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於一八八一年生在浙江省紹興府城裏的一家姓周的家裏。父親是讀書的;母親姓魯,鄉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夠看書的學力。聽人說,在我幼小時候,家裏還有四五十畝水田,並不很愁生計。但到我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麽也沒有了;我寄住在一個親戚家,有時還被稱為乞食者。我於是決心回家,而我的父親又生了重病,約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漸至於連極少的學費也無法可想;我的母親便給我籌辦了一點旅費,教我去尋無需學費的學校去,因為我總不肯學做幕友或商人,——這是我鄉衰落了的讀書人家子弟所常走的兩條路。
其時我是十八歲,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師學堂了,分在機關科。大約過了半年我又走出,改進礦路學堂去學開礦,畢業之後,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學。但待到在東京的預備學校畢業,我已經決意要學醫了,原因之一是因為我確知道了新的醫學對於日本的維新有很大的助力。我於是進了仙台(sendai)醫學專門學校,學了兩年。這時正值俄日戰爭,我偶然在電影上看見一個中國人因做偵探而將被斬,因此又覺得在中國還應該先提倡新文藝。我便棄了學籍,再到東京,和幾個朋友立了些小計畫,但都陸續失敗了。我又想往德國去,也失敗了。終於,因為我的母親和幾個別的人很希望我有經濟上的幫助,我便回到中國來;這時我是二十九歲。
我一回國,就在浙江杭州的兩級師範學堂做化學和生理學教員,第二年就走出,到紹興中學堂去做教務長,第三年又走出,沒有地方可去,想在一個書店去做編譯員,到底被拒絕了。但革命也就發生,紹興光複後,我做了師範學校的校長。革命**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長招我去做部員,移入北京,一直到現在。近幾年,我還兼做北京大學、師範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的國文係講師。
我在留學時候,隻在雜誌上登過幾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說是一九一八年,因了我的朋友錢玄同的勸告,做來登在《新青年》上的。這時才用“魯迅”的筆名(penname);也常用別的名字做一點短論。現在匯印成書的隻有一本短篇小說集《呐喊》,其餘還散在幾種雜誌上。別的,除翻譯不計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國小說史略》。
一九二五年六月。
其時我是十八歲,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師學堂了,分在機關科。大約過了半年我又走出,改進礦路學堂去學開礦,畢業之後,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學。但待到在東京的預備學校畢業,我已經決意要學醫了,原因之一是因為我確知道了新的醫學對於日本的維新有很大的助力。我於是進了仙台(sendai)醫學專門學校,學了兩年。這時正值俄日戰爭,我偶然在電影上看見一個中國人因做偵探而將被斬,因此又覺得在中國還應該先提倡新文藝。我便棄了學籍,再到東京,和幾個朋友立了些小計畫,但都陸續失敗了。我又想往德國去,也失敗了。終於,因為我的母親和幾個別的人很希望我有經濟上的幫助,我便回到中國來;這時我是二十九歲。
我一回國,就在浙江杭州的兩級師範學堂做化學和生理學教員,第二年就走出,到紹興中學堂去做教務長,第三年又走出,沒有地方可去,想在一個書店去做編譯員,到底被拒絕了。但革命也就發生,紹興光複後,我做了師範學校的校長。革命**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長招我去做部員,移入北京,一直到現在。近幾年,我還兼做北京大學、師範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的國文係講師。
我在留學時候,隻在雜誌上登過幾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說是一九一八年,因了我的朋友錢玄同的勸告,做來登在《新青年》上的。這時才用“魯迅”的筆名(penname);也常用別的名字做一點短論。現在匯印成書的隻有一本短篇小說集《呐喊》,其餘還散在幾種雜誌上。別的,除翻譯不計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國小說史略》。
一九二五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