地到處都是裂縫,一眼望去是無盡的深淵,而在這劇烈的運動當中,不少山脈甚至開始移動了位置,互相撞擊在了一起。
李吏的目光依然是盯著那山丘和高山組成的山脈,此時的山丘已經是完全統治了那三座高山。成為了一座小型的山脈,而迎麵撞來的也是一座小型的山脈。
兩座山脈碰撞,無數座高山攔腰截斷,秦宇的目光僅僅的盯著那座山丘。在這兩座小型山脈的碰撞中,這山丘卻是沒有受到多大的損害,因為,這山丘矮。
是的,相比於那些動則千米以上的山峰。這隻有五百米高度的山丘隻能算是矮個子,可正是因為是矮個子,在兩座山脈的碰撞中,在那些高山紛紛滾落截斷的時候,山丘依然是保持了大半原貌。
李吏看著新的山脈的模樣,眼中卻是有著若有所思之色。也許,換一個人來看這些畫麵,最多隻會是把這當做一個記錄片來看,一個記錄山脈是如何形成的紀律片。
但是李吏不是,李吏是一位風水相師,看著這山脈從最早的十個小土包再到山丘和高山,再到山脈與山脈之間的碰撞,帶給李吏的感悟是巨大的。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這一幕,或許是在講述著什麽,是什麽東西形成的過程。
山脈的碰撞。最後成就的卻是這一座山丘,而在這山脈的碰撞當中,李吏清楚的感覺到,這山脈之中。龍脈之氣在在不斷的凝聚。
一處處的風水寶地開始出現,這一次的山脈碰撞,讓得李吏清楚的看到,這些真穴之地是如何形成的,親眼目睹了這些真穴之地形成的過程,這對李吏在山脈之中如何尋穴有著巨大的幫助。
而如此寶貴的機會。恐怕除了李吏,這世上也沒有其他風水相師可以遇到。
這樣的機遇,對於李吏來說,恐怕隻有九鼎才跟麻衣經可以跟之相比較。
山脈的碰撞還在繼續,而李吏依然是沒有收回目光,因為,他還沒有看到最終形成物體的出現。
時間還在流逝,十幾次的山脈碰撞之後,那小山丘帶領的山脈,已經是成了一個龐然大物,青山延綿過了數千米,最高的山脈更是達到了上萬米的高度,這樣的高度,就是後世都沒有山峰可以相提並論。
大地雖然還會震動,但是對於這座山脈來說,已經是對它造成不了任何的影響了,無非是再給它的山脈擴大增加機會。
當山脈開始固定了下來之後,李吏突然敏銳的察覺到,這山脈之間的那些風水真穴之間似乎有了某種聯係,朝著某種方向展了。就好像在一張布滿了各種磁場的地圖中,這些磁場開始朝著一個方向擴散。
“終要形成了”
李吏輕吐出這五個字,目光卻是死死的盯著那山丘所在的位置,而就在下一刻,一聲悶吼之聲在這片山脈,在這片蒼穹之下響徹。
山丘所在之處,突然噴出無數青氣,這青氣拋灑出來,快的被山脈的植被所吸收。而這些植被,以李吏肉眼所見的度開始在改變,它們,改變著這山脈的外形。
轟隆隆!
雷霆宛若滅世,劈落在山脈之上,仿佛要將這山脈毀滅,一時之間,山脈之上,碎石橫飛,不少山峰直接是被雷霆給劈斷了一半,傾倒在了其他的山峰之上。
無數的植被雷霆劈毀,到處都是一片焦土,然而,李吏卻是注意到,那山丘所在之處,卻是沒有任何的雷霆落下,那些雷霆似乎是很避諱那座山丘。
山脈被雷霆肆虐,李吏的眼睛卻是微微眯了起來,因為,他現,這雷霆並不是真的要毀滅山脈,更像是,更像是在雕琢著山脈。
沒錯,就是雕琢,在這雷霆之下,山脈的外形又有了微微的改變,就好像一個人的身軀,朝著完美的曲線進。
“牛角,牛脊,牛尾……”
李吏看著山脈,目光不斷的移動,最後,落在了山丘之上,而此時這山丘卻是突然金光萬丈,一頭青牛的身影從山丘之中緩緩出,抬頭甩了甩尾巴。
兩座山脈合並在了一起,終於露出了最終麵目!
那是一頭牛!
是老子的青牛!
李吏眼中露出驚駭,這哪裏是什麽老子身外化身的密境,這分明就是老子的那頭青年麽!
李吏轉過頭去想要詢問一下白展,但是李吏剛剛轉過頭,就被白展的模樣給雷住了。
隻見白展目不轉睛的看著眼前的青牛,眼神呆滯,目中無神。
隻見白展嘴角抽了抽。突然爆出了一句粗口。
“先人板板,說好的老子呢……”
在李吏吐出鮮血的時候,白展也是一步迎了過來,想看看李吏到底是什麽情況,但是白展來到跟前卻被李吏一把攔住。
“沒什麽大事,不用擔心。”
聞言,白展這才放下心來,原本他以為李吏會以此怪罪自己,認為是自己弄出來的問題,所以才前來看看,但是李吏的一句話卻打消了白展所有的顧慮。
“看來這李吏也是個明白事理的人,自己多慮了。”
白展想到。
當下,白展也不小家子模樣,索性就任由李吏去了,他也看出,李吏隻不過是受了一點反噬,沒有什麽大問題。
“老子被關在這裏?”
李吏提出自己的疑惑,雖然這個問題並不是怎麽合理,但是李吏也隻能夠這麽問了,因為除了這個,李吏實在想不出還會有其他別的什麽。
“可以這麽說,也可以不這麽說。
聽李吏問完,白展臉色有些猶豫,但是還是說了出來。
聞言,李吏懷疑的看了一眼白展,你要說就說,要不說就不說,這是什麽意思?這是告訴我還是沒告訴我?
李吏皺了皺眉頭。
白展見李吏麵露不塊之色,自然知道李吏想什麽,當下臉色有些苦澀。
“李公子,其實我也不知道裏麵到底是不是老子,按照典籍上的記載,裏麵是老子本人,但是我研究典籍這麽多年,卻是認為裏麵的不應該是老子本人,應該是老子的一道身外化身,所以我剛才才會那麽告訴你。”
聞言,李吏眼中露出思索之色,突然想起了畫麵最後的一幕。
“你們典籍中有關於老子化胡經的記載麽?”
白展臉上露出思索之色,片刻之後,笑了笑。
“李公子可願意聽個故事?”
“說。”
“華夏自古以來儒釋道三家呈現三足鼎立之勢,道教和佛教作為華夏曆史上兩個最優質的宗教,至今仍有很大的影響力,但是儒家卻是修煉沒落了,如今儒家的傳人所剩無幾,而儒家與釋家在大部分時候都是和諧相處的。”
“全真祖師王重陽曾經說過這麽一句話,不知道李公子有沒有聽過。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紅蓮白藕青荷葉,三教原來是一家。”
白展朝李吏問道。
李吏點了點頭,這句話他當然聽過,在李吏第一次聽過這句話的時候,並不知道這是什麽意思,在他看來這似乎是一個病句,儒釋道三家怎麽可能是一家呢?
這在道理上講不通啊。
見李吏點頭,白展臉上一絲讚許之色閃過。然後繼續說道。
“話雖然這麽說,但是儒家跟釋家這兩者的信仰群眾實在太龐大了,圈子一大,什麽鳥都有。所以這兩家在宣揚自己的經典的時候,不免會產生一些衝突。其中有些衝突曠日持久,吸引了無數高人參與,成為一場橫跨道、釋兩大圈子的千年大戰,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我記得有一本書叫做史記來著,這本書裏麵就記載老子西出函穀關,應關守邀請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然後欣然出關,留給了世人無盡猜想。這是道家的傳播之使,是釋家在漢明帝時傳入中土後,雖然是從波斯也就是現在的印度傳播而來的,但是釋家一直積極融入華夏文化,其中不免有攀附中土典故與釋典之舉。而中土人士對佛教理論也不是很熟悉,久而久之,傳了一則奇怪的流言:“老子出函穀關後,化身為胡佛,去了印度,又開一教。”
頓了頓,白展繼續說道。
當然這句話是屬於無稽之談,比如漢桓帝時,襄楷上書提到:“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到了三國時期,魏略又稱:“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這則流言到底是怎麽形成的?始作俑者是和尚還是道士?這些已不可考。但至少可證明這個說法頗為流行,已成俗論。
“到了晉惠帝時,出了一位天師道祭酒王浮,他與和尚帛遠辯論,卻總是贏不了。王浮麵子掛不住,遂腦洞大開,根據這些傳言編了一本同人文,叫做老子化胡經。這部經文是這麽寫的:
是時太上老君寄胎為人……爾時老君須皓白。登即能行。步生蓮花。乃至於九。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而告人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
我令尹喜。乘彼月精。降中天竺國入乎白淨夫人口中托蔭而生。號為悉達。舍太子位。入山修道。成無上道。號為佛陀。襄王之時。其歲乙酉。我還中國。教化天人。”
“事情就是這樣,雖然是傳說,但是大抵上也就是這麽個道理。”
白展這樣說道,說完,白展不再說話,李吏也陷入了沉思。
聽白展說完,李吏嘴角撇了撇,看看,老子轉世成人的異象,完全是釋迦降生的那一套。更狠的是,釋迦牟尼居然隻是區區函穀關的守官尹喜轉世,比老子低了不止一個等級。
李吏心裏誹腹道。
按照這個說法,整個佛教的根源就是中原道教,現在不過是從天竺回傳中土罷了。李吏曾經看過一部典籍,叫做老子西升經。這部典籍作品,可以視為老子化胡經的一個版本。它的成書時間不詳,但肯定在漢晉之間。這部經文以尹喜的口氣記述老子教誨,開頭即開宗明義:“老君西升,開道竺乾;號古先生,善入無為。”
但是其中心思想跟化胡經差不多。
佛家教主,反成了他教低級化身。這兩本典籍實在太狠了。道家很高興,但釋家卻是忍無可忍了,就是是嬸嬸可忍,叔叔也不可忍!
所以曆代高僧一聽“老子化胡”四個字,就肝火上升,一波接一波地犯嗔戒。
道家的和尚們崇尚和平,滿嘴教義,所以他們的反擊方式也很文藝。和尚們說,你們寫經書?好啊!我們也寫!看誰的影響力大!
所以先是東晉時候的一位佛教大手,寫了一部大灌頂經,裏麵開了一個腦洞:佛語阿難葬法無數。吾今當為略說少事。示現未來諸眾生也。我此國土水葬火葬。塔塚之葬其事有三。閻浮界內有震旦國。我遣三聖在中化導。人民慈哀禮義具足。上下相率無逆忤者。
你不是說老子去天竺傳的佛教嗎?那我就反著寫,是佛祖早早就派了三聖來震旦即中國護法傳教!
釋迦出書了,道家一看,你這不是找事麽?
道家不服,所以道教的反擊也很快。劉宋末年,一個顧歡的道士表了夷夏論,劈頭就是一句:尋二教之源,故兩標經句。道經雲:「老子入關之天竺維衛國,國王夫人名曰淨妙,老子因其晝寢,乘日精入淨妙口中,後年四月八日夜半時,剖左腋而生,墜地即行七步,於是佛道興焉。」此出玄妙內篇。。
這個玄妙內篇,估計是老子化胡經的另外一個版本,繪聲繪色地把釋迦出生的故事,加了一個老子投胎的前綴,添加了好多細節。顧歡借此宣稱,佛、道同源,而道是源頭。中國人學什麽佛法啊,正根就在中原。
這篇玄妙內篇一出,佛教界立刻炸了毛。各位高僧紛紛撰文予以反駁,更有一代同人大手站出來,把大灌頂經“三聖東來”的設定又揮了一下,寫成了一部清淨行法經。
這清淨行法經是這麽說的:佛遺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薩彼稱孔丘,光淨菩薩彼雲顏回,摩訶迦葉彼稱老子。須那經雲。吾入滅千載之後。教流於東土。王及人民。奉戒修善者眾。
這次釋家的反擊比大灌頂經要更犀利,腦洞更大:什麽老子化胡,我告訴你,你們引以為豪的老子、孔子、顏回,其實都是咱家菩薩轉世,是佛祖派來中原地。孔子前世是儒童菩薩,顏回是光淨菩薩,有名有姓。至於老子,……人家老子前世乃是迦葉,是如來的弟子。所以道士見和尚,自動矮一輩!
這個說法影響頗大,據說在溧水縣之南七十五裏處,相傳有儒童寺,本為孔子祠,後來就因為這個傳說,給改了。
神仙打架,凡人受災,儒家在一旁欲哭無淚,你們兩家打架,我真是躺著也中槍啊……
從清淨行法經開始,佛家便一不可收拾,朝著不靠譜的路子一去不回。
不僅如此,這些宗教往往以皇權為屏障,用皇權作為擴大自己影響力的工具。
在漢朝便有這麽一個例子,也不知道是不是有哪個和尚在漢明帝耳邊吹了什麽風,反正就是不知道因為什麽,漢明帝忽然心有所感,派人去迎回來佛家的四十二章經,安置在白馬寺,又請來一個叫摩騰的高僧說法。結果這個舉措,惹出了五嶽十八山觀太上三洞的諸多道家弟子,聲稱這是邪教,要跟和尚在白馬寺鬥法。
這種鬥法大體上都是一樣的,接下來的劇情,和車遲國差不多。六百九十人的道士,拿了靈寶真文太上玉訣三元符錄等五百九十卷,置於西壇;又把茅成子許成子黃子老子等二十七家子書有百三十五卷,放在中壇。摩騰大師隻把佛舍利和經像放在東壇。
道士們說,如果道經火焚不壞,則道家是真。結果一把火燒過去,道教經典登時灰飛煙滅。圍觀群眾大驚失色,紛紛稱讚佛法無邊,於是……
時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環如蓋。遍覆大眾映蔽日光。摩騰法師踴身高飛。坐臥空中廣現神變。於時天雨寶花在佛僧上。又聞天樂感動人情。大眾感悅歎未曾有。皆繞法蘭請說法要。
這故事破綻不少,比如漢明帝時連五鬥米教都沒有呢,哪來的那麽多道士和典籍?
不過這個故事的畫麵感挺強,於是流傳頗廣。後來唐太宗李世民路過白馬寺,還看見裏麵有個焚經台,還吟詩一:門徑蕭蕭長綠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漫說函關去,白馬親從印土來。確實是非憑烈焰,要分真偽築高台。春風也解嫌狼藉,吹盡當年道教灰。
有一次,北魏孝明帝召集了一個叫薑斌的道士和法師曇謨,討論老子化胡。薑斌手裏有另外一部同人作品,叫做老君開天經,兩邊就開始辯論起來了。
隻是這些東西怎麽看起來怎麽不靠譜啊?
……
“那你是怎麽認為的?”
李吏朝白展問道。
聞言,白展臉上露出疑惑。
“其實我也不知道,如果儒釋道三家真的是有什麽關聯的話,那就太神奇了,這種事情,若是說出來,恐怕……”
接下來的話,白展沒有說出來,但是誰都知道,這種事情如果說出來的話,一定會被人視為是異端,異端會有什麽下場?
現在怎麽處理異端李吏不知道,反正在以前都是要綁在柱子上燒死的……
李吏不想做異端,李吏也不想被燒死,所以這件事情李吏要慎重。
二人沒有再言語,繼續朝前方走去。
山還是山,路還是路,隻不過李吏再次邁開步伐之時,心裏卻不知道為何有了一絲莫名其妙的沉重,就好像前方有什麽艱苦的任務在等待著李吏一般。
氣氛不知不覺中有些壓抑。
李吏朝前方看去,與其他山峰不同,這幾個山峰中卻是有植被。
看見這座山峰,李吏眉頭一皺,這座山峰跟之前的不同,之前的看起來都跟死物一般,但是眼前這座,在李吏看來卻是不知為何有那麽一絲靈氣,或許與其說是靈氣,不如說那是活氣。
前方的景色跟後麵有著明顯的顏色分明。
李吏剛剛踏上這裏一步的時候,突然地麵一陣震動。
“咦?”
白展出驚訝,如臨大敵,但是看李吏如此淡定,白展不由得平淡下來。
隻見那覆蓋了高山一半麵積的植被,在這一刻突然瘋狂的增長起來,這些植被有插進那石縫之中,有的卻是不斷的朝著山峰的一頭而去。
在短短的時間內,這些植被就好像是蟄伏了已久的戰士,突然在這一刻威了,將整座山峰都給覆蓋住了。
山峰被覆蓋住,雖然山峰依然是朝著山丘撞擊而去,然而,在李吏看來,這山峰已經是和山丘融為一體了,兩者共同組成了一個新的存在,那就是山脈。
山脈,是一片延綿青山的統稱,而現在,這山丘和高山的碰撞,終於是來山脈有了一個雛形。
山丘是頭,高山是身,如有兩角……
看到這裏李吏眼神閃爍,在這一刻,他突然對於山脈有了更多的理解。
“真的是這樣麽……”
李吏眼中閃過思索,或許他已經知道了什麽了。
沒有任何的言語,李吏靜靜的看著眼前的這幾座高山經曆著更多次的地殼運動。
在這些地殼運動當中,又有更多的土包出現,同時,這剩下的三座高山也同樣是被綠色的植被給包圍在了一起,這些高山和土丘練成了一片,成為了山脈。
山脈出現了,而在這片大地之上,這樣的場景並不少見,各處各地都在上演著這一幕。
看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這些山脈,李吏知道,這還沒有結束,這還隻是一個開始,山與山之間的碰撞結束之後,就該輪到這些小山脈了。
靜待時光流逝,當天空的白雲不知道飄過多少次的時候,大地震動終於又來臨了。
而且這一次的震動,前所未有的劇烈,整片大地到處都是裂縫,一眼望去是無盡的深淵,而在這劇烈的運動當中,不少山脈甚至開始移動了位置,互相撞擊在了一起。
李吏的目光依然是盯著那山丘和高山組成的山脈,此時的山丘已經是完全統治了那三座高山。成為了一座小型的山脈,而迎麵撞來的也是一座小型的山脈。
兩座山脈碰撞,無數座高山攔腰截斷,秦宇的目光僅僅的盯著那座山丘。在這兩座小型山脈的碰撞中,這山丘卻是沒有受到多大的損害,因為,這山丘矮。
是的,相比於那些動則千米以上的山峰。這隻有五百米高度的山丘隻能算是矮個子,可正是因為是矮個子,在兩座山脈的碰撞中,在那些高山紛紛滾落截斷的時候,山丘依然是保持了大半原貌。
李吏看著新的山脈的模樣,眼中卻是有著若有所思之色。也許,換一個人來看這些畫麵,最多隻會是把這當做一個記錄片來看,一個記錄山脈是如何形成的紀律片。
但是李吏不是,李吏是一位風水相師,看著這山脈從最早的十個小土包再到山丘和高山,再到山脈與山脈之間的碰撞,帶給李吏的感悟是巨大的。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這一幕,或許是在講述著什麽,是什麽東西形成的過程。
山脈的碰撞。最後成就的卻是這一座山丘,而在這山脈的碰撞當中,李吏清楚的感覺到,這山脈之中。龍脈之氣在在不斷的凝聚。
一處處的風水寶地開始出現,這一次的山脈碰撞,讓得李吏清楚的看到,這些真穴之地是如何形成的,親眼目睹了這些真穴之地形成的過程,這對李吏在山脈之中如何尋穴有著巨大的幫助。
而如此寶貴的機會。恐怕除了李吏,這世上也沒有其他風水相師可以遇到。
這樣的機遇,對於李吏來說,恐怕隻有九鼎才跟麻衣經可以跟之相比較。
山脈的碰撞還在繼續,而李吏依然是沒有收回目光,因為,他還沒有看到最終形成物體的出現。
時間還在流逝,十幾次的山脈碰撞之後,那小山丘帶領的山脈,已經是成了一個龐然大物,青山延綿過了數千米,最高的山脈更是達到了上萬米的高度,這樣的高度,就是後世都沒有山峰可以相提並論。
大地雖然還會震動,但是對於這座山脈來說,已經是對它造成不了任何的影響了,無非是再給它的山脈擴大增加機會。
當山脈開始固定了下來之後,李吏突然敏銳的察覺到,這山脈之間的那些風水真穴之間似乎有了某種聯係,朝著某種方向展了。就好像在一張布滿了各種磁場的地圖中,這些磁場開始朝著一個方向擴散。
“終要形成了”
李吏輕吐出這五個字,目光卻是死死的盯著那山丘所在的位置,而就在下一刻,一聲悶吼之聲在這片山脈,在這片蒼穹之下響徹。
山丘所在之處,突然噴出無數青氣,這青氣拋灑出來,快的被山脈的植被所吸收。而這些植被,以李吏肉眼所見的度開始在改變,它們,改變著這山脈的外形。
轟隆隆!
雷霆宛若滅世,劈落在山脈之上,仿佛要將這山脈毀滅,一時之間,山脈之上,碎石橫飛,不少山峰直接是被雷霆給劈斷了一半,傾倒在了其他的山峰之上。
無數的植被雷霆劈毀,到處都是一片焦土,然而,李吏卻是注意到,那山丘所在之處,卻是沒有任何的雷霆落下,那些雷霆似乎是很避諱那座山丘。
山脈被雷霆肆虐,李吏的眼睛卻是微微眯了起來,因為,他現,這雷霆並不是真的要毀滅山脈,更像是,更像是在雕琢著山脈。
沒錯,就是雕琢,在這雷霆之下,山脈的外形又有了微微的改變,就好像一個人的身軀,朝著完美的曲線進。
“牛角,牛脊,牛尾……”
李吏看著山脈,目光不斷的移動,最後,落在了山丘之上,而此時這山丘卻是突然金光萬丈,一頭青牛的身影從山丘之中緩緩出,抬頭甩了甩尾巴。
兩座山脈合並在了一起,終於露出了最終麵目!
那是一頭牛!
是老子的青牛!
李吏眼中露出驚駭,這哪裏是什麽老子身外化身的密境,這分明就是老子的那頭青年麽!
李吏轉過頭去想要詢問一下白展,但是李吏剛剛轉過頭,就被白展的模樣給雷住了。
隻見白展目不轉睛的看著眼前的青牛,眼神呆滯,目中無神。
隻見白展嘴角抽了抽。突然爆出了一句粗口。
“先人板板,說好的老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