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二:引吉,無咎。孚乃利用禴。
引導向吉利,沒有災難。有誠意則有利於祭祀。
禴,是遠古君王行使的一種祭禮。在周代,一年四祭各有各的名字,其中春祭曰祠,夏祭曰禴,秋祭曰嚐,冬祭曰烝。
君王舉行祭禮,必然要虔誠禮敬。至於祭品的多少,視具體情況而定。
國家財政富足的時候,上三牲九牢之大禮固然很好。國用不足的時候,祭禮微薄一些也沒有關係。隻要心意虔誠,事物便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比如春秋楚國,立國之初國家貧弱,窮到隻能到鄰國偷牛來舉行祭祀。經過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苦創業,楚國最終發展成為雄踞南方的大國,位居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行列。
宋金之間的關係一向時好時壞,難以琢磨。原因主要在於南宋積貧積弱,在金人眼中就是一顆好捏的軟柿子。
宋寧宗當然不希望自己是顆軟柿子。他對南宋所處的屈辱地位深表不滿,與祖父宋孝宗一樣試圖北伐中原,光複大宋。因此他起用主戰派大臣韓侂(tuo)胄,主張對金國采取強硬措施。
韓侂胄(1152年11月—1207年11月)是宋寧宗的從龍重臣,但他的升遷之路絕不平坦。
他采取的仕進策略是堅定地、持續地推崇嶽飛而貶斥秦檜,通過打擊投降妥協勢力,起用主戰派人士,使朝野上下抗金熱情高漲,從而為自己的步步高升鋪好道路。
這便是韓侂胄的引吉無咎之道。
韓侂胄仕途上最大的兩個攔路虎,一個是同為從龍之臣的趙宋宗族趙汝愚,時任右丞相,以獨相身份執掌朝政。
另一個是清議領袖朱熹,他利用皇帝侍講的身份,多次進言攻擊身為外戚的韓侂胄,建議為防外戚專權而不用韓侂胄。
韓侂胄並沒有正麵與朝堂百官領袖趙汝愚和天下意見領袖朱熹硬剛,而是不動聲色地推薦多位親信入台諫,通過控製言路來製衡趙汝愚。
不久,台諫言官上疏彈劾趙汝愚以宗室身份出任宰相,不利社稷安定。宋寧宗批示“可”,將趙汝愚罷相外放。
韓侂胄升任為保寧軍節度使、提舉萬壽觀。他繼續利用台諫特權,勸諫宋寧宗禁止道學,罷斥朱熹等理學家,禁止他們參加科舉,擔任官職。宋寧宗再次批示“可”,於是掀起慶元黨禁。
理學被定為偽學後,言官繼續向趙汝愚發難,彈劾他“倡引偽徒,圖為不軌”,放任偽學泛濫,圖謀不軌。宋寧宗叒次批示“可”,趙汝愚被貶至永州,途經衡州(今湖南衡陽)時受衡州守臣侮辱,暴病而死。
不久,韓侂胄加封開府儀同三司。而言官們紛紛攻擊理學,並彈劾朱熹十樁大罪。宋寧宗叕次批示“可”,朱熹被削職為民。
公元1197年,朝散大夫劉三傑服喪期滿,入朝覲見皇帝,奏稱當今天下有邊境之憂,亦有偽學之憂,斷言前日之偽學,現在已演變成了逆黨。宋寧宗第n次批示“可”,於是下詔嚴禁理學,並從其所奏訂立《偽學逆黨籍》,將趙汝愚、留正、朱熹等五十九人列為逆黨。
此後,韓侂胄平步青雲,進拜太傅,封爵平原郡王。
得償所願以後,韓侂胄建議宋寧宗解除黨禁,並將趙汝愚、朱熹等人追複官職。依然健在的“逆黨”成員悉數複官。
宋寧宗第無數次批示“可”,慶元黨禁就此結束。
為升官發財而不擇手段,黨同伐異,無所不用其極,這是韓侂胄雖然極力推崇嶽飛、力主抗金複國,卻仍被宋史列為亂世奸臣的主要原因之一。
韓侂胄雖然已大權在握,但因為實行黨禁而失去了人心,為此開始圖謀北伐抗金以挽回聲望。
在他的建議下,宋寧宗下詔追封嶽飛為鄂王,同時下詔追究秦檜誤國之罪,削去其爵位,並將其諡號由“忠獻”改“謬醜”。與此同時,韓侂胄還啟用了辛棄疾、陸遊、葉適等大一批主戰派大臣。
一連串舉措下來,主戰派大受鼓舞,民心為之一振。
公元1206年5月,宋寧宗下詔北伐,史稱開禧北伐。
宋寧宗改元開禧有其深意。取宋太祖開寶年號的首字和宋真宗天禧年號的尾字,合為開禧,含有收複中原、光複大宋的誌向。
在韓侂胄看來,北伐很有希望,因為金國當時的狀況非常糟糕。一方麵,國主沉湎酒色,致使朝政荒疏,內訌迭起。另一方麵,北方蒙古人已然崛起,屢犯金國邊境,致使其軍費浩繁,國庫日空。
但也有人在分析形勢之後,提出不同意見。主戰派葉適認為草率北伐危險至極,提出“備成而後動,守定而後戰”的北伐戰略,被韓侂胄否決。武學生華嶽深感南宋將帥庸愚,饋糧不豐,認定北伐將師出無功,不戰自敗。結果被削去學籍,打入大牢。
韓侂胄鎮壓反對的聲音後,起草伐金詔書,對金國不宣而戰。
宋軍四路大軍齊出,目標直指今安徽、河南兩地,其中山東京東招撫使郭倪進攻宿州,建康府都統製李爽進攻壽州(今安徽鳳台),江陵府副都統製皇甫斌攻唐州(今河南唐河),江州都統製王大節攻蔡州。
然而北伐大軍看起來聲勢浩大,實際上準備並不充分,而且南宋內部將帥並不齊心。
北伐初期,武義大夫、鎮江副都統製畢再遇一路連取泗州、虹縣;江州統製許進攻下新息縣(今河南息縣),形勢一片大好。
但金軍迅速做出反應,接連擊潰三路宋軍,迫使宋軍由進攻轉為防守。真州(今江蘇儀征)、揚州接連失陷。更可怕的是,早在韓侂胄圖謀北伐時,,陝西河東招討使吳曦早已暗通金國,叛變投敵,導致軍事重鎮和尚原(今陝西寶雞境內)與蜀川門戶大散關也落入金軍之手。
至此,除了畢再遇一軍有所斬獲以外,各路北伐大軍全部宣告失敗。
韓侂胄的好日子到頭了。
引導向吉利,沒有災難。有誠意則有利於祭祀。
禴,是遠古君王行使的一種祭禮。在周代,一年四祭各有各的名字,其中春祭曰祠,夏祭曰禴,秋祭曰嚐,冬祭曰烝。
君王舉行祭禮,必然要虔誠禮敬。至於祭品的多少,視具體情況而定。
國家財政富足的時候,上三牲九牢之大禮固然很好。國用不足的時候,祭禮微薄一些也沒有關係。隻要心意虔誠,事物便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比如春秋楚國,立國之初國家貧弱,窮到隻能到鄰國偷牛來舉行祭祀。經過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苦創業,楚國最終發展成為雄踞南方的大國,位居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行列。
宋金之間的關係一向時好時壞,難以琢磨。原因主要在於南宋積貧積弱,在金人眼中就是一顆好捏的軟柿子。
宋寧宗當然不希望自己是顆軟柿子。他對南宋所處的屈辱地位深表不滿,與祖父宋孝宗一樣試圖北伐中原,光複大宋。因此他起用主戰派大臣韓侂(tuo)胄,主張對金國采取強硬措施。
韓侂胄(1152年11月—1207年11月)是宋寧宗的從龍重臣,但他的升遷之路絕不平坦。
他采取的仕進策略是堅定地、持續地推崇嶽飛而貶斥秦檜,通過打擊投降妥協勢力,起用主戰派人士,使朝野上下抗金熱情高漲,從而為自己的步步高升鋪好道路。
這便是韓侂胄的引吉無咎之道。
韓侂胄仕途上最大的兩個攔路虎,一個是同為從龍之臣的趙宋宗族趙汝愚,時任右丞相,以獨相身份執掌朝政。
另一個是清議領袖朱熹,他利用皇帝侍講的身份,多次進言攻擊身為外戚的韓侂胄,建議為防外戚專權而不用韓侂胄。
韓侂胄並沒有正麵與朝堂百官領袖趙汝愚和天下意見領袖朱熹硬剛,而是不動聲色地推薦多位親信入台諫,通過控製言路來製衡趙汝愚。
不久,台諫言官上疏彈劾趙汝愚以宗室身份出任宰相,不利社稷安定。宋寧宗批示“可”,將趙汝愚罷相外放。
韓侂胄升任為保寧軍節度使、提舉萬壽觀。他繼續利用台諫特權,勸諫宋寧宗禁止道學,罷斥朱熹等理學家,禁止他們參加科舉,擔任官職。宋寧宗再次批示“可”,於是掀起慶元黨禁。
理學被定為偽學後,言官繼續向趙汝愚發難,彈劾他“倡引偽徒,圖為不軌”,放任偽學泛濫,圖謀不軌。宋寧宗叒次批示“可”,趙汝愚被貶至永州,途經衡州(今湖南衡陽)時受衡州守臣侮辱,暴病而死。
不久,韓侂胄加封開府儀同三司。而言官們紛紛攻擊理學,並彈劾朱熹十樁大罪。宋寧宗叕次批示“可”,朱熹被削職為民。
公元1197年,朝散大夫劉三傑服喪期滿,入朝覲見皇帝,奏稱當今天下有邊境之憂,亦有偽學之憂,斷言前日之偽學,現在已演變成了逆黨。宋寧宗第n次批示“可”,於是下詔嚴禁理學,並從其所奏訂立《偽學逆黨籍》,將趙汝愚、留正、朱熹等五十九人列為逆黨。
此後,韓侂胄平步青雲,進拜太傅,封爵平原郡王。
得償所願以後,韓侂胄建議宋寧宗解除黨禁,並將趙汝愚、朱熹等人追複官職。依然健在的“逆黨”成員悉數複官。
宋寧宗第無數次批示“可”,慶元黨禁就此結束。
為升官發財而不擇手段,黨同伐異,無所不用其極,這是韓侂胄雖然極力推崇嶽飛、力主抗金複國,卻仍被宋史列為亂世奸臣的主要原因之一。
韓侂胄雖然已大權在握,但因為實行黨禁而失去了人心,為此開始圖謀北伐抗金以挽回聲望。
在他的建議下,宋寧宗下詔追封嶽飛為鄂王,同時下詔追究秦檜誤國之罪,削去其爵位,並將其諡號由“忠獻”改“謬醜”。與此同時,韓侂胄還啟用了辛棄疾、陸遊、葉適等大一批主戰派大臣。
一連串舉措下來,主戰派大受鼓舞,民心為之一振。
公元1206年5月,宋寧宗下詔北伐,史稱開禧北伐。
宋寧宗改元開禧有其深意。取宋太祖開寶年號的首字和宋真宗天禧年號的尾字,合為開禧,含有收複中原、光複大宋的誌向。
在韓侂胄看來,北伐很有希望,因為金國當時的狀況非常糟糕。一方麵,國主沉湎酒色,致使朝政荒疏,內訌迭起。另一方麵,北方蒙古人已然崛起,屢犯金國邊境,致使其軍費浩繁,國庫日空。
但也有人在分析形勢之後,提出不同意見。主戰派葉適認為草率北伐危險至極,提出“備成而後動,守定而後戰”的北伐戰略,被韓侂胄否決。武學生華嶽深感南宋將帥庸愚,饋糧不豐,認定北伐將師出無功,不戰自敗。結果被削去學籍,打入大牢。
韓侂胄鎮壓反對的聲音後,起草伐金詔書,對金國不宣而戰。
宋軍四路大軍齊出,目標直指今安徽、河南兩地,其中山東京東招撫使郭倪進攻宿州,建康府都統製李爽進攻壽州(今安徽鳳台),江陵府副都統製皇甫斌攻唐州(今河南唐河),江州都統製王大節攻蔡州。
然而北伐大軍看起來聲勢浩大,實際上準備並不充分,而且南宋內部將帥並不齊心。
北伐初期,武義大夫、鎮江副都統製畢再遇一路連取泗州、虹縣;江州統製許進攻下新息縣(今河南息縣),形勢一片大好。
但金軍迅速做出反應,接連擊潰三路宋軍,迫使宋軍由進攻轉為防守。真州(今江蘇儀征)、揚州接連失陷。更可怕的是,早在韓侂胄圖謀北伐時,,陝西河東招討使吳曦早已暗通金國,叛變投敵,導致軍事重鎮和尚原(今陝西寶雞境內)與蜀川門戶大散關也落入金軍之手。
至此,除了畢再遇一軍有所斬獲以外,各路北伐大軍全部宣告失敗。
韓侂胄的好日子到頭了。