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六:拘係之,乃從維之,王用亨於西山。
緊密聯係起來,用繩子牢牢捆住,君王在西山祭祀。
漢明帝和漢章帝以文化人,他們大力倡導教育,深入挖掘中國文化的內涵,通過文化的強大凝聚力,將東漢子民牢牢團結在一起。從此,東夷、西域、南越、北疆各個民族逐漸融合互通,共同造就了不可動搖的巍巍中華民族魂。
班固適逢其時,創作出了煌煌大賦《兩都賦》,極眾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該賦名列蕭統《文選》第一篇,文學評論家劉勰稱其賦“明絢以雅贍”。其中《西都賦》極力鋪陳長安之物產富庶、宮廷華麗,《東都賦》則言洛陽之盛況,已遠勝西都長安。所描繪者,正是中華之繁榮,兩漢之盛況。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他是班超的大哥,與司馬遷並稱“班馬”。
我一直相信,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英雄。他們天賦異稟,能人之所不能。班超是這樣的英雄,班固也是。因為這兩兄弟的功業,東漢班氏一門四傑,彪炳千秋。
班固家學淵源。他九歲能文善賦,十六歲入洛陽太學學習,二十三歲父死歸鄉時,已是通曉典籍,才學卓絕於當時。這時候的他,已立誌在父親班彪著述的基礎上撰寫《漢書》。
班固當時無官無職,隻是一介平民。而私修國史,是殺頭的大罪。
公元62年,因有人告發,漢明帝親自下詔收捕班固,未竟書稿被官府查抄。班固命懸一線。
他的弟弟班超飛馬奔赴洛陽,上書為班固鳴冤,得到了漢明帝的召見。班超一番動情陳述,將父兄兩代修史以宣揚漢德的誌向稟告了漢明帝。恰逢此時,班固被查抄的書稿送抵京師,上呈禦覽。漢明帝讀後大為欣賞,下令立即釋放班固,並將其召入洛陽皇家校書部,拜為蘭台令史。
班固終於從私修國史變為受詔修史,他終於可以放心地大展拳腳了。他和同事同心協力,很快編撰完成了漢光武帝的傳記《世祖本紀》,班固因功晉升為校書郎。
班固繼續編著光武帝一朝的史事,又撰寫列傳、載記二十八篇,這就是後世《東觀漢記》的光武帝部分。《東觀漢紀》是東漢皇朝的當代史,自漢明帝以後,東漢曆朝都有續修。
班固的職務並不高,權力也不大,但是生活安定,經濟雖不富足卻還寬裕。他接觸並翻閱了豐富的皇家藏書,這為他日後完成《漢書》提供了重要條件。
更重要的是,班固顯露出的卓越才華得到漢明帝的賞識。漢明帝看到了班固修撰漢史的能力和理想宏願,下詔讓他繼續完成所著史書,進一步宣揚漢德。
班固開始全身心投入《漢書》的編撰事業。
公元82年,班固曆時二十五年,終於初步完成《漢書》的編撰。這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與《史記》《後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全書記錄從漢高祖元年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間二百三十年的曆史,共曆十二代帝王,含紀、表、誌、傳共計一百篇。班固去世後,他的妹妹班昭受命完成《漢書·八表》,班昭的學生馬續補寫了《漢書·天文誌》。
班固在編修《漢書》的同時,也在等待時機,建功立業。
公元88年,漢和帝即位,竇太後臨朝稱製,南匈奴請求漢朝出兵征討北匈奴。朝廷於是任命侍中竇憲為車騎將軍,率大軍北擊匈奴。
班固主動請纓,被任為中護軍,隨竇憲去塞三千餘裏,驅趕匈奴至燕然山(今蒙古國境內杭愛山),刻石勒功。班固作《封燕然山銘》曰:“鑠王師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亙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
從此,封狼居胥、勒石燕然,被視為曆朝武將無上軍功的代名詞。
班固隨竇憲北征匈奴歸朝以後,進入竇憲幕府,本擬再有作為。不料,這成為他一生榮耀的結束,悲劇的開始。
公元92年,竇憲密謀叛亂,事發後被迫自殺。班固受到株連免官,又遭陷害被捕入獄,同年死於獄中。漢和帝得知班固死訊後,將害死班固的獄吏處死以抵罪。
然而,斯人已逝。這一年,他的弟弟班超還遠在塞外,攻略西域。
此時的東漢王朝,早已進入漢和帝時代。
緊密聯係起來,用繩子牢牢捆住,君王在西山祭祀。
漢明帝和漢章帝以文化人,他們大力倡導教育,深入挖掘中國文化的內涵,通過文化的強大凝聚力,將東漢子民牢牢團結在一起。從此,東夷、西域、南越、北疆各個民族逐漸融合互通,共同造就了不可動搖的巍巍中華民族魂。
班固適逢其時,創作出了煌煌大賦《兩都賦》,極眾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該賦名列蕭統《文選》第一篇,文學評論家劉勰稱其賦“明絢以雅贍”。其中《西都賦》極力鋪陳長安之物產富庶、宮廷華麗,《東都賦》則言洛陽之盛況,已遠勝西都長安。所描繪者,正是中華之繁榮,兩漢之盛況。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他是班超的大哥,與司馬遷並稱“班馬”。
我一直相信,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英雄。他們天賦異稟,能人之所不能。班超是這樣的英雄,班固也是。因為這兩兄弟的功業,東漢班氏一門四傑,彪炳千秋。
班固家學淵源。他九歲能文善賦,十六歲入洛陽太學學習,二十三歲父死歸鄉時,已是通曉典籍,才學卓絕於當時。這時候的他,已立誌在父親班彪著述的基礎上撰寫《漢書》。
班固當時無官無職,隻是一介平民。而私修國史,是殺頭的大罪。
公元62年,因有人告發,漢明帝親自下詔收捕班固,未竟書稿被官府查抄。班固命懸一線。
他的弟弟班超飛馬奔赴洛陽,上書為班固鳴冤,得到了漢明帝的召見。班超一番動情陳述,將父兄兩代修史以宣揚漢德的誌向稟告了漢明帝。恰逢此時,班固被查抄的書稿送抵京師,上呈禦覽。漢明帝讀後大為欣賞,下令立即釋放班固,並將其召入洛陽皇家校書部,拜為蘭台令史。
班固終於從私修國史變為受詔修史,他終於可以放心地大展拳腳了。他和同事同心協力,很快編撰完成了漢光武帝的傳記《世祖本紀》,班固因功晉升為校書郎。
班固繼續編著光武帝一朝的史事,又撰寫列傳、載記二十八篇,這就是後世《東觀漢記》的光武帝部分。《東觀漢紀》是東漢皇朝的當代史,自漢明帝以後,東漢曆朝都有續修。
班固的職務並不高,權力也不大,但是生活安定,經濟雖不富足卻還寬裕。他接觸並翻閱了豐富的皇家藏書,這為他日後完成《漢書》提供了重要條件。
更重要的是,班固顯露出的卓越才華得到漢明帝的賞識。漢明帝看到了班固修撰漢史的能力和理想宏願,下詔讓他繼續完成所著史書,進一步宣揚漢德。
班固開始全身心投入《漢書》的編撰事業。
公元82年,班固曆時二十五年,終於初步完成《漢書》的編撰。這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與《史記》《後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全書記錄從漢高祖元年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間二百三十年的曆史,共曆十二代帝王,含紀、表、誌、傳共計一百篇。班固去世後,他的妹妹班昭受命完成《漢書·八表》,班昭的學生馬續補寫了《漢書·天文誌》。
班固在編修《漢書》的同時,也在等待時機,建功立業。
公元88年,漢和帝即位,竇太後臨朝稱製,南匈奴請求漢朝出兵征討北匈奴。朝廷於是任命侍中竇憲為車騎將軍,率大軍北擊匈奴。
班固主動請纓,被任為中護軍,隨竇憲去塞三千餘裏,驅趕匈奴至燕然山(今蒙古國境內杭愛山),刻石勒功。班固作《封燕然山銘》曰:“鑠王師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亙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
從此,封狼居胥、勒石燕然,被視為曆朝武將無上軍功的代名詞。
班固隨竇憲北征匈奴歸朝以後,進入竇憲幕府,本擬再有作為。不料,這成為他一生榮耀的結束,悲劇的開始。
公元92年,竇憲密謀叛亂,事發後被迫自殺。班固受到株連免官,又遭陷害被捕入獄,同年死於獄中。漢和帝得知班固死訊後,將害死班固的獄吏處死以抵罪。
然而,斯人已逝。這一年,他的弟弟班超還遠在塞外,攻略西域。
此時的東漢王朝,早已進入漢和帝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