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九:何天之衢,亨。
道路像天空一樣寬廣,亨通。
南陳、北齊、北周,三國鼎立,一如三百多年前的魏蜀吳三國。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統一的道路已如天空一樣廣闊。大勢所趨之下,三個割據政權,誰能脫穎而出結束亂世呢?
三個政權都不行,仍然一如三百年前的魏蜀吳三國。勝利者另有其人。
公元前548年,南梁侯景之亂爆發,當時有一個名叫庾信的東宮學士臨陣脫逃。他沿江西行逃往江陵,被湘東王蕭繹任命為禦史中丞。蕭繹登基即位後,庾信轉任右衛將軍,兼散騎常侍。
公元554年4月,庾信奉命出使西魏。正當他抵達長安之際,西魏攻克江陵,殺死蕭繹。庾信被留在長安,回不去了。
西魏宇文垂很欣賞他,任命其為使持節、撫軍將軍、右金紫光祿大夫、大都督,不久官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所謂儀同三司,意味著庾信與當年諸葛亮一樣,擁有了開府治事的權力。這當然隻是一個榮譽頭銜,象征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篡位登基後,加封庾信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憲中大夫,晉爵義城縣侯,故世稱“庾開府”。
庾信並非驍勇善戰的武將,也非經略天下的能臣,他隻是一介文人。但他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詩人,飽嚐背井離鄉的人生苦楚,終於結出“窮南北之勝”的文學碩果,集魏晉南北朝詩歌之大成,成為一代文壇宗師。
其詩名之盛,以致大唐詩聖杜甫用他來讚美詩仙李白: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其時,北周皇族雅好文學,庾信因文采風流而受皇帝禮遇,與諸王結交,北周公卿的墓碑墓誌亦大多恭請庾信撰寫。隻不過庾信雖身居顯貴卻終生無緣故土,悲憤之餘做《哀江南賦》,中有句子雲:日暮塗遠,人間何世!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壯士不還,寒風蕭瑟。
公元581年隋文帝年間,庾信終老北方。隋文帝楊堅深表哀悼,贈以本職,加封荊、雍二州刺史,其子庾立世襲爵位。
楊堅本是北周的國丈、隋國公、柱國大將軍、大司馬。他的嫡長女楊麗華是北周宣帝宇文贇的正牌皇後。
北周從建國開始,皇權就動蕩不安。開國皇帝宇文覺(542年-557年)登基立國之時年不過十六,兵權掌握在堂兄宇文護手中。
宇文護詭異地在三年內連立、連廢、連殺拓跋廓、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北周明帝宇文毓三位皇帝,官拜大塚宰,總領左右十二軍,權傾朝野,成為北周的實際主宰者。但不知為何,他就是不稱帝。
從客觀形勢來分析,這可能因為北周立國之初戰禍頻仍,朝政動蕩,民生凋敝,經濟蕭條,且在與北齊的對抗中長期處於弱勢地位,所以宇文護不敢輕舉妄動篡位稱帝。但他究竟是心有不忍,還是心懷大局,亦或隻是簡單的擔心害怕,曆史書沒寫,我們也不知道。
公元560年,宇文護擁立宇文泰第四子,十七歲的宇文邕(543年—578年)為帝,是為北周武帝。他與宇文護一起合作了十二年,期間朝政相對清明,北周氣象漸新。
如果說北周的國力是低開高走,那麽北齊則正好相反。
北齊繼承了東魏所控製的地盤,占有今黃河下遊流域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以及蘇北、皖北的廣闊地區。北齊文宣帝高洋登基後,勵精圖治,勸農興學,修北疆長城四千裏,置邊鎮二十五所,經過一係列南征北戰,將勢力擴展到長江之畔,國力達到鼎盛,經濟最為富庶,被稱為英雄天子。
隻可惜英雄氣短,兒女情長,高洋敗於自己的好色貪杯,於公元559年10月暴亡,時年三十四歲。
齊廢帝高殷(545年—561年)繼位,史傳他聰慧溫潤,寬厚仁德,有君王風度。但因為急於推行改革,導致內部矛盾激化,在位不到兩年,常山王高演兵變篡位,是為北齊孝昭帝。
據說高演才智超群,擅長理政得,在位期間勤於國政,注意民生,大力屯田,廣設糧倉,有效解決了北齊的糧食危機。但同樣不到兩年時間,公元561年11月,高演墜馬而亡,年僅二十七歲。北齊武成帝高湛(537年-569年)繼位
史傳高湛儀表瑰傑,風度高爽,在位期間遣將擊敗北周、突厥,禦駕親征收複了晉陽和洛陽,並頒布了《大齊律》。這是我國律法 史上承前啟後的一部裏程碑法典,它開創了“重罪十條”,使封建五刑製初具雛形。
但功不掩過,高湛昏庸好色且肆意誅殺宗室,導致朝政日益混亂,國勢日益衰敗。公元565年彗星現世,太史官奏稱此乃除舊布新之象。高湛應天象傳位於太子高緯,宣傳大赦天下。
史傳高緯(556年—577年 )幼而令善,但這不過史家的溢美之詞。他十歲登基,在位十三年,貪圖享受,無心朝政,主要做了兩件事: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
他掌權的方式是殺良臣名將,先後誅殺了琅琊王高儼、名將斛律光和蘭陵王高長恭,於是再無名將守國門。
他最寵愛的美人,是曆史有名的美人馮小憐,據說玉體曲線玲瓏,肌膚吹彈可破,而且吐氣如蘭。兩人有許多荒唐故事流傳至今,而高緯終因酒色誤國。
一笑相傾國便亡,何勞荊棘始堪傷。
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
公元576年,宇文邕幹掉宇文護收攏北周軍政大權後,揮軍入境,勢如破竹。翌年北齊滅。
北周終於統一了北方,從此坐擁黃河流域和長江上遊,舉國共計五十五州一百六十二郡三百八十五縣,戶口計三百三十餘萬戶二千餘萬人。宇文邕於河陽、幽、青、南兗、豫、徐、北朔、定等州置總管府,相、並二總管各置宮及六府官,國勢一時無二。但它還來不及飲馬長江中下遊,滅南陳統一天下,就亡了。
北周滅亡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宇文邕崩了。他剛剛滅亡南陳兩年後,便在北伐突厥的征途中因病而崩,年僅三十六歲。北周宣帝宇文贇(559年-580年)即位。
我們如果從結果倒推原因做事後諸葛亮,當然可以得出北周滅亡的諸多原因,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民生、內外部矛盾等等。但曆史的發展有其必然性,更有其偶然性。我們討論曆史興衰,從所有的規律中得出的一條不變規律是:人變政變,政隨人息。
宇文邕若不死,北周不會如此速亡,甚至可能一統天下。其參照物是後來的大隋和大唐。
雄主不死而二世昏暴的結果,是大隋;雄主不死而二世聖明的結果,則是大唐。
至於雄主早死而二世昏暴的結果,就是北周。
宇文贇是個從小被父親管教得厲害的孩子。
北周武帝一心想把他培養成合格的甚至是優秀的皇帝,於是要求他從小按時上班,不準請假休息,不準飲酒行樂。他甚至派人監視太子的一言一行,稍有過錯就用棍棒鞭子伺候。嚴父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他不知道,重壓之下必會變形,太過嚴厲則適得其反,宇文贇有很強的逆反心理。
北周武帝尚在之時,宇文贇還能規規矩矩謹守本分。北周武帝一死,宇文贇就原形畢露。按祖製,新皇登基需為故帝守孝一月,但宇文贇在十天之後便脫掉孝服搞起了登基的慶祝儀式。
沒有老爹管教的北周宣帝徹底放飛自我,沉湎酒色,殘暴荒淫,大興土木而濫施刑罰。最後一條濫施刑罰,從心理學上來看,與他父親宇文邕脫不了幹係。
他還是太子時,宇文邕經常派人監視他,一言不合就開打;現在他當了皇帝,就派親信監視大臣的言行,稍不如意就治罪。
北周宣帝荒淫到了什麽程度呢?
他專門下詔,命朝廷重臣家的女子不許嫁人,以便隨時選入後宮。然後他一口氣立了五位皇後。
公元579年2月,大約覺得做皇帝太累太辛苦,北周宣帝傳位於年僅七歲的太子宇文闡(573年-581年),自稱天元皇帝,立楊麗華為天元大皇後,宇文闡生母朱滿月為天皇後,又立妃子元樂尚為天右大皇後、陳月儀為天左大皇後、尉遲熾繁為天中大皇後。
楊麗華性格柔順,無意參與後宮爭寵大戲,與其他皇後及宮中妃嬪都很親厚,但是宇文贇還是想殺了她,甚至一度威脅她說:我一定要將你家滅族!
這麽好的一位皇後,為什麽要滅族呢?因為其父楊堅已功高震主。
老楊家已危如累卵,生死隻在宇文贇一念之間。
有一次,宇文贇無故賜楊麗華死罪,逼她自殺。楊堅夫人、楊麗華的生母獨孤伽羅聞訊進宮,叩頭流血,苦苦求情,這才救下楊麗華性命。
又有一次,宇文贇忽然召見楊堅,並命左右侍衛待命,隻要楊堅的臉色稍有變化就格殺勿論。但楊堅從頭到尾神色自若,這才勉強逃過一劫。
為自保,楊堅自請外放,不久被任命為揚州總管,準備伐陳。就在要出發的時候,宇文贇忽然崩了,七歲的小皇帝宇文闡親政,是為北周靜帝。楊堅輔政。
和大多數末代皇帝一樣,北周靜帝的曆史使命是禪讓。
公元581年2月,楊堅晉封隋王。同月3月4日,北周靜帝禪讓,楊堅辭讓再三後登基,定國號隋,立王後獨孤氏為皇後,楊勇為皇太子。
北周亡,隋朝立。隔江的南陳後主正沉醉在江南溫柔鄉,聆聽著玉樹後庭花。
大隋一統江山的勢頭已不可阻擋。
道路像天空一樣寬廣,亨通。
南陳、北齊、北周,三國鼎立,一如三百多年前的魏蜀吳三國。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統一的道路已如天空一樣廣闊。大勢所趨之下,三個割據政權,誰能脫穎而出結束亂世呢?
三個政權都不行,仍然一如三百年前的魏蜀吳三國。勝利者另有其人。
公元前548年,南梁侯景之亂爆發,當時有一個名叫庾信的東宮學士臨陣脫逃。他沿江西行逃往江陵,被湘東王蕭繹任命為禦史中丞。蕭繹登基即位後,庾信轉任右衛將軍,兼散騎常侍。
公元554年4月,庾信奉命出使西魏。正當他抵達長安之際,西魏攻克江陵,殺死蕭繹。庾信被留在長安,回不去了。
西魏宇文垂很欣賞他,任命其為使持節、撫軍將軍、右金紫光祿大夫、大都督,不久官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所謂儀同三司,意味著庾信與當年諸葛亮一樣,擁有了開府治事的權力。這當然隻是一個榮譽頭銜,象征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篡位登基後,加封庾信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憲中大夫,晉爵義城縣侯,故世稱“庾開府”。
庾信並非驍勇善戰的武將,也非經略天下的能臣,他隻是一介文人。但他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詩人,飽嚐背井離鄉的人生苦楚,終於結出“窮南北之勝”的文學碩果,集魏晉南北朝詩歌之大成,成為一代文壇宗師。
其詩名之盛,以致大唐詩聖杜甫用他來讚美詩仙李白: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其時,北周皇族雅好文學,庾信因文采風流而受皇帝禮遇,與諸王結交,北周公卿的墓碑墓誌亦大多恭請庾信撰寫。隻不過庾信雖身居顯貴卻終生無緣故土,悲憤之餘做《哀江南賦》,中有句子雲:日暮塗遠,人間何世!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壯士不還,寒風蕭瑟。
公元581年隋文帝年間,庾信終老北方。隋文帝楊堅深表哀悼,贈以本職,加封荊、雍二州刺史,其子庾立世襲爵位。
楊堅本是北周的國丈、隋國公、柱國大將軍、大司馬。他的嫡長女楊麗華是北周宣帝宇文贇的正牌皇後。
北周從建國開始,皇權就動蕩不安。開國皇帝宇文覺(542年-557年)登基立國之時年不過十六,兵權掌握在堂兄宇文護手中。
宇文護詭異地在三年內連立、連廢、連殺拓跋廓、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北周明帝宇文毓三位皇帝,官拜大塚宰,總領左右十二軍,權傾朝野,成為北周的實際主宰者。但不知為何,他就是不稱帝。
從客觀形勢來分析,這可能因為北周立國之初戰禍頻仍,朝政動蕩,民生凋敝,經濟蕭條,且在與北齊的對抗中長期處於弱勢地位,所以宇文護不敢輕舉妄動篡位稱帝。但他究竟是心有不忍,還是心懷大局,亦或隻是簡單的擔心害怕,曆史書沒寫,我們也不知道。
公元560年,宇文護擁立宇文泰第四子,十七歲的宇文邕(543年—578年)為帝,是為北周武帝。他與宇文護一起合作了十二年,期間朝政相對清明,北周氣象漸新。
如果說北周的國力是低開高走,那麽北齊則正好相反。
北齊繼承了東魏所控製的地盤,占有今黃河下遊流域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以及蘇北、皖北的廣闊地區。北齊文宣帝高洋登基後,勵精圖治,勸農興學,修北疆長城四千裏,置邊鎮二十五所,經過一係列南征北戰,將勢力擴展到長江之畔,國力達到鼎盛,經濟最為富庶,被稱為英雄天子。
隻可惜英雄氣短,兒女情長,高洋敗於自己的好色貪杯,於公元559年10月暴亡,時年三十四歲。
齊廢帝高殷(545年—561年)繼位,史傳他聰慧溫潤,寬厚仁德,有君王風度。但因為急於推行改革,導致內部矛盾激化,在位不到兩年,常山王高演兵變篡位,是為北齊孝昭帝。
據說高演才智超群,擅長理政得,在位期間勤於國政,注意民生,大力屯田,廣設糧倉,有效解決了北齊的糧食危機。但同樣不到兩年時間,公元561年11月,高演墜馬而亡,年僅二十七歲。北齊武成帝高湛(537年-569年)繼位
史傳高湛儀表瑰傑,風度高爽,在位期間遣將擊敗北周、突厥,禦駕親征收複了晉陽和洛陽,並頒布了《大齊律》。這是我國律法 史上承前啟後的一部裏程碑法典,它開創了“重罪十條”,使封建五刑製初具雛形。
但功不掩過,高湛昏庸好色且肆意誅殺宗室,導致朝政日益混亂,國勢日益衰敗。公元565年彗星現世,太史官奏稱此乃除舊布新之象。高湛應天象傳位於太子高緯,宣傳大赦天下。
史傳高緯(556年—577年 )幼而令善,但這不過史家的溢美之詞。他十歲登基,在位十三年,貪圖享受,無心朝政,主要做了兩件事: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
他掌權的方式是殺良臣名將,先後誅殺了琅琊王高儼、名將斛律光和蘭陵王高長恭,於是再無名將守國門。
他最寵愛的美人,是曆史有名的美人馮小憐,據說玉體曲線玲瓏,肌膚吹彈可破,而且吐氣如蘭。兩人有許多荒唐故事流傳至今,而高緯終因酒色誤國。
一笑相傾國便亡,何勞荊棘始堪傷。
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
公元576年,宇文邕幹掉宇文護收攏北周軍政大權後,揮軍入境,勢如破竹。翌年北齊滅。
北周終於統一了北方,從此坐擁黃河流域和長江上遊,舉國共計五十五州一百六十二郡三百八十五縣,戶口計三百三十餘萬戶二千餘萬人。宇文邕於河陽、幽、青、南兗、豫、徐、北朔、定等州置總管府,相、並二總管各置宮及六府官,國勢一時無二。但它還來不及飲馬長江中下遊,滅南陳統一天下,就亡了。
北周滅亡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宇文邕崩了。他剛剛滅亡南陳兩年後,便在北伐突厥的征途中因病而崩,年僅三十六歲。北周宣帝宇文贇(559年-580年)即位。
我們如果從結果倒推原因做事後諸葛亮,當然可以得出北周滅亡的諸多原因,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民生、內外部矛盾等等。但曆史的發展有其必然性,更有其偶然性。我們討論曆史興衰,從所有的規律中得出的一條不變規律是:人變政變,政隨人息。
宇文邕若不死,北周不會如此速亡,甚至可能一統天下。其參照物是後來的大隋和大唐。
雄主不死而二世昏暴的結果,是大隋;雄主不死而二世聖明的結果,則是大唐。
至於雄主早死而二世昏暴的結果,就是北周。
宇文贇是個從小被父親管教得厲害的孩子。
北周武帝一心想把他培養成合格的甚至是優秀的皇帝,於是要求他從小按時上班,不準請假休息,不準飲酒行樂。他甚至派人監視太子的一言一行,稍有過錯就用棍棒鞭子伺候。嚴父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他不知道,重壓之下必會變形,太過嚴厲則適得其反,宇文贇有很強的逆反心理。
北周武帝尚在之時,宇文贇還能規規矩矩謹守本分。北周武帝一死,宇文贇就原形畢露。按祖製,新皇登基需為故帝守孝一月,但宇文贇在十天之後便脫掉孝服搞起了登基的慶祝儀式。
沒有老爹管教的北周宣帝徹底放飛自我,沉湎酒色,殘暴荒淫,大興土木而濫施刑罰。最後一條濫施刑罰,從心理學上來看,與他父親宇文邕脫不了幹係。
他還是太子時,宇文邕經常派人監視他,一言不合就開打;現在他當了皇帝,就派親信監視大臣的言行,稍不如意就治罪。
北周宣帝荒淫到了什麽程度呢?
他專門下詔,命朝廷重臣家的女子不許嫁人,以便隨時選入後宮。然後他一口氣立了五位皇後。
公元579年2月,大約覺得做皇帝太累太辛苦,北周宣帝傳位於年僅七歲的太子宇文闡(573年-581年),自稱天元皇帝,立楊麗華為天元大皇後,宇文闡生母朱滿月為天皇後,又立妃子元樂尚為天右大皇後、陳月儀為天左大皇後、尉遲熾繁為天中大皇後。
楊麗華性格柔順,無意參與後宮爭寵大戲,與其他皇後及宮中妃嬪都很親厚,但是宇文贇還是想殺了她,甚至一度威脅她說:我一定要將你家滅族!
這麽好的一位皇後,為什麽要滅族呢?因為其父楊堅已功高震主。
老楊家已危如累卵,生死隻在宇文贇一念之間。
有一次,宇文贇無故賜楊麗華死罪,逼她自殺。楊堅夫人、楊麗華的生母獨孤伽羅聞訊進宮,叩頭流血,苦苦求情,這才救下楊麗華性命。
又有一次,宇文贇忽然召見楊堅,並命左右侍衛待命,隻要楊堅的臉色稍有變化就格殺勿論。但楊堅從頭到尾神色自若,這才勉強逃過一劫。
為自保,楊堅自請外放,不久被任命為揚州總管,準備伐陳。就在要出發的時候,宇文贇忽然崩了,七歲的小皇帝宇文闡親政,是為北周靜帝。楊堅輔政。
和大多數末代皇帝一樣,北周靜帝的曆史使命是禪讓。
公元581年2月,楊堅晉封隋王。同月3月4日,北周靜帝禪讓,楊堅辭讓再三後登基,定國號隋,立王後獨孤氏為皇後,楊勇為皇太子。
北周亡,隋朝立。隔江的南陳後主正沉醉在江南溫柔鄉,聆聽著玉樹後庭花。
大隋一統江山的勢頭已不可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